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高爐降料線噴涂減少料面煙霧的方法,屬于煉鐵工藝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高爐是長期處于連續(xù)高溫生產的冶煉設備,產品是鐵水,副產品是高爐渣和高爐煤氣。鐵水和高爐渣從鐵口排出,在高爐外分離。在長期運行中,高爐內襯受到侵蝕、剝落,出現(xiàn)局部或大面積損壞,進而損壞高爐冷卻壁、導致爐皮變形發(fā)紅和漏煤氣,影響高爐正常運行。為了使高爐達到長壽、高效的目的,采用傳統(tǒng)停爐檢修(較長時間停止生產,一般2~5月)重新砌磚造襯的方法維修費用高、耗時耗力,而采用代表國內最先進高爐噴補技術的遙控熱態(tài)噴補造襯,是在不停爐(短時間停止生產,一般2~5天)的前提下利用休風(停止生產)時間對內襯噴補,施工方便、耗時少、投產快。這是一個有效地延長高爐壽命的先進技術,被越來越多的鋼鐵企業(yè)所采用。實踐證明,遙控噴補對高爐爐腹、爐腰、爐身,特別是爐身上部的噴補是恢復合理爐型、提高產量、降低能耗、高爐長壽的一種有效方法。但是,熱態(tài)噴補造襯需要高爐降低料面(或料線,爐料在高爐內的位置),降料面休風需要加入大量的熔劑(如白云石、硅石)和錳礦,以平衡爐渣堿度、提高鐵水中[Mn]含量及兼顧爐渣流動性。熔劑中的白云石受熱后分解為CaO和MgO,料線降低后在爐內產生大量的白色煙霧,分析其主要成分是CaO粉末。該白色煙霧嚴重影響爐內的能見度,導致爐內噴涂作業(yè)的“盲噴”。必然會影響噴涂作業(yè)的質量和效果。國內廠家大多采取等待的方法,等白色煙霧消退后(至少需要36小時)再進行作業(yè),這樣白白地浪費了時間。因此,找尋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來減少料面煙霧是十分必要的。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正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高爐降料線噴涂減少料面煙霧的方法,本發(fā)明通過科學地配制休風料、合理的加入高爐渣、在料面之上爐身區(qū)域開孔等一系列方法,成功地解決了降料線后料面煙霧影響施工的問題。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種高爐降料線噴涂減少料面煙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高爐休風料合理配置,休風爐料中前期4段料配加白云石,后3段料中不用白云石;2)高爐休風后,在料面上覆蓋一層500毫米厚高爐爐渣;3)爐渣加入完畢后,在料面上方1.5米處爐皮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開一個孔,即一共4個孔,吸入空氣,利用空氣對流原理快速吹散煙霧。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步驟3)中開孔直徑為100mm。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步驟2)中,覆蓋方式包括用溜槽(高爐布料裝置)分批次布入爐內、拆卸溜槽后水渣直接通過中心喉管落入爐內料面中心位置。加入爐渣的目的是降低料面溫度在300℃以下、便于施工和覆蓋料面阻止剩余的CaO粉末的擴散逸出。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休風前,依據(jù)焦炭的不同裝入量分成7段,第7段中焦炭的裝入量最多,第1段料先裝入,休風后位于風口以上1米位置,第5~7段料中沒有白云石,第5段位于軟融帶之下3米,第7段位于軟融帶位置。
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如下,1)該技術方案通過科學地配制休風料、合理的加入高爐渣、在料面之上爐身區(qū)域開孔等一系列方法,成功地解決了降料線后料面煙霧影響施工的問題,既有利于施工又有利于高爐恢復生產;2)通過該技術方案,只需要7-8小時,爐內的煙霧就可以完全消散,視野清晰,隨后就可以進行爐身噴涂作業(yè),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中的36小時以上,大大縮短了等待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高爐軟融帶示意圖;
圖中:1高爐,2、軟融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加深對本發(fā)明的理解和認識,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和介紹。
實施例1:一種高爐降料線噴涂減少料面煙霧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科學配制休風料的原理,高爐降料線后實施爐身噴補造襯,必須科學地配制休風料并嚴格按休風料計劃裝入高爐內,這樣既有利于施工、又利于高爐恢復生產。白云石是碳酸鈣和碳酸鎂的復合鹽,分子式CaMg(CO3)2,純碳酸鈣和碳酸鎂的分解方程為:
CaCO3 = CaO+ CO2
MgCO3=MgO+ CO2
純碳酸鈣的分解沸騰溫度為910℃,純碳酸鎂的分解沸騰溫度為640℃。而白云石是復合碳酸鹽,在加熱時復合鹽中分解溫度低的MgCO3較CaCO3先分解,在700℃和900℃之間MgCO3和CaCO3全部完成分解。白云石分解后,產生CO2氣體和白色的CaO粉末。CaO粉末隨同CO2氣體和高爐內產生的煤氣逸出料面,形成濃濃的白色煙霧籠罩在料面之上的空間,嚴重影響了視野和噴涂施工,有些廠在等待了40小時后,待煙霧開始消散才能進行施工。高爐生產時,高爐渣中含有SiO2、CaO、MgO、Al2O3等成份,高爐渣必須有較好的流動性,才能從鐵口排出來。其中Al2O3含量正常情況下應<17%,如果含量過高會因為黏度大,高爐渣不能正常流動,使高爐生產無法正常進行。在爐身噴補造襯過程中,有10%左右的噴補料因無法粘結在高爐爐身,被反彈到高爐料面上、最終進入高爐渣中。噴補料中含Al2O370%以上,這樣會使高爐爐渣中Al2O3含量高達25%以上,嚴重影響爐渣的流動性,后果是高爐無法正常生產。所以高爐休風料中要配加含MgO的原料(白云石最合適),以降低爐渣中Al2O3含量,并改善爐渣流動性。
配加白云石后,因其含有大量的CaO成分,高爐休風后就會在料面上的空間產生大量的白色煙霧。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在休風后使含有白云石的爐料位于高爐軟融帶(溫度在1000℃以上)之下3米,在這個溫度下白云石已分解完畢,不會新產生CaO。休風后CaO逸出完畢后白色煙霧就消失。所以要對高爐休風料合理配置,休風爐料中前期4段料配加白云石,后3段料中不用白云石。少用的白云石在高爐復風料中補加,這樣既解決了白云石分解的煙霧問題,又不影響高爐造渣的成份和性能,這種方法在理論上會使高爐爐渣中Al2O3含量高達25%以上,極少有廠家采用。但他們絕對地把休風前、休風后加入的爐料分開了,實際上休風前、休風后加入的爐料,相鄰部分所產生的爐渣會在爐缸混合,混合后的爐渣中Al2O3含量會降到合理范圍。
2)科學配制休風料是從源頭上杜絕白色CaO煙霧的產生,但高爐休風后,高爐軟融帶之下爐料產生的CaO有一個擴散逸出的過程。為了縮短、阻止這個擴散逸出的過程,在料面上覆蓋一層500毫米厚高爐爐渣,覆蓋方式包括用溜槽(高爐布料裝置)分批次布入爐內、拆卸溜槽后水渣直接通過中心喉管落入爐內料面中心位置。加入爐渣的目的是降低料面溫度在300℃以下、便于施工和覆蓋料面阻止剩余的CaO粉末的擴散逸出。
3)前面兩個方法減少了CaO的產生和阻止了CaO擴散逸出,但不能完全杜絕CaO白色粉末的產生和逸出,高爐料面之上的空間總會有殘余的CaO白色粉末,并產生白色煙霧。為了將這些白色煙霧盡快排出,在料面上方1.5米處爐皮上開4個孔,吸入空氣,利用空氣對流原理快速吹散煙霧。選擇在在料面上方1.5米處爐皮開孔有兩個原因:開孔要位于噴涂面之下不影響噴涂作業(yè)和便于吸入空氣,形成流通通道。開孔直徑不小于100mm,一般情況下爐缸直徑8500mm以下,均勻開孔4個,8500mm~10000mm開孔6個,直徑10000mm以上開孔8個。原則是爐缸直徑越大開孔越多,這樣就有足夠的空氣被吸入高爐內,在爐頂放散抽力的作用下,將高爐內的粉塵和氣體一起排入大氣中,清晰料面視野。
應用實例1:
1、為了防止休風后高爐內溫度降低,需要增加大量的焦炭補充熱量,在休風料計算中,依據(jù)焦炭的不同裝入量分成7段,第7段中焦炭的裝入量最多。第1段料先裝入,休風后位于風口以上1米位置。第5~7段料中沒有白云石,第5段位于軟融帶之下3米,第7段位于軟融帶位置。根據(jù)計算:在休風料中應加入白云石X(58)噸,1~4段實際加入白云石X1噸(26)噸,占應加入量的45%(=X1/X),原則上應小于50%。5~7段少用白云石X-X1(32)噸,復風后在第8~10段料中補加,見附表。復風料依據(jù)焦炭的不同裝入量分成6段,分別為第8、9、10、11、12、13段。
2、預備50噸(根據(jù)料面面積不同,此數(shù)值會相應變化)干燥過的高爐爐渣,在高爐休風后,通過高爐布料設備(溜槽),把高爐爐渣送入高爐內的料面上。第一階段40噸爐渣分5批次(每次重量相同)緩緩布入爐內,以防止大量爐渣落入高溫的料面上,生成大量水蒸汽(干燥過的高爐爐渣中還有少量的水分,要求水分<1%)噴出,發(fā)生燙傷事故;第二階段10噸爐渣在拆卸溜槽后直接通過中心喉管(下料管),落入爐內料面中心位置。因爐內料面邊緣面積大,爐渣集中在第一階段加入,第二階段主要是覆蓋中心料面。
3、爐渣加入完畢后(也可同時作業(yè)),在料面上方1.5米處爐皮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開1個孔,直徑100mm,做通風用。由于爐頂放散的強大吸力,空氣被大量吸入爐內,然后從爐頂放散排出。利用空氣流動快速帶走煙霧。
步驟1需要在休風前完成,步驟2和3是在休風操作后進行,可同時進行,但需要協(xié)調好,在爐內爐渣加入時,開孔作業(yè)應停止,以防止產生的大量蒸汽和煤氣從開好的孔中噴出,發(fā)生意外傷人事故。
這3個步驟完成后,只需等待7~8小時,爐內煙霧消散,視野清晰,就能進行爐身噴涂作業(yè)。
本發(fā)明應用后,最大程度的消除了因白云石分解生成的CaO粉末煙霧對爐內視野的影響,國內其他高爐因沒有使用本方法(目前還沒發(fā)現(xiàn)其他高爐使用本方法),一般需要等待36小時以上才能進行爐身噴涂作業(yè)。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定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作出的等同變換或替代均落入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