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模壓裝置,具體是一種手搖式氣動模壓裝置。
背景技術:
在粉末冶金領域以及在兩種物品需要壓合或粘合的過程中(例如粘合兩塊板子,粘合乒乓球手柄兩側的具有弧度的板子),一般都需要施加以外部壓力。在如今的生產加工過程中,各種各樣的壓機層出不窮,機械的出現(xiàn)擺脫了以往使用重物壓住模具進行加工的方式,使用更加方便也更加高效。
現(xiàn)有的機械大部分都是電控的自動化裝置,其中多采用液壓裝置作為壓力輸出,因為采購成本相對較高,不適合在小型加工場所或是實驗室中使用;現(xiàn)有的裝置中,很少有手動操作的壓力裝置,其中少數(shù)手動控制的也因精度較低使用較為費力而普及較少,缺乏實用性;現(xiàn)有的裝置中,機械快速沖擊加工的模具,容易造成模具的損毀,有時也會造成加工物料被損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手搖式氣動模壓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手搖式氣動模壓裝置,包括底板、壓力機殼、壓板、活動壓塊和充氣機殼,所述底板上端左側和右側對稱焊接設置有左支撐架和右支撐架,所述左支撐架和所述右支撐架上端連接設置有支撐橫梁,所述支撐橫梁下端中部焊接設置有壓力機殼,所述壓力機殼內鑲嵌設置有第一活塞板,所述第一活塞板下端焊接設置有推動桿,所述推動桿下端焊接設置有壓板,所述壓板下端開有圓孔,所述壓板下端連接設置有活動壓塊,所述壓板上端和所述壓力機殼下端之間位于所述推動桿外圍連接設置有回復彈簧,所述壓力機殼內上壁和所述壓力機殼左壁上方之間設置有通氣管道,所述壓力機殼內右壁上部設置有泄壓口,所述泄壓口貫穿所述壓力機殼右壁,所述通氣管道下端位于所述壓力機殼內設置有第一單向閥,所述泄壓口右端外圍位于所述壓力機殼右壁上焊接設置有泄壓管,所述泄壓管外圍右端連接設置有轉動蓋,所述支撐橫梁下端位于所述左支撐架和所述壓力機殼之間焊接設置有充氣機殼,所述充氣機殼下部垂直設置有第一轉軸,所述第一轉軸外圍位于所述充氣機殼內焊接設置有轉動輪,所述充氣機殼內活動設置有第二活塞板,所述轉動輪上端和所述第二活塞板下端中部之間鉸接設置有活動轉桿,所述充氣機殼內上端設置有進氣管道,所述充氣機殼內上壁位于所述進氣管道下端外圍連接設置有第二單向閥,所述左支撐架正面和所述第一轉軸同一水平線上連接設置有第二轉軸,所述第二轉軸和所述第一轉軸之間連接有傳動皮帶,所述第二轉軸外圍焊接設置有傳動輪,所述左支撐架正面下端和所述傳動輪對應位置連接設置有第三轉軸,所述第三轉軸和所述傳動輪截面尺寸相同,所述第三轉軸和所述傳動輪外圍通過傳動皮帶連接,所述第三轉軸正面末端焊接設置有搖動把手。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活塞板側邊和所述壓力機殼內壁尺寸契合且活動連接,所述第一活塞板外圍鑲嵌有密封圈。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動壓塊通過彈簧片連接在所述壓板下端的圓孔內。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單向閥由扭轉彈簧連接在所述壓力機殼內,所述第一單向閥和所述通氣管道相對位置連接有密封墊。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泄壓管表面攻有螺紋,所述泄壓管右端內圈焊接有環(huán)形擋片。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轉動蓋內圈攻有和所述泄壓管相配合的螺紋,所述轉動蓋內右壁中部向所述泄壓管內延伸有帶有密封墊圈的連桿,所述轉動蓋上的密封墊圈位于所述泄壓管內,所述轉動蓋右壁開有圓孔。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充氣機殼內右壁上部和所述通氣管道左端連通。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活塞板外徑尺寸和所述充氣機殼內徑尺寸相契合,所述第二活塞板外圍鑲嵌有密封圈。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進氣管道下端和所述充氣機殼內上壁連通,所述進氣管道上端貫穿所述充氣機殼左壁向左延伸。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單向閥通過扭轉彈簧連接在所述充氣機殼內上壁,所述第二單向閥和所述進氣管道對應位置設有密封墊片。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時,將模具放置在底板上端的左支撐架和右支撐架之間,搖動搖動把手轉動帶動第三轉軸同步轉動,通過第三轉軸和傳動輪的傳動以及第二轉軸和第一轉軸的傳動,能夠帶動第一轉軸在充氣機殼上轉動,第一轉軸帶動轉動輪同步轉動,并通過所述轉動輪、所述活動轉桿和所述第二活塞板的活動連接,帶動第二活塞板在充氣機殼內往復運動,當?shù)诙钊逑蛳逻\動時,第二單向閥向下轉動,通過進氣管道向充氣機殼內吸入空氣,當?shù)谝晦D軸繼續(xù)轉動第二活塞板向上運動時,第二單向閥關閉,第一單向閥在壓力下向下轉動,氣體通過通氣管道進入壓力機殼內,第一轉軸在繼續(xù)轉動,空氣不斷的從進氣管道通過充氣機殼注入壓力機殼內,氣體通過第一活塞板推動推動桿帶動壓板向下運動,這樣就能夠逐漸和模具接觸并進行壓制,這樣的設置能夠通過手動控制壓鑄,采用氣體作用介質成本更低,更利于降低生產成本;當壓板下端的活動壓塊和模具接觸后,繼續(xù)下壓后活動壓塊能夠壓縮彈簧并陷入壓板下端的圓孔,這樣能夠給與模具逐步加壓的過程,避免突然加壓所造成的模具損壞以及造成產品產生缺陷;加壓保壓后,向左擰動轉動蓋,轉動蓋中的密封墊圈和泄壓管右端脫離,第一活塞板中的氣體能夠通過轉動蓋右端排出,這樣壓板在回復彈簧的作用下能夠逐漸回復,取出模具完成加工,這樣的設置能夠保持加工的穩(wěn)定,同時泄壓方式簡單,使用極為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手搖式氣動模壓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種手搖式氣動模壓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一種手搖式氣動模壓裝置中A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一種手搖式氣動模壓裝置中B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板,2-左支撐架,3-右支撐架,4-支撐橫梁,5-壓力機殼,6-第一活塞板,7-推動桿,8-壓板,9-活動壓塊,10-回復彈簧,11-通氣管道,12-泄壓口,13-第一單向閥,14-泄壓管,15-轉動蓋,16-充氣機殼,17-第一轉軸,18-轉動輪,19-第二活塞板,20-活動轉桿,21-進氣管道,22-第二單向閥,23-第二轉軸,24-傳動輪,25-第三轉軸,26-搖動把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4,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一種手搖式氣動模壓裝置,包括底板1、壓力機殼5、壓板8、活動壓塊9和充氣機殼16,所述底板1上端左側和右側對稱焊接設置有左支撐架2和右支撐架3,所述左支撐架2和所述右支撐架3上端連接設置有支撐橫梁4,所述支撐橫梁4下端中部焊接設置有壓力機殼5,所述壓力機殼5內鑲嵌設置有第一活塞板6,所述第一活塞板6側邊和所述壓力機殼5內壁尺寸契合且活動連接,所述第一活塞板6外圍鑲嵌有密封圈,所述第一活塞板6能夠在所述壓力機殼5內上下滑動且能夠避免漏氣,所述第一活塞板6下端焊接設置有推動桿7,所述推動桿7貫穿所述壓力機殼5下端向下延伸,所述推動桿7下端焊接設置有壓板8,所述壓板8下端開有圓孔,所述壓板8下端連接設置有活動壓塊9,所述活動壓塊9通過彈簧片連接在所述壓板8下端的圓孔內,所述活動壓塊9在受力后能夠將所述壓板8的圓孔內收縮,所述壓板8上端和所述壓力機殼5下端之間位于所述推動桿7外圍連接設置有回復彈簧10,所述回復彈簧10能夠在被拉伸后給與所述壓板8向上回復的作用力,所述壓力機殼5內上壁和所述壓力機殼5左壁上方之間設置有通氣管道11,通過所述通氣管道11空氣進入所述壓力機殼5內推動所述第一活塞板6向下運動,所述壓力機殼5內右壁上部設置有泄壓口12,所述泄壓口12貫穿所述壓力機殼5右壁,所述通氣管道11下端位于所述壓力機殼5內設置有第一單向閥13,所述第一單向閥13由扭轉彈簧連接在所述壓力機殼5內,所述第一單向閥13和所述通氣管道11相對位置連接有密封墊,所述通氣管道11在扭轉彈簧作用下蓋在所述通氣管道11下方避免空氣從所述壓力機殼5中回流至所述通氣管道11,所述泄壓口12右端外圍位于所述壓力機殼5右壁上焊接設置有泄壓管14,所述泄壓管14表面攻有螺紋,所述泄壓管14右端內圈焊接有環(huán)形擋片,所述泄壓管14外圍右端連接設置有轉動蓋15,所述轉動蓋15內圈攻有和所述泄壓管14相配合的螺紋,所述轉動蓋15內右壁中部向所述泄壓管14內延伸有帶有密封墊圈的連桿,所述轉動蓋15上的密封墊圈位于所述泄壓管14內,所述轉動蓋15右壁開有圓孔,所述轉動蓋15向右擰動時密封墊圈和所述泄壓管14的環(huán)形擋片配合能夠避免所述壓力機殼5內氣體排出,當所述轉動蓋15向左擰動時,密封墊圈和環(huán)形擋片脫離,氣體通過所述轉動蓋15的氣孔排出,所述支撐橫梁4下端位于所述左支撐架2和所述壓力機殼5之間焊接設置有充氣機殼16,所述充氣機殼16內右壁上部和所述通氣管道11左端連通,所述充氣機殼16下部垂直設置有第一轉軸17,所述第一轉軸17能夠在所述充氣機殼16內轉動,所述第一轉軸17外圍位于所述充氣機殼16內焊接設置有轉動輪18,所述第一轉軸17轉動帶動所述轉動輪18轉動,所述充氣機殼16內活動設置有第二活塞板19,所述第二活塞板19外徑尺寸和所述充氣機殼16內徑尺寸相契合,所述第二活塞板19能夠在所述充氣機殼16內上下移動,所述第二活塞板19外圍鑲嵌有密封圈,所述轉動輪18上端和所述第二活塞板19下端中部之間鉸接設置有活動轉桿20,所述第一轉軸17帶動所述轉動輪18轉動,通過所述活動轉桿20的傳動能夠帶動所述第二活塞板19在所述充氣機殼16內上下移動,所述充氣機殼16內上端設置有進氣管道21,所述進氣管道21下端和所述充氣機殼16內上壁連通,所述進氣管道21上端貫穿所述充氣機殼16左壁向左延伸,空氣通過所述進氣管道21被吸入所述充氣機殼16內,所述充氣機殼16內上壁位于所述進氣管道21下端外圍連接設置有第二單向閥22,所述第二單向閥22通過扭轉彈簧連接在所述充氣機殼16內上壁,所述第二單向閥22和所述進氣管道21對應位置設有密封墊片,所述第二單向閥22在扭轉彈簧作用下能夠貼合在所述進氣管道21下端避免所述充氣機殼16中氣體通過所述進氣管道21泄漏,所述左支撐架2正面和所述第一轉軸17同一水平線上連接設置有第二轉軸23,所述第二轉軸23能夠在所述左支撐架2正面轉動,所述第二轉軸23和所述第一轉軸17之間連接有傳動皮帶,所述第二轉軸23外圍焊接設置有傳動輪24,所述左支撐架2正面下端和所述傳動輪24對應位置連接設置有第三轉軸25,所述第三轉軸25和所述傳動輪24截面尺寸相同,所述第三轉軸25和所述左支撐架2活動連接,所述第三轉軸25和所述傳動輪24外圍通過傳動皮帶連接,所述第三轉軸25轉動時通過傳動皮帶帶動所述傳動輪24轉動,所述第三轉軸25正面末端焊接設置有搖動把手26,所述搖動把手26通過搖動能夠帶動所述第三轉軸25同步轉動。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時,將模具放置在底板1上端的左支撐架2和右支撐架3之間,搖動搖動把手26轉動帶動第三轉軸25同步轉動,通過第三轉軸25和傳動輪24的傳動以及第二轉軸23和第一轉軸17的傳動,能夠帶動第一轉軸17在充氣機殼16上轉動,第一轉軸17帶動轉動輪18同步轉動,并通過所述轉動輪18、所述活動轉桿20和所述第二活塞板19的活動連接,帶動第二活塞板19在充氣機殼16內往復運動,當?shù)诙钊?9向下運動時,第二單向閥22向下轉動,通過進氣管道21向充氣機殼16內吸入空氣,當?shù)谝晦D軸17繼續(xù)轉動第二活塞板19向上運動時,第二單向閥22關閉,第一單向閥13在壓力下向下轉動,氣體通過通氣管道11進入壓力機殼5內,第一轉軸17在繼續(xù)轉動,空氣不斷的從進氣管道21通過充氣機殼16注入壓力機殼5內,氣體通過第一活塞板6推動推動桿7帶動壓板8向下運動,這樣就能夠逐漸和模具接觸并進行壓制,這樣的設置能夠通過手動控制壓鑄,采用氣體作用介質成本更低,更利于降低生產成本;當壓板8下端的活動壓塊9和模具接觸后,繼續(xù)下壓后活動壓塊9能夠壓縮彈簧并陷入壓板8下端的圓孔,這樣能夠給與模具逐步加壓的過程,避免突然加壓所造成的模具損壞以及造成產品產生缺陷;加壓保壓后,向左擰動轉動蓋15,轉動蓋15中的密封墊圈和泄壓管14右端脫離,第一活塞板6中的氣體能夠通過轉動蓋15右端排出,這樣壓板8在回復彈簧10的作用下能夠逐漸回復,取出模具完成加工,這樣的設置能夠保持加工的穩(wěn)定,同時泄壓方式簡單,使用極為方便。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jié),而且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xiàn)本發(fā)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fā)明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