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澆注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澆注模的澆口組件。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澆注模常用于鋁制產品的生產以減少加工量,節(jié)省成本。澆注模的結構通常包括左右分的側模、位于澆注模底部的頂出裝置和位于頂部的澆口組件。生產過程中,將鋁錠融化成鋁液,然后經由澆口組件處倒入澆注模中,實現產品的成型。然而當鋁液流過澆口組件時不可避免有鋁液溢出或飛濺出,溢出的鋁液粘附在澆口組件上,造成原料浪費,還不易清理,使得澆口組件的拆裝保養(yǎng)非常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解決上述所提及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減少鋁液溢流、有效防止鋁液粘附的澆口組件。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澆注模的澆口組件,包括本體,本體設置有上下連通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處設置有第一圓管,第一圓管外側設置有第一固定件,第一固定件上設置有容置第一圓管通過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與第一圓管之間設置有團絮狀耐高溫石棉,第一固定件的端面邊緣設置有若干第三通孔和第一腰孔,第一腰孔內設置有將第一固定件和本體連接的第一螺栓,第三通孔內設置有第二螺栓,第二螺栓與外部固定裝置相連接,第一固定件的頂部設置有第一遮蔽板,第一遮蔽板上設置有若干避讓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的避讓部,第一遮蔽板的內表面與第一圓管貼合。
優(yōu)選的,第一圓管遠離第一通孔的一端呈喇叭狀。
優(yōu)選的,本體水平的延伸有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夾角為90°。
優(yōu)選的,第一圓管上設置有第一圓環(huán)。
優(yōu)選的,第一遮蔽板的表面呈凹凸結構,表面粘附有砂粒。
優(yōu)選的,第一遮蔽板外邊緣設置有翻邊。
優(yōu)選的,第一固定件呈盤形,第一腰孔繞第一固定件中心均布,第一腰孔呈扇形。
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一種澆注模的澆口組件通過設置本體配合形成澆注模的上模,減少產品后續(xù)加工余量,通過設置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使?jié)部诮M件定位準確且易于維護;通過設置第一圓管減少澆注時鋁液溢流或飛濺;通過設置第一通孔、耐高溫石棉使得第一圓管不被鋁液粘接固定,易于拆裝;通過設置第一固定件、第三通孔、第一腰孔使得澆口組件易于調整;還通過設置第一遮蔽板進一步防護,減少鋁液溢流粘附帶來的不便。
附圖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其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澆注模的澆口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澆注模的澆口組件,包括本體1,本體1的底部可設置成澆注模的上模,配合形成產品的外形,減少后續(xù)加工量。
本體1設置有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的夾角優(yōu)選為90°,在與澆注模配合使用時,側模上設置兩個凹槽與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配合裝配,實現對本體1的準確定位,使本體1形成的產品外形具有較高的位置精度,同時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在使用后磨損時只需增加墊片或補焊,即可保證原有的精度,修復方便。
本體1設置有上下連通的第一通孔2,第一通孔2容置液體金屬通過,如鋁液通過,進而澆注出產品,第一通孔2優(yōu)選沿鋁液的流動方向截面積逐漸增大,方便鋁液充滿澆注模,減少氣孔、冷隔、少料等澆注不良。
第一通孔2處設置有第一圓管3,第一圓管3優(yōu)選為陶瓷材料,常時間受鋁液沖刷而不破損,同時冷卻散熱慢,第一圓管3處鋁液最后冷卻,能夠補償澆注模內鋁液冷卻后產生的收縮,使得澆注出的產品致密,缺陷少。
第一圓管3遠離第一通孔2的一端可設置呈喇叭狀,方便鋁液的傾倒,減少甚至不引起鋁液的飛濺,使得鋁液的溢出量或飛濺出的量大為減少,減少澆口組件的清理時間和次數。
第一圓管3的外表面可設置有第一圓環(huán)12,第一圓管3與第一通孔2裝配時,第一圓環(huán)12搭接于本體1上,避免鋁液飛濺或流至第一圓管3與第一通孔2之間的細縫內,使第一圓管3的放置與取出不受影響。
第一圓環(huán)12與本體1的接觸面可設置有耐高溫石棉墊,即使發(fā)生意外導致本體1與第一圓環(huán)12被鋁液粘結固定,清理第一圓環(huán)12外側凝固的鋁塊即可方便的將第一圓管3取下。
第一圓管3外側設置第一固定件4,第一固定件4可呈圓盤狀,節(jié)省材料,不降低第一固定件4的強度。第一固定件4內設置有第二通孔5,第二通孔5的直徑比第一圓管3的外徑大5~10mm,可方便的將第一固定件4套于第一圓管3外側,不影響澆注操作,并阻隔鋁液的進一步溢流。
第二通孔5與第一圓管3之間可設置有團絮狀的耐高溫石棉,不需另外在第一圓環(huán)12與本體1之間添加耐高溫石棉墊,第一圓管3與第二通孔5之間絮狀耐高溫石棉使第一圓管3放置平穩(wěn),不易傾覆,同時降低第一圓管3的設計高度,降低成本同時方便鋁液澆注。
第一固定件4上設置有若干第一腰孔7,第一腰孔7內設置有第一螺栓8,第一螺栓8將第一固定件4和本體1連接。當需要對本體1調整時,稍松開第一螺栓8,調整到位后再將第一螺栓8鎖緊,操作簡便,特別方便進行澆注模的安裝調試。
第一腰孔7繞第一固定件4中心均布,第一腰孔7優(yōu)選呈扇形,不使第一固定件4的局部壁厚過小,不易斷裂,還特別適用于對本體1進行旋轉調整的情況。
第一固定件4上設置有若干第三通孔6,第三通孔6內設置有第二螺栓11,第二螺栓11與外部移動裝置相連接,移動裝置通過第二螺栓11、第三通孔6、第一固定件4帶動本體1移動,配合進行澆注模的合模和分模。
第一固定件4的頂部設置有圓環(huán)狀的第一遮蔽板9,第一遮蔽板9上設置有若干避讓第一螺栓8和第二螺栓11的避讓部10。第一遮蔽板9從上遮蔽第一圓管3與第一固定件4之間的縫隙,避免鋁液進入固定,不影響第一圓管3的拆裝,同時減少鋁液的浪費。
第一遮蔽板9的表面呈凹凸結構,具有圓形或六角形凹坑,或者更細小的不規(guī)則的凸起,使第一遮蔽板9與鋁液的接觸面積增加,鋁液易冷卻,第一遮蔽板9與鋁液之間存在較大的張力,使鋁液飛濺至第一遮蔽板9時不繼續(xù)流動。空間允許情況下,第一遮蔽板9內外緣設置有翻邊,減少飛濺至第一固定件4的鋁液。
為使第一遮蔽板9的表面粗糙,第一遮蔽板9的表面粘附有砂粒,飛濺的鋁液凝固后容易取下。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并非對其進行限制,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