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技術領域,具體地說,特別涉及一種汽車后防撞梁總成。
背景技術:
汽車后防撞梁,作為車身后部的防護結(jié)構(gòu),在汽車追尾過程中,對車身防護起到重要作用。常見的汽車后防撞梁通常為一根長條形沖壓件,通過使用焊接夾具與車身實現(xiàn)定位,通過使用焊接方式與車身相連,從而起到防護作用。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在于:1)以焊接方式連接的汽車后防撞梁在追尾損壞后,修復及更換均比較困難;2)通過使用焊接夾具實現(xiàn)定位功能的方式,無疑增加了夾具工裝的開發(fā)、制作成本。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汽車后防撞梁總成。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汽車后防撞梁總成,包括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防撞梁左右兩端的前方均設有支架,左右兩邊的支架相對稱,所述支架的后端與所述后防撞梁焊接固定,在支架的前端設置左右對稱的前定位板,各前定位板上均開設安裝孔,且其中一塊前定位板上設置錐形定位銷,所述錐形定位銷垂直于前定位板,錐形定位銷的后端與對應的前定位板固定。
采用以上技術方案,在后防撞梁的左右兩端增設支架,后防撞梁與車身之間由焊接改為通過支架螺栓連接,當后防撞梁因碰撞等原因損壞后,可便利拆解更換;同時,改進了定位方式,在每個支架上以CO2保護焊方式焊接兩個長約70mm的錐形定位銷,在安裝后防撞梁的時候,此定位銷起到定位、支撐后防撞梁自身重量的作用,進而取消了傳統(tǒng)的工裝定位方式,有效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
所述支架為“幾”字形,由前定位板、過渡板和后定位板組成,后定位板平行于前定位板,后定位板與左右兩邊的前定位板之間通過過渡板相連,且后定位板與后防撞梁相貼合固定。以上結(jié)構(gòu)支架造型簡單,易于加工制作,并且強度可靠,不易發(fā)生變形或損壞。
為了進一步提高結(jié)構(gòu)強度,所述過渡板上通過沖壓形成有加強筋,該加強筋沿過渡板的中部從前定位板延伸至后定位板。
為了方便套筒穿過,以便于通過套筒擰動螺栓,使拆裝操作更便捷,在所述后防撞梁端部正對安裝孔的位置開設有套筒過孔。
除兩端的端部外,后防撞梁其余部分的橫截面為連續(xù)彎折的波浪形,并在后防撞梁的中部開設有兩個左右并排的翻邊減重孔。以上結(jié)構(gòu)在確保防撞性能不變的情況下,減輕了后防撞梁重量。
在所述后防撞梁上一體形成有兩個左右并排的圓形凸臺,兩個翻邊減重孔位于這兩個圓形凸臺之間,且各圓形凸臺靠近對應側(cè)的翻邊減重孔。圓形凸臺一方面起增加結(jié)構(gòu)強度的作用,另一方面,圓形凸臺為線束、卡扣等提供了安裝位置,有利于線束、卡扣在后防撞梁上布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后防撞梁帶自定位功能,無需工裝可進行安裝,且定位銷長約70mm,在安裝時能起到支撐后防撞梁總成本體自身重量的作用,安裝更加便捷;
2)使用4個螺栓與車身連接,連接的牢靠好,維修更換更加便捷;
3)后防撞梁截面結(jié)構(gòu)更復雜,防撞性能好,且增加2個長條形的翻邊減重孔,減輕了后防撞梁重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方式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是支架及錐形定位銷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3是后防撞梁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4是圖3的A-A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后防撞梁1為長條形沖壓件,在后防撞梁1左右兩端的前方均設有支架2,左右兩邊的支架2相對稱。支架2為“幾”字形,由前定位板21、過渡板22和后定位板23組成。兩塊前定位板21左右對稱設置,且兩塊前定位板21位于同一平面上,后定位板23平行于前定位板21,后定位板23與左右兩邊的前定位板21之間通過過渡板22相連。在過渡板22上通過沖壓形成有加強筋25,該加強筋25沿過渡板22的中部從前定位板21延伸至后定位板23。
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后定位板23與后防撞梁1相貼合,并通過焊接固定。在支架2前端的兩塊前定位板21上均開設安裝孔24,以便于穿設螺栓與車身連接。同一支架2上的其中一塊前定位板21上設置錐形定位銷3,錐形定位銷3垂直于前定位板21,錐形定位銷3的后端以CO2保護焊方式與對應的前定位板21焊接固定。
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在后防撞梁1端部正對安裝孔24的位置開設有套筒過孔11,以便于套筒穿過,通過套筒來擰動支架2的安裝螺栓。除兩端的端部外,后防撞梁1其余部分的橫截面為連續(xù)彎折的波浪形,并在后防撞梁1的中部開設有兩個左右并排的翻邊減重孔12,翻邊減重孔12為長條形。在后防撞梁1上一體形成有兩個左右并排的圓形凸臺13,兩個翻邊減重孔12位于這兩個圓形凸臺13之間,且各圓形凸臺13靠近對應側(cè)的翻邊減重孔12。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構(gòu)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gòu)思在現(xiàn)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quán)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