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石英砂生產(chǎn)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礦砂整形機。
背景技術:
石英質石油壓裂支撐劑是一種球形石英砂產(chǎn)品,以優(yōu)質天然石英為原料經(jīng)破碎圓磨而成。具有很高的壓裂強度,主要用于油田井下支撐,以增加石油天然氣的產(chǎn)量,屬環(huán)保產(chǎn)品。利用天然石英為原材料,是陶粒、玻璃球、金屬球等中低強度支撐劑的替代品,對增產(chǎn)石油天然氣有良好效果。石油天然氣深井開采時,高閉合壓力低滲透性礦床經(jīng)壓裂處理后,使含油氣巖層裂開,油氣從裂縫形成的通道中匯集而出。用石英砂支撐材料隨同高壓溶液進入地層充填在巖層裂隙中,起到支撐裂隙不因應力釋放而閉合的作用,從而保持高導流能力,使油氣暢通,增加產(chǎn)量。實踐證明,使用石英砂支撐劑壓裂的油井可提高產(chǎn)量30-50%,還能延長油氣井服務年限。可廣泛用于深井,高壓油氣層的壓裂改造。
但是目前球形石英砂的生產(chǎn)工藝復雜,成本高昂,阻礙了石英砂作為石油壓裂支撐劑的應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研究一種能夠降低球形石英砂的生產(chǎn)成本,簡化球形石英生產(chǎn)工藝的設備。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礦砂整形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和
進料口,設置在所述的殼體的上部;
出料口,設置在所述的殼體的下部;
轉輪部,設置在所述殼體內部,包括轉軸和套裝在所述轉軸上的轉輪,所述的轉輪位于進料口與出料口之間;
磨圓腔,位于所述的轉輪與所述的殼體的內壁之間,連通所述的進料口和所述的出料口;
驅動機構,驅動所述的轉輪部轉動。
優(yōu)選的,所述的轉輪為砂輪。
優(yōu)選的,所述的殼體的內壁周面與所述的轉輪的側面相對的位置設置有磨料壁,所述的磨料壁具有粗糙的表面。
優(yōu)選的,所述的驅動機構包括電機,所述的電機通過皮帶與設置在所述的轉軸上的皮帶輪連接,可驅動所述的轉軸轉動。
優(yōu)選的,所述的驅動機構包括電機,所述的電機的軸承與所述轉軸連接,可驅動所述的轉軸轉動。
優(yōu)選的,所述的砂輪的側面為斜面。
優(yōu)選的,所述的轉輪的底部設置有調節(jié)片,用于調節(jié)所述的轉輪的水平高度。
優(yōu)選的,所述的磨料壁傾斜設置。
優(yōu)選的,所述的進料口與所述的磨圓腔之間設置有上料腔,所述的上料腔為環(huán)形腔體,其上部連通所述的進料口,其下部連通所述的磨圓腔。
進一步的,所述的殼體的上部設置有頂蓋和內壓蓋,所述的進料口設置在所述的頂蓋的上,所述的頂蓋和內壓蓋均呈上小下大的圓臺形狀,所述的頂蓋和所述的內壓蓋之間形成所述的上料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設備構造簡單造價低廉,生產(chǎn)效率高,性能可靠,能夠有效降低球形石英砂的生產(chǎn)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殼體;2-轉軸;3-砂輪;4-磨料壁;5-皮帶輪;6-電機;7-皮帶;8-進料口;9-出料口;10-磨圓腔;11-上料腔;12-頂蓋;13-內壓蓋;14-調節(jié)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一種礦砂整形機,包括殼體1,殼體1的上部設置有頂蓋12和內壓蓋13,進料口8設置在頂蓋12的中間,頂蓋12和內壓蓋13的輪廓均呈上小下大的圓臺形狀,頂蓋12扣在內壓蓋13上方,兩者之間形成上料腔11,其上部連通進料口8,其下部連通磨圓腔10。出料口9,傾斜設置在殼體1的下部,用于將磨圓后的礦砂排出。砂輪3,設置在殼體1的內部,砂輪3的側面為斜面,位于進料口8與出料口9之間,其粗糙的表面能夠增強摩擦阻力,有助于礦砂磨圓。轉軸2豎直設置在殼體1內部中央位置,上下兩端均可與殼體1做相對轉動。砂輪3固定套裝在轉軸2上,能夠隨轉軸2轉動。殼體1的內壁周面與砂輪3的側面相對的位置設置有磨料壁4,磨料壁4由磨料制成,具有粗糙的表面,傾斜設置,同樣能夠增強摩擦阻力,有助于礦砂磨圓。磨料壁4與砂輪3之間形成了一個傾斜的磨圓腔10,連通進料口8和出料口9。砂輪3的底部設置有調節(jié)片14,通過增減調節(jié)片14可以調節(jié)所述的轉輪的水平高度。轉軸2的底部位置固定設置有皮帶輪5,電機6通過皮帶7與皮帶輪5連接,可驅動轉軸2轉動。
實施例二,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qū)別在于,電機6的轉子連接轉軸2,直接驅動轉軸2轉動,省去了皮帶和皮帶輪。
上述實施例采用了具有粗糙表面的砂輪和磨料側壁組合,效果較佳;當然采用一般材質的轉輪和側壁也可達一定程度的礦砂磨圓的效果。
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對于一些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熟知的技術內容,此處不再贅述,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