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減震機構,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包括但不限于小型車輛(如自行車、滑板車、電動車等)的前減震系統(tǒng),具體地說是一種應用于滑板車的前減震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目前,現(xiàn)有的滑板車前減震系統(tǒng)一般采用的是左右兩邊對稱的雙彈簧懸臂梁結構,并且出于體積及車輛外觀等因素,前減震系統(tǒng)的結構不易過大,這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減震系統(tǒng)的強度及壽命,而且此種懸臂梁結構在受沖擊的情況下將容易造成減震系統(tǒng)發(fā)生變形而出現(xiàn)卡死等異常狀況。因此,為了克服現(xiàn)有前減震系統(tǒng)結構上所存在的缺陷,迫切的需要一種新型的前減震系統(tǒng)來改善滑板車的減震效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正是針對現(xiàn)有滑板車前減震系統(tǒng)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應用于滑板車的前減震系統(tǒng),該減震系統(tǒng)整體結構設計巧妙,整體結構耐沖擊,延長了使用壽命,并且其整體集成度高,外形簡約,富有機械美感,尤其適用于較小空間而對強度及頻繁震動要求較高的場景。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應用于滑板車的前減震系統(tǒng),包括固定安裝在電機總成上的兩個減震滑塊、固定安裝在前叉上的四個減震滑軌以及套設在減震滑軌上的減震彈簧,兩個減震滑塊分別設置在電機總成的兩側,所述減震滑軌對稱設置在前叉的兩側,所有減震彈簧在安裝時帶有預緊力,兩個減震滑塊也套設在減震滑軌上,并且,所述減震滑塊設置在減震彈簧的底部,與減震彈簧相抵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 所述前減震系統(tǒng)還包括彈簧對中墊片,所述彈簧對中墊片套設在所述減震滑軌上,并且彈簧對中墊片設置在減震彈簧的頂部,與減震彈簧相抵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 所述前減震系統(tǒng)還包括限位防撞墊和緩沖墊片,所述限位防撞墊和緩沖墊片分別設置在所述減震滑塊的上下兩側,所述限位防撞墊固定安裝在前叉上,所述緩沖墊片套設在所述減震滑軌上,并且緩沖墊片設置在減震滑塊的底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 所述前叉的形狀為U形,包括叉肩和設置在叉肩下部的叉腳,所述叉肩的中部垂直設置有上管,所述叉腳上設有第一固定耳、第二固定耳和第三固定耳,所述第一固定耳采用緊固件固定安裝在叉腳上,所述第二固定耳和第三固定耳與叉腳一體成型制成,第二固定耳和第三固定耳折彎凸出在叉腳的同一側。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 所述減震滑塊包括支撐座和兩個圓柱凸臺,所述支撐座的兩端凸出設有卡座,所述圓柱凸臺卡設在卡座上,所述支撐座的底部開設有固定卡槽,所述減震滑塊通過固定卡槽卡接固定在電機總成的輸出軸上,并在輸出軸上位于固定卡槽的外端通過防松螺母帶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 所述第一固定耳、第二固定耳和第三固定耳上均開設有通孔,所述圓柱凸臺的中部開設有貫穿圓柱凸臺的通孔,設置在第一固定耳、第二固定耳和圓柱凸臺上的相對應通孔的孔中心線相重合。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 所述減震滑軌的上端部設有限位臺,減震滑軌的下端部設有外螺紋,所述減震滑軌從上往下依次穿過第一固定耳、第二固定耳和圓柱凸臺上的通孔,并且減震滑軌上的外螺紋裸露在圓柱凸臺的下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 在所述第二固定耳的底部設有底部加強板,所述底部加強板上開設有通孔,所述減震滑軌的下端部穿過底部加強板的通孔而將裸露在底部加強板的底部,采用防松螺母螺紋連接在減震滑軌的外螺紋上以帶緊減震滑軌。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限位防撞墊貫穿于第三固定耳上的通孔,并卡接在第三固定耳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限位防撞墊和緩沖墊片均采用軟質(zhì)材料制作而成,所述減震滑塊的上部與限位防撞墊之間以及減震滑塊的下部與緩沖墊片之間為軟接觸,從而能夠有效起到限位、緩沖及消音的作用。
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前減震系統(tǒng)整體結構設計巧妙,整體結構緊湊,體積較小,結構牢靠,拆卸組裝維修更換方便,成本較低;采用四彈簧及滑塊導軌式的結構,將左右兩個減震滑塊固定在電機總成上,四個減震滑軌穿過彈簧對中墊片和減震彈簧以及兩個減震滑塊均安裝在前叉上,并且在減震滑軌底部安裝一個底部加強板,并用防松螺母緊固,使得減震彈簧的兩端分別受減震滑塊和彈簧對中墊片的約束,而減震滑塊受減震滑軌和前叉的約束。當電動滑板車在騎行過程中,電機總成受路面影響或沖擊時,減震滑塊將在減震滑軌上作上下滑動,從而壓縮或恢復減震彈簧對電機總成進行吸震操作。由于整個前減震系統(tǒng)由四個減震彈簧同時作用,受力比較均勻,且減震彈簧的外徑與體積較兩個彈簧的更為精巧,整體集成度較高,滑塊導軌式的結構在各方面能夠承受較好的耐沖擊,在使用壽命和減震方面都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尤其適用于較小空間而對強度和頻繁震動要求較高的場景。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優(yōu)選實施例的前減震系統(tǒng)的結構爆炸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優(yōu)選實施例的前減震系統(tǒng)處于初始狀態(tài)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優(yōu)選實施例的前減震系統(tǒng)處于最大壓縮狀態(tài)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前叉,2-限位防撞墊,3-底部加強板,4-彈簧對中墊片,5-減震滑軌,6-防松螺母,7-減震彈簧,8-緩沖墊片,9-減震滑塊,10-電機總成,11-叉肩,12-叉腳,13-上管,14-第一固定耳,15-第二固定耳,16-第三固定耳,17-支撐座,18-圓柱凸臺,19-卡座,20-固定卡槽,21-輸出軸,22-防松螺母,23-限位臺,24-第一導軌柱,25-第二導軌柱,26-卡接部,27-固定插套,28-卡扣,29-固定卡帽,30-限位防撞墊圈,31-連接柱。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加深對本實用新型的理解和認識,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和介紹。
如圖1—圖3所示的本實用新型優(yōu)選實施例,為一種應用于電動滑板車的前減震系統(tǒng),具體包括固定安裝在電機總成10上的兩個減震滑塊9、固定安裝在前叉1上的四個減震滑軌5以及套設在減震滑軌5上的減震彈簧7。兩個減震滑塊9分別設置在電機總成10的兩側,所述減震滑軌5對稱設置在前叉1的兩側,所有減震彈簧7在安裝時帶有預緊力,從而能夠?qū)﹄姍C總成10起到良好的吸震作用。兩個減震滑塊9也套設在減震滑軌5上,并且,所述減震滑塊9設置在減震彈簧7的底部,與減震彈簧7相抵接,以對減震彈簧7起到支撐作用。本前減震系統(tǒng)的整體結構緊湊,體積較小,結構牢靠,拆卸組裝維修更換方便,成本較低。
另外,由于減震彈簧7的內(nèi)徑比減震滑軌5的直徑大,為了防止減震彈簧7與減震滑軌5相接觸而影響減震效果,所述前減震系統(tǒng)還包括彈簧對中墊片4,所述彈簧對中墊片4套設在所述減震滑軌5上,并且彈簧對中墊片4設置在減震彈簧7的頂部,與減震彈簧7相抵接。為了起到良好的隔離效果,所述彈簧對中墊片4的直徑大于減震彈簧7的內(nèi)徑,通過彈簧對中墊片4將減震彈簧7與減震滑軌5進行完全隔離,同時也對減震彈簧7起到對中糾偏作用,有效防止減震彈簧7發(fā)生變形。
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本前減震系統(tǒng)的減震效果,所述前減震系統(tǒng)還包括限位防撞墊2和緩沖墊片8,所述限位防撞墊2和緩沖墊片8分別設置在所述減震滑塊9的上下兩側,通過限位防撞墊2和緩沖墊片8對減震滑塊9在壓縮或恢復過程時起到良好的約束,從而有效保護減震滑塊9,提高其使用壽命,也提高了減震時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具體的,所述限位防撞墊2固定安裝在前叉1上,所述緩沖墊片8套設在所述減震滑軌5上,并且緩沖墊片8設置在減震滑塊9的底部。
優(yōu)選的是,上述的前叉1的形狀采用U形,包括叉肩11和與叉肩11一體成型制成且位于叉肩11下部的叉腳12,所述叉肩11的中部向上垂直設置有上管13,通過上管13與電動滑板車的車頭相連接。所述叉腳12上設有第一固定耳14、第二固定耳15和第三固定耳16,通過第一固定耳14和第二固定耳15將減震滑軌5固定安裝在前叉1上,而通過第三固定耳16將限位防撞墊2固定安裝在前叉1上。所述第一固定耳14采用緊固件固定安裝在叉腳12上,所述第二固定耳15和第三固定耳16與叉腳12一體成型制成,第二固定耳15和第三固定耳16折彎凸出在叉腳12的同一側。具體的,所述第一固定耳14的形狀為L形,第一固定耳14的一側通過緊固螺栓固定安裝在叉腳12上,第一固定耳14的另一側凸出于叉腳12的一側,并與第二固定耳15和第三固定耳16位于同一側。此外,所述第一固定耳14設置在叉腳12的上端,所述第二固定耳15設置在叉腳12的底端,所述第三固定耳16位于第一固定耳14和第二固定耳15之間。此種結構設計巧妙,結構緊湊且牢固可靠。
進一步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一固定耳14、第二固定耳15和第三固定耳16上均開設有通孔,而所述圓柱凸臺18的中部也開設有貫穿圓柱凸臺18的通孔。所述第二固定耳15的位置與圓柱凸臺18的位置相對應,設置在第一固定耳14、第二固定耳15和圓柱凸臺18上的相對應通孔的孔中心線相重合,從而可利于安裝減震滑軌5。具體的,在第一固定耳14上開設的通孔為兩個,在第二固定耳15上開設的通孔為一個。并且在第三固定耳16上開設的通孔為一個,位于第三固定耳16上的通孔的孔中心線與第一固定耳14、第二固定耳15或圓柱凸臺18上的通孔的孔中心線相平行,從而可利于限位防撞墊2對減震滑塊9起到良好的限位防撞及緩沖作用。
進一步優(yōu)選的是,所述減震滑塊9包括支撐座17和兩個圓柱凸臺18,所述支撐座17的兩端凸出設有卡座19,所述圓柱凸臺18卡設在卡座19上,所述支撐座17的底部開設有固定卡槽20,所述減震滑塊9通過固定卡槽20卡接固定在電機總成10的輸出軸21上,并在輸出軸21上位于固定卡槽20的外端通過防松螺母22帶緊。本優(yōu)選實施例中的電機總成10采用輪轂電機,在輪轂電機的輸出軸21上設有與固定卡槽20的槽內(nèi)壁相適應的卡接部26,從而便于輪轂電機的輸出軸21卡接于減震滑塊9上的固定卡槽20內(nèi)。另外,在支撐座17的頂部還設有固定插套27,并在防松螺母22上設有與固定插套27相適配的卡扣28,在將防松螺母22緊固安裝在固定卡槽20的外端時,防松螺母22上的卡扣28插接至支撐座17頂部的固定插套27內(nèi),從而可進一步將減震滑塊9與輪轂電機固定牢靠連接在一起,防止減震滑塊9相對于輪轂電機發(fā)生移動。
進一步優(yōu)選的是,所述減震滑軌5的上端部設有限位臺23,減震滑軌5的下端部設有外螺紋,所述減震滑軌5從上往下依次穿過第一固定耳14、第二固定耳15和圓柱凸臺18上的通孔,并且減震滑軌5上的外螺紋裸露在圓柱凸臺18的下部。在本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減震滑軌5包括第一導軌柱24和設置在第一導軌柱24下方的第二導軌柱25,安裝時,限位臺23位于第一固定耳14的頂端,第一導軌柱24位于第一固定耳14和第二固定耳15之間,而第二導軌柱25從上往下依次穿過第二固定耳15和圓柱凸臺18上的通孔。所述第一導軌柱24的直徑大于第二導軌柱25的直徑,從而一方面有利于縮小第二固定耳15和圓柱凸臺18的體積,提高整體結構的緊湊性,并便于將減震滑軌5與前叉1及減震滑塊9相連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減震滑軌5對減震彈簧7的支撐作用。所述限位臺23設置在第一導軌柱24的頂部,且限位臺23的直徑更大于第一導軌柱24的直徑,增強對減震滑軌5的限位固定作用。所述外螺紋設置在第二導軌柱25的下部。
進一步優(yōu)選的是,為了提高減震滑軌5與前叉1之間的連接牢靠性,在所述第二固定耳15的底部設有底部加強板3,所述底部加強板3上開設有通孔,位于減震滑軌5下端部的第二導軌柱25進一步穿過底部加強板3的通孔而將外螺紋裸露在底部加強板3的底部,采用防松螺母6螺紋連接在減震滑軌5的外螺紋上以帶緊減震滑軌5。通過底部加強板3可對第二固定耳15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也可有效防止第二固定耳15長期使用后發(fā)生形變的缺陷。
進一步優(yōu)選的是,所述限位防撞墊2貫穿于第三固定耳16上的通孔,并卡接在第三固定耳16上。在本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限位防撞墊2包括固定卡帽29、限位防撞墊圈30及設置在固定卡帽29和限位防撞墊圈30之間的連接柱31,所述固定卡帽29、連接柱31和限位防撞墊圈30采用模壓一體成型制成,具備良好的結構可靠性。
進一步優(yōu)選的是,所述限位防撞墊2和緩沖墊片8均采用軟質(zhì)材料制作而成,所述減震滑塊9的上部與限位防撞墊2之間以及減震滑塊9的下部與緩沖墊片8之間為軟接觸,從而能夠有效起到限位、緩沖及消音的作用。具體的,所述限位防撞墊2和緩沖墊片8采用橡膠、PU材料(優(yōu)力膠)制作而成,兩者均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和耐磨性。
上述的前減震系統(tǒng)在裝配使用時,將兩個減震滑塊9分別預先防止在前叉1的兩側,并在減震滑塊9的底部墊上緩沖墊片8,減震彈簧7套裝在減震滑塊9的兩個圓柱凸臺18上,并將彈簧對中墊片4裝配到減震彈簧7的頂端,并且采用工具壓縮減震彈簧7使彈簧對中墊片4能夠裝至并抵住前叉1的第一固定耳14底面。將四個減震滑軌5穿過裝設在前叉1上的彈簧對中墊片4、減震彈簧7、減震滑塊9及緩沖墊片8中,把電機總成10裝到安裝在前叉1上的減震滑塊9上,并用防松螺母22帶緊,把底部加強板3裝設在一側的兩個減震滑軌5的尾端,并用防松螺母6帶緊,另一側同理。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前減震系統(tǒng)采用四彈簧及滑塊導軌式的結構,將左右兩個減震滑塊9固定在電機總成10上,四個減震滑軌5穿過彈簧對中墊片4和減震彈簧7以及兩個減震滑塊9均安裝在前叉1上,并且在減震滑軌5底部安裝一個底部加強板3,并用防松螺母緊固,使得減震彈簧7的兩端分別受減震滑塊9和彈簧對中墊片4的約束,而減震滑塊9受減震滑軌5和前叉1的約束。當電動滑板車在騎行過程中,電機總成10受路面影響或沖擊時,減震滑塊9將在減震滑軌5上作上下滑動,從而壓縮或恢復減震彈簧7對電機總成10進行吸震操作。當減震彈簧7壓縮至最大行程時,減震滑塊9的頂部與設置在前叉1上的限位防撞墊2軟接觸,限位防撞墊2一方面起消音緩沖作用,另一方面限制了減震的行程。當減震彈簧7受力變小時,套設在減震滑軌5上的減震彈簧7將減震滑塊9向下頂起,固定在電機總成10上的減震滑塊9底部接觸到緩沖墊片8,緩沖墊片8也起到了消音限位的作用,從而實現(xiàn)車體前部的減震功能。
由于整個前減震系統(tǒng)由四個減震彈簧7同時作用,受力比較均勻,且減震彈簧7的外徑與體積較兩個彈簧的更為精巧,整體集成度較高,滑塊導軌式的結構在各方面能夠承受較好的耐沖擊,在使用壽命和減震方面都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尤其適用于較小空間而對強度和頻繁震動要求較高的場景。
另外,在減震彈簧7的壓縮及初始狀態(tài),減震滑塊9都與前叉1軟接觸,工作時噪音較小,并且壓縮行程可通過替換不同規(guī)格厚度的限位防撞墊2來進行調(diào)整,而且減震的剛性可通過調(diào)整減震彈簧7的線徑(一般的線徑在2.0-3.0mm)來進行調(diào)節(jié),從而能夠滿足不同人群及載重工況。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圖示各零部件的外形及大小不限于其他形狀及大小,由于適用場合不同,減震彈簧的大小及種類依情況可以有所調(diào)整及變化,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作出的等同變換或替代均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在權利要求中,單詞“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權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驟。單詞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順序,可將這些單詞解釋為名稱。
本實用新型方案所公開的技術手段不僅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所公開的技術手段,還包括由以上技術特征任意組合所組成的技術方案。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