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21用于將來自所述顯示組件10的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初始光線準直為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準直光線并且導入所述波導子組件22。具體地,所述準直子組件21包括相對布置的第一準直部件201和第二準直部件202,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一準直部件201和第二準直部件202之間的偏振分束部件203,來自所述顯示組件10的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光線初始經由所述偏振分束部件203反射向所述第一準直部件201,然后經由所述第一準直部件201和第二準直部件202準直后經由所述偏振分束部件203作為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準直光線出射。所述波導子組件22將來自所述準直子組件21的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準直光線導向所述特定位置,其中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準直光線用于形成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虛像。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準直部件201和第二準直部件202可以是根據需要設計的單個透鏡或透鏡組。調整配置所述第一準直部件201和第二準直部件202的透鏡或透鏡組的相對位置,可以實現(xiàn)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虛像的大小調節(jié)。
[0059]此外,如圖7A和7B所示,所述波導子組件22進一步包括多個反射部件204,通過設置所述多個反射部件204的位置和角度,可以控制來自所述準直子組件21的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準直光線導向所述特定位置出射。為了控制所述第一觀察區(qū)域1042的范圍,可以控制所述多個反射部件204的數(shù)目。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當所述多個反射部件204的數(shù)目小于預定的第五閾值時,使得所述第一觀察區(qū)域1042距離所述第一可視區(qū)域1041第一距離1^時,所述第一觀察區(qū)域1042的范圍具有最小值,即上述參照圖4描述的第一閾值。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多個反射部件204的數(shù)目的第五閾值例如可以是5到8。此外,可以調整所述多個反射部件204的數(shù)目和角度,使得可以控制所述第一可視區(qū)域1041小于第三閾值,所述可視角度1043小于第四閾值,以使得所述第一觀察區(qū)域1042的范圍在距離所述第一可視區(qū)域第一距離時滿足第一閾值。
[0060]進一步地,可以調整構成顯示組件的顯示子組件12的顯示區(qū)域(S卩,所述顯示子組件12作為微顯示芯片的可視區(qū)域)以及構成所述準直子組件21的所述第一準直部件201和第二準直部件202的透鏡組的構成和各個透鏡的光學參數(shù),實現(xiàn)對于所述第一觀察區(qū)域1042的范圍的有效控制。
[0061]如上參照圖4到圖7B所示,為了實現(xiàn)對于所述電子設備100的第一觀察區(qū)域的范圍的控制,采用減小顯示單元的可視區(qū)域或者限制顯示單元的可視角度,或者采用兩者的組合。例如,圖4示出了采用減小顯示單元的可視區(qū)域的手段的第一示例。圖5則示出了采用減小顯示單元的可視區(qū)域和限制顯示單元的可視角度兩者的組合。圖6到圖7B則進一步示出了采用配置整個光學系統(tǒng)中的具體部件(即,所述波導子組件22中所述多個反射部件204的數(shù)目和角度),間接地實現(xiàn)減小顯示單元的可視區(qū)域的效果,從而實現(xiàn)對于所述電子設備100的第一觀察區(qū)域的范圍的控制。容易理解的是,作為整體的光學系統(tǒng),可以通過控制顯示單元中特定部件以及與其匹配的其他部件的設置,實現(xiàn)對于所述電子設備100的第一觀察區(qū)域的范圍的控制。
[0062]圖8A和8B是圖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四示例的電子設備的觀察區(qū)域的示意圖。如圖8A所示,除了上述參照圖4已經描述的第一顯示單元104外,還包括第二顯示單元105。所述第二顯示單元105設置在所述本體裝置101和/或所述固定裝置102上,用于輸出第二圖像。在圖8A所示的示例中,所述第一顯示單元104和所述第二顯示單元105示意性地并排設置。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所述第一顯示單元104和所述第二顯示單元105可以重疊或者至少部分重疊設置。
[0063]與所述第一顯示單元104類似,所述第二顯示單元105具有第二可視區(qū)域1051,對應于所述第二圖像的光線從所述第二可視區(qū)域1051出射,所述電子設備100具有第二觀察區(qū)域1052,在所述第二觀察區(qū)域1052內的觀看所述第二可視區(qū)域1051,能感知所述第二圖像的完整顯不內容。
[0064]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顯示單元104和所述第二顯示單元105為遵循不同顯示原理的顯示單元。具體地,所述第一顯示單元104是具有采用光導光學元件(LOE)的近眼光學系統(tǒng)的顯示單元,所述第二顯示單元105是諸如液晶顯示器(IXD)、有機電致發(fā)光顯示器、電子墨水顯示器等的顯示單元。如圖8A示意性地示出,由于所述第一顯示單元104和所述第二顯示單元105顯示原理的區(qū)別,在距單位面積的所述第一可視區(qū)域1041和所述第二可視區(qū)域1051相同距離1^時,所述第一觀察區(qū)域1041和所述第二觀察區(qū)域1051的范圍不同。具體地,所述第一觀察區(qū)域1041的范圍小于所述第二觀察區(qū)域1051的范圍。
[0065]圖8B示意性地示出所述第一顯示單元104和所述第二顯示單元105的所述第一觀察區(qū)域1041和所述第二觀察區(qū)域1051的截面形狀示意圖。如圖SB所示,所述第一觀察區(qū)域1041截面形狀可以是矩形,其適配于用戶利用作為采用光導光學元件(LOE)的近眼光學系統(tǒng)的所述第一顯示單元104觀看放大的第一圖像的虛像時的觀看習慣。所述第二觀察區(qū)域1051的截面形狀可以是橢圓或圓形,其適配于作為諸如智能手表的穿戴式電子設備的外觀形狀。
[0066]圖9是進一步圖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電子設備中的第二顯示單元的示意圖。如圖9所示,所述第二顯示單元105為諸如IXD或OLED這樣由像素陣列構成的普通顯示單元。所述第二顯示單元105包括第二可視區(qū)域1051,在所述第二可視區(qū)域105配置有像素陣列1062。為了整體上控制所述第二顯示單元105的第二觀察區(qū)域1052的范圍,與所述像素陣列1062對應地配置光闌陣列1063。所述光闌陣列1063用于顯示所述像素陣列1062的每個子像素的光發(fā)射角度,使得每個子像素僅能在有限的角度內發(fā)射顯示光,從而實現(xiàn)對于所述第二顯示單元105的可視角度的限制,進而實現(xiàn)對于所述第二顯示單元105的第二觀察區(qū)域1052的范圍的控制。
[0067]圖10是圖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的結構透視圖。如圖10所示,所述第一顯示單元104具有第一可視區(qū)域1041,所述第二顯示單元105具有第二可視區(qū)域1051,所述第一可視區(qū)域1041與所述第二可視區(qū)域1051相鄰的邊緣為曲線。如從圖10所見,為了在電子設備100中同時配置所述第一顯示單元104和所述第二顯示單元105,所述第二顯示單元105需要滿足為非常規(guī)形態(tài)和窄邊框。
[0068]以下,將參照圖11到圖19B進一步描述所述第二顯示單元105。
[0069]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二顯示單元可以是諸如液晶顯示器、LED顯示器、等離子體顯示器等需要為其提供驅動信號的第二顯示單元。
[0070]圖11是概述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二顯示單元的結構框圖。如圖11所示的第二顯示單元105包括顯示單元陣列10、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和顯示驅動組件40。具體地,所述顯示單元陣列10包含多個顯示子單元111-1O1^容易理解的是,如圖11所示的由多個顯示子單元構成的顯示單元陣列10僅僅是示意性的,其中多個顯示子單元的數(shù)目及其具體分布可以依賴于設計和使用需求而變化。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的每一條(2(V”20n)與所述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的每一條(3(V”30n)相交,其交點與所述多個顯示子單元(1ylOJ中的每一個顯示子單元對應,以便為所述每一個顯示子單元提供顯示驅動信號。所述顯示驅動組件40與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連接,以便為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提供顯示驅動信號。
[0071]與現(xiàn)有技術中多條第一類驅動線和多條第二類驅動線分別連接到水平驅動單元和垂直驅動單元的配置方式不同,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二顯示單元105僅包含單個顯示驅動組件40,從而節(jié)約了布置顯示驅動組件所需的布線空間和簡化了設計復雜度。此夕卜,在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二顯示單元105中,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分為至少兩個驅動線組,所述至少兩個驅動線組中的每一組連接到所述顯示驅動組件40。這種分組連接驅動線的方式將大大減少第二顯示單元105的邊緣布線,使得封裝其的邊框能夠充分變窄并且能夠靈活地適應于不同的邊框形狀。以下,將參照圖12Α到圖19Β進一步詳細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二顯示單元的具體配置。
[0072]圖12Α到圖12C是圖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二顯示單元的第一示例的頂面視圖、底面視圖和側面視圖。具體地,圖12Α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顯示單元105Α的頂面視圖。容易理解的是,如圖12Α所示的驅動線的數(shù)目和布線方式僅僅是示意性,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二顯示單元105Α不限于此。如圖12Α所示,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分為多個驅動線組(圖12Α中示出分為4組)。如從圖12Α所見,采用如此分組布線方式,在第二顯示單元105Α的邊緣的布線區(qū)域趨于集中,從而便于第二顯示單元105Α的邊框的進一步窄化。也就是說,在配置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二顯示單元105Α的電子設備中,第二顯示單元105Α可以根據需要適配電子設備的形態(tài)。具體地來說,通過對于第二顯示單元105Α的布線進行分組配置,可以將基于電子設備的形態(tài)而適于布線的第二顯示單元105Α的邊緣選擇作為配置有布線分組的區(qū)域,而將基于電子設備的形態(tài)而不具備布線空間的第二顯示單元105Α的邊緣選擇沒有配置布線分組。在此,不具備布線空間的第二顯示單元105Α的邊緣可能是第二顯示單元105Α的邊緣與電子設備本身外框基本重合的邊緣。替代地,不具備布線空間的第二顯示單元105Α的邊緣可能是電子設備本身外框為不規(guī)則形態(tài)從而不便進行布線的邊緣。以下,將參照附圖描述具體的示例。
[0073]進一步地,圖12Β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二顯示單元105Α的底面視圖。如圖12Β所示,所述第二顯示單元105Α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