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兒童用品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兒童推車。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的兒童推車(如授權公告號為CN205381295U,授權公告日為2016-7-13),包括具有推把和車輪的車架、連接在車架上的剎車組件,剎車組件包括車輪接頭、剎車裝置、控制機構,剎車裝置具有剎車狀態(tài)和解剎狀態(tài),控制機構包括限位裝置、感應控制裝置、機械控制裝置,當所述剎車裝置處于剎車狀態(tài)時,所述限位裝置與所述剎車裝置相脫離,當所述剎車裝置處于解剎狀態(tài)時,所述限位裝置與所述剎車裝置相鎖緊。該技術方案中,感應控制裝置不僅能夠控制剎車裝置剎車,還能夠控制剎車裝置解剎,當物體誤碰推把時,感應控制裝置會發(fā)出解剎指令,控制剎車裝置解剎,這給兒童的乘車安全造成一定的隱患,而且感應控制裝置和機械控制裝置是兩套獨立的控制系統(tǒng),各自獨立控制限位裝置的動作,這種結構使得兒童推車的結構復雜,使用不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電動或機械剎車,僅能夠采用機械解剎且結構簡單的兒童推車。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兒童推車,包括車架、安裝在所述的車架下方且位于所述車架左右兩側的車輪、連接在所述的車架上且能夠將所述的車輪與所述的車架相對鎖定與解鎖的剎車組件,所述的剎車組件包括設置在所述的車架上且位于所述車架左右兩側的車輪接頭、分別設置在每側的所述的車輪接頭上且具有剎車狀態(tài)和解剎狀態(tài)的剎車裝置、能夠與每側的所述的剎車裝置相配合從而使所述的剎車裝置保持在解剎狀態(tài)的限位裝置,當所述的剎車裝置處于剎車狀態(tài)時,所述的車輪與所述的車架相對鎖定;當所述的剎車裝置處于解剎狀態(tài)時,所述的車輪和所述的車架相對解鎖,所述的剎車組件還包括能夠帶動所述的限位裝置解除對所述剎車裝置的限制從而使所述剎車裝置從解剎狀態(tài)轉換至剎車狀態(tài)的電動控制機構、能夠帶動所述的限位裝置解除對所述剎車裝置的限制從而使所述剎車裝置在剎車狀態(tài)和解剎狀態(tài)之間轉換的機械控制機構,所述的剎車組件還包括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分別與所述電動控制機構和所述機械控制機構相配合,并與所述限位裝置連接,當操作所述電動控制機構時,通過所述驅動機構驅使所述限位裝置解除對所述剎車裝置的限制,當操作所述機械控制機構時,通過所述驅動機構驅使所述限位裝置解除對所述剎車裝置的限制或保持對所述剎車裝置的限制。
優(yōu)選地,所述驅動機構包括能夠繞自身軸心線轉動地設置在所述車架上的轉動裝置、能夠隨著所述轉動裝置的轉動而滑動地設置在所述車架上的第一滑動件、能夠隨著所述轉動裝置的轉動而滑動地設置在所述車架上的第二滑動件、用于連接所述第一滑動件和一側的所述限位裝置的第一連接件、用于連接所述第二滑動件和另一側的所述限位裝置的第二連接件;
當操作所述電動控制機構時,驅動所述轉動裝置轉動,進而帶動所述的第一滑動件和所述第二滑動件滑動,從而使兩側的所述限位裝置解除對所述剎車裝置的限制;
當操作所述機械控制機構時,驅動所述轉動裝置轉動,進而帶動所述的第一滑動件和所述第二滑動件滑動,從而使兩側的所述限位裝置解除對所述剎車裝置的限制或保持對所述剎車裝置的限制。
進一步地,所述轉動裝置的左右兩端分別形成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的第一卡槽包括第一底面、自所述的第一底面向著遠離所述的轉動裝置的方向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所述的第二卡槽包括第二底面、自所述的第二底面向著遠離所述的轉動裝置的方向傾斜延伸的第二斜面,當所述轉動裝置轉動時,通過所述第一斜面與所述第一滑動件的配合驅使所述第一滑動件滑動,通過所述第二斜面與所述第二滑動件的配合驅使所述第二滑動件滑動。
更進一步地,當所述剎車裝置處于剎車狀態(tài)時,所述第一滑動件卡入所述第一卡槽的槽底,所述第二滑動件卡入所述第二卡槽的槽底,當所述剎車裝置處于解剎狀態(tài)時,所述第一滑動件與所述第一卡槽的槽頂相配合,所述第二滑動件與所述第二卡槽的槽頂相配合。
進一步地,所述機械控制機構包括能夠轉動地設置在所述車架上的剎車把、能夠轉動地設置在所述剎車把上的第一撥塊,所述第一撥塊與所述轉動裝置相配合,當操作所述剎車把時,通過所述第一撥塊驅動所述轉動裝置轉動,驅使所述第一滑動件和所述第二滑動件滑動,從而驅使所述限位裝置解除對所述剎車裝置的限制或保持對所述剎車裝置的限制。
更進一步地,所述轉動裝置上設有齒輪槽,所述齒輪槽包括直面、至所述直面的底部向著遠離所述的轉動裝置的方向傾斜延伸的第三斜面,所述第一撥塊與所述直面相配合。
進一步地,所述電動控制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車架上的驅動器、與所述驅動器的轉動軸相固定連接的擺塊、能夠轉動地設置在所述擺塊上的第二撥塊、固定設置在所述車架上且具有彈性的擋件,所述第二撥塊的一端部與所述擺塊相轉動連接,所述第二撥塊的另一端部卡設在所述轉動裝置與所述擋件之間并與所述轉動裝置相配合,當所述電動控制機構收到剎車指令時,所述驅動機器轉動,通過所述第二撥塊帶動所述轉動裝置轉動,從而驅使所述限位裝置解除對所述剎車裝置的限制。
更進一步地,所述轉動裝置上設有齒輪槽,所述齒輪槽包括直面、至所述直面的底部向著遠離所述的轉動裝置的方向傾斜延伸的第三斜面,所述第二撥塊與所述直面相配合。
進一步地,每側的所述限位裝置均包括能夠轉動地設置在所述車輪接頭上并與所述剎車裝置相配合的限位塊、形成在所述限位塊上并與所述剎車裝置相配合的抵緊部,兩側的所述限位塊分別與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接件相連接,當所述剎車裝置處于解剎狀態(tài)時,所述限位塊被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接件拉緊固定在所述車輪接頭上,當所述限位塊能夠相對所述車輪接頭轉動時,所述剎車裝置從解鎖狀態(tài)向剎車狀態(tài)轉換。
優(yōu)選地,所述剎車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車輪上的剎車槽、能夠滑動地設置在所述車輪接頭上并與所述剎車槽可脫離地相插接的剎車銷,所述剎車銷與所述限位裝置相配合,當所述剎車裝置處于剎車狀態(tài)時,所述剎車銷插設在所述剎車槽中,當所述剎車裝置處于解剎狀態(tài)時,所述剎車銷脫離所述剎車槽;所述的剎車裝置還包括對所述剎車銷施加力使其具有插入剎車槽的趨勢的彈性件。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yōu)點: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的剎車裝置能夠由電動控制機構或機械控制機構控制剎車,而且在采用電動控制機構或機械控制機構控制剎車時,均通過驅動機構驅使限位裝置解除對剎車裝置的限制,操作簡單,能夠方便的實現(xiàn)智能剎車與機械剎車的轉換;同時該兒童推車僅能夠采用機械控制機構進行解剎,大大提高了兒童推車的安全性能,可有效地防止意外的發(fā)生。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的部分結構示意圖之一;
附圖2為附圖1中A處剖視圖之一(剎車裝置處于解剎狀態(tài));
附圖3為附圖1中A處剖視圖之二(剎車裝置處于剎車狀態(tài));
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的驅動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剎車裝置處于剎車狀態(tài));
附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的驅動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剎車裝置處于解剎狀態(tài));
附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的轉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由電動控制機構驅動驅動機構動作的結構示意圖之一(剎車裝置處于解剎狀態(tài));
附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由電動控制機構驅動驅動機構動作的結構示意圖之二(剎車裝置處于剎車狀態(tài));
附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的驅動器、擺塊和第二撥塊連接后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由機械控制機構驅動驅動機構動作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附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由機械控制機構驅動驅動機構動作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附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由機械控制機構驅動驅動機構動作的結構示意圖之三;
附圖13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由機械控制機構驅動驅動機構動作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附圖14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機械控制機構與轉動裝置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車架;2、車輪;21、剎車槽;3、車輪接頭;4、剎車裝置;41、剎車銷;42、彈性件;5、限位裝置;51、限位塊;511、抵緊部;6、電動控制機構;61、驅動器;611、轉動軸;62、擺塊;63、第二撥塊;64、擋件;65、第一軸;7、機械控制機構;71、剎車把;72、第一撥塊;8、驅動組件;81、轉動裝置;811、第一卡槽;8111、第一底面;8112、第一斜面;812、第二卡槽;8121、第一底面;8122、第二斜面;813、齒輪槽;8131、直面;8132、第三斜面;82、第一滑動件;83、第二滑動件;84、第一連接件;85、第二連接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闡述。
如附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兒童推車,它包括車架1、安裝在車架1下方且位于車架1的左右兩側的車輪2、連接在車架1上且能夠將每側的車輪2與車架1相對鎖定與解鎖的剎車組件。車架1可以是現(xiàn)有技術中的任何一種推車車架,當車輪2與車架1相對鎖定時,即兒童推車處于剎車狀態(tài),車輪2不能夠相對車架1轉動;當車輪2與車架1相對解鎖時,即兒童推車處于解剎狀態(tài),車輪2能夠相對車架1轉動。本實施例中的剎車組件通過對兒童推車的后輪制動完成剎車,下文中所涉及到的車輪2均指兒童推車的后輪。
上述剎車組件包括設置在車架1的底部且位于車架1的左右兩側的車輪接頭3、具有剎車狀態(tài)和解剎狀態(tài)的剎車裝置4、能夠與剎車裝置4相配合從而使剎車裝置4保持在解剎狀態(tài)的限位裝置5、能夠帶動限位裝置5解除對剎車裝置4的限制從而使剎車裝置4從解剎狀態(tài)轉換至剎車狀態(tài)的電動控制機構6、能夠帶動限位裝置5解除對剎車裝置4的限制從而使剎車裝置4在剎車狀態(tài)和解剎狀態(tài)之間轉換的機械控制機構7,每側的車輪2均能夠轉動地連接在對應一側的車輪接頭3上,剎車裝置4分別設置在每側的車輪2與車輪接頭3之間,限位裝置5也對應剎車裝置4分別設置在車架1的左右兩側。當剎車裝置4處于剎車狀態(tài)時,車輪2與車架1相對鎖定;當剎車裝置4處于解剎狀態(tài)時,車輪2和車架1相對解鎖。
本兒童推車,電動控制機構6和機械控制機構7都能夠控制剎車裝置4剎車,但電動控制機構6無法控制剎車裝置4解剎,僅機械控制機構7能夠控制剎車裝置4解剎,電動控制機構6通過電控或信號控制剎車,機械控制機構7通過機械結構控制剎車和解剎,當電動控制機構6出現(xiàn)故障時,可操作機械控制機構7進行人工剎車。本兒童推車,當進行剎車時,電動控制機構6和機械控制機構7均通過驅動機構8驅使限位裝置5解除對剎車裝置4的限制,以使剎車裝置4從解剎狀態(tài)轉換至剎車狀態(tài),同時,機械控制機構7控制剎車裝置4解剎時,也通過驅動機構8驅使限位裝置5運動到使剎車裝置4保持在解剎狀態(tài)的位置。
如圖2和圖3所示,每側的剎車裝置4均包括設置在車輪2上的剎車槽21、能夠滑動地設置在車輪接頭3上并與剎車槽21可脫離地相插接的剎車銷41,當剎車裝置4處于剎車狀態(tài)時,剎車銷41插設在剎車槽21中;當剎車裝置4處于解剎狀態(tài)時,剎車銷41脫離剎車槽21。剎車裝置4還包括對剎車銷41施加力使其具有插入剎車槽21的趨勢的彈性件42,在剎車裝置4從剎車狀態(tài)向解剎狀態(tài)轉換時,彈性件42被壓縮。
上述限位裝置5的作用是能夠使剎車裝置4保持在解剎狀態(tài),限位裝置5與剎車銷41相配合,使剎車銷41保持在脫離剎車槽21的位置,從而使得整個剎車裝置4保持在解剎狀態(tài)。當限位裝置5解除了對剎車裝置4的限制后,剎車銷41能夠在彈性件42的彈性力的作用下滑動(即朝著H的反方向滑動),直至與剎車槽21相插接,完成剎車裝置4的剎車過程;當剎車裝置4處于解剎狀態(tài)時,限位裝置5與剎車銷41相抵緊從而阻止剎車銷41在彈性件42的彈性力作用下滑動,使剎車銷41與剎車槽21相脫離。如附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限位裝置5的具體結構為:每側的限位裝置5均包括能夠轉動地設置在車輪接頭3上的限位塊51、形成在限位塊51上且能夠與剎車銷41相配合的抵緊部511,當剎車裝置4處于解剎狀態(tài)時,抵緊部511與剎車銷41相抵緊從而阻止剎車銷41滑動;當剎車裝置4處于剎車狀態(tài)時,抵緊部511作用在剎車銷41上的力消除。當然,限位裝置5與剎車銷41的配合結構也可以采用其他替換方式,例如,限位塊51上形成鎖定部,剎車銷41上形成與鎖定部配合的鎖孔,當剎車裝置4處于解剎狀態(tài)時,鎖定部與鎖孔相插接從而阻止剎車銷41滑動;當剎車裝置4處于剎車狀態(tài)時,鎖定部與鎖孔相脫離。
如圖4~圖8、圖13所示,驅動機構8包括能夠繞自身軸心線轉動地設置在車架1上的轉動裝置81、能夠隨著轉動裝置81的轉動而滑動地設置在車架1上的第一滑動件82、能夠隨著轉動裝置81的轉動而滑動地設置在車架1上的第二滑動件83、用于連接第一滑動件82和一側的限位塊51的第一連接件84、用于連接第二滑動件83和另一側的限位塊51的第二連接件85,電動控制機構6和機械控制機構7均與轉動裝置81相配合。
在剎車時,操作電動控制機構6或機械控制機構7,均驅動轉動裝置81轉動,進而帶動第一滑動件82和第二滑動件83滑動(即朝著K的方向滑動),使第一連接件84和第二連接件85沿K方向運動,從而使其作用在限位塊51上的力解除,限位塊51便能夠在車輪接頭3上轉動,進而解除了對剎車裝置4的限制。
在解剎時,操作機械控制機構7,均驅動轉動裝置81轉動,進而帶動第一滑動件82和第二滑動件83滑動(即朝著K方向的反方向滑動),使第一連接件84和第二連接件85沿K方向的反方向運動,從而拉動限位塊51轉動直至固定在車輪接頭3上,進而使剎車裝置4保持在解剎狀態(tài)。
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件84和第二連接件85均采用牽引索,當剎車裝置4處于解剎狀態(tài)時,牽引索被拉緊,使限位塊51固定在車輪接頭3上,抵緊部511與剎車銷41相抵緊;當剎車裝置4剎車時,牽引索松弛,限位塊51能夠在車輪接頭3上轉動,使得抵緊部511作用在剎車銷41上的力消除,從而解除了對剎車裝置4的限制。
如圖6所示,轉動裝置81的左右兩端分別形成有第一卡槽811和第二卡槽812,第一卡槽811包括第一底面8111、自第一底面8111向著遠離轉動裝置81的方向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8112,第二卡槽812包括第二底面8121、自第二底面8121向著遠離轉動裝置81的方向傾斜延伸的第二斜面8122。即第一底面8111位于第一斜面8112的最底部,第二底面8121位于第二斜面8122的最底部。
本實施例中,轉動裝置81的左端形成有第一卡槽811,右端形成有第二卡槽812,第一卡槽811和第二卡槽812分別有多個且沿著轉動裝置81的周向均勻分布,第一卡槽811和第二卡槽812交錯設置,即沿轉動裝置81的母線延伸方向,第一底面8111對應第二斜面8122,第一斜面8112對應第二底面8121。
第一滑動件82的一端(即右端)通過第一斜面8112與轉動裝置81相配合、另一端(即左端)與第一連接件84相連接;第二滑動件83的一端(即右端)與第二連接件85相連接,另一端(即左端)通過第二斜面8122與轉動裝置81相配合。第一滑動件82和第二滑動件83分別設置在轉動裝置81徑向方向上的兩側。
當剎車裝置4處于剎車狀態(tài)時,第一滑動件82卡入第一卡槽811的槽底,第二滑動件83卡入第二卡槽812的槽底,如圖4所示,當剎車裝置4處于解剎狀態(tài)時,第一滑動件82與第一卡槽811的槽頂相抵觸,第二滑動件83與第二卡槽812的槽頂相抵觸,如圖5所示。
轉動裝置81上還形成有多個沿著轉動裝置81的周向均勻分布的齒輪槽813,齒輪槽813位于第一卡槽811和第二卡槽812之間,并且第一卡槽811和第二卡槽812的個數(shù)相等,齒輪槽813的個數(shù)為第一卡槽811個數(shù)的兩倍。齒輪槽813包括直面8131和自直面8131的底部向著遠離轉動裝置81的方向傾斜延伸的第三斜面8132。
如圖7和圖8所示,上述電動控制機構6包括安裝在車架1上的驅動器61、由驅動器61驅動轉動的擺塊62、與擺塊62相轉動連接的第二撥塊63、固定設置在車架1上的擋件64,擺塊62固定連接在驅動器61的轉動軸611上,第二撥塊63的一端部與擺塊62通過第一軸65相轉動連接,第一軸65和轉動軸611之間間隔一定距離,第二撥塊63的另一端部與齒輪槽813的直面8131相配合,且第二撥塊63的另一端部通過擋件64壓緊在齒輪槽813中,使得在驅動器61驅動擺塊62轉動時,第二撥塊63的另一端部能夠始終位于齒輪槽813中。擋件64具有彈性,本實施例中,擋件64采用扭簧。本實施例中,驅動器61為舵機,當然也可采用電機等其它驅動器61。
在兒童推車中,驅動器61可以由感應裝置或遙控器等控制動作,例如,當觸發(fā)剎車動作時,感應裝置或遙控器發(fā)出剎車指令并控制驅動器61動作,驅動器61驅動擺塊62沿著D方向旋轉一定角度,擺塊62的轉動時,由于擋件64的作用,第二撥塊63沿著D方向旋轉的同時并沿著E方向運動,由于第二撥快63與齒輪槽813的直面8131配合,且與直面8131相對的面為第三斜面8132,因此,第二撥塊63撥動轉動裝置81沿F方向單方向轉動,進而帶動第一滑動件82和第二滑動件83朝著K方向滑動,拉動第一連接件84和第二連接件85沿K方向移動,使第一連接件84和第二連接件85作用在限位塊51上的力解除,限位塊51便能夠在車輪接頭3上轉動,從而解除了對剎車裝置4的限制,剎車銷41便在彈性件42的作用下向插入剎車槽21的方向滑動,直至完成剎車動作。電動控制機構6發(fā)出剎車指令時,可使車架1的左右兩側的剎車裝置4同步剎車,從而提高了剎車的可靠性。
感應裝置和遙控器的結構不是本專利保護的重點,可以采用常規(guī)結構進行控制,例如感應裝置包括設置在車架1的推把上的感應器、設置在推把上與感應器通過有線或無線連接的發(fā)射器、設置在剎車組件上與發(fā)射器通過有線或無線連接的接收器、設置在接收器內的電池,接收器與驅動器61通過有線或無線連接。
當上述的電動控制機構6出現(xiàn)故障而不能夠使剎車裝置4剎車時,則可通過機械控制機構7來實現(xiàn)剎車裝置4的剎車。
如圖10~圖14所示,上述機械控制機構7包括能夠轉動設置在車架1上的剎車把71、能夠轉動地設置在剎車把71上且與轉動裝置81相配合的第一撥塊72、設置在車架1與剎車把71之間用于在剎車把71進行每次轉動之后將剎車把71復位的復位件(圖中未顯示)。本實施例中,第一撥塊72與齒輪槽813的直面8131相配合,而齒輪槽813的與該直面8131相對的另一面為第三斜面8132,從而使得第一撥塊72能夠帶動轉動裝置81單向轉動。當?shù)谝粨軌K72帶動轉動裝置81進行一次轉動時,第一滑動件82在第一底面8111和第一斜面8112之間運動,第二滑動件83在第二斜面8122和第二底面8121之間運動。當通過機械控制機構7剎車時,也可使車架1左右兩側的剎車裝置4同時剎車。
機械剎車,機械解剎的工作原理為:
如圖10所示,兒童推車處于解剎狀態(tài),當機械控制機構7控制剎車裝置4從解剎狀態(tài)向剎車狀態(tài)轉換時,踩下剎車把71,使其繞著B方向轉動,即剎車把71逐漸從圖10轉動到圖12所示的位置,剎車把71轉動時帶動第一撥塊72也繞著B方向轉動,第一撥塊72帶動轉動裝置81轉動,驅使第一滑動件82和第二滑動件83通過其與轉動裝置81的配合均向著K方向滑動,帶動第一連接件84和第二連接件85沿K方向移動,從而使第一連接件84和第二連接件85都處于松弛狀態(tài),兩側的限位塊51便能夠相對車輪接頭3轉動,此時,剎車銷41在彈性件42彈性力的作用下逐漸沿著H的反方向滑動,直至插入到剎車槽21中,如此便完成剎車動作。在剎車銷41滑動的過程中,驅動限位塊51沿著G方向的反向轉動,剎車裝置4完成從解剎狀態(tài)轉換至剎車狀態(tài)后,松開剎車把71,然后剎車把71在復位件的彈性力作用下繞著B方向的反方向轉動復位,即剎車把71從圖12逐漸轉動到圖10的位置,在此過程中,第一撥塊72在齒輪槽813內運動繞著A方向轉動,并從一個齒輪槽813中滑出進入到與一個齒輪槽813相鄰的下一個齒輪槽813中,并與下一個齒輪槽813的直面8131相配合,在第一撥塊72繞著A方向轉動時,未施力于轉動裝置81,因此轉動裝置81仍處于固定狀態(tài)。
當機械控制機構7控制剎車裝置4從剎車狀態(tài)向解剎狀態(tài)轉換時,再次踩下剎車把71,使其繞著B方向轉動,即剎車把71逐漸從圖10轉動到圖12所示的位置,剎車把71轉動時帶動第一撥塊72也繞著B方向轉動,第一撥塊72帶動轉動裝置81轉動,驅使第一滑動件82和第二滑動件83通過其與轉動裝置81的配合均向著K方向的反向滑動,帶動第一連接件84和第二連接件85沿K方向的反向移動,使第一連接件84和第二連接件85逐漸被拉緊,第一連接件84和第二連接件85分別拉動兩側的限位塊51繞G方向轉動,通過抵緊部511與剎車銷41的配合使剎車銷41沿著H方向滑動,直至其與剎車槽21相脫離,從而完成剎車裝置4從剎車狀態(tài)轉換至解剎狀態(tài),然后松開剎車把71,其在復位件的彈性力作用下繞著B方向的反方向轉動復位,即剎車把71從圖12逐漸轉動到圖10的位置,在此過程中,第一撥塊72在齒輪槽813內運動繞著A方向轉動,并從一個齒輪槽813中滑出進入到與一個齒輪槽813相鄰的下一個齒輪槽813中,并與下一個齒輪槽813的直面8131相配合,在第一撥塊72繞著A方向轉動時,未施力于轉動裝置81,因此轉動裝置81仍處于固定狀態(tài)。
電動剎車,機械解剎的工作原理為:
當電動控制機構6控制剎車裝置4從解剎狀態(tài)向剎車狀態(tài)轉換時,驅動器61驅動擺塊62繞著D方向旋轉,即從圖7所示的狀態(tài)轉動到圖8所示的狀態(tài),此過程中帶動第二撥塊63沿著E方向運動,通過第二撥塊63與齒輪槽813的配合及擋件64的阻擋作用,使第二撥塊63抵緊在齒輪槽813內,并驅使轉動裝置81轉動,轉動裝置81轉動時,通過第一滑動件82和第二滑動件83與轉動裝置81的配合驅使第一滑動件82和第二滑動件83均向著K方向滑動,帶動第一連接件84和第二連接件85沿K方向移動,從而使第一連接件84和第二連接件85都處于松弛狀態(tài),兩側的限位塊51便能夠相對車輪接頭3轉動,此時,剎車銷41在彈性件42彈性力的作用下沿著H的反方向滑動至插入到剎車槽21中便完成剎車動作。在剎車銷41滑動的過程中,驅動限位塊51沿著G方向的反向轉動。
機械解剎的工作原理與上述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綜上,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的電動控制機構和機械控制機構均能夠控制剎車裝置剎車,而且在采用電動控制機構或機械控制機構控制剎車時,均通過驅動機構驅使限位裝置解除對剎車裝置的限制,其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并能夠方便的實現(xiàn)智能剎車與機械剎車的轉換;同時該兒童推車僅能夠采用機械控制機構進行解剎,大大提高了兒童推車的安全性能,可有效地防止意外的發(fā)生,另外,該兒童推車采用電動控制機構或機械控制機構控制剎車時,均能夠使兒童推車左右兩側的剎車裝置同時剎車,從而提高了剎車的可靠性。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jù)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