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微穿孔吸音板。
背景技術:
將常見的穿孔板的穿孔直徑控制到1mm以下,就形成了微穿孔板。此時,微穿孔板本身就已經(jīng)具有足夠的聲阻,同時具有足夠低的質量聲抗,形成寬帶吸聲體,而不需要添加任何多孔材料。隨著材料和穿孔加工技術的發(fā)展和提高,以及寬頻、高效、清潔、環(huán)保的吸聲特點,微穿孔板吸聲結構在眾多場所的墻面和頂面裝修中廣泛使用。
微穿孔板可以看作大量微管(微穿孔)的并聯(lián),每個微穿孔為一個很細的短管,在孔間距比孔徑大很多時,可假設各孔的特性互不影響,微穿孔板的聲阻抗簡單地等于單孔的聲阻抗除以孔的數(shù)量。聲波在管內(nèi)傳播時,考慮粘滯性的影響,在管壁上質點沿軸向的振動速度為零,在中心軸上的振動速度最大,管中沿半徑方向存在速度階梯。另一方面在孔間距比波長小很多時,孔之間板面對聲波的反射也可以忽略不計。
馬大猷院士1997年在聲學學報發(fā)表的“微穿孔板吸聲體的準確理論和設計”以及1998年在美國聲學學會雜志發(fā)表的“微穿孔板吸聲體的潛力”學術文章,指出了將穿孔直徑進一步減小,可獲得吸聲頻帶更加寬廣的吸聲體。將微穿孔帶入超微孔時代將能展現(xiàn)其吸收性能的驚人的潛力。
目前市場上的微穿孔吸音板只能做到0.7mm的孔徑,且孔為垂直于板面的直孔,直孔在吸音過程中效果較差,在這種微穿孔吸音板的背面附上吸音紙才能達到較好的吸音效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無需配合吸音紙,吸音效果好的微穿孔吸音板。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
一種微穿孔吸音板,它包括板體,所述板體上設置有均勻布置的微穿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穿孔斜向布置,在微穿孔的背面形成阻擋部,阻擋部與微穿孔之間留有間隙,間隙與微穿孔組合形成聲音通道。
聲音通道在板體的背面出口處與板體的夾角為0-45度。
微穿孔的孔徑為0.1-0.2mm,微穿孔的孔距為2.2mm。
所述板體為鋁合金或者鍍鋅鋼。
板體厚度為0.8-1mm。
所述板體的表面設置有裝飾層。
裝飾層為聚酯預輥涂、聚酯噴涂、靜電粉末噴涂、高分子覆膜或者陽極氧化膜。
聲音通道的豎向截面為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或者半圓形。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由于微穿孔斜向布置,音波在聲音通道中傳遞的過程中被阻擋部進行阻擋,經(jīng)過多次反射降低了強度,最后從接近板體背面的間隙中出來,有一部分還會被板體背面進行吸收反射,從而較好的提高了吸音效果。因此本發(fā)明微穿孔吸音板具有無需配合吸音紙,吸音效果好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微穿孔吸音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1的后視圖。
圖3為圖2中的一個微穿孔處的后視圖。
圖4為圖3的A-A剖視圖。
圖5為實施例2的后視圖。
圖6為圖5中的一個微穿孔處的后視圖。
圖7為圖6的B-B剖視圖。
圖8為實施例3的后視圖。
圖9為圖8中的一個微穿孔處的后視圖。
圖10為圖9的C-C剖視圖。
其中:
板體1、微穿孔2、阻擋部3、間隙4。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本發(fā)明涉及的一種微穿孔吸音板,它包括板體1,所述板體1為鋁合金或者鍍鋅鋼,板體1厚度為0.8-1mm,所述板體1的表面設置有裝飾層,裝飾層為聚酯預輥涂、聚酯噴涂、靜電粉末噴涂、高分子覆膜、陽極氧化膜等。裝飾層的可以采用多種顏色以及木紋、皮紋、金屬紋理等。所述板體1上設置有均勻布置的微穿孔2,微穿孔2的孔徑為0.1-0.2mm,微穿孔2的孔距為2.2mm,微穿孔2的穿孔率為3.5%。微穿孔吸音板的吸聲系數(shù)范圍為NRC0.52-0.9。
所述微穿孔2斜向布置,微穿孔2是由模具模壓形成的,在微穿孔2的背面由于模壓形成阻擋部3,阻擋部3也斜向布置,阻擋部3與微穿孔2之間留有間隙4,間隙與微穿孔2組合形成聲音通道,聲音通道在板體1的背面出口處與板體1的夾角為0-45度。
實施例1、
參見圖2-圖4, 聲音通道的豎向截面為等腰三角形。
實施例2、
參見圖5-圖7,聲音通道的豎向截面為等腰梯形。
實施例3、
參見圖8-圖10,聲音通道的豎向截面為半圓形。
由于微穿孔斜向布置,音波在聲音通道中傳遞的過程中被阻擋部進行阻擋,經(jīng)過多次反射降低了強度,最后從接近板體背面的間隙中出來,有一部分還會被板體背面進行吸收反射,從而較好的提高了吸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