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銑床用機械式墊塊。
背景技術:
目前,銑床在工作時,因為部件的高度不同,以及部件切割的厚度不同,在進行加工時,都需要用到墊塊,而一般的墊塊為固定形態(tài),無法改變墊塊的高度,所以部件在加工時,往往需要多組墊塊一起,比較麻煩。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以上缺陷,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出一種銑床用機械式墊塊。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銑床用機械式墊塊,包括底板、支撐桿、第一螺紋桿、螺紋套筒、第二螺紋桿、鉸鏈、連接桿、支撐板、凹槽結構、活動塊、通孔結構和連接柱,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一端通過鉸鏈連接一組支撐桿的一端,所述底板上表面的另一端固定一組所述第一螺紋桿,第一螺紋桿的桿體通過螺紋連接所述螺紋套筒內(nèi)部的一端,所述螺紋套筒內(nèi)部的另一端通過螺紋連接所述第二螺紋桿的桿體,第二螺紋桿的頂部連接一組鉸鏈,所述支撐桿的內(nèi)部設有凹槽結構、且兩端面均設有一組連通凹槽結構和外部空間的通孔結構,位于第二螺紋桿頂部的鉸鏈固定一組連接柱,所述連接柱的一端固定一組放置在凹槽結構內(nèi)部的活動塊,支撐桿的上表面通過所述連接桿固定一組支撐板。
進一步地,所述鉸鏈為角度旋轉式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柱的高度和所述通孔結構的厚度相同。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柱的直徑小于所述通孔結構的寬度。
進一步地,所述活動塊的長度和寬度均大于所述通孔結構的寬度。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螺紋桿桿體的螺紋方向和所述第二螺紋桿桿體的螺紋方向相反。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裝置在不影響加工需要的強度和硬度的條件下,實現(xiàn)可調(diào)節(jié),從而使得加工過程變得簡單,便捷。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支撐桿的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底板,2.支撐桿,3.第一螺紋桿,4.螺紋套筒,5.第二螺紋桿,6.鉸鏈,7.連接桿,8.支撐板,9.凹槽結構,10.活動塊,11.通孔結構,12.連接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如圖1至圖2所示,一種銑床用機械式墊塊,包括底板1、支撐桿2、第一螺紋桿3、螺紋套筒4、第二螺紋桿5、鉸鏈6、連接桿7、支撐板8、凹槽結構9、活動塊10、通孔結構11和連接柱12,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的一端通過鉸鏈6連接一組支撐桿2的一端,所述底板1上表面的另一端固定一組所述第一螺紋桿3,第一螺紋桿3的桿體通過螺紋連接所述螺紋套筒4內(nèi)部的一端,所述螺紋套筒4內(nèi)部的另一端通過螺紋連接所述第二螺紋桿5的桿體,第二螺紋桿5的頂部連接一組鉸鏈6,所述支撐桿2的內(nèi)部設有凹槽結構9、且兩端面均設有一組連通凹槽結構9和外部空間的通孔結構11,位于第二螺紋桿5頂部的鉸鏈6固定一組連接柱12,所述連接柱12的一端固定一組放置在凹槽結構9內(nèi)部的活動塊10,支撐桿2的上表面通過所述連接桿7固定一組支撐板8。
所述鉸鏈6為角度旋轉式結構;所述連接柱12的高度和所述通孔結構11的厚度相同;所述連接柱12的直徑小于所述通孔結構11的寬度;所述活動塊10的長度和寬度均大于所述通孔結構11的寬度;所述第一螺紋桿3桿體的螺紋方向和所述第二螺紋桿5桿體的螺紋方向相反。
旋轉螺紋套筒4,此時支撐桿2內(nèi)部的活動塊10發(fā)生位移,使得支撐板8的高度發(fā)生位移變化,再旋轉過程中,鉸鏈6能夠實現(xiàn)旋轉作用,使得部件之間不會出現(xiàn)卡死現(xiàn)象。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jīng)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