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汽車安全氣囊,更具體而言,本發(fā)明涉及汽車安全氣囊中的用于安全氣袋的裹布。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安全氣囊通常包括罩蓋、氣袋、氣體發(fā)生器、壓環(huán)以及與前述各元件固接在一起的氣囊殼體。在車輛發(fā)生碰撞等緊急狀況時,碰撞傳感器啟動氣體發(fā)生器,氣體發(fā)生器產生膨脹氣體對安全氣袋進行充氣,從而展開安全氣袋對駕駛員和/或乘客提供保護。
通常安全氣袋會根據(jù)不同的產品性能要求選擇不同的折疊方式,而其中最為常用的卷折疊的方式為安全氣囊提供了優(yōu)良的性能。但對于卷折疊式的安全氣袋來說,其卷折疊之后為一塊較為方正的塊,而氣囊殼體的設計并不能非常規(guī)則的設計成為一個方塊來容納折疊后的安全氣袋,這就需要額外設計裹布來對安全氣袋進行包裹,以保持安全氣袋折疊之后的良好形狀。
現(xiàn)有技術中,裹布為一塊方形結構的布,裹布將安全氣袋包裹后,在裹布形成的包裹空間的寬度方向上,安全氣袋可能伸出該寬度范圍之外,存在安全氣袋夾在罩蓋和氣囊殼體之間的風險。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了用于安全氣袋的裹布的創(chuàng)新結構,該裹布可保證卷折疊后的安全氣袋具有良好的形狀,減小或避免產生在氣囊展開過程中安全氣袋被夾的風險。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安全氣袋的裹布,包括:主包裹部分;側包裹部分,位于所述主包裹部分的縱向的兩側、并沿所述主包裹部分的縱向向 外延伸出來;以及側翼,所述側翼從所述主包裹部分和所述側包裹部分中的至少一者的側邊沿橫向向外延伸出來;所述主包裹部分和所述側包裹部分的分界線界定了所述裹布沿其橫向的第一折疊線,所述側翼和其所延伸出的所述主包裹部分和所述側包裹部分中的至少一者的分界線界定了所述裹布的第二折疊線,并且所述裹布構造成,當所述裹布沿所述第一折疊線和所述第二折疊線折疊形成用于包裹安全氣袋的包裹空間時,所述側翼構成所述主包裹部分和所述側包裹部分之間或兩所述側包裹部分之間的連接翼。
利用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安全氣袋的裹布,當折疊后安全氣袋放入該裹布折疊形成的包裹空間時,通過固定連接翼可將安全氣袋的凸出邊緣收納在該包裹空間內,從而減小甚至避免了在氣囊展開過程中安全氣袋被夾在面罩和氣囊殼體之間的風險。
優(yōu)選的,所述側翼包括從所述主包裹部分沿橫向向外延伸的第一側翼部分和與所述第一側翼部分在所述裹布的縱向同側、從所述側包裹部分沿橫向向外延伸的第二側翼部分,所述第一側翼部分和所述第二側翼部分共同構成所述裹布折疊后形成所述包裹空間時、所述主包裹部分和所述側包裹部分之間的連接翼。
優(yōu)選的,其中,所述第一側翼部分和所述第二側翼部分均位于所述主包裹部分的橫向中心線的、沿所述主包裹部分縱向的同側。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側翼部分和所述第二側翼部分之間的分界線沿所述第一折疊線延伸。
優(yōu)選的,所述主包裹部分的橫向中心線區(qū)域為強度低于其他部分的薄弱區(qū)域,使得所述裹布所包裹的安全氣袋被點爆后能從所述薄弱區(qū)域沖出所述裹布。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側翼部分和所述第二側翼部分上分別形成有定位孔,用于在所述裹布折疊形成所述包裹空間時確定所述第一側翼部分和所述第二側翼部分之間的相對位置。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側翼部分和所述第二側翼部分的形狀設計成,在所述裹布折疊形成所述包裹空間時、所述第一側翼部分和所述第二側翼部分 的定位孔對準后、所述第一側翼部分和所述第二側翼部分的輪廓線重合。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側翼部分和所述第二側翼部分的形狀設計成三角形,在所述裹布折疊形成所述包裹空間時、所述第一側翼部分和所述第二側翼部分的定位孔對準后、兩個三角形的輪廓線重合。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折疊線的長度小于所述主包裹部分的橫向中心線的長度。
優(yōu)選的,所述裹布還包括接合安裝部分,所述接合安裝部分分別從所述側包裹部分的縱向的端部、沿所述裹布的縱向向外延伸出來。
附圖說明
下面將參考附圖來描述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特征、優(yōu)點和技術效果。在附圖中,相同的符號標示相同的元件,其中:
圖1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用于安全氣袋的裹布的一個實施例的平面展開圖。
圖2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用于安全氣袋的裹布的一個實施例的折疊后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文中,參照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下面的詳細描述和附圖用于示例性地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本發(fā)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優(yōu)選實施例,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權利要求書限定。
圖1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用于安全氣袋的裹布的一個實施例的平面展開圖。如圖1所示,用于安全氣袋的裹布100包括主包裹部分10、側包裹部分20、側翼30和接合安裝部分40。
主包裹部分10位于裹布100的中央,側包裹部分20從主包裹部分10的縱向(圖1中的y方向)的兩端,并沿著主包裹部分10的縱向方向向外延伸出來,主包裹部分10和側包裹部分20之間的分界線界定了裹布100在其橫向(圖1中的x方向)方向的第一折疊線11。
側翼30共設有四個,主包裹部分10的橫向中心線將裹布100分成上 下兩部分,四個側翼30分別從裹布100的上部分的兩側邊(圖1中的y方向)和下部分的兩側邊沿橫向延伸出來,如圖1所示,四個側翼30包括左上側翼、左下側翼,右上側翼和右下側翼,且四個側翼30沿著主包裹部分10的橫向中心線兩兩對稱。
每個側翼30均包括第一側翼部分31和第二側翼部分32,以左下側翼為例說明,第一側翼部分31從主包裹部分10的下部分沿橫向延伸出來,第二側翼部分32從第一側翼31所延伸出的主包裹部分10的下部分所鄰接的側包裹部分20沿橫向向外延伸出來。第一側翼部分31與主包裹部分10、第二側翼部分32與側包裹部分20的分界線界定了主包裹部分10的第二折疊線12。
如圖2所示,當裹布100沿著第一折疊線11和第二折疊線12折疊并形成用于包裹安全氣袋的包裹空間時,第一側翼部分31和第二側翼部分32可共同構成連接主包裹部分10和側包裹部分20的連接翼。
利用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安全氣袋的裹布100,當折疊后安全氣袋置入裹布100折疊形成的包裹空間時,通過固定連接翼可將安全氣袋的凸出邊緣收納在該包裹空間內,從而減小甚至避免了在氣囊展開過程中安全氣袋被夾在面罩和氣囊殼體之間的缺陷。
且更優(yōu)地,如圖1所示,第一側翼部分31和第二側翼部分32通過分界線被隔開,該分界線沿著第一折疊線11延伸。當?shù)谝粋纫聿糠?1和第二側翼部分32折疊并形成連接翼時,該連接翼進一步提高了包裹空間對安全氣袋的收納效果,且如此設置的第一側翼部分31和第二側翼部分32可更加方便的從一塊布中剪切而成,并折疊成如圖2所示的連接翼。
與此同時,考慮到第一側翼部分31和第二側翼部分32之間的連接固定,優(yōu)選在第一側翼部分31和第二側翼部分32上還分別設置有定位孔311,當將裹布100折疊形成包裹空間時,定位孔311可作為第一側翼部分31和第二側翼部分32的定位基準,以用來確定第一側翼部分31和第二側翼部分32之間的相對位置,如圖2所示,當?shù)谝粋纫聿糠?1和第二側翼部分32通過兩定位孔對準后,在第一側翼部分31和第二側翼部分32的上邊緣處縫紉固定。
在本發(fā)明中,對第一側翼部分31和第二側翼部分32的具體形狀不作限定,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根據(jù)實際需求選擇設置。在圖1所示的優(yōu)選實施例中,第一側翼部分31和第二側翼部分32的形狀設計成,當裹布100折疊形成包裹空間時,并且當?shù)谝粋纫聿糠?1和第二側翼部分32通過定位孔311對準后,第一側翼部分31和第二側翼部分32的輪廓線重合。
具體地,第一側翼部分31和第二側翼部分32可以設計成三角形,當裹布100折疊形成包裹空間時,并且當?shù)谝粋纫聿糠?1和第二側翼部分32通過定位孔311對準后,兩三角形的輪廓線重合。三角形可優(yōu)選為等腰三角形或等邊三角形。當然第一側翼部分31和第二側翼部分32也可以設計成正方形和其他多邊形。
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安全氣袋的裹布100在對安全氣袋進行包裹的同時,還要保證安全氣袋被點爆后順利沖出裹布100,不會受到裹布100的阻礙。為此,在主包裹部分10的橫向中心線區(qū)域設置了強度低于其他部分的薄弱區(qū)域,這樣點爆后的安全氣袋就能夠從該薄弱區(qū)域沖出裹布100,保證安全氣袋順利充氣并爆開,為駕駛員和/或乘客提供保護。
根據(jù)一個實施例,薄弱區(qū)域可以是沿主包裹部分10的橫向中心線方向開設的多個不連續(xù)的長條形的開口,安全氣袋在充氣過程中,各長條形開口之間的連接部位可在安全氣袋膨脹力的作用下被輕易撕扯并斷開,各長條形開口連通并形成貫穿主包裹部分10的橫向中心線方向的更大的開口,安全氣袋可從連通的開口處釋放出去。
如圖1所示的優(yōu)選實施例中,薄弱區(qū)域為沿主包裹部分10橫向中心線延伸的弱化線50,弱化線50為不連續(xù)的切縫,裹布100在切縫處被割裂,弱化線50的長度貫通主包裹部分10的橫向中心線處的長度,以保證裹布100在弱化線50處最大程度的被撕裂,從而使點爆后的安全氣袋順利沖出裹布100。
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安全氣袋的裹布100,為了進一步降低安全氣袋被夾在面罩和氣囊殼體之間的風險,優(yōu)選設置第一折疊線11的長度小于主包裹部分10的橫向中心線的長度。這樣,裹布100折疊形成的包裹空間會在側翼30處向包裹空間內收緊,從而使得安全氣袋向其中心部位收 緊,且第一折疊線11的長度決定了安全氣袋收緊后的寬度。
對于不同充氣容量的安全氣袋,在選擇包裹其的裹布時,可根據(jù)安全氣袋卷折疊后的寬度與主包裹部分10的橫向中心線的長度基本相等進行選取。
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安全氣袋的裹布100還包括用于連接氣囊殼體的接合安裝部分40,接合安裝部分40從側包裹部分20的縱向的端部、并沿縱向延伸出來,兩接合安裝部分40分別形成有兩個固定孔41,且在接合安裝部分與側包裹部分20之間還設置了第三折疊線13。
當包裹安全氣袋的裹布100與氣囊殼體連接固定時,將接合安裝部分40沿第三折疊線13折向裹布100的包裹空間,并將兩接合安裝部分40的固定孔41與氣囊殼體上與固定安全氣袋、氣體發(fā)生器等的安裝孔對準,從而實現(xiàn)裹布100與氣囊殼體的安裝。
需要說明的是,側翼30不限于圖1所示的優(yōu)選實施例,側翼30的設置旨在于將安全氣袋的凸出邊緣向裹布100折疊形成的包裹空間內收緊。根據(jù)一個實施例,側翼30可從主包裹部分10的側邊、沿橫向延伸出來,且當側翼30向裹布的包裹空間折疊時,側翼30的兩側分別與兩側包裹部分20連接并固定,從而構成主包裹部分10與兩側包裹部分20之間的連接翼。
盡管已經參考示例性實施例描述了本發(fā)明,但是應理解,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的構造和方法。相反,本發(fā)明意在覆蓋各種修改例和等同配置。另外,盡管在各種示例性結合體和構造中示出了所公開發(fā)明的各種元件和方法步驟,但是包括更多、更少的元件或方法的其它組合也落在本發(fā)明的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