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用于開閉形成在車身上的車門開口部的車門的改良。
【背景技術】
[0002]車門具有用于與車身的車門開口部的緣周邊部分抵接的擋風條,而防止水從車門開口部向車內(nèi)浸入。關于在前側車門具有擋風條的技術,例如已知專利文獻I。
[0003]由專利文獻I已知的技術是在車門主體的前上部與車門窗框的前下部之間的角落設有車門后視鏡的技術。車門后視鏡的后視鏡基座以覆蓋車門窗框的方式安裝,并且在車門窗框的車內(nèi)側設置擋風條,由此能夠防止水從車門開口部向車內(nèi)浸入。
[0004]擋風條通過嵌入到以截面U字形形成在車門窗框上的擋風條安裝部內(nèi)而被保持在車門窗框上。但是,在車門主體的前上部與車門窗框的前下部之間的角落附近處,難以僅通過以截面U字形形成的擋風條安裝部來保持擋風條。作為應對方法,通常也會考慮通過夾具來保持擋風條的方法。但是,在車門窗框的前下部與車門主體的前上部連接的角落附近處,也難以設置夾具的插入孔,而且對于設置夾具,結構會變得復雜且成本會增加。在防止擋風條浮起并將擋風條保持在角落的方面,是存在改良余地的。
[0005]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608509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0007]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以簡易結構將擋風條保持在車門上并降低成本的技術。
[0008]根據(jù)技術方案I的發(fā)明,提供一種車門,其具有:車門主體;車門窗框,其設在該車門主體的上部;擋風條,其跨越該車門窗框及所述車門主體的車內(nèi)側而設,且用于與車身的車門開口部的緣周邊部分抵接;和車門后視鏡,其設在所述車門主體的前上部與所述車門窗框的前下部之間的角落,其中,在車輛側視下,所述車門后視鏡覆蓋所述車門窗框中的前下端部分,所述擋風條具有以能夠夾在所述車門窗框的前下端部分的車外側的面與所述車門后視鏡之間的方式延伸的延伸部,該延伸部由所述車門后視鏡與所述車門窗框的所述車外側的面夾持。
[0009]如技術方案2所述,優(yōu)選地,在所述車門窗框的所述車外側的面上,安裝有車門窗框鑲條,所述車門窗框鑲條的下端部的外表面由所述車門后視鏡覆蓋,所述車門窗框鑲條的下端從所述車門主體的上部向車門上方分離,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車門窗框鑲條的下端與所述車門主體的上部之間。
[0010]如技術方案3所述,更優(yōu)選地,所述延伸部與所述車門窗框鑲條的下端抵接。
[0011 ] 如技術方案4所述,更優(yōu)選地,所述延伸部在所述車門窗框鑲條與所述車門主體之間的分離部分具有向車寬方向外側突出的突起部,所述車門后視鏡具有與所述突起部卡合的卡合凹部,從所述延伸部至所述突起部的前端為止的突出高度設定成比所述車門窗框鑲條的車寬方向的厚度小。
[0012]如技術方案5所述,更優(yōu)選地,所述車門后視鏡包括:后視鏡主體;將所述后視鏡主體安裝在所述角落的后視鏡基座;和設在所述后視鏡基座的背面且具有彈性的間隙吸收部件,所述間隙吸收部件通過所述后視鏡基座被按壓在所述車門窗框鑲條及所述擋風條上。
[0013]發(fā)明效果
[0014]在技術方案I的發(fā)明中,在車輛側視下,車門后視鏡覆蓋車門窗框中的前下端部分,擋風條具有以能夠夾在車門窗框的前下端部分的車外側的面與車門后視鏡之間的方式延伸的延伸部。利用車門后視鏡,并通過車門后視鏡與車門窗框的車外側的面來夾持擋風條的延伸部。由此,能夠防止擋風條浮起,并通過簡易結構將擋風條保持在車門上。另外,由于通過車門后視鏡與車門窗框的車外側的面來夾持擋風條,所以能夠取消夾具,而能降低成本。
[0015]在技術方案2的發(fā)明中,由于在車門窗框的車外側的面上安裝有車門窗框鑲條,且車門窗框鑲條的下端部的外表面由車門后視鏡覆蓋,所以能夠縮短車門窗框鑲條隱藏在車門后視鏡下的部分,并能謀求車門窗框鑲條的成本降低。另外,由于車門窗框鑲條的下端從車門主體的上部向車門上方分離,且擋風條的延伸部位于車門窗框鑲條的下端與車門主體的上部之間,所以能夠以不在車門厚度方向上重疊的方式配置車門窗框鑲條與延伸部,而能縮減車門的厚度。
[0016]在技術方案3的發(fā)明中,由于擋風條的延伸部與車門窗框鑲條的下端抵接,所以能夠通過延伸部限制車門窗框鑲條在長度方向上的位置。其結果是,無需另外設置用于限制車門窗框鑲條在長度方向上的位置的零件,能夠謀求零件成本的降低。
[0017]在技術方案4的發(fā)明中,由于擋風條的延伸部具有向車寬方向外側突出的突起部,且車門后視鏡具有與突起部卡合的卡合凹部,所以能夠簡單地構成擋風條的防脫構造。另外,從延伸部至突起部的前端為止的突出高度設定成比車門窗框鑲條的車寬方向的厚度小。由此,能夠在使車門后視鏡與車門窗框抵接的狀態(tài)下,使突起部與卡合凹部卡合,而能夠進一步縮減車門的厚度。
[0018]在技術方案5的發(fā)明中,車門后視鏡包括:后視鏡主體;將后視鏡主體安裝在角落的后視鏡基座;和設在后視鏡基座的背面的間隙吸收部件。由于通過具有彈性的間隙吸收部件填滿了車門窗框鑲條及擋風條與后視鏡基座之間的縫隙,所以能夠?qū)崿F(xiàn)隔音效果和防水效果。另外,通過具有彈性的間隙吸收部件吸收了車門窗框鑲條與擋風條在車門厚度方向上的層差。由此,能夠?qū)⑴渲迷陂g隙吸收部件的車外側的后視鏡基座設為平坦的簡單形狀。其結果是,在以樹脂成形的方式形成后視鏡基座的情況下,能夠?qū)崿F(xiàn)良好的成形性。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發(fā)明的車門的側視圖。
[0020]圖2是圖1所示的車門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0021]圖3是從圖2所不的車門上卸下后視鏡基座后的圖。
[0022]圖4是從圖3所示的車門上卸下間隙吸收部件后的圖。
[0023]圖5是圖1所示的車門的主要部分立體圖。
[0024]圖6是本發(fā)明的擋風條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0025]圖7是本發(fā)明的間隙吸收部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0026]圖8是圖2的8-8線剖視圖。
[0027]圖9是圖2的9-9線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以下,根據(jù)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具體說明。
[0029]實施例
[0030]如圖1所示,車門10例如是設在車輛駕駛席側的側部的鉸鏈式車門。車門10包括車門主體11、和設在該車門主體11的上部的車門窗框12。
[0031]另外,在車門主體11的前上部與車門窗框12的前下部之間的角落13處設有車門后視鏡14。在由車門窗框12與車門主體11的上緣包圍的窗開口部15,設有開閉該窗開口部15的車門玻璃16,并在車門主體11的后上部安裝有外把手17。車門窗框12包括上片部21和側片部22。
[0032]接著,對車門10的主要部分進行說明。如圖2、圖3所示,在車門窗框12的上片部21的車外側的面23上,安裝有車門窗框鑲條24。車門后視鏡14具有:后視鏡主體31 ;將該后視鏡主體31安裝在車門主體11與車門窗框12之間的角落13的后視鏡基座32 ;和設在該后視鏡基座32的背面的間隙吸收部件33。
[0033]后視鏡基座32在車輛側視下呈大致三角形。在車輛側視下,后視鏡基座32的上部具有沿著上片部21延伸且位于車門窗框鑲條24下方的上緣部34、和覆蓋上片部21中的前下端部分且遮掩車門窗框鑲條24的下端部的外表面25的覆蓋部35。
[0034]后視鏡基座32的覆蓋部35向車輛前方側鼓出,由此后視鏡基座32形成特征性外觀,并提高角落13的外觀性。車門窗框12的車外側的面23由車門窗框鑲條24及后視鏡基座32覆蓋,也提高了車門窗框12整體的外觀性。
[0035]接著,對卸下后視鏡基座32后的狀態(tài)進行說明。如圖3所示,后視鏡主體31在間隙吸收部件33側具有支撐件36。該支撐件36通過螺栓37、37固定在車門窗框12上。在間隙吸收部件33上設有用于在車輛側視下不與支撐件36重疊的切口部41。
[0036]另外,車門窗框鑲條24的下端部的外表面25與間隙吸收部件33相比位于車內(nèi)偵牝在車輛側視下,與間隙吸收部件33重疊。間隙吸收部件33的前側在與后視鏡基座32(參照圖2)的覆蓋部35(參照圖2)的背面對應的位置上形成有鼓出的鼓出部38。
[0037]接著,對擋風條的配置進行說明。如圖4、圖5所示地設有擋風條50,其跨越車門窗框12及車門主體11的車內(nèi)側且用于與車身的車門開口部的緣周邊部分抵接。擋風條50具有:主體部51,其沿著車門窗框12及車門主體11的緣延伸;脊部52,其以從該主體部51向車輛外側升起的方式延伸;和延伸部53,其在該脊部52的根部以能夠夾在上片部21的車外側的面23與車門后視鏡14之間的方式從主體部51延伸。
[0038]車門窗框鑲條24沒有延伸至車門窗框12的上片部21的下端,車門窗框鑲條24的下端24a從車門主體11的上部Ila向車門上方分離。延伸部53位于車門窗框鑲條24的下端24a與車門主體11的上部Ila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