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車輛后座裝置的支承裝置和用于裝配所述支承裝置的方法
【專利說明】用于車輛后座裝置的支承裝置和用于裝配所述支承裝置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車輛后座的支承裝置。
[0002]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用于裝配車輛后座裝置的支承裝置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3]通?,F有技術已知具有彼此相鄰布置的多個靠背部的用于車輛的后座裝置。在這種情況下,靠背部能夠圍繞旋轉軸線在至少兩個位置之間獨立于彼此樞轉以產生折疊機構。支承裝置被設置以產生樞轉運動,所述支承裝置包括在旋轉軸線的方向上對齊的支承銷和旋轉支承。當裝配所述支承裝置時,旋轉支承被推動到支承銷上。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相對于現有技術改進的后座裝置的支承裝置,以及用于裝配這種支承裝置的改進的方法。
[0005]針對支承裝置,所述目的根據本發(fā)明由權利要求1指定的特征實現,以及針對所述方法,所述目的由權利要求10指定的特征實現。
[0006]本發(fā)明的有利實施例形成從屬權利要求的主題。
[0007]根據本發(fā)明的用于車輛的后座的支承裝置包括形成旋轉軸線的支承銷并且包括能夠被推動到所述支承銷上的旋轉支承,其中所述支承銷和所述旋轉支承在每種情況下都具有相互對應的結構,所述相互對應的結構確保支承銷和旋轉支承在使用位置下相對于彼此無軸向和徑向位移,其中支承銷能夠在裝配期間引導通過旋轉支承的開口,并且被確保無軸向和徑向位移的使用位置隨后能夠通過樞轉支承銷和/或旋轉支承而調節(jié)。
[0008]在這種情況下的“使用位置”理解為支承銷和旋轉支承相對于彼此的相對布置,所述相對布置在部件的指定操作期間由兩個部件采用。
[0009]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本發(fā)明的支承裝置可靠地防止旋轉支承在靠背的操作期間滑出或滑離支承銷而不使用額外的部件,以使得即使在車輛碰撞的情況下,后座裝置的靠背部有效地保護車輛乘員不受到從與后座裝置相鄰的行李艙穿過車輛內部的載荷。同時,支承裝置能夠以特別簡單的方式裝配而不需要特殊的工具和額外的部件。
[0010]為了以特別簡單的方式產生用于支承銷的結構,根據本發(fā)明的研發(fā),支承銷的結構包括至少兩個凹槽,所述至少兩個凹槽彼此間隔開并且完全包圍支承銷的外表面。
[0011]為了以特別簡單的方式產生用于旋轉支承的結構,根據一個可能的實施例,所述旋轉支承包括至少兩個壁區(qū)域,所述至少兩個壁區(qū)域以相對于彼此與凹槽相同的距離布置,其中所述壁區(qū)域在每種情況下包括開口,在每種情況下滑動表面完全包圍所述開口。
[0012]根據一個可能的實施例,支承銷被引導通過開口,其中在旋轉支承的使用位置下包圍開口的所述滑動表面被可旋轉地布置在凹槽中并且因此被特別可靠地確保無軸向和徑向位移。
[0013]為了允許這種確保無軸向和徑向位置以及同時引導支承銷通過開口,根據本發(fā)明的研發(fā),開口被相對于旋轉軸線偏心地布置,即,相對于在使用位置下的支承銷偏心地布置,并且根據另一可能的實施例,所述開口具有橢圓形橫截面。
[0014]為了允許支承銷特別簡單的插入和引導通過開口,在本發(fā)明的研發(fā)中,所述開口被相對于彼此旋轉180°,以使得所述開口的具有相應橢圓的最小直徑的區(qū)段面向相反的方向。
[0015]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可能的改進中,開口的具有相應橢圓的最小直徑的區(qū)段的直徑對應于在凹槽的區(qū)域中的支承銷的第二直徑。因此,旋轉支承不能夠被推動到支承銷上并且不能夠在不同的角度位置上滑出所述支承銷或者至少這被顯著阻礙。而且,由于壁區(qū)域支撐在凹槽的側壁上,旋轉支承被確保無徑向位移。結果,旋轉支承被可靠地防止在后座裝置操作期間滑出或滑離支承銷,以使得即使在車輛碰撞事件下后座裝置的靠背部也有效地保護車輛乘員不受到從與后座裝置相鄰的行李艙穿過車輛內部的載荷。同時,支承裝置可以以特別簡單的方式裝配而不使用特殊工具和額外的部件。
[0016]根據一個可能的實施例,開口的具有相應橢圓的最大直徑的區(qū)段的直徑至少對應于支承銷的在凹槽的區(qū)域外側的第一直徑。因此,在旋轉支承相對于支承銷的樞轉裝配位置下,由凹槽限定的區(qū)域的第一直徑是開放的。然而,在使用位置下,僅僅對應于凹槽的第二直徑是開放的。因此,在裝配期間,支承銷能夠在不同于使用位置的裝配位置下被引導通過開口,而在使用位置下,所述支承銷轉而被鎖定在旋轉支承中并且被在軸向和徑向方向上固定在開口內側。
[0017]在根據本發(fā)明的用于裝配支承裝置的方法中,旋轉支承被推動到形成支承裝置的旋轉軸線的支承銷上,其中,當旋轉支承被推動時,所述旋轉支承被在不同于使用位置的裝配位置下推動到支承銷上,其中支承銷被引導通過旋轉支承的開口并且隨后所述旋轉支承相對于支承銷樞轉或者支承銷相對于旋轉支承樞轉到使用位置下,以確保支承銷和旋轉支承相對于彼此無軸向和徑向位移。
[0018]根據本發(fā)明的方法以特別有利的方式允許支承裝置的裝配,所述支承裝置的裝配能夠以特別簡單的方式實施而不需要特殊的工具和額外的部件。
【附圖說明】
[0019]將在下文中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示例實施例,其中:
[0020]圖1示意性示出具有靠背部的車輛本體的細節(jié)的透視圖,
[0021]圖2示意性示出具有兩個靠背部和根據本發(fā)明的在第一裝配位置下的支承裝置的細節(jié)的透視圖,
[0022]圖3示意性示出根據圖2的支承裝置的區(qū)域中的詳細視圖的透視圖,
[0023]圖4示意性示出具有兩個靠背部和根據本發(fā)明的在第二裝配位置下的支承裝置的車輛本體的細節(jié)的透視圖,
[0024]圖5示意性示出根據圖4的支承裝置的區(qū)域中的詳細視圖的透視圖,
[0025]圖6示意性示出具有兩個靠背部和根據本發(fā)明的在使用位置下的支承裝置的車輛本體的細節(jié)的透視圖,
[0026]圖7示意性示出根據圖6的支承裝置的區(qū)域中的詳細視圖的透視圖,
[0027]圖8示意性示出具有兩個靠背部和根據本發(fā)明的在使用位置下的支承裝置的車輛本體的細節(jié)的透視圖,其中靠背部被鎖定在靠背鎖中,
[0028]圖9示意性示出圖8的支承裝置的區(qū)域中的詳細視圖的透視圖,
[0029]圖10示意性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支承裝置的支承銷的透視圖,
[0030]圖11示意性示出根據本發(fā)明支承裝置的旋轉支承的第一透視圖,
[0031]圖12示意性示出根據圖11的旋轉支承的第二透視圖,和
[0032]圖13示意性示出根據圖11的旋轉支承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3]對應于彼此的部分在所有附圖中設有相同的附圖標記。
[0034]圖1示出具有后座裝置(未示出)的靠背部2的車輛本體I的細節(jié)的透視圖。
[0035]后座裝置設計為三個部分并且優(yōu)選包括三個座椅表面(未示出)和三個靠背部,其中,在附圖所示的視圖中僅僅示出形成靠背表面的大約20%的中央靠背部2。在圖2至圖9中,示出另一靠背部3。在這種情況下,后座裝置的所有靠背部構造為能夠圍繞旋轉軸線折疊,其中旋轉軸線平行于車輛軸線y延伸。
[0036]中央靠背部2示出為處于向下折疊位置并且通過兩個緊固部4.1、5.1可折疊地緊固到車輛本體I。緊固部4.1、5.1在每種情況下都是支承裝置4、5的部件。參考圖1-13的關于支承裝置5的描述也能夠轉換到支承裝置4。
[0037]如圖3中更詳細顯示的那樣,緊固部5.1包括用于引導緊固到靠背部2的支承銷5.2的通孔5.1.1o支承銷5.2包括突起5.2.1,所述突起完全包圍支承銷的外表面,并且所述突起防止靠背部2在軸向方向、也就是在車輛軸線I的方向上位移。所述支承銷5.2可旋轉地安裝到通孔5.1.1中。
[0038]圖2示出具有兩個靠背部2、3以及處于第一裝配位置的支承裝置5的車輛本體I的細節(jié)的透視圖。為了將靠背部3安裝到支承銷5.2上,能夠被推動到支承銷5.2上的旋轉支承布置在靠背部3上。
[0039]在圖3中,示出在第一裝配位置下的支承裝置5的區(qū)域中的詳細視圖。
[0040]為了旋轉支承5.3的可樞轉布置,支承銷5.2包括彼此間隔開并且完全包圍支承銷5.2的外表面的兩個凹槽5.2.2,5.2.3。
[0041]旋轉支承5.3具有以與凹槽5.2.2,5.2.3彼此間隔相同距離布置的兩個壁區(qū)域5.3.1、5.3.2。壁區(qū)域5.3.1、5.3.2在每種情況下都具有開口 01、02,所述開口 01、02具有滑動表面,所述滑動表面在每種情況下都完全包圍開口 01、02。開口 01、02被設置用于將支承銷5.2引導通過旋轉支承5.3。
[0042]在圖6至9中更詳細示出的在旋轉支承5.3的使用位置下包圍開口 01、02的滑動表面可旋轉地布置在凹槽5.2.2,5.2.3中并且被免受軸向和徑向位移。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