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光循環(huán)提升片(lightrecyclingimprovingsheet)的反射式偏光模塊(reflectivepolarizingmodule)以及具有其的背光單元,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改變沒能透過反射式偏光片而反射至下部的光的偏光方向,從而能夠以再次透過反射式偏光片的方式使光循環(huán)的反射式偏光模塊以及具有其的背光單元。
背景技術:
近年來平板顯示器面板的使用正在不斷增加,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液晶顯示裝置。
通常,與使用陰極射線管(cathoderaytube,crt)的方式不同,上述液晶顯示裝置(liquidcrystaldisplay,lcd)需要向全部畫面提供均勻的光的背光單元。
具體地,背光單元為在液晶顯示裝置的后面提供均勻的光的結構,在導光板的一側配置有作為光源的發(fā)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diode,led),而在導光板的下面形成有反射板,從而能夠將照向光源的下面和側面的光反射至上部。
此外,在以這樣的方式構成的狀態(tài)下,光源產生的光通過導光板和反射板被傳達至上部,而被傳達至上部的光再經過擴散片和聚光片均勻地供應至上部。
與此同時,聚光片的上部設置有額外的反射式偏光片,從而僅使特定偏光的光透過上部的液晶面板表面來提高液晶顯示裝置的亮度(luminance)。
其中,聚光片可以適用形成有普通棱鏡的薄片。
如上所述,背光單元的構成為:使從設置在側面的光源產生的光通過導光板和反射板傳達至上部,并且使傳達至上部的光經過擴散片和聚光片的同時被均勻地聚光。
另一方面,在背光單元可以形成有反射式偏光片。上述反射式偏光片能夠使特定偏光狀態(tài)的光,即使得具有與液晶面板相同偏光的光透過液晶面板表面,并將沒能透過的光反射至下部。
如上所述,通過使被反射式偏光片反射至下部的光被位于導光板的下面的反射板等反射而再次傳達至上部的反復循環(huán),來提高液晶顯示器整體的亮度。
但是,目前,對于使得沒能透過的、具有特定偏光的光在背光單元內部通過反射等而實現(xiàn)循環(huán)從而提升顯示亮度方面,仍然十分局限。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解決在背景技術中提及的問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反射式偏光模塊以及具有其的背光單元,所述反射式偏光片在其下部形成有改變光的偏光方向的光循環(huán)提升片,使得沒能透過反射式偏光片而被反射的光的偏光方向發(fā)生隨機化,從而以使被導光板下面的反射板等反射而傳達至上部的光再次透過反射式偏光片的方式提升循環(huán)。
本發(fā)明要實現(xiàn)的技術問題并不會被以上提及的技術問題所限定,并且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通過以下記載明確理解沒有提及的其他技術問題。
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技術問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方面的反射式偏光模塊,包括:第一聚光片,其具有第一結構化圖案,并聚光從下部傳達的光,其中上述第一結構化圖案連續(xù)反復地形成有越往上部橫截面積越小的第一單元聚光體;反射式偏光片,其以層壓形態(tài)配置于上述第一聚光片的上部,并層壓有折射率互相不同的多個層而選擇性地使光透過;以及光循環(huán)提升片,其位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的下部,并隨機改變沒能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而被反射至下部的光的偏光方向。
并且,本發(fā)明的特征可以為,進一步包括粘合層,其位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的下表面,上述第一結構化圖案的至少一部分埋入至其內部。
并且,本發(fā)明的特征可以為,第一聚光片粘合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的下表面。
并且,本發(fā)明的特征可以為,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形成有第一擴散圖案而擴散光,其中上述第一擴散圖案由在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的下表面凸起的多個第一擴散凸起構成。
其中,本發(fā)明的特征可以為,上述第一擴散凸起具有不均勻的大小,并不規(guī)則地形成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的下表面。
并且,本發(fā)明的特征可以為,上述反射式偏光片形成有第二擴散圖案而擴散光,其中上述第二擴散圖案由在上述反射式偏光片的上表面凸起的多個第二擴散凸起構成。
并且,本發(fā)明的特征可以為,上述第二擴散凸起具有不均勻的大小,并不規(guī)則地形成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的上表面。
并且,本發(fā)明的特征可以為,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作為具有雙折射性的高分子聚合物,由聚酯、聚酯共聚物(pet、pen、copen、copet)、亞克力類(pmma)、聚碳酸酯、環(huán)烯烴聚合物(cyclicolefinpolymer,cop)、環(huán)烯烴共聚物(cyclicolefincopolymer,coc)以及聚醚砜中的至少一種材料構成。
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技術問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方面的背光單元,包括:導光板,其在一側形成有光源并傳達從上述光源產生的光;反射板,其層壓于上述導光板的下表面并將上述導光板傳達的光反射至上部;光學模塊,其包括擴散片和第二聚光片,其中上述擴散片層壓于上述導光板的上部并均勻的擴散從下部傳達的光,上述第二聚光片結合于上述擴散片的上部并具有連續(xù)反復地形成有越往上部橫截面積越小的第二單元聚光體的第二結構化圖案;以及反射式偏光模塊,其包括第一聚光片、反射式偏光片以及光循環(huán)提升片,其中上述第一聚光片具有連續(xù)反復地形成有越往上部橫截面積越小的第一單元聚光體的第一結構化圖案并聚光從下部傳達的光,上述反射式偏光片以層壓形態(tài)配置于上述第一聚光片的上部并層壓有折射率互相不同的多個層而選擇性地使光透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位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的下部并隨機改變沒能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而被反射至下部的光的偏光方向,并且,被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改變偏光方向的光移動至下部并在下部被反射,從而重新傳達至上述反射式偏光片。
并且,本發(fā)明的特征可以為,進一步包括粘合層,其位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的下表面,上述第一結構化圖案的至少一部分埋入至其內部。
并且,本發(fā)明的特征可以為,上述上第一聚光片接合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的下表面。
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技術問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方面的反射式偏光模塊,包括:反射式偏光片,其在上表面具備連續(xù)反復地形成有越往上部橫截面積越小的第一單元聚光體的第一結構化圖案,并層壓有折射率互相不同的多個層而選擇性地使光透過;以及光循環(huán)提升片,其位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的下部并可以隨機改變沒能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而被反射至下部的光的偏光方向。
并且,本發(fā)明的特征可以為,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形成有第一擴散圖案而擴散光,其中上述第一擴散圖案由在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的下表面凸起的多個第一擴散凸起構成。
并且,本發(fā)明的特征可以為,上述第一擴散凸起具有不均勻的大小,且不規(guī)則地形成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的下表面。
并且,本發(fā)明的特征可以為,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作為具有雙折射性的高分子聚合物,由聚酯、聚酯共聚物(pet、pen、copen、copet)、亞克力類(pmma)、聚碳酸酯、環(huán)烯烴聚合物(cyclicolefinpolymer,cop)、環(huán)烯烴共聚物(cyclicolefincopolymer,coc)以及聚醚砜中的至少一種材料構成。
而且,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技術問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的背光單元,包括:導光板,其在一側形成有光源并傳達從上述光源產生的光;反射板,其層壓于上述導光板的下表面并將上述導光板傳達的光反射至上部;光學模塊,其包括擴散片和第二聚光片,其中上述擴散片層壓于上述導光板的上部并均勻的擴散從下部傳達的光,上述第二聚光片結合于上述擴散片的上部并具有連續(xù)反復地形成有越往上部橫截面積越小的第二單元聚光體的第二結構化圖案;以及反射式偏光模塊,其包括反射式偏光片以及光循環(huán)提升片,其中上述反射式偏光片在上表面具有連續(xù)反復地形成有越往上部橫截面積越小的第一單元聚光體的第一結構化圖案,并層壓有折射率互相不同的多個層而能夠選擇性地使光透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位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的下部、并能夠隨機改變沒能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而被反射至下部的光的偏光方向,并且,通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改變偏光方向的光移動至下部并在下部被反射,從而重新被傳達至上述反射式偏光片。
另一方面,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技術問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方面的反射式偏光模塊,包括:反射式偏光片,其層壓有折射率互相不同的多個層而選擇性地使光透過;光循環(huán)提升片,其位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的下部、并能夠隨機改變沒能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而被反射至下部的光的偏光方向;以及第一聚光片,其在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的下表面,具有連續(xù)反復地形成有越往下部橫截面積越小的第一單元聚光體的第一結構化圖案,并折射在下部傳達的光而進行聚光。
并且,本發(fā)明的特征可以為,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形成有第一擴散圖案而擴散光,其中上述第一擴散圖案由在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的下表面凸起的多個第一擴散凸起構成。
另一方面,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技術問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方面的背光單元,包括:導光板,其在一側形成有光源并傳達從上述光源產生的光;反射板,其層壓于上述導光板的下表面并將上述導光板傳達的光反射至上部;擴散片,其層壓于上述導光板的上部,并均勻地擴散從下部傳達的光;以及反射式偏光模塊,其包括反射式偏光片、光循環(huán)提升片以及第一聚光片,其中上述反射式偏光片層壓有折射率互相不同的多個層而能夠選擇性地使光透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位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的下部、并能夠隨機改變沒能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而被反射至下部的光的偏光方向,上述第一聚光片在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的下表面具有連續(xù)反復地形成有越往下部橫截面積越小的第一單元聚光體的第一結構化圖案,并折射從下部傳達的光而進行聚光,并且,通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改變偏光方向的光移動至下部并在下部被反射,從而重新被傳達至上述反射式偏光片。
有益效果
用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在反射式偏光片的下表面形成有額外的光循環(huán)提升片,隨機改變沒能透過反射式偏光片而被反射的光的偏光方向,從而提升后續(xù)從下部再次反射的光的循環(huán),并使其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由此能夠增加顯示器整體亮度。
第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反射式偏光模塊通過層壓上表面形成有第一結構化圖案的反射式偏光片和光循環(huán)提升片而使其構成為一體,由此能夠減小整體厚度而實現(xiàn)背光單元的輕薄化,并且能夠消除根據(jù)薄片之間的一些區(qū)域的間隔及接觸而產生的牛頓環(huán)(newtonring)現(xiàn)象。
本發(fā)明的效果并不會被上述提及的效果所限定,并且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通過權利要求書中的記載明確理解沒有提及的其他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示意性地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形成有反射式偏光模塊的背光單元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2是示意性地顯示圖1的背光單元中的反射式偏光模塊和光學模塊的結構的圖。
圖3是顯示在圖1的背光單元中,反射式偏光片僅使光的一部分透過的圖。
圖4是顯示在圖1的背光單元中,光循環(huán)提升片隨機化從反射式偏光片反射的光的偏光方向的同時,使光傳達至下部的圖。
圖5是顯示在圖1的背光單元中,第一聚光片的一部分埋入并接合至額外的粘合層的內部的的狀態(tài)的圖。
圖6是顯示在圖1中的背光單元中,在光循環(huán)提升片的下表面和反射式偏光片的上表面分別形成有第一擴散圖案和第二擴散圖案的狀態(tài)的圖。
圖7是示意性地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形成有反射式偏光模塊的背光單元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8是示意性地顯示圖7的背光單元中的反射式偏光模塊和光學模塊的結構的圖。
圖9是顯示在圖7的背光單元中,在光循環(huán)提升片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一擴散圖案的狀態(tài)的圖。
圖10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形成有反射式偏光模塊的背光單元的結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能夠具體實現(xiàn)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的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在本實施例的說明中,對相同的結構使用相同的名稱和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對其的附加說明。
在以下說明中,舉例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形成有反射式偏光模塊的背光單元用于lcd或led面板等平板液晶顯示裝置的情況。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光學片本身可以單獨使用,或者可以是不用于液晶顯示裝置而用于其他儀器的背光單元,或者也可以用于如照明儀器等任何能夠改變光的特性和路徑的裝置。
<第一實施例的結構>
首先,參照圖1至圖4可知,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使用反射式偏光模塊的背光單元的示意性結構如下。
圖1是示意性地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形成有反射式偏光模塊的背光單元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示意性地顯示圖1的背光單元中的反射式偏光模塊和光學模塊的結構的圖。
并且,圖3是顯示在圖1的背光單元中,反射式偏光片僅使光的一部分透過的圖;圖4是顯示在圖1的背光單元中,光循環(huán)提升片隨機化從反射式偏光片反射的光的偏光方向的同時,使光傳達至下部的圖。
如圖1所示,對于構成液晶顯示裝置而言,必需具備向液晶面板提供光的背光單元(backlightunit,blu)。這樣的背光單元大體包括光源100、導光板200、反射板500、光學模塊300以及反射式偏光模塊400。
上述光源100通常由能夠發(fā)光的發(fā)光體構成,在上述導光板200的側部發(fā)光,并沿上述導光板200的方向傳達光。
并且,上述導光板200能夠使從上述光源100傳達的光沿上述光學模塊300的方向傳達。
并且,上述導光板200的下表面形成有反射板500,從而能夠將將上述光源發(fā)出的照向下表面和側面的光反射至上部。
其中,上述導光板200和反射板500以層壓形態(tài)分別形成于上述光源100的側部,使得從上述光源100發(fā)出的光被上述導光板200和上述反射板500反射,因此即使上述光源100形成在側部,也能夠將光穩(wěn)定地傳達至上述光學模塊300和上述反射式偏光模塊400。
上述光學模塊300配置于上述導光板200的上部,從而擴散從上述導光板200傳達的光,并且能夠將擴散的光重新聚光并傳達至上部,因此包括擴散片310和第二聚光片320。
上述擴散片310配置于上述導光板200的上部而用于擴散光,從而使光均勻地傳達至上述第二聚光片320。
具體地,上述擴散片310為均勻地擴散通過配置于下部的上述導光板200傳達至上部的光并將光傳達至位于上部的上述第二聚光片320的結構,在上表面或下表面形成不均勻的圖案,由此能夠擴散光。
上述第二聚光片320可以是具有第二結構化圖案322,且結合于上述擴散片310的上部的結構。上述第二結構化圖案322形成有連續(xù)反復的棱鏡形狀,由多個第二單元聚光體322a構成,其中上述第二單元聚光體322a形成有向上部方向凸出、且越往上部橫截面積越小的傾斜面。
上述第二單元聚光體322a使從下部傳達的光折射以及聚光,從而傳達至上部。
其中,上述第二結構化圖案322包括:以三角形狀的上下方向截面沿一方向延長的方式形成的多個棱鏡形狀。
此時,上述第二單元聚光體322a可以形成有多個,且各自具有相同的大小和形狀,與此相反,也可以具有互相不同的大小和傾斜面的傾斜角度。
并且,上述第二單元聚光體322a的傾斜面可以構成為雙重結構,從而以分別具有不同的傾斜角度的方式根據(jù)上下方向的截面形狀形成為多邊形的形態(tài)。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二單元聚光體322a沿上述第二聚光片320的上表面以一方向較長地延長,且連續(xù)性地配置多個上述第二單元聚光體322a。
如上所述,上述光學模塊300包括上述擴散片310,其能夠擴散通過上述導光板200傳達的光;以及上述第二聚光片320,其配置于上述擴散片310的上部并使擴散的光聚光,從而向上部傳達。上述光學模塊300包括如上所述的結構,從而能夠使從下部傳達的光聚光,并使其傳達至上部。
另一方面,上述反射式偏光模塊400以層壓形態(tài)配置于上述光學模塊300的上部或下部,所述反射式偏光模塊400為對從下部傳達的光進行聚光和偏光,并將光均勻地傳達至上部結構。本發(fā)明中,大體包括:反射式偏光片420、第一集光片410以及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
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僅使在上述光學模塊300被聚光而被傳達的光中的具有特定偏光或沿特定方向振動的形態(tài)的光透過,并使剩余的光重新反射至下部,因此,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層壓并結合于上述光學模塊300的上部。
通常,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作為由多個層構成的堆疊結構,以反射具有特定偏光的光的反射性偏光板或鏡(mirror)的方式動作。并且,也可以以如反射可視光線并使紅外線透過的“冷鏡(coldmirror)”,或使可視光線透過并反射紅外線的“熱鏡(hotmirror)”的波長選擇性反射鏡的方式執(zhí)行功能。
如在本發(fā)明使用的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不僅對正常光線具有高反射率,而且對于偏角(offangle)也具有高反射率,并且對入射光線具有低吸收率。通常這樣的特性能夠決定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是否用于光的單純的反射或反射性偏光。
這樣的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是層壓有數(shù)十、數(shù)百或數(shù)千個互相不同的高折射率層和低折射率層而構成的。
如圖3所示,在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中,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形成于上述第一聚光片410的上部。朝向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光處于混合了具有互相不同的偏光的光的狀態(tài),因而其由具有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可透過的區(qū)域的偏光的光p1和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無法透過的區(qū)域的光p2構成。
如圖所示,通過上述第一聚光片410和上述第二聚光片320的光為具有多種振動形態(tài)的光p1和光p2的混合狀態(tài),然而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僅使光p1通過,而使光p2被反射而重新朝向下部方向。
因此,光p1能夠放射至外部,而光p2則被反射而返回至下部,并重新被上述第一聚光片410、上述第二聚光片320以及上述導光板200等反射,從而重新向上部移動。
并且,在這過程中,光p2的偏光狀態(tài)通過以下要敘述的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而發(fā)生改變,并根據(jù)這種反復的過程,而使偏光方向改變?yōu)檫m合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狀態(tài)。
另一方面,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以層壓形態(tài)結合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下表面,從而隨機地改變沒能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而被反射至下部的光的偏光方向。
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如圖所示,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隨機地改變沒能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而被反射的光p2的偏光方向。
并且,通過根據(jù)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光p2的偏光方向發(fā)生不規(guī)則地改變,且其被傳達至下部。
如上所述,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使得被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反射的光的偏光方向隨機地發(fā)生改變,并將其傳達至下部,因而使被上述導光板200和上述反射板500重新反射而向上部移動的光能夠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
由此,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隨機地改變被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反射的光的偏光方向,因此能夠提升被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反射至下部的光的循環(huán),并將其能夠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
其中,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作為具有雙折射性(birefringence)的高分子聚合物,由聚酯(polyester)、聚酯共聚物(pet、pen、copen、copet)、亞克力類(pmm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環(huán)烯烴聚合物(cyclicolefinpolymer,cop或cyclicolefincopolymer,coc)、聚醚砜(polyethersulfone,pes)等材料構成。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被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反射的光p2通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而被轉換成偏光方向隨機化的光p3,并且這樣的光p3被上述導光板200和反射板500反射而重新傳達至上部。
具體地,觀察圖4可知,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形成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下部,并且以下要敘述的上述第一聚光片410以層壓形態(tài)位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下部。
并且,通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來改變沒能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而被反射的光的偏光方向,并使其傳達至下部。
因此,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隨機地(randomly)改變被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反射至下部的光的偏光方向,使得改變了偏光方向的光在下部重新實現(xiàn)循環(huán),從而能夠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
即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為能夠使部分的光透過、并使部分的光被反射的薄片,其中沒能通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光被反射至下部,且被反射的光透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同時偏光方向發(fā)生改變。
并且,如上所述,通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改變偏光方向的光在下部實現(xiàn)循環(huán)而被傳達至上部,并且其中的部分的光能夠重新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
通過這樣的光循環(huán)過程,沒能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光將透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而實現(xiàn)改變偏光方向的過程,由此能夠反復在上述反射板500等進行反射的循環(huán)過程,從而使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光的量增加,提高亮度。
另一方面,上述第一聚光片410具有第一結構化圖案412,其中上述第一結構化圖案412連續(xù)反復地形成有越往上部橫截面積越小的第一單元聚光體412a,并且,上述第一聚光片410以層壓形態(tài)配置于上述第二聚光片320的上部。
并且,上述第一聚光片410對在上述第二聚光片320被聚光而傳達的光進行重新聚光,并使重新聚光的上述光傳達至上部。
此時,上述第一單元聚光體412a可以與上述第二單元聚光體322a相同或不同。
在本發(fā)明中,上述第一聚光片410以與上述第二聚光片320相似的方式形成,并且這樣形成的上述第一聚光片410以層壓形態(tài)配置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下部。
其中,上述第一單元聚光體412a的上側末端可以接合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下表面,或者與此不同地,也可以單純地維持層壓狀態(tài)。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一結構化圖案412和上述第二結構化圖案322沿橫向較長地延長,并且上述第一結構化圖案412的延長方向配置成與上述第二結構化圖案322的延長方向交叉。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二結構化圖案322和上述第一結構化圖案412延長方向以垂直交叉的方式配置,與此不同地,也可以沿并非垂直的單純交叉的方向進行配置。
由此,被上述擴散片310擴散并向上部傳達的光,能夠在經過上述第一單元聚光體412a和上述第二單元聚光體322a的同時穩(wěn)定的實現(xiàn)聚光。
這樣構成的本發(fā)明的背光單元按照如上所述的上述導光板200、上述光學模塊300以及上述反射式偏光模塊400的順序分別進行層壓并結合,從而能夠穩(wěn)定地對從上述光源100產生的光進行擴散和聚光、并進行傳達。并且,被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反射的光可在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實現(xiàn)偏光方向的隨機改變。
并且,如上所述,偏光方向被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隨機改變的光的一部分重新被傳達至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并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由此提高整體亮度。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形成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下表面。由此,通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使偏光方向發(fā)生隨機改變,使得被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反射的光,在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和上述反射板500之間進行反復循環(huán)。
因此,具有使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光的量增加,從而提升整體亮度的效果。
<第一實施例的變形>
其次,參照圖5,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背光單元中,在光循環(huán)提升片和第一聚光片410之間形成額外的粘合層440的結構,具體如下。
圖5是顯示在圖1中的背光單元中,第一聚光片410的一部分埋入并接合至額外的粘合層440的內部的的狀態(tài)的圖。
如圖所示,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式偏光模塊400中,上述第一聚光片410以層壓形態(tài)層壓于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下部,此時,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下表面還可以包括額外的粘合層440。
具體地,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下表面形成有上述粘合層440,因而形成于第一聚光片410的上述第二結構化團412的一部分埋入于上述粘合層440的內部,因此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和上述第一聚光片410能夠穩(wěn)定的維持層壓狀態(tài)。
然后,參照圖6,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背光單元中,進一步形成有第一擴散圖案432和第二擴散片422的形態(tài)如下。
圖6是顯示在圖1中的背光單元中,在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下表面和反射式偏光片420的上表面分別形成有第一擴散圖案432和第二擴散圖案422的狀態(tài)的圖。
如圖所示,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反射式偏光模塊400中,在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下表面形成有由多個第一擴散凸起432a構成的上述第一擴散圖案432,從而擴散被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反射的光。
此時,在被擴散的光是在其偏光方向通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而發(fā)生隨機改變的狀態(tài)下擴散。
具體地,上述第一擴散圖案432具有在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下表面凸出形成的多個第一擴散凸起432a,并且上述第一擴散凸起432a以連續(xù)的方式形成。
其中,能夠以多種大小和形態(tài)不規(guī)則地配置上述第一擴散圖案432,并且上述第一擴散圖案432還可以具有與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不同的材料或不同的折射率。
在第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擴散凸起432a以球形狀形成,根據(jù)球形狀的表面以多種角度反射或折射光,從而使得能夠擴散透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而移動的光。
與此不同,上述第一擴散凸起432a可以為不是球形狀的多種形態(tài)的多邊形或不對稱的形狀。
其中,上述第一擴散凸起432a可以是如滾珠(bead)的擴散粒子分散至高分子樹脂的結果,或者也可以形成為擴散粒子的一部分埋入至高分子樹脂內、而剩余部分露出的形態(tài)。
如上所述,被上述第一擴散圖案432擴散的光重新被傳達至下部并在下部進行循環(huán)。
另一方面,如圖所示,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上表面可以形成有由多個第二擴散凸起422a構成的第二擴散圖案422。
上述第二擴散圖案422作為形成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上表面而能夠擴散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光的結構,與上述第一擴散圖案432相似,可以以具有多種大小的方式不規(guī)則地形成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上表面。
如上所述,在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上表面形成上述第二擴散圖案422,從而能夠擴散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光。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擴散圖案432和上述第二擴散圖案422分別形成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下表面和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上表面,然而也可以是只形成于上述第一擴散圖案432和上述第二擴散圖案422中的任意一個。
<第二實施例的結構>
接著,參照圖7和圖8概略地觀察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其結構如下。
圖7是示意性地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形成有上述反射式偏光模塊400的背光單元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8是示意性地顯示圖7的背光單元中的上述反射式偏光模塊400和光學模塊300的結構的圖。
如圖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基本結構與如上所述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相似,但是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和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
具體地,在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下表面形成有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特征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但是上述第一結構化圖案412直接形成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上表面。
并且,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在上表面形成有上述第一結構化圖案412的狀態(tài)下,在下表面形成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并以層壓形態(tài)配置于上述第二聚光片312的上部。
即層壓的順序為上述第一結構化圖案412,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以及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順序。
如上所述,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上表面形成有上述第一結構化圖案412,并且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形成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下部,因而上述反射式偏光模塊400自身構成為一體,從而能夠減小整體厚度。
因此,在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上表面形成有上述第一結構化圖案412時,能夠減小整體厚度,從而在制造背光單元時容易實現(xiàn)輕薄化,并且能夠消除由于薄片的一些區(qū)域之間的間隔和接觸而有可能發(fā)生的牛頓環(huán)現(xiàn)象。
如上所述,上述反射式偏光模塊400通過構成為如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結構,能夠使一部分經過上述光學模塊300而被聚光的光通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反射,而被反射的光的偏光方向通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而被隨機地改變。
并且,如上所述,被改變偏光方向的光被上述導光板200和反射板500反射,并重新經過上述光學模塊300而被聚光后,一部分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并被上述第一結構化圖案412聚光。
<第二實施例變形后的結構>
其次,參照圖9觀察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上述反射式偏光模塊400中,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下表面形成有上述第一擴散圖案432的結構,具體如下。
圖9是顯示在圖7的反射式偏光模塊400中,在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下表面形成有上述第一擴散圖案432的狀態(tài)的圖。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上述反射式偏光模塊400中,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下表面可以進一步形成有能夠擴散偏光方向被改變的光的第一擴散圖案432。
具體地,上述第一擴散圖案432具有在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下表面形成的多個第一擴散凸起432a,并且上述第一擴散凸起432a以連續(xù)的方式形成。
其中,能夠以多種大小和形態(tài)不規(guī)則地配置上述第一擴散圖案432,并且上述第一擴散圖案432還可以具有與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不同的材料或不同的折射率。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擴散凸起432a以球形狀形成,根據(jù)球形狀的表面以多種角度折射光,因而使得擴散透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而移動的光。
與此不同,上述第一擴散凸起432a可以為不是球形狀的多種形態(tài)的多邊形或不對稱的形狀。
其中,上述第一擴散凸起432a可以是如滾珠的擴散粒子擴散至高分子樹脂的結果,或者也可以形成為擴散粒子的一部分埋入高分子樹脂內、而剩余部分露出的形態(tài)。
并且,上述第一擴散凸起432a可以通過利用母模(master)復制的方法而形成,或者也可以利用額外的加工輥而形成。
<第三實施例的結構>
接著,參照圖10概略地觀察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其結構如下。
圖10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形成有反射式偏光模塊的背光單元的結構的圖。
如圖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基本結構與如上所述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相似,但是上述第一聚光片410和上述第二聚光片320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
具體地,在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的下部形成有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然而上述第一結構化圖案412直接形成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下表面。
此時,與上述不同,上述第一聚光片410為倒棱鏡(inverseprism)形狀,并且上述第一結構化圖案412形成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下表面。
具體地,上述第一聚光片410具有形成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下表面的第一結構化圖案412,從而使得在下部傳達的光實現(xiàn)聚光,其中上述第一結構化圖案412連續(xù)反復地形成有越往下部橫截面積越小的第一單元聚光體412a。
并且,與上述不同,并不形成有額外的上述第二聚光片320,而上述擴散片310以層壓形態(tài)配置于上述第一聚光片410的下部。
如上所述,由于不具備上述第二聚光片320,因此即使層壓了上述反射式偏光模塊400和上述擴散片310,也能夠相對于上述第一實施例減小整體厚度。
因此,上述第一聚光片410以倒棱鏡形狀形成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下表面時,由于省略了上述第二聚光片320而減小了整體厚度,因而可以最小化背光單元的制造厚度,并可以消除薄片之間產生的牛頓環(huán)現(xiàn)象。
如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通過具備上述反射式偏光模塊400,使得被上述擴散片310擴散的光通過上述第一聚光片410而實現(xiàn)聚光,并且使被聚光的光的一部分被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反射。
并且,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能夠隨機改變被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反射的光的偏光方向,因此透過上述光循環(huán)提升片430的光能夠在下部實現(xiàn)循環(huán),并能被重新傳達至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從而其中的一部分光能夠透過上述反射式偏光片420。
上述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且本領域技術人員顯然能夠理解,除了上述說明的實施例以外,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目的和范圍的情況下,本發(fā)明還可以具有其他特定形態(tài)。因此,上述實施例并不是用于限定,而是用于舉例說明,因而本發(fā)明并不會被上述說明所限定,且可以在附加的權利要求的范圍和同等范圍內對本發(fā)明進行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