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保溫墻體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節(jié)能內墻的側加強筋的焊接裝置。
背景技術:
酚醛墻體在墻體保溫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酚醛墻體由泡沫板及w鋼絲交錯疊加在一起后,還需要在泡沫板的兩側焊接上側加強筋來保證酚醛墻體的結構強度,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焊接點的數量多,工作量大,且焊接不容易定位,影響焊接效果,制約著保溫墻體材料的快速發(fā)展。
本發(fā)明提及的一種節(jié)能內墻的側加強筋的焊接裝置,焊接裝置右端與進料裝置連接,實現進料及焊接的對接,自動化水平高,同時,裝置包括矯直機構、鋼絲下料機構、上剪斷機構、上夾持機構、焊接機構、鋼絲導向機構、下夾持機構、裁尾機構、下導向機構,由多個機構協(xié)同運作,完成側加強筋的下料、導向、上下夾持、上剪斷、下抻直、焊接、裁尾等多個操作,由機械自動化生產代替人工焊接,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節(jié)能內墻的側加強筋的焊接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節(jié)能內墻的側加強筋的焊接裝置,包括:
頂架、底架、側架,所述側架共兩根與所述頂架、所述底架固定連接形成框架結構,中間架共兩根對稱安裝于所述頂架及所述底架之間;
鋼絲下料機構,所述鋼絲下料機構固定安裝于所述頂架的中部上方,所述鋼絲下料機構包括主動輪、從動輪,所述主動輪及所述從動輪的圓周上加工有鋼絲槽供側加強筋通過;
矯直機構,所述矯直機構位于所述鋼絲下料機構上方;
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機構共兩套對稱安裝于所述頂架、所述底架之間,所述升降機構包括負極板,所述負極板上端伸入導向座,所述負極板上固定安裝負極,所述負極板下端通過法蘭連接升降氣缸;
焊接機構,所述焊接機構豎直對稱排列在所述側架上,所述焊接機構包括焊接氣缸,所述焊接氣缸的軸端裝有正極,所述正極與所述負極位置對應;
上夾持機構,所述上夾持機構對稱固定于所述焊接機構上方,所述上夾持機構包括上夾持頭部、上夾持氣缸,所述上夾持頭部由所述上夾持氣缸控制松開與夾緊,所述上夾持機構位于上導向板上方并與上推進氣缸連接;
下夾持機構,所述下夾持機構對稱固定于所述焊接機構下方,所述下夾持機構包括下夾持頭部、下夾持氣缸,所述下夾持頭部由所述下夾持氣缸控制松開與夾緊,所述下夾持機構位于下導向板上方并與下推進氣缸連接,所述下導向板底部與抻直氣缸固定連接;
上剪斷機構,所述上剪斷機構對稱安裝于所述上夾持機構上方,所述上剪斷機構包括刀軸及其下方的扇形刀,所述刀軸穿過固定塊,所述固定塊上加工有鋼絲孔,所述鋼絲孔落在所述扇形刀的扇形區(qū)域內;
鋼絲導向機構,所述鋼絲導向機構包括導向活動部、導向固定部,所述導向固定部固定在所述上夾持機構及所述下夾持機構之間,所述導向活動部與所述導向固定部匹配,所述導向活動部及所述導向固定部之間加工通道供所述側加強筋通過,所述導向活動部的上下端分別與u型連接桿固定連接,所述導向固定部的上下端相應與所述u型連接桿由鉸鏈機構ii連接;
裁尾機構,所述裁尾機構位于所述焊接機構下方,所述裁尾機構包括裁尾刀,所述裁尾刀活動連接在所述底架上。
下導向機構,所述下導向機構固定在所述底架中部上方,所述下導向機構包括軸,所述軸上套有滾動體。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所述主動輪與動力齒輪固定連接,所述從動輪與從動齒輪固定連接,所述從動輪安裝于從動輪套內,所述從動輪套與壓緊氣缸鉸鏈連接并與所述頂架鉸鏈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所述矯直機構由規(guī)律排列的矯直滾輪組成,相鄰兩個所述矯直滾輪的水平圓心距小于所述矯直滾輪的直徑。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所述導向座對稱固定在所述頂架下方,所述升降氣缸對稱固定在所述底架上方。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所述焊接氣缸由導向套導向,所述導向套固定在所述中間架上。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所述固定塊的位置固定,所述刀軸通過鉸鏈機構iii與上剪斷氣缸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所述u型連接桿還通過鉸鏈機構i與鉸鏈氣缸連接,所述鉸鏈氣缸活動連接在所述側架上。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所述裁尾刀通過鉸鏈機構與裁尾氣缸連接,所述裁尾氣缸通過鉸鏈連接在所述底架上。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所述軸安裝于軸架上,所述軸架由螺栓固定在所述底架的中部位置。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所述焊接機構工作時,所述焊接氣缸分單雙數依次間歇動作,減少瞬間工作電流。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焊接裝置右端與進料裝置連接,實現進料及焊接的對接,自動化水平高,同時,裝置包括矯直機構、鋼絲下料機構、上剪斷機構、上夾持機構、焊接機構、鋼絲導向機構、下夾持機構、裁尾機構、下導向機構,由多個機構協(xié)同運作,完成側加強筋的下料、導向、上下夾持、上剪斷、下抻直、焊接、裁尾等多個操作,由機械自動化生產代替人工焊接,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節(jié)能內墻的側加強筋的焊接裝置的左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一種節(jié)能內墻的側加強筋的焊接裝置的主視圖;
圖3為鋼絲下料機構的主視圖;
圖4為鋼絲下料機構的俯視圖;
圖5為上夾持機構的俯視圖;
圖6為下夾持機構的俯視圖;
圖7為圖6的左視圖;
圖8為上剪斷機構的主視圖;
圖9為上剪斷機構的俯視圖;
圖10為圖8中a向視圖;
圖11為焊接機構及升降機構的主視圖;
圖12為焊接機構及升降機構的局部視圖;
圖13為圖12中b向視圖;
圖14為鋼絲導向機構的主視圖;
圖15為鋼絲導向機構的俯視圖;
圖16為裁尾機構的俯視圖;
圖17為下導向機構的主視圖;
圖18為載貨架的主視圖(焊接前);
圖19為圖18中局部放大圖;
圖20為圖19的俯視圖;
圖21為圖20中的局部放大圖;
圖22為載貨架的主視圖(焊接后);
圖23為圖22中局部放大圖;
圖24為圖23的俯視圖;
圖25為圖24中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1、底架;2、升降機構;21、導向座;22、負極板;23、負極;231、焊接點;24、法蘭;25、升降氣缸;3、側架;4、中間架;5、下導向機構;51、軸架;52、軸;53、滾動體;6、裁尾機構;61、裁尾氣缸;62、鉸鏈機構;63、裁尾刀;7、下夾持機構;71、下夾持頭部;72、下夾持氣缸;8、鋼絲導向機構;81、鉸鏈氣缸;82、鉸鏈機構i;83、鉸鏈機構ii;84、u型連接桿;85、導向活動部;86、導向固定部;9、焊接機構;91、焊接氣缸;92、導向套;93、正極;10、上夾持機構;101、上夾持頭部;102、上夾持氣缸;11、上剪斷機構;111、上剪斷氣缸;112、鉸鏈機構iii;113、刀軸;114、固定塊;1141、鋼絲孔;115、扇形刀;12、頂架;13、鋼絲下料機構;131、主動輪;132、動力齒輪;133、從動輪;134、從動齒輪;135、從動輪套;136、壓緊氣缸;14、矯直機構;141、矯直滾輪;15、側加強筋;16、上導向板;17、上推進氣缸;18、下導向板;19、抻直氣缸;20、下推進氣缸;31、載貨架;32、泡沫板;33、w鋼絲;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一種節(jié)能內墻的側加強筋的焊接裝置,包括:如圖1所示,側架3共兩根與頂架12、底架1固定連接形成框架結構,中間架4共兩根對稱安裝于頂架12及底架1之間;鋼絲下料機構13固定安裝于頂架12的中部上方,如圖3、圖4所示,鋼絲下料機構13包括主動輪131、從動輪133,主動輪131及從動輪133的圓周上加工有鋼絲槽供側加強筋15通過;主動輪131與動力齒輪132固定連接,從動輪133與從動齒輪134固定連接,從動輪133安裝于從動輪套135內,從動輪套135與壓緊氣缸136鉸鏈連接并與頂架12鉸鏈連接;如圖1所示,矯直機構14位于鋼絲下料機構13上方;矯直機構14由規(guī)律排列的矯直滾輪141組成,相鄰兩個矯直滾輪141的水平圓心距小于矯直滾輪141的直徑;如圖11、圖12所示,升降機構2共兩套對稱安裝于頂架12、底架1之間,升降機構2包括負極板22,負極板22上端伸入導向座21,負極板22上固定安裝負極23,負極板22下端通過法蘭24連接升降氣缸25;導向座21對稱固定在頂架12下方,升降氣缸25對稱固定在底架1上方;如圖11、圖12所示,焊接機構9豎直對稱排列在側架3上,焊接機構9包括焊接氣缸91,焊接氣缸91的軸端裝有正極93,正極93與負極23位置對應;焊接氣缸91由導向套92導向,導向套92固定在中間架4上,焊接機構9工作時,焊接氣缸91分單雙數依次間歇動作;如圖1所示,上夾持機構10對稱固定于焊接機構9上方,如圖5所示,上夾持機構10包括上夾持頭部101、上夾持氣缸102,上夾持頭部101由上夾持氣缸102控制松開與夾緊,上夾持機構10位于上導向板16上方并與上推進氣缸17連接;如圖1所示,下夾持機構7對稱固定于焊接機構9下方,如圖6、圖7所示,下夾持機構7包括下夾持頭部71、下夾持氣缸72,下夾持頭部71由下夾持氣缸72控制松開與夾緊,下夾持機構7位于下導向板18上方并與下推進氣缸20連接,下導向板18底部與抻直氣缸19固定連接;如圖1所示,上剪斷機構11對稱安裝于上夾持機構10上方,如圖8、圖9、圖10所示,上剪斷機構11包括刀軸113及其下方的扇形刀115,刀軸113穿過固定塊114,固定塊114的位置固定,固定塊114上加工有鋼絲孔1141,鋼絲孔1141落在扇形刀115的扇形區(qū)域內,刀軸113通過鉸鏈機構iii112與上剪斷氣缸111連接;如圖14、圖15所示,鋼絲導向機構8包括導向活動部85、導向固定部86,導向固定部86固定在上夾持機構10及下夾持機構7之間,導向活動部85與導向固定部86匹配,導向活動部85及導向固定部86之間加工通道供側加強筋15通過,導向活動部85的上下端分別與u型連接桿84固定連接,導向固定部86的上下端相應與u型連接桿84由鉸鏈機構ii83連接,u型連接桿84還通過鉸鏈機構i82與鉸鏈氣缸81連接,鉸鏈氣缸81活動連接在側架3上;如圖1所示,裁尾機構6位于焊接機構9下方,如圖16所示,裁尾機構6包括裁尾刀63,裁尾刀63活動連接在底架1上,裁尾刀63通過鉸鏈機構62與裁尾氣缸61連接,裁尾氣缸61鉸鏈連接在底架1上;如圖1所示,下導向機構5固定在底架1中部上方,如圖17所示,下導向機構5包括軸52,軸52上套有滾動體53,軸52安裝于軸架51上,軸架51由螺栓固定在底架1的中部位置;
焊接裝置右端與進料裝置連接,實現進料及焊接的對接,自動化水平高,同時,裝置包括矯直機構、鋼絲下料機構、上剪斷機構、上夾持機構、焊接機構、鋼絲導向機構、下夾持機構、裁尾機構、下導向機構,由多個機構協(xié)同運作,完成側加強筋的下料、導向、上下夾持、上剪斷、下抻直、焊接、裁尾等多個操作,由機械自動化生產代替人工焊接,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具體使用時,為方便理解本發(fā)明,將裝置的運作過程分為以下幾步進行描述;
進料:焊接裝置右端與進料裝置連接,載貨架上交錯排列著w鋼絲及泡沫板(如圖18-21所示),載貨架由進料裝置間歇往左輸送進料。
下料:如圖3、圖4所示,壓緊氣缸動作,由于從動輪套與壓緊氣缸鉸鏈連接并與頂架鉸鏈連接,從動輪套內安裝的從動齒輪與主動齒輪嚙合并隨主動齒輪轉動,相應的,側加強筋在主動輪及從動輪的鋼絲槽內受摩擦力作用往下下料,由于鋼絲下料機構上方為矯直機構,鋼絲下料前由矯直滾輪矯直。
導向:如圖14、圖15所示,鋼絲下料機構下料時,鋼絲導向機構閉合,即導向活動部及導向固定部的工作面貼合,側加強筋由導向活動部及導向固定部之間的通道穿過,當側加強筋達到所需長度時,plc控制壓緊氣缸復位,主動輪及從動輪分離,側加強筋停止下料。
上下夾持:鋼絲下料機構停止下料后,上夾持氣缸動作,上夾持頭部夾緊側加強筋上部,下夾持氣缸動作,下夾持頭部夾緊側加強筋下部。
上剪斷:側加強筋完成上下夾持后,上剪斷機構動作,如圖8-11所示,上剪斷氣缸通過鉸鏈機構iii帶動刀軸轉動,刀軸下方的扇形刀將穿過固定塊的側加強筋剪斷。
下抻直:如圖6所示,上剪斷完成,抻直氣缸動作,下夾持機構整體下移,而上夾持機構不動,上部剪斷的側加強筋被抻直。
上下推進:側加強筋抻直后,如圖5所示,上夾持機構由上推進氣缸推進,上夾持機構在上導向板的導向作用下往內推進,同時,下夾持機構由下推進氣缸推進,下夾持機構在下導向板的導向作用下往內同步推進,直至側加強筋與w鋼絲接觸,為下一步的焊接做準備,側加強筋此時與w鋼絲的接觸情況如圖25所示。
焊接:完成上下推進后,升降機構動作,如圖11、圖12所示,升降氣缸帶動負極板往下移動,負極板上的負極相應下移,負極上的焊接點與焊接機構的正極位置對正,plc控制兩側的焊接氣缸動作,焊接氣缸按單雙數的順序依次完成焊接工作(可以減少瞬間工作電流),焊接完成,升降氣缸復位,負極回到泡沫板的中部位置,使負極不再阻礙w鋼絲的下一次進料,載貨架由進料裝置進行下一次的輸送進料,為下一條側加強筋的焊接做準備。
裁尾:在載貨架繼續(xù)前進的同時,焊接好的側加強筋底部的余量部分由裁尾機構完成裁剪,具體如下:如圖16所示,裁尾氣缸動作通過鉸鏈機構帶動活動連接在底架上的裁尾刀轉動,裁尾刀將側加強筋底部的余量剪掉。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