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座椅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座椅靠背連接支架。
背景技術:
汽車后排的座椅靠背采用四六分結構形式越來越普遍,座椅靠背的四六分結構就是把后排座椅按四六比例分成,一大,一小,這樣做的目的是,當把后排占四份的座椅放倒來放后備箱的東西時,占六份的大座椅上還可坐兩個人。反過來,當放入后備箱的東西過寬時,可以放倒占六份的大座椅。
通常四六分結構的座椅靠背通過兩種方式連接,一是通過靠背鎖及按鈕實現(xiàn),一是通過連接支架實現(xiàn)。
對于通過靠背鎖及按鈕實現(xiàn)連接的座椅靠背中,靠背鎖及按鈕均固定在一側的座椅靠背上,對應的鎖桿固定在另一側的座椅靠背上。
這樣的靠背鎖及按鈕結構復雜,生產成本高,操作不便,當需要翻轉座椅靠背時,需要先解鎖然后才能翻轉座椅靠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座椅靠背連接支架結構,以解決通過靠背鎖及按鈕連接的座椅靠背結構復雜,生產成本高,且需要翻轉座椅靠背時需要選解鎖的操作不便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座椅靠背連接支架,包括第一連接板、第二連接板、第一連接支架及第二連接支架;
所述第一連接板固定于所述第二連接板上;
在所述第一連接支架上設置有第一限位鉤;在所述第二連接支架上設置有第二限位鉤;
所述第一連接支架和所述第二連接支架均與所述第二連接板轉動連接。
所述第一連接支架、所述第二連接支架及所述第二連接板通過螺栓和螺母固定連接。
在所述第一連接板的下端設置有第一彎折部;在所述第二連接板的下端設置有第二彎折部;
在所述第一彎折部上和所述第二彎折部上均設置有安裝孔;
在所述第二連接板的上端設置有通孔。
所述第一連接支架彎折形成第一連接部和第一固定部;在所述第一連接部上設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設置有第一固定孔;在所述第一連接部上設置有所述第一限位鉤;
所述第二連接支架彎折形成第二連接部和第二固定部;在所述第二連接部上設置有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上設置有第二固定孔;在所述第二連接部上設置有所述第二限位鉤;
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及所述通孔相對設置;
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第二連接部均與所述第二連接板轉動連接。
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第二連接板之間,以及所述第二連接部與所述第二連接板之間均設置有墊片。
在所述第一連接板上和所述第二連接板均設置有加強筋。
在所述第一彎折部上設置有兩個所述安裝孔,分別為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在所述第二彎折部上設置有一個所述安裝孔為第三安裝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請通過將第一連接板和第二連接板通過焊接連接;第一連接支架、第二連接支架及第二連接板通過螺栓螺母轉動連接組成安裝支架,結構相對簡單;并且連接板及連接支架均為沖壓件,無復雜機構,生產成本較低;同時翻轉座椅靠背時,不受連接方式的影響,操作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座椅靠背連接支架的俯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座椅靠背連接支架的右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座椅靠背連接支架的正視圖;
圖4為圖3的A-A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第一連接板,2第二連接板,3第一連接支架,4第二連接支架,5加強筋,6螺栓,7螺母,8墊片,11第一安裝孔,12第一彎折部,13第二安裝孔,21第二彎折部,22第三安裝孔,31第一固定部,32第一連接部,311第一固定孔,41第二固定部,42第二連接部,43第二限位鉤,411第二固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以下的實施例僅是示例性的,僅能用來解釋和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解釋為是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限制。
本申請?zhí)峁┮环N座椅靠背連接支架,如圖1至圖4所示,包括第一連接板1、第二連接板2、第一連接支架3及第二連接支架4;在本申請中,第一連接板1、第二連接板2、第一連接支架3及第二連接支架4均為沖壓件。
所述第一連接板1固定于所述第二連接板2上;在本申請中,第二連接板2的長度大于第一連接板1的長度。
在所述第一連接支架3上設置有第一限位鉤(圖中未示出);在所述第二連接支架4上設置有第二限位鉤43;第一限位鉤和第二限位鉤用于固定座椅靠背。
所述第一連接支架3和所述第二連接支架4均與所述第二連接板2轉動連接。既第一連接支架能夠相對于第二連接板轉動,以實現(xiàn)座椅靠背的固定及翻轉;同樣第二連接支架能夠相對于第二連接板轉動,以實現(xiàn)座椅靠背的固定及翻轉。
所述第一連接支架3、所述第二連接支架4及所述第二連接板2通過螺栓6和螺母7固定連接。
在所述第一連接板1的下端設置有第一彎折部12;在第一彎折部12上設置有第一安裝孔11和第二安裝孔13;在所述第二連接板2的下端設置有第二彎折部21;在第二彎折部21上設置有第三安裝孔22;在本申請中,第一彎折部12和第二彎折部21用于同車身地板固定,即通過三個螺栓一一對應穿過第一安裝孔、第二安裝孔及第三安裝孔后同車身地板固定連接。
在所述第二連接板2的上端設置有通孔,該通孔用于穿過螺栓6。
所述第一連接支架3彎折形成第一連接部32和第一固定部31;在所述第一連接部32上設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固定部31上設置有第一固定孔311;在所述第一連接部32上設置有所述第一限位鉤;其中第一固定部及第一限位鉤用于同座椅靠背固定連接;第一連接部用于同第二連接板轉動連接。
所述第二連接支架4彎折形成第二連接部42和第二固定部41;在所述第二連接部42上設置有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二固定部41上設置有第二固定孔411;在所述第二連接部42上設置有所述第二限位鉤43;其中第二固定部及第二限位鉤用于同座椅靠背固定連接;第二連接部用于同第二連接板轉動連接。
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及所述通孔相對設置;在所述第一連接部32與所述第二連接板2之間,以及所述第二連接部42與所述第二連接板2之間均設置有墊片8,墊片8的作用是保證第一連接部32及第二連接部42可以相對第二連接板2旋轉。具體的連接方式是,螺栓6依次穿過第一連接部的第一通孔、墊片、第二連接板上的通孔、墊片、第二連接部的第二通孔后用螺母7固定,在用螺母固定后,第一連接部及第二連接部均能相對于第二連接板轉動,以實現(xiàn)座椅靠背的固定及翻轉。
在所述第一連接板1上和所述第二連接板2均設置有加強筋5。
以上所述僅是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描述,應當指出,由于文字表達的有限性,而在客觀上存在無限的具體結構,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