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上料機,特別涉及通過設備旋轉所產生的離心力進行上料的上料機。
背景技術:
在機械加工中的零件上料是加工前的一個重要步驟,但是實際操作過程當中零件由于雜亂無規(guī)則,通過人工無法實現(xiàn)高效率的上料,而目前零件的上料領域通常采用的是振動上料機,可以將大量上位加工螺紋的半成品通過該振動上料機,運送至生產在線的下一步加工工藝。但是現(xiàn)有技術中振動機的振動工作過程產生的噪音太大,容易影響到現(xiàn)場工作人員的聽力,并且振動機的振動是單一的振動機隊上料機的作用,不僅僅能耗大,而且結構無法更換,不能根據(jù)螺絲尺寸的變化而進行調整。
例如,發(fā)明申請?zhí)枮?01520323415.2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離心式送料機,裝設第一送料盤組及第二送料盤組,一固定柵及一圍料柵組配合該第一、第二送料盤組裝設于該機臺本體;透過第一送料盤組與第二送料盤組分別配合機臺本體的第一馬達及第二馬達驅動而運轉,以此改善螺栓輸送過程中產生的噪音,并可可以配合固定柵和圍料柵組的裝設,可以得以螺絲尺寸的不同進行調整,但是這種設備在上料之后仍然以豎直的方式進行上料,對下一步的工序造成了困難。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離心式上料機,能通過離心力實現(xiàn)零件的出料,降低上料過程當中的噪音,并且最后能實現(xiàn)依次橫向上料,為下一步的加工提供便利。
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xiàn)的,一種離心式上料機,包括機架,在所述機架上方設置一內轉盤,所述內轉盤由第一驅動裝置以驅動內轉盤沿著圓心自轉,在所述內轉盤的外邊沿設置有由第二驅動裝置驅動以驅動外轉盤沿著圓心自轉,在所述外轉盤的外側設置有一出料軌道,所述出料軌道的末端連接有傾斜設置的待定軌道,所述待定軌道其末端設置有直進料道道,在所述待定軌道的末端和直進料道道之間設置有用于將至于待定軌道中豎直狀態(tài)放置的工件旋轉90°并依次送入直進料道道的夾持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內轉盤來實現(xiàn)提供工件轉動的離心力,將工件從內轉盤中送入到出料軌道當中,降低了工件上料的產生的噪音,工件進入到出料軌道當中的輸送速度由外轉盤的來驅動,兩個獨立的驅動模式,可以根據(jù)需求來實現(xiàn)不同的上料速度,并且通過將桿狀工件放置在待定軌道上,通過夾持件將位于待定軌道上的工件夾持并旋轉90°,即能將工件以橫向的狀態(tài)輸送至直進料道道內,便于后續(xù)的進一步操作。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夾持件的中部鉸接于直進料道道,所述夾持件的偏心端鉸接有一氣缸的活塞桿,所述氣缸相對于活塞桿的另一端鉸接于一固定板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上述的設置,整個機構中由三個支點,三個支點構成一個三角形,中部的鉸接點位置不變,進而氣缸的活塞桿與氣缸的底部均為鉸接設置,在氣缸頂起的過程當中具有一定的形變量,使氣缸活塞桿的頂起能實現(xiàn)夾持件的90°的旋轉。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第一驅動裝置為第一無極調速電機,所述第二驅動裝置為第二無極調速電機。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內轉盤和外轉盤分別由第一無極調速電機和第二無極調速電機控制,所以可以根據(jù)工件的不同來迅速方便調整內轉盤和外轉盤的轉速,無需更換電機,以實現(xiàn)適用于不同工件的離心力以及上料速度的控制。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內轉盤為傾斜設置,于所述機架與內轉盤之間設置有一安裝板,所述第一無極調速電機傾斜固定于該安裝板上并且其電機軸與內轉盤的圓心垂直固定。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內轉盤為傾斜設置,起到了可以在較低的位置存儲更多的桿狀部件。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外轉盤的下表面固定有圓盤狀的底板,于所述底板的圓心處設置有通孔,于所述底板的通孔處固定向下延伸的筒狀的連接軸,所述第二無極調速電機垂直固定與安裝板并且其電機軸穿設至安裝板與底板之間,所述連接軸與第二無極調速電機的電機軸相聯(lián)動。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連接軸的設置,第一無極調速電機伸入連接軸的內部,而連接軸外部能實現(xiàn)與第二無極調速電機的驅動,進而實現(xiàn)了內轉盤和外轉盤均能通過電機的同軸的驅動。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的改進,所述連接軸與第二無極調速電機的電機軸的聯(lián)動方式可以為以下任意一種:鏈輪、皮帶輪。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即實現(xiàn)了第二無極調速電機通過聯(lián)動的方式實現(xiàn)了外轉盤的轉動中心軸與內轉盤的轉軸中心一致,結構更加緊湊,機械配合緊密度高。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出料軌道的出料口起始于外轉盤的上端面與內轉盤相平齊處,所述出料軌道由外轉盤的外側軌道桿和外轉盤配合形成。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在頂端面案與內轉盤相平齊,進而實現(xiàn)了能在頂端達到離心力的點,實現(xiàn)工件的出料。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出料軌道靠近出料口的上方設置有與出料軌道的軌跡相適配的第一圍料環(huán),所述引出段靠近出料段處設置有置于軌道桿外側的第二圍料環(huán),所述第二圍料環(huán)與第一圍料環(huán)之間的出料軌道上豎直設置有柔性的限位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出料口處設置有第一圍料環(huán),使出料軌道的起始段軌道較窄,桿狀零件以橫向的端部的一端朝前的方式通過第一圍料環(huán)所在的出料軌道當中,并且被限位桿所限位,當后面的桿狀零件進入到出料軌道中,沖頂前方的桿狀零件并給予前方的桿狀零件一個沖擊力,并沖破柔性的限位桿,進而以豎直的方向進入到第二圍料環(huán)所在的出料軌道當中,其端部位于軌道桿和外轉盤的上表面,其零部件的下端垂在軌道的下方的方式在外轉盤的帶動下進入到下個工序中。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內轉盤的上表面的圓心處設置有錐形盤。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進而起到了在轉動的過程當中能實現(xiàn)在內轉盤上的零件保持在靠近外圓周面上的周向轉動,避免零件在內轉盤上直接通過圓心的運動,增加內轉盤內部的零件轉動的穩(wěn)定性。
綜合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過內轉盤離心力的轉動使工件出料,具有噪音小的優(yōu)點;
2、可以根據(jù)調節(jié)內轉盤的轉速,進而適配不同零件的離心力,可以調節(jié)外轉盤的轉速,實現(xiàn)調節(jié)出料的速度;
3、 通過設置有夾持件,將零件以橫向的方式上料,便于下一步的操作。
附圖說明
圖1為離心式上料機的整體示意圖;
圖2為離心式上料機的主視圖;
圖3為離心式上料機的內轉盤、外轉盤與出料軌道的示意圖;
圖4為待定料臺的示意圖;
圖5為夾持件將桿狀零件旋轉夾持90°至直進料道道的示意圖。
圖中,1、機架;11、安裝板;12、底板;13、連接軸;14、皮帶輪;15、第一無極調速電機;16、第二無極調速電機;2、內轉盤;21、錐形盤;3、外轉盤;4、出料軌道;41、軌道桿;42、第一圍料環(huán);43、第二圍料環(huán);44、限位桿;5、待定軌道;6、夾持件;61、卡槽;62、氣缸;621、活塞桿;63、限位板;7、直進料道道;8、桿狀零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請參照附圖1,一種離心式上料機,適用于零散桿狀零件8的上料,例如未車出螺紋的緊固件,包括一個機架1,在機架1上方設置有一個內轉盤2,在內轉盤2的外部設置有一個外轉盤3,其中內轉盤2和外轉盤3均通過相獨立的電機驅動,在外轉盤3的外側設置有一出料軌道4,其中,未被整理的緊固件通過放置在內轉盤2中實現(xiàn)自轉后提供離心力,離心力驅動緊固件送入出料軌道4當中,并在外轉盤3的帶動下沿著出料軌道4送出,并進入到待定軌道5中,由夾持件6夾持進入直進料道道7,以實現(xiàn)桿狀零件8的橫向上料。
請參照附圖2,具體的,在機架1的上方設置有一個安裝板11,在安裝板11的中央以及偏心處均設置有一個通孔,其中在安裝板11的中央下方安裝有第一無極調速電機15,該第一無極調速電機15的電機軸通過中央的通孔穿設至安裝板11的上方,并且在安裝板11的偏心的下方安裝有第二無極調速電機16,該第二無極調速電機16的電機軸通過偏心的孔穿設至安裝的上方。
在安裝板11的上方設置有一塊底板12,底板12與外轉盤3的下邊沿相固定,在安裝板11與底板12之間設置有一個中空的筒狀的連接軸13,第一無極調速電機15的電機軸置于連接軸13的內部,連接軸13的上端面與底板12相固定,連接軸13的下端與穿設于安裝板11的通孔中,并且在該通孔中設置有一個軸承(圖中未示意出),在連接軸13的外部設置有皮帶輪14(也可以為鏈輪),在第二無極調速電機16的電機軸的頂端也設置有相對應的皮帶輪14或者鏈輪,即通過第二無極調速電機16的驅動,即可以實現(xiàn)來驅動外轉盤3的驅動。
請結合附圖3,進一步的,第一無極調速電機15為傾斜設置,該第一無極調速電機15的電機軸與內轉盤2垂直設置,內轉盤2與水平面呈7.5°的傾斜角度。在外轉盤3的外側設置有出料軌道4,出料軌道4為二分之一圓長度。在出料軌道4的外轉盤3的外側設置有一圓弧狀的軌道桿41,軌道桿41與外轉盤3之間具有均勻距離的間隙,即形成了一個圓弧狀的出料軌道4。內轉盤2的最高點與外傳盤的上邊沿平齊,出料軌道4的出料口即為該內轉盤2的最高點與外轉盤3平齊處,并且在出料軌道4靠近出料口處設置有第一圍料環(huán)42,第一圍料環(huán)42的形狀與出料軌道4的軌跡相適配,位于出料軌道4的軌道上的正上方,該限位條的弧長略小于四分之一的圓弧,由于限位條在此處即實現(xiàn)了限位條與外轉盤3的外側形成了較窄的一段出料軌道4。在相鄰第一圍料環(huán)42處設置有第二圍料環(huán)43,第二圍料環(huán)43設置在軌道桿41的外側,第二圍料環(huán)43的末端延伸至出料段的末端,在第一圍料環(huán)42和第二圍料環(huán)43交接處設置有一根柔性材料制成的限位桿44,具體位置可以為在第二圍料環(huán)43所在的出料軌道4的上方設置一根限位桿44。
在上料過程當中,操作人員先將散落的桿狀零件8放置在內轉盤2內并隨著傾斜的內轉盤2的轉的轉動,傾斜的設置能起到在內轉盤2上儲存更多的零件,在內轉盤2上表面的中央位置設置有一個錐形盤21,進而起到了在轉動的過程當中能實現(xiàn)在內轉盤2上的零件保持在靠近外圓周面上的周向轉動,避免零件在內轉盤2上直接通過圓心的運動,增加內轉盤2內部的零件轉動的穩(wěn)定性。在轉動過程當中,桿狀零件8在離心力的作用下以與圓的切向方向帶動至內轉盤2的外邊沿處,隨之進入到出料軌道4當中,在出料口處設置有第一圍料環(huán)42,使出料軌道4的起始段軌道較窄,桿狀零件8以橫向的端部的一端朝前的方式通過第一圍料環(huán)42所在的出料軌道4當中,并且被限位桿44所限位,當后面的桿狀零件8進入到出料軌道4中,沖頂前方的桿狀零件8并給予前方的桿狀零件8一個沖擊力,并沖破柔性的限位桿44,進而以豎直的方向進入到第二圍料環(huán)43所在的出料軌道4當中,其端部位于軌道桿41和外轉盤3的上表面,其零部件的下端垂在軌道的下方的方式在外轉盤3的帶動下進入到下個工序中,在上述設備當中,內轉盤2起到了提供對于桿狀工件的離心力的作用,外轉盤3起到了對于工件上料速度的控制,由于內轉盤2和外轉盤3均由無極調速電機控制,所以可以根據(jù)工件的不同來調整內轉盤2和外轉盤3的轉速,以實現(xiàn)適用于不同工件的離心力以及上料速度的控制。
請參照附圖4和5,待定軌道5為與外轉盤3相切的直軌道,待定軌道5由兩個軌道桿41組成,并且待定軌道5為沿著輸送方向傾斜向下設置,從出料軌道4中出來的桿狀工件進入到待定軌道5中,在待定軌道5的末端設置有直進料道道7,直進料道道7與待定軌道5之間設置有一個夾持件6,其中夾持件6為一塊長方體的板,夾持件6緊貼于直進料道道7靠近待定軌道5的一側,夾持件6的中部與直進料道相鉸接,夾持件6的一側設置有卡槽61,卡槽61的形狀與桿狀部件的上部相適配,在直進料道道7向下設置有一塊下板,在下板上安裝有一個豎直向上的氣缸62,氣缸62的底部與下板的底部角相鉸接,氣缸62的底部與夾持件6的一個角相鉸接,夾持件6的長度為直進料道道7的寬度的二分之一左右,在直進料道道7未設置夾持件6的一端設置有限位板63,當工件依次排列置于待定軌道5上,最前方的工件進入到卡槽61內部,隨之氣缸62的活塞桿621頂起,使夾持件6做以中部鉸接的旋轉運動,限位板63的設置避免工件的落下,當旋轉至90°之后,工件即以橫向的放置置于卡槽61內部,并且該位置與直進料道道7的頂部相適配,就實現(xiàn)工件能以橫向的方式上料,進而進行下一步工序的操作。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jù)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