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在農(nóng)田內進行作業(yè)的作業(yè)車輛。
背景技術:
作為作業(yè)車輛的一個例子,公知有在行駛車體的后部裝配有苗栽種裝置的苗移植機(參照專利文獻1)。
以往的作業(yè)車輛的框架結構沿機體的前后方向配置有左右的前后框架,包括在前側連結該前后框架的前側框架和在后側連結該前后框架的后側框架。
若作業(yè)車輛因農(nóng)田內的泥濘等的影響而不能移動,則需要裝配脫出用的牽引裝置。該牽引裝置配置于前側框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159776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然而,鉤掛牽引裝置的鋼絲繩的對象物不限于存在在行駛車體的正面,還在以行駛車體為基準位于斜前方的對象物上鉤掛鋼絲繩,并用牽引裝置卷繞。
此時,若斜方向的較大負載持續(xù)地施加于牽引裝置,則存在牽引裝置脫落或者破損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過提高安裝強度從而牽引裝置不易因負載而脫落或者破損的作業(yè)車輛。
方案1是一種作業(yè)車輛,在行駛車體2具備牽引裝置50,上述作業(yè)車輛的特征在于,上述行駛車體2具備沿行駛車體2的左右方向配置的框架20,上述牽引裝置50經(jīng)由第一安裝部件和第二安裝部件而連結于上述框架20,上述第一安裝部件和第二安裝部件的至少一方構成為:以從上述框架20朝向上述牽引裝置50并朝向左右方向內側或者左右方向外側的姿勢配置。
方案2根據(jù)方案1所述的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安裝部件和上述第二安裝部件至少在上述框架20側沿左右方向空出間隔地配置,沿上述行駛車體2的前后方向配置的前后框架的前部在上述第一安裝部件與第二安裝部件的左右方向之間連結于上述框架20。
方案3根據(jù)方案1或2所述的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安裝部件或者第二安裝部件形成與上述框架20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相接的安裝部。
方案4根據(jù)方案1或2所述的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行駛車體2 設置燃料箱60,利用連結部件連結上述第一安裝部件和第二安裝部件,在上述連結部件形成朝向上述燃料箱60的下方的折彎部。
方案5根據(jù)方案1或2所述的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上述牽引裝置50 由卷繞牽引線材53的卷繞部51a、以及將上述牽引線材53向上述卷繞部51a 引導的線材導向件構成,上述線材導向件由通過上述牽引線材53的接觸而轉動的轉動部件、或者通過上述牽引線材53的接觸而能夠變形的彈性部件構成。
實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根據(jù)方案1的實用新型,由于能夠由第一安裝部件、第二安裝部件以及框架20形成構架構造,因此即使從斜方向對牽引裝置50施加負載也不易破損,可防止牽引裝置50脫落或者變形。
另外,由于牽引方向的自由度較大,因此提高作業(yè)性。
根據(jù)方案2的實用新型,除了方案1的實用新型的效果以外,由于能夠利用第一安裝部件、第二安裝部件以及前后框架來分散施加于牽引裝置50和框架20的負載,因此能夠防止牽引裝置50、框架20破損。
根據(jù)方案3的實用新型,除了方案1或者2的實用新型的效果以外,通過經(jīng)由與框架20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相接的安裝部來連結第一安裝部件或者第二安裝部件,從而能夠提高第一安裝部件或者第二安裝部件與框架20的安裝強度,防止牽引裝置50脫落、破損。
根據(jù)方案4的實用新型,除了方案1或者2的實用新型的效果以外,通過利用連結部件來連結第一安裝部件和第二安裝部件,從而能夠提高強度,防止牽引裝置50脫落、破損。
另外,通過在連結部件形成折彎部,從而能夠提高連結部件的強度,并防止在牽引時泥接觸燃料箱60的下部,因此能夠防止燃料箱60的破損。
根據(jù)方案5的實用新型,除了方案1或者2的實用新型的效果以外,通過利用線材導向件對牽引線材進行引導,從而能夠在牽引時容易使行駛車體2 處于前高后低姿勢,從沉沒狀態(tài)的脫出變得容易。
另外,通過由轉動部件或者彈性部件構成線材導向件,從而能夠不易損傷牽引線材和線材導向件,因此提高牽引裝置50的耐久性。
附圖說明
圖1是苗移植機的左視圖。
圖2是苗移植機的俯視圖。
圖3是說明牽引裝置的安裝結構的苗移植機的前端側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
圖4(a)是說明牽引裝置的安裝結構的左視圖。
圖4(b)是表示第一安裝部件以及第二安裝部件與連結部件的分解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5(a)是鋼絲繩導向件部的主視圖。
圖5(b)是沿軸心垂直剖切其它例的第二鋼絲繩導向件部的剖面的主視圖。
圖5(c)是沿軸心垂直剖切其它例的第三鋼絲繩導向件部的剖面的主視圖。
圖5(d)是沿軸心垂直剖切其它例的第四鋼絲繩導向件部的剖面的從正面觀察到的右半部分的圖。
圖6是表示其它例的第四鋼絲繩導向件部的概略左視圖。
圖7(a)是表示其它構成例的牽引裝置的安裝的局部放大俯視圖。
圖7(b)是表示其它構成例的牽引裝置的安裝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對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作業(yè)車輛的一個例子的苗移植機進行說明。
苗移植機1在行駛車體2的后側經(jīng)由升降連桿裝置12A而能夠升降地裝配有栽種裝置12。在圖1中,升降連桿裝置12A以及栽種裝置12用雙點劃線表示。
如圖1、圖2所示,行駛車體2具備左右的前輪3L、3R以及后輪4L、4R,在機體的前部配置有變速箱體5。
另外,在構造上支承行駛車體2整體的左右的前后框架10L、10R沿行駛車體2的前后方向相互平行地配置于底板部14的下側。另外,設有:沿行駛車體2的左右方向配置且連結左右的前后框架10L、10R的前端部的框架20;以及沿行駛車體2的左右方向配置且連結左右的前后框架10L、10R的后端部的后連結框架30。
上述左右的前后框架10L、10R、框架20、以及后連結框架30是剖面均為矩形狀的管,相互連結固定,俯視下構成大致矩形狀的框體。
并且,在框架與后連結框架30之間,與左右的前后框架10L、10R交叉地配置有中間框架35。另外,在右前后框架10R的右外側配置有連結后連結框架30的右側端和中間框架35的右側端的右外側框架15R。另外,在左前后框架10L的外側配置有連結后連結框架30的左側端和中間框架35的左側端的左外側框架15L。
另外,牽引裝置50以能夠裝卸的方式設于行駛車體2的前側。牽引裝置 50是例如在苗移植機1因農(nóng)田內的泥濘等的影響而不能移動時、使苗移植機1 脫出的裝置。即是如下裝置:將根基部固定于牽引裝置50的卷繞部側的鋼絲繩的前端部固定于在農(nóng)田的外側所設的支柱等,利用馬達驅動式的卷繞部卷繞鋼絲繩,由此使行駛車體2從泥濘等脫出。
另外,在行駛車體2的最前端設有保險杠17。
另外,在行駛車體2的中央部設有駕駛座席7,在駕駛座席7的前方設有對左右的前輪3L、3R進行操舵的駕駛盤8。另外,在駕駛座席7的下方配置有由發(fā)動機罩11覆蓋的發(fā)動機9。
另外,發(fā)動機9搭載于左右的前后框架10L、10R上,發(fā)動機9的動力經(jīng)由帶傳動裝置6以及HST40而傳遞到變速箱體5。被傳遞到變速箱體5的動力由變速箱體5內的變速裝置變速,傳遞到左右的前輪傳動箱(省略圖示)從而對左右的前輪3L、3R進行驅動,并且傳遞到左右的后輪齒輪箱(省略圖示) 從而對左右的后輪4L、4R進行驅動。
另外,從變速箱體5取出的動力通過栽種傳動軸(省略圖示)向栽種裝置 12傳動。
另外,從行駛車體2的前端部遍及前面罩13的左右兩側以能夠裝卸的方式設有前面地板16,前面地板16的后端部與底板部14的前端部相鄰,構成同一平面的地板面。
另外,在行駛車體2的前端部,且在前面罩13的下方配置有燃料箱60。
接著,使用圖3~圖6對牽引裝置50進行說明。
如圖3~圖4(a)所示,牽引裝置50具備牽引單元51、將牽引單元51 搭載于其上表面的臺座52、以及固定于臺座52的前端側的鋼絲繩導向件部70。
另外,牽引單元51具有通過馬達驅動來卷繞牽引線材53的卷繞部51a。牽引線材53的根基部固定于卷繞部51a側,在牽引線材53的前端部53a安裝有鉤54。
另外,如圖5(a)所示,鋼絲繩導向件部70具備:導向件部件71,其是剖面為圓形的棒狀部件的兩端向下方折彎的、正面觀察時為大致門形狀的部件;以及左右的導向件部件固定板72L、72R,其正面觀察時為大致L字狀,各L 字的短邊72La、72Ra固定于臺座52,且在各L字的長邊72Lb、72Rb的內壁面?zhèn)群附庸潭ㄓ袑蚣考?1的兩端部。
由此,在牽引時,由卷繞部51a卷繞的牽引線材53與導向件部件71的外周面的下表面?zhèn)冉佑|,但由于導向件部件71是剖面為圓形的圓棒形狀,因此不會勾掛住牽引線材53,牽引線材53順暢地被引導至卷繞部51a。
另外,由此,提高導向件部件71以及牽引線材53的耐久性。
此外,也可以用橡膠或者樹脂涂覆導向件部件71的表面。由此,進一步提高導向件部件71以及牽引線材53的耐久性。
此外,上述牽引線材53是牽引線材的一個例子。另外,上述卷繞部51a 是卷繞部的一個例子,上述鋼絲繩導向件部70是鋼絲繩導向件部的一個例子。
接著,使用圖3~圖4(b)對牽引裝置50的向行駛車體2的安裝結構進行說明。
牽引裝置50利用左右的牽引裝置裝配支柱100L、100R以能夠裝卸的方式固定于框架20。
如圖3所示,左牽引裝置裝配支柱100L具有左側的第一安裝部件110L 和左側的第二安裝部件120L。左側的第一安裝部件110L在俯視下構成為大致“へ”字形狀,左側的第一安裝部件前端部110La固定于臺座52的前左角部,左側的第一后端部110Lb以裝卸自如的方式連結于框架20的后面20a側。
另外,如圖3所示,左側的第一安裝部件110L在俯視下以大致“へ”字的屈曲部為界,且前側從保險杠17向外側突出并朝向前方斜中央傾斜,后側朝向后方筆直地延伸,在左前后框架10L的外側如上所述地連結于框架20。
另外,如圖4(a)所示,左側的第一安裝部件110L在側面觀察下為大致 L字形狀,大致L字的長邊的前端部即左側的第一安裝部件前端部110La固定于臺座52,大致L字的長邊的后端側朝向后方水平地延伸并經(jīng)由燃料箱60的最下面60a朝向上方立起,大致L字的短邊的端部即左側的第一后端部110Lb 以裝卸自如的方式連結于框架20的后面20a側。
具體的連結構造如下所述。
即、在側面觀察下,是反L字形狀,而且具有比左側的第一后端部110Lb 的左右寬度寬的左右寬度的板狀基材101a遍及左側的第一后端部110Lb的前面以及上面而固定,在該板狀基材101a的兩端部設有左右的螺栓用下孔。并且,左側面觀察下為大致反コ字狀且其下端部向下方以直角折彎的形狀的固定部件101b相對于框架20而與其上下面以及前面接觸并嵌入,在設于該固定部件101b的兩端部的左右的螺栓貫通用孔中插入的固定用螺栓102固定于板狀基材101a的左右的螺栓用下孔,由此左側的第一后端部110Lb連結于框架20 的后面20a側。
另外,左側的第二安裝部件120L在俯視下與以上述左側的第一安裝部件 110L的大致“へ”字的屈曲部為界向后側延伸的部分平行地配置,左側的第二安裝部件前端部120La固定于臺座52的后左角部,左側的第二后端部120Lb 在左前后框架10L的內側以裝卸自如的方式連結于框架20的后面20a側。
另外,左側的第二安裝部件120L與上述左側的第一安裝部件110L相同,在側面觀察下構成為大致L字形狀,大致L字的長邊的前端部即左側的第二安裝部件前端部120La如上所述固定于臺座52,大致L字的長邊的后端側朝向后方水平地延伸并經(jīng)由燃料箱60的最下面60a而朝向上方立起,大致L字的短邊的端部即左側的第二后端部120Lb連結于框架20。
另外,如圖3所示,連結左側的第一安裝部件110L和左側的第二安裝部件120L的左側的連結部件130L在俯視下位于燃料箱60的前側左端的下方。
由此,由于能夠形成構架構造,因此提高左牽引裝置裝配支柱100L的強度。
另外,如圖4(a)、圖4(b)所示,左側的連結部件130L在側面觀察下具有以大致“へ”字狀朝向下方折彎的折彎板狀部130La,提高左側的連結部件130L的強度,并且在牽引時,燃料箱60的下部具有防止被泥推向后方而破損的除泥功能。
此外,右牽引裝置裝配支柱100R與上述左牽引裝置裝配支柱100L相同,具有右側的第一安裝部件110R和右側的第二安裝部件120R,右側的連結部件 130R是連結右側的第一安裝部件110R和右側的第二安裝部件120R的結構,這一點相同,省略其說明。另外,關于右側的第一安裝部件110R和右側的第二安裝部件120R的、臺座52以及框架20的連結構造,也與上述左牽引裝置裝配支柱100L相同。
根據(jù)上述結構,例如在苗移植機1因農(nóng)田內的泥濘等的影響而不能移動時,作業(yè)者拆下前面地板16,將左右的牽引裝置裝配支柱100L、100R固定于框架 20的后面20a側,能夠能夠將牽引裝置50裝配于行駛車體2的前側。
由此,左右的牽引裝置裝配支柱100L、100R分別具備左側的第一安裝部件110L和左側的第二安裝部件120L、以及右側的第一安裝部件110R和右側的第二安裝部件120R,上述左側的第一安裝部件110L以及右側的第一安裝部件110R以行駛車體2的左右方向為基準在左右的前后框架10L、10R的外側固定于框架20,而且,上述左側的第二安裝部件120L以及右側的第二安裝部件120R以行駛車體2的左右方向為基準在左右的前后框架10L、10R的內側固定于框架20,從而增加針對偏轉方向上所施加的負載的強度,并且在框架 20上所施加的負載以左右的前后框架10L、10R的連結部為中心而分散到框架 20的左右兩側,因此可防止變形。
另外,左右的第一裝配支柱部件110L、110R在俯視下形成大致“へ”字形狀,其前側從保險杠17向外側突出并朝向前方斜中央傾斜,從而針對來自斜前方的牽引時的負載也增加強度,并且從保險杠17向外側突出的部分也具有行駛車體2的前側的防護部件的作用。
另外,如上所述,左右的牽引裝置裝配支柱100L、100R通過燃料箱60 的最下面60a而固定于框架20,由此如圖4(a)所示,牽引裝置50的下表面 (即、臺座52的背面)的、以農(nóng)田的表面為基準的垂直方向的高度與燃料箱 60的最下面60a的、以農(nóng)田的表面為基準的垂直方向的高度相比,能夠配置為相同或者比其低。
由此,在牽引時,行駛車體2的前側容易向上方抬起,即、能夠使機體的姿勢處于前高后低,因此容易從農(nóng)田中的沉沒狀態(tài)脫出。
另外,由于容易使機體的姿勢處于前高后低,因此能夠減少燃料箱60、軟管類(省略圖示)的破損。
此外,并不限于上述的結構,也可以做成如下結構:如圖5(b)所示,代替鋼絲繩導向件部70而具備第二鋼絲繩導向件部170。
圖5(b)是從正面觀察沿軸心垂直地剖切第二鋼絲繩導向件部170的剖面的圖。此外,對于基本上與圖5(a)相同結構的部件標注相同符號。
如圖5(b)所示,第二鋼絲繩導向件部170具備:左右的導向件部件固定板72L、72R;貫通地固定于上述左右的導向件部件固定板72L、72R的上端部的、剖面為圓形的棒狀的導向件軸部件171;以及以上述導向件軸部件171 為軸心轉動自如地保持的圓筒狀的輥部件172。
輥部件172也可以是金屬制、或者樹脂制。另外,也可以用橡膠或者樹脂涂覆輥部件172的外周面。由此,提高輥部件172以及牽引線材53的耐久性。
另外,在輥部件172的中央、左端、以及右端的外周壁面,分別配置有一對一對地對置的、貫通至內周壁面的、注油用的中央貫通孔172C、左端貫通孔172L、以及右端貫通孔172R。
由此,在牽引時,通過牽引線材53與轉動自如的輥部件172接觸,從而牽引順暢地進行,容易從沉沒狀態(tài)脫出。另外,通過在輥部件172設置注油用的貫通孔,從而提高維修保養(yǎng)性。
另外,并不限于圖5(b)所示的構成例,例如也可以做成如下結構:代替固定的導向件軸部件171而設置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于左右的導向件部件固定板72L、72R的上端部的轉動導向件棒狀部件(省略圖示),省略輥部件172。另外,也可以用橡膠或者樹脂涂覆轉動導向件棒狀部件的表面。由此,提高轉動導向件棒狀部件以及牽引線材53的耐久性。
另外,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也可以做成如下結構:如圖5(c)所示,鋼絲繩導向件部70而具備第三鋼絲繩導向件部270。
圖5(c)是從正面觀察沿軸心垂直地剖切第三鋼絲繩導向件部270的剖面的圖。此外,對于基本上與圖5(a)相同結構的部件標注相同符號。
如圖5(c)所示,第三鋼絲繩導向件部270具備:左右的導向件部件固定板72L、72R;貫通地固定于上述左右一對導向件部件固定板72L、72R的各上端部的、在外側具有底部的圓筒狀的左右的架部件271L、271R;以及利用上述左右的架部件271L、271R而轉動自如地支撐兩端部的導向件棒狀部件 272。導向件棒狀部件272由能夠彈性變形的彈簧件構成,即使在施加了過負載的情況下,由于能夠利用彈性變形來釋放過負載,因此不宜產(chǎn)生變形、破損等的問題。
另外,導向件棒狀部件272只要加工成僅由左右的架部件271L、271R支撐的兩端部能夠轉動即可,能夠實現(xiàn)部件的成本降低。
另外,并不限于圖5(c)所示的構成例,也可以如圖5(d)所示,代替第三鋼絲繩導向件部270而具備第四鋼絲繩導向件部370。
圖5(d)是從正面觀察沿軸心垂直地剖切第四鋼絲繩導向件部370的右半分的圖。此外,對于基本上與圖5(c)相同結構的部件標注相同。
如圖5(d)所示,第四鋼絲繩導向件部370是如下結構:在左右的架部件271L、271R的底部的中央貫通地配置潤滑脂噴嘴371,從而能夠注入潤滑脂。由此,在牽引時,即使牽引線材53以過負載狀態(tài)接觸導向件棒狀部件272 的情況下,導向件棒狀部件272也順暢地轉動,因此提高導向件棒狀部件272 以及牽引線材53的耐久性。
另外,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也可以如圖6所示,代替鋼絲繩導向件部 70而具備第五鋼絲繩導向件部470。
圖6是表示第五鋼絲繩導向件部470的概略左視圖,表示鋼絲繩導向件主體471的剖面。
如圖6所示,第五鋼絲繩導向件部470具備:具有在牽引時引導牽引線材 53的開口部471a的鋼絲繩導向件主體471;以及將鋼絲繩導向件主體471配置于牽引單元51的前側的、在側面觀察下呈大致L字形狀的導向件板保持部件472。
導向件板保持部件472的后端側固定于臺座52。
鋼絲繩導向件主體471形成為在正面觀察下在左右方向上比在上下方向上長的橫寬形狀,是在其大致中央部設有橫寬形狀的開口部471a的鍛造制。另外,開口部471a的角部471b通過實施C倒角而消除邊緣,從牽引線材53 難以被鋼絲繩導向件主體471勾掛,能夠順暢地引導牽引線材53。另外,由此,減少牽引線材53的磨損,提高耐久性。
此外,角部471b也可以代替C倒角而實施R倒角。
另外,為了使鋼絲繩導向件主體471自身具有強度,也可以部分地改變厚度。
此外,并不限于上述的方式,也可以做成如下結構:左右的牽引裝置裝配支柱100L、100R中的任一方僅具有一個裝配支柱部件。另外,該一個裝配支柱部件也可以在左前后框架10L或者右前后框架10R的外側與框架20連結,或者,也可以在左前后框架10L或者右前后框架10R的內側與框架20連結。
或者,左右的牽引裝置裝配支柱100L、100R的任一方也可以具有三個以上的裝配支柱部件,或者,也可以雙方均具有三個以上的裝配支柱部件。另外,也可以是如下結構:三個以上的裝配支柱部件中的一個裝配支柱部件在左前后框架10L或者右前后框架10R的外側與框架20連結,而且剩余的裝配支柱部件在左前后框架10L或者右前后框架10R的內側與框架20連結,或者,也可以是如下結構:兩個以上的裝配支柱部件在左前后框架10L或者右前后框架 10R的外側與框架20連結,而且剩余的裝配支柱部件在左前后框架10L或者右前后框架10R的內側與框架20連結,或者,也可以是三個以上的全部的裝配支柱部件在左前后框架10L或者右前后框架10R的外側與框架20連結。
另外,左側的第一安裝部件110L和左側的第二安裝部件120L、以及右側的第一安裝部件110R和右側的第二安裝部件120R也可以以作業(yè)者不能裝卸的結構固定。
并且,也可以做成如下結構:左側的第一安裝部件110L和左側的第二安裝部件120L、以及右側的第一安裝部件110R和右側的第二安裝部件120R的后端部與框架20的前面?zhèn)取⒌酌鎮(zhèn)?、或者上面?zhèn)冗B結。另外,各裝配支柱部件也可以是在側面觀察下不彎曲成大致L字狀而是水平地向后方延伸的形狀。
另外,如圖7(a)、圖7(b)所示,牽引裝置50的下表面(即、臺座52 的背面)的、以農(nóng)田的表面為基準的垂直方向的高度也可以構成為比燃料箱 60的最下面60a的高度高。
圖7(a)、圖7(b)所示的其他構成例與圖3、圖4(a)所示的構成例的主要的不同點在于,構成為牽引裝置50的臺座52的背面的距離農(nóng)田面的高度比箱60的最下面60a的距離農(nóng)田面的高度高。另外,左右的第一裝配支柱部件1110L、1110R的前端部相比左右的第二裝配支柱部件1120L、1120R的前端部,在俯視觀察下,相對于臺座52在后方固定這一點不同。另外,左右的第一裝配支柱部件1110L、1110R通過燃料箱60的左右側面的外側而與框架 20連結的這一點不同。在圖7(a)、圖7(b)所示的其他構成例中,也能夠發(fā)揮與圖3、圖4(a)所示的構成例大致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說明中,作為作業(yè)車輛的一個例子,對苗移植機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作業(yè)車輛并不限定于此。
產(chǎn)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能夠提供一種能夠提高牽引裝置的安裝強度的作業(yè)車輛,作為苗移植機等而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