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金屬材料熱成型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熱鐓自動成型裝置。
背景技術:
熱墩指原材料加溫后進行沖壓,利用金屬的塑性達到固態(tài)變形的目的,較大工件的成型加工一般采用熱墩成型,對于鐵球的熱墩成型,目前,主要靠上模與下模的沖壓再加上工作人員的翻轉使加工件發(fā)生固態(tài)變形,此方法需要工作人員一定的操作技巧,同時,勞動強度大,高溫的金屬材料危險性高。
本發(fā)明提及的一種熱墩自動成型裝置通過翻轉桿與左右定位的聯動作用,使加工件在上下模之間自動成型,同時配合機械手及導流槽的作用,本裝置可與流水線對接,相比于之前的手工操作配合上下模的方式,本裝置實現了完全意義上的自動化,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的同時,提高了產品的精度及勞動生產率,對于企業(yè)的轉型升級意義重大。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熱鐓自動成型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熱鐓自動成型裝置,包括:
上模,所述上模固定安裝在沖壓機的上部,所述上模的中心加工上模腔,所述上模腔為半球形;
下模,所述下模固定安裝在所述上模的下方,所述下模的中心加工下模腔,所述下模腔與所述上模腔匹配,所述下模腔的下方為頂軸孔,所述頂軸孔左右兩側為對稱加工的翻轉桿上孔,頂軸安裝與所述頂軸孔內并通過法蘭固定,所述頂軸下方與頂軸氣缸相連,翻轉桿穿過所述法蘭上的翻轉桿下孔伸入所述翻轉桿上孔內,所述翻轉桿的下部與凸輪連接;
加工件,所述加工件為圓柱形,所述加工件由機械手放置于所述上模與所述下模之間;
左定位及右定位,所述左定位安裝于所述加工件的左側,所述左定位包括左定位部及左定位架,所述左定位部為半圓形,所述左定位架外接有活動氣缸,所述右定位與所述左定位結構一致,包括右定位部及右定位架,所述右定位與所述左定位沿所述上模及所述下模的中心對稱安裝;
側推氣缸,所述側推氣缸安裝于所述下模的前面;
導流槽,所述導流槽加工在所述下模后面的中橫剖面上,所述導流槽為一傾斜的軌道,所述軌道上方到達所述下模的上表面,所述軌道下方與輸送帶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頂軸由上至下分為球面頂頭、大徑段、圓弧底。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球面頂頭與所述下模腔吻合,所述大徑段的尺寸與所述頂軸孔匹配,所述圓弧底穿過所述法蘭上的凸肩、中心孔并與所述頂軸氣缸接觸。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翻轉桿由上至下分為球面翻轉頭、連接桿、翻轉桿底部。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球面翻轉頭與所述下模腔吻合,所述翻轉桿底部為圓弧狀。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側推氣缸的推桿前裝有球面推桿頭。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機械手為6軸工業(yè)機器人everrobotrh6。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凸輪外接有電機減速機構。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通過翻轉桿與左右定位的聯動作用,使加工件在上下模之間自動成型,同時配合機械手及導流槽的作用,本裝置可與流水線對接,相比于之前的手工操作配合上下模的方式,本裝置實現了完全意義上的自動化,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的同時,提高了產品的精度及勞動生產率,對于企業(yè)的轉型升級意義重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熱鐓自動成型裝置的主視圖;
圖2為下模處的俯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一種熱鐓自動成型裝置的工作流程圖;
圖4為部件翻轉桿的零件圖;
圖5為部件法蘭的零件圖;
圖6為部件凸輪的零件圖;
圖7為右定位的零件圖;
圖8為左定位的零件圖;
圖9為頂軸的零件圖。
圖中:1、上模;2、上模腔;3、加工件;4、左定位;41、左定位部;42、左定位架;5、右定位;51、右定位部;52、右定位架;6、側推氣缸;61、球面推桿頭;7、下模;8、下模腔;9、翻轉桿;91、球面翻轉頭;92、連接桿;93、翻轉桿底部;10、翻轉桿上孔;11、頂軸孔;12、頂軸;121、球面頂頭;122、大徑段;123、圓弧底;13、法蘭;131、凸肩;132、中心孔;133、翻轉桿下孔;14、凸輪;15、頂軸氣缸;16、導流槽;17、輸送帶。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9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一種熱鐓自動成型裝置,包括:如圖1所示,上模1固定安裝在沖壓機的上部,上模1的中心加工上模腔2,上模腔2為半球形;下模7固定安裝在上模1的下方,下模7的中心加工下模腔8,下模腔8與上模腔2匹配,下模腔8的下方為頂軸孔11,頂軸孔11左右兩側為對稱加工的翻轉桿上孔10,頂軸12安裝與頂軸孔11內并通過法蘭13固定,如圖1、圖9所示,頂軸12由上至下分為球面頂頭121、大徑段122、圓弧底123,球面頂頭121與下模腔8吻合,大徑段122的尺寸與頂軸孔11匹配,圓弧底123穿過法蘭13上的凸肩131、中心孔132并與頂軸氣缸15接觸,翻轉桿9穿過法蘭13上的翻轉桿下孔133伸入翻轉桿上孔10內,如圖4所示,翻轉桿9由上至下分為球面翻轉頭91、連接桿92、翻轉桿底部93,球面翻轉頭91與下模腔8吻合,翻轉桿底部93為圓弧狀并與凸輪14接觸,凸輪14外接有電機減速機構;如圖1所示,加工件3為圓柱形,加工件3由機械手放置于上模1與下模7之間,機械手為6軸工業(yè)機器人everrobotrh6;如圖1所示,左定位4安裝于加工件3的左側,左定位4包括左定位部41及左定位架42,左定位部41為半圓形,左定位架42外接有活動氣缸,右定位5與左定位4結構一致,包括右定位部51及右定位架52,右定位5與左定位4沿上模1及下模7的中心對稱安裝;如圖2所示,側推氣缸6安裝于下模7的前面,側推氣缸6的推桿前裝有球面推桿頭61;導流槽16加工在下模座7后面的中橫剖面上,導流槽16為一傾斜的軌道,軌道上方到達下模7的上表面,軌道下方與輸送帶17連接。
通過翻轉桿與左右定位的聯動作用,使加工件在上下模之間自動成型,同時配合機械手及導流槽的作用,本裝置可與流水線對接,相比于之前的手工操作配合上下模的方式,本裝置實現了完全意義上的自動化,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的同時,提高了產品的精度及勞動生產率,對于企業(yè)的轉型升級意義重大。
具體使用時,為方便理解本發(fā)明,結合附圖分別進行描述;
由機械手將加工件放置到工作位上,裝置由plc統(tǒng)一控制,首先由上模的上下運動對加工件進行一定次數的墩壓作用,加工件發(fā)生上下兩端凹陷、中間凸起的固態(tài)形變(如圖3中3-1所示),上模上移,左右定位在活動氣缸的作用下往加工件移動,同時plc控制右側的翻轉桿上頂左側的翻轉桿不動作,加工件發(fā)生一定角度的左傾(如圖3中3-2所示),plc控制左右定位及右側的翻轉桿回到原位,同時,上模下移繼續(xù)給加工件一定次數的墩壓作用,加工件中部的變形更加明顯(如圖3中3-3所示),上模上移,左右定位在活動氣缸的作用下往加工件移動,同時plc控制左側的翻轉桿上頂右側的翻轉桿不動作,加工件發(fā)生一定角度的右傾(如圖3中3-4所示),上模下移繼續(xù)給加工件一定次數的墩壓作用,經過翻轉桿、左右定位及上模的聯動作用,加工件經多次的翻轉和墩壓后成型完成,plc控制頂軸氣缸推動頂軸往上將加工件頂起,同時,側推氣缸將加工件推出(此時加工件為球形),加工件沿導流槽滾到輸送帶上。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