本發(fā)明涉及液晶顯示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顯示裝置及液晶面板。
背景技術:
在液晶顯示器的裝配過程中,為了保證更好的顯示效果,需要在液晶面板一側(cè)設置多層光學膜片,如增光膜或擴散膜等,這些光學膜片上分布有微小的光學結構。但在液晶顯示器的裝配過程中,為了避免由于液晶面板與光學膜片之間的相對運動造成的液晶面板擦傷的情況,現(xiàn)有技術中必須在液晶面板與光學膜片之間保留一物理間隙。
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預留的這一物理間隙雖然可以避免液晶面板與光學膜片之間的擦傷,但這一物理間隙會影響液晶顯示器的整體厚度,不利于液晶顯示器的薄型化設計。并且,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進行顯示裝置的薄型化設計時,普遍且長期采用的技術手段是從顯示裝置的外圍固定結構上進行改進。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及液晶面板,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以及貼合在所述入光面一側(cè)的第一光學膜片,所述第一光學膜片包括第一基層和設置在所述第一基層一側(cè)的第一微結構層,所述第一光學膜片通過所述第一微結構層與所述液晶面板的入光面一側(cè)貼合。
進一步的,所述顯示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液晶面板貼合所述第一光學膜片一側(cè)的光學模組;
所述光學模組包括第二光學膜片,所述第二光學膜片包括第二基層和設置在所述第二基層靠近所述液晶面板一側(cè)的第二微結構層。
進一步的,所述顯示裝置還包括:
用于承載所述液晶面板的中框,所述中框包括設置在所述液晶面板和所述光學模組之間的承載部。
進一步的,所述顯示裝置還包括:
光源;
設置在所述光學模組遠離所述液晶面板一側(cè),用于承載所述光源的背板,所述光源設置在所述背板靠近所述光學模組的一側(cè),或者所述光源設置在所述背板的側(cè)面。
進一步的,所述光學模組還包括:
設置在所述第二光學膜片遠離所述液晶面板一側(cè)的第三光學膜片;及
設置在所述第三光學膜片遠離所述第二光學膜片一側(cè),用于將所述光源發(fā)出的光線引導至所述第三光學膜片的入光面的光學板,所述第三光學膜片包括第三基層和設置在所述第三基層一側(cè)的第三微結構層。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光學膜片、第二光學膜片、第三光學膜片為增光膜或擴散膜,所述第一微結構層、第二微結構層、第三微結構層包括若干條棱鏡單元或若干個微透鏡單元。
進一步的,所述光學板為擴散板或?qū)Ч獍濉?/p>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光學膜片、第二光學膜片為增光膜,所述第三光學膜片為擴散膜。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以及貼合在所述入光面一側(cè)的第一光學膜片,所述第一光學膜片包括第一基層和設置在所述第一基層一側(cè)的第一微結構層,所述第一光學膜片通過所述第一微結構層與所述液晶面板的入光面一側(cè)貼合。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光學膜片為增光膜或擴散膜。
綜上所述,通過在液晶面板的入光面上貼合固定第一光學膜片,使得第一光學膜片和液晶面板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在受到外力影響時,第一光學膜片和液晶面板的入光面之間也不會發(fā)生相對運動,不會出現(xiàn)擦傷等損壞情況,增強了對液晶面板的保護,減少了由于擦傷問題帶來的高額維修成本。這樣的結構使得現(xiàn)有技術中光學膜片和液晶面板之間的間隙可以被消除,有利于減小液晶顯示裝置的整體厚度,促進液晶顯示裝置的超薄化。同時,由于消除了第一光學膜片和液晶面板之間的間隙,使得組裝過程中,環(huán)境中的顆粒不會進入到液晶面板和第一光學膜片之間,對組裝環(huán)境的潔凈要求降低,減少組裝環(huán)境潔凈度的投入,降低整體成本。此外,由于液晶面板已經(jīng)貼合了第一光學膜片,在顯示裝置的組裝過程中,省略了一張光學膜片的組裝工藝,提高了組裝效率。
為使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增光膜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擴散膜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標:100-顯示裝置;20-光學膜片;10,101,201-液晶面板;102,202-第一光學膜片;1021-第一基層;1022-第一微結構層;103-光學模組;1031-第二光學膜片;1032-第三光學膜片;10321-第三基層;10322-第三微結構層;1033-光學板;30,104-中框;1041-承載部;105-背板,11,1011-間隙。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fā)明的選定實施例?;诒景l(fā)明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同時,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區(qū)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液晶顯示器由于其易用性佳、功耗較低,被廣泛應用于液晶電視、電腦顯示器等領域作為液晶顯示裝置。在這些液晶顯示裝置的制造過程中,液晶面板作為液晶顯示裝置中的一個重要部件,是液晶顯示裝置組裝制造過程中的關鍵。液晶顯示裝置的正常顯示也不僅需要液晶面板還需要其他結構,由于液晶面板其本身并不能發(fā)光,需要提供光源使液晶面板顯示。光源發(fā)出的光也并不會直接投射到液晶面板上,需要經(jīng)過一系列的光學處理?,F(xiàn)有技術中,一般會在光源和液晶面板之間設置引導光線的導光板以及其他類型的多層光學膜片,以提高液晶面板的顯示效果。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顯示裝置100的剖面示意圖。由于光學膜片20的特殊光學結構,最靠近液晶面板10的光學膜片20靠近液晶面板10的一側(cè)的微觀結構并不是光滑的,例如增光膜上的微觀結構即是多條棱鏡單元。這樣的具有微觀結構的光學膜片20如果與液晶面板10發(fā)生了碰撞,就會對液晶面板10或光學膜片20中的一者或兩者造成擦傷損壞。損壞的液晶面板10在顯示過程中會出現(xiàn)黑色不良,而損壞的光學膜片20由于微觀光學結構被破壞也會影響液晶面板10的顯示效果。因此,在液晶顯示器或液晶電視的組裝過程中,液晶面板10與最靠近液晶面板的光學膜片20之間會通過使用一中框30的方式預留一間隙11。通過該間隙11使光學膜片20和液晶面板10之間實現(xiàn)物理上的隔離,避免由于碰撞產(chǎn)生液晶面板10或光學膜片20的損壞。現(xiàn)有技術中,該間隙11一般都需要大于2mm以盡量避免碰撞擦傷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液晶面板10和光學膜片20之間保留間隙11,在組裝過程中,由于組裝環(huán)境中空氣內(nèi)可能有一定數(shù)量的塵埃顆粒,這些顆粒就會進入到液晶面板10和光學膜片20之間的間隙11中,這些顆粒同樣也會由于液晶面板10和光學膜片20之間的相對運動而對液晶面板10或光學膜片20造成擦傷。因此,組裝環(huán)境對潔凈度的要求就要更高,以避免顆粒進入到上述間隙11中,提高了環(huán)境成本投入。
在現(xiàn)有技術中,液晶顯示裝置行業(yè)由于行業(yè)分工的不同,處于行業(yè)上游的廠商只進行單一元件的生產(chǎn)制造,例如液晶面板企業(yè)只進行液晶面板10的生產(chǎn)制造,而光學膜片廠商只進行光學膜片20的生產(chǎn),而下游的顯示器廠商或電視廠商需要根據(jù)自身需要采購液晶面板10、光學膜片20以及其他周邊元件,進行液晶電視或液晶顯示器的組裝。處于產(chǎn)業(yè)下游的廠商由于只能根據(jù)其他上游廠商已經(jīng)生產(chǎn)好的液晶面板10和其他組件進行組裝。因此,顯示裝置的生產(chǎn)廠商需要在液晶面板10和光學膜片20之間的間隙11預留至少大約2mm的距離來避免上述提到的缺陷。
在液晶顯示裝置日益向超薄化的趨勢發(fā)展,現(xiàn)有技術中液晶顯示裝置的減薄都是在固定結構上進行改進,本領域技術人員對于液晶顯示裝置的減薄都是認為需要改變顯示裝置整體的固定結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薄型化設計普遍且長期采用的技術手段就是改變固定結構,例如對外框、中框等固定組件進行結構調(diào)整以實現(xiàn)減薄,并沒有發(fā)現(xiàn)液晶面板10和光學膜片20之間保留的間隙11對液晶顯示裝置的超薄化也造成了阻礙。由于顯示裝置的組裝廠商并不具備液晶面板10和光學膜片20的生產(chǎn)能力,其只能從組裝結構上進行改進以實現(xiàn)顯示裝置的減薄。對于目前顯示裝置的減薄以毫米來計算的情況下,顯示裝置的組裝行業(yè)也面臨通過改變固定結構也無法進一步減薄的問題。
有鑒于此,如圖2所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100,包括液晶面板101,所述液晶面板101包括入光面、出光面以及貼合在所述入光面一側(cè)的第一光學膜片102,所述第一光學膜片102包括第一基層和設置在所述第一基層一側(cè)的第一微結構層,所述第一光學膜片102通過所述第一微結構層與所述液晶面板101的入光面一側(cè)貼合。
在本申請實施例中,在液晶面板101的入光面貼合上一層第一光學膜片102,該第一光學膜片102可以是增光膜或擴散膜等膜片,膜片的種類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貼合,貼合工藝也可以采用現(xiàn)有的涂布粘結物等方式進行貼合。只需要保證第一光學膜片102具有微觀光學結構的第一微結構層與液晶面板101的入光面貼合即可。
本申請實施例中,在液晶面板101的入光面貼合一第一光學膜片102,使得第一光學膜片102和液晶面板101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無論外界如何干擾,液晶面板101和第一光學膜片102的貼合固定也不會被破壞,也就不會出現(xiàn)第一光學膜片102和液晶面板101之間相對運動而帶來的擦傷問題。
進一步的,由于顯示裝置100中使用的光學膜片一般都是采用有機材料,例如增光膜一般是在一層滌綸樹脂PET作為基層的基礎上,涂布一層丙烯酸樹脂形成光學微結構,這些有機材料的硬度相對液晶面板101使用的玻璃材料的硬度要小。使得采用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貼合了第一光學膜片102的液晶面板101進行顯示裝置100的組裝時,該液晶面板101和其他光學膜片之間由于第一光學膜片102的保護,不會對液晶面板101造成損傷。由于光學膜片的硬度較低,即使該液晶面板101和其他光學膜片的間隙很小,硬度較小的其他光學膜片和第一光學膜片102由于碰撞產(chǎn)生損傷的幾率也更小。
在本申請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可以采用中框104來固定液晶面板101,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無中框104的結構。
進一步的,在采用中框104固定液晶面板101的固定方式時,所述中框104可以包括設置在所述液晶面板101和所述光學模組103之間的承載部1041。
再如圖1所示,在現(xiàn)有技術中,沒有貼合光學膜片20的液晶面板10和光學膜片20之間可以通過中框30來維系兩者之間的間隙。光學膜片20設置在中框30的一側(cè),液晶面板10固定在中框30的另一側(cè),利用中框30的物理厚度和其他固定組件的組合實現(xiàn)液晶面板10和光學膜片20之間預留間隙的方案?,F(xiàn)有技術中的中框30不僅具有固定液晶面板10的作用,還具有維系液晶面板10和光學膜片20之間間隙的作用。
在本申請中,再如圖2所示,所述顯示裝置100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液晶面板101入光面一側(cè)的光學模組103,所述光學模組103包括第二光學膜片1031,所述第二光學膜片1031包括第二基層和設置在所述第二基層靠近所述液晶面板101一側(cè)的第二微結構層。
在本申請中,如前所述,由于液晶面板101的入光面貼合了第一光學膜片102,該液晶面板101的入光面由于第一光學膜片102的保護作用,其抗擦傷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強。
進一步的,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由于在液晶面板101入光面上貼合第一光學膜片102,無需考慮該液晶面板101和光學膜片被擦傷的可能,液晶面板101和光學模組103之間的間隙1011就可以進一步減小,甚至取消掉該間隙1011。另外,將中框104設置在光學模組103和液晶面板101之間,使得承載部1041的厚度也就可以進一步減小,從而使得整體顯示裝置100的厚度也較現(xiàn)有技術中的厚度更小,有利于顯示裝置100的超薄化設計。
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通過在液晶面板101上貼合第一光學膜片102不僅消除了液晶面板101和第一光學膜片102之間的物理間隙,也使得第一光學膜片102和光學模組103之間的間隙1011可以減小。由于間隙1011的減小,組裝過程中,環(huán)境中的塵埃顆粒等進入到該間隙1011的可能性也就更低。組裝環(huán)境的潔凈度要求也較現(xiàn)有技術中組裝環(huán)境的潔凈度要求更低。如此,使得顯示裝置100的生產(chǎn)企業(yè)在生產(chǎn)潔凈度上的投入也更小,生產(chǎn)成本得以減小。
此外,由于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液晶面板101的入光面貼合了第一光學膜片102,在顯示裝置100的組裝過程中,可以減少一張光學膜片的組裝流程,組裝工藝得到了簡化,提升了組裝效率。
進一步的,所述顯示裝置100還可以包括光源(圖未示)和背板105。背板105設置在所述光學模組103遠離所述液晶面板101一側(cè),用于承載所述光源。所述光源設置在所述背板105靠近所述光學模組的一側(cè),或者所述光源設置在所述背板105的側(cè)面。
光源的設置位置可以根據(jù)實際需求確定,在側(cè)入式背光模組中,可將光源設置在背板105的側(cè)面,在直下式背光模組中,可以將光源設置在背板105靠近光學模組103的一側(cè)。
所述光學模組103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光學膜片1031遠離所述液晶面板101一側(cè)的第三光學膜片1032,及設置在所述第三光學膜片1032遠離所述第二光學膜片1031一側(cè)的光學板1033,光學板1033用于將所述光源發(fā)出的光線引導至所述第三光學膜片1032的入光面。如圖3所示,所述第三光學膜片1032可以包括第三基層10321和設置在所述第三基層一側(cè)的第三微結構層10322。
光學板1033可以是擴散板或?qū)Ч獍?,光源發(fā)出的光線可以經(jīng)過擴散板或?qū)Ч獍宓囊龑虻谌鈱W膜片1032的入光面入射。第三光學膜片1032可以采用如圖3所示的擴散膜,第三光學膜片1032上的第三微結構層10322可以具有一層微透鏡單元,光線經(jīng)過第三光學膜片1032的擴散被混合的更加均勻。第二光學膜片1031可以采用增光膜,利用第二微結構層上的棱鏡單元,將光線導入到靠近第二光學膜片1031法線的方向上,提升亮度。貼合在液晶面板101上的第一光學膜片102也可以采用如圖4所示的增光膜,進一步提升亮度。第一光學膜片102的第一基層1021上設置一層第一微結構層1022,第一微結構層1022可以包含多條棱鏡單元。第一光學膜片102和第二光學膜片1031都采用增光膜時,兩個膜片上條狀的棱鏡單元可以處于正交的位置,即上下兩張膜片的棱鏡單元所在直線垂直,使得亮度可以提升110%以上??梢岳斫獾氖?,第一光學膜片102、第二光學膜片1031、第三光學膜片1032都可以為增光膜或擴散膜。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液晶面板101上貼合光學膜片的數(shù)量不僅限于一張,還可以貼合多張。
如圖5所示,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液晶面板201,所述液晶面板201包括入光面、出光面以及貼合在所述入光面一側(cè)的第一光學膜片202,所述第一光學膜片202包括第一基層和設置在所述第一基層一側(cè)的第一微結構層,所述第一光學膜片202通過所述第一微結構層與所述液晶面板201的入光面一側(cè)貼合。該貼合了第一光學膜片202的液晶面板201的結構和前述的液晶面板101的結構和效果相同,這里不再贅述。
對于本領域人員針對顯示裝置的薄型化設計主要采用改變固定結構的問題,采用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顯示裝置的結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長期存在的無法進一步減薄的工藝痛點有極強的解決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在液晶面板101的入光面上貼合固定第一光學膜片102,使得第一光學膜片102和液晶面板101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在受到外力影響時,第一光學膜片102和液晶面板101的入光面之間也不會發(fā)生相對運動,不會出現(xiàn)擦傷等損壞情況,增強了對液晶面板101的保護,減少了由于擦傷問題帶來的高額的維修成本。這樣的結構使得現(xiàn)有技術中光學膜片和液晶面板101之間的間隙可以被減小或消除,有利于減小液晶顯示裝置的整體厚度,促進液晶顯示裝置的超薄化。同時,由于消除了第一光學膜片102和液晶面板101之間的間隙,使得組裝過程中,環(huán)境中的顆粒不會進入到液晶面板101和第一光學膜片102之間,對組裝環(huán)境的潔凈要求降低,減少組裝環(huán)境潔凈度的投入,降低整體成本。此外,由于液晶面板101已經(jīng)貼合了第一光學膜片102,在顯示裝置的組裝過程中,省略了一張光學膜片的組裝工藝,提高了組裝效率。
另外,在本發(fā)明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塊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個獨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個模塊單獨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模塊集成形成一個獨立的部分。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