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設備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副車架結構和車輛。
背景技術:
目前,副車架結構在開發(fā)過程中,為了兼顧碰撞安全性、與現(xiàn)有零件的兼容以及輕量化,容易出現(xiàn)由于強度不足而導致的開裂問題。
為了增加副車架結構的強度,可以通過增加副車架結構所用的板材的用料厚度來實現(xiàn)。但是,這樣會顯著增加副車架結構的整體重量,有損于車輛的整體性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副車架結構和車輛,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副車架結構強度差、易損壞的問題。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副車架結構,包括:底板;頂板,頂板設置在底板上;第一加強板,第一加強板設置在底板的背離頂板的一側,第一加強板的邊緣具有第一加固翻邊,且第一加固翻邊包圍在底板的周緣之外。
進一步地,底板包括:主體段;由主體段的兩端伸出的伸出段,第一加固翻邊的至少一部分包圍伸出段的周緣。
進一步地,主體段與伸出段的連接處也被第一加固翻邊包圍。
進一步地,頂板的周緣與底板的周緣對齊,第一加強板包圍在頂板的周緣和底板的周緣之外。
進一步地,頂板設置在底板上并與底板之間形成中空腔體;副車架結構還包括第二加強板,第二加強板設置在中空腔體內(nèi),且第二加強板的兩邊分別與底板和頂板連接,第二加強板的至少一部分與伸出段連接。
進一步地,第二加強板具有筋槽,筋槽沿平行于底板和/或頂板的方向延伸。
進一步地,第二加強板沿筋槽的延伸方向包括順次連接的直板段和折彎板段,直板段與折彎板段之間具有夾角。
進一步地,筋槽由直板段延伸至折彎板段。
進一步地,第二加強板的上邊緣具有第二加固翻邊,第二加固翻邊與頂板連接。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車輛,包括上述的副車架結構。
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頂板設置在底板上,第一加強板設置在底板的背離頂板的一側,第一加強板的邊緣具有第一加固翻邊,且第一加固翻邊包圍在底板的周緣之外。
通過增設第一加強板,增加了底板的邊緣處的結構強度,消除了底板上的結構強度薄弱區(qū),增加了副車架結構的整體結構強度。
本實用新型中的副車架結構通過有限增加質(zhì)量的方式,既不增加車輛的負擔,還能明顯改善副車架結構的整體結構強度,使零部件質(zhì)量得到合理的分布、利用。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可選實施例中副車架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以及
圖2示出了圖1中的副車架結構的另一個角度的視圖。
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10、底板;11、主體段;12、伸出段;20、頂板;30、中空腔體;40、第二加強板;41、筋槽;42、直板段;43、折彎板段;44、第二加固翻邊;45、連接翻邊;50、第一加強板;51、第一加固翻邊。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請使用的所有技術和科學術語具有與本申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相同含義。
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頂、底”通常是針對附圖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針對部件本身在豎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樣地,為便于理解和描述,“內(nèi)、外”是指相對于各部件本身的輪廓的內(nèi)、外,但上述方位詞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副車架結構強度差、易損壞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副車架結構和車輛。
其中,車輛包括下述的副車架結構。
實施例一
如圖1和圖2所示,副車架結構包括底板10、頂板20第一加強板50,頂板20設置在底板10上,第一加強板50設置在底板10的背離頂板20的一側,第一加強板50的邊緣具有第一加固翻邊51,且第一加固翻邊51包圍在底板10的周緣之外。
通過增設第一加強板50,增加了底板10的邊緣處的結構強度,消除了底板10上的結構強度薄弱區(qū),增加了副車架結構的整體結構強度。
本實用新型中的副車架結構通過有限增加質(zhì)量的方式,既不增加車輛的負擔,還能明顯改善副車架結構的整體結構強度,使零部件質(zhì)量得到合理的分布、利用。
如圖1和圖2所示,底板10包括主體段11和由主體段11的兩端伸出的伸出段12,第一加固翻邊51的至少一部分包圍伸出段12的周緣。通過對原有的副車架結構進行力學分析和破壞性試驗,找到了頂板20與底板10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通過對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加強,可以有效提高副車架結構的整體結構強度。這樣,就能夠在有限增加副車架結構的質(zhì)量的前提下,提高副車架結構的抗疲勞和抗破壞性能力,從而優(yōu)化副車架結構的性能,進而提高車輛的性能。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伸出段12相對于主體段11的體積小、結構強度較弱,且伸出段12處常安裝有其他零部件,例如車身連接管等,故伸出段12不論是在安裝時、使用時都長期受力,因此容易成為副車架結構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而針對該薄弱環(huán)節(jié),通過提高此處的結構強度,能夠有效避免副車架結構損壞,延長副車架結構的使用壽命,降低維修率。
也就是說,副車架結構在伸出段12處是結構強度薄弱區(qū),故在伸出段12處,有針對性的加裝第一加強板50,既能有效提高副車架結構的強度,還能有限增加副車架結構的質(zhì)量,改進十分合理。通過加強底板10的邊緣處的強度,避免邊緣薄弱區(qū),受力變形,使其不易開裂,優(yōu)化了副車架結構的整體受力性能。
具體而言,左右兩個伸出段12處各設置有一個第一加強板50。這樣,能夠全面優(yōu)化副車架結構的結構強度,消除副車架結構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為了使得副車架結構整體質(zhì)量分布均勻,兩個第一加強板50對稱設置。
在圖1和圖2所示的具體實施例中,頂板20的周緣與底板10的周緣對齊,第一加強板50包圍在頂板20的周緣和底板10的周緣之外。這樣,第一加固翻邊51在對底板10的周緣進行保護的同時,還保護了頂板20的周緣,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副車架結構的整體結構強度。
可選地,主體段11與伸出段12的連接處也被第一加固翻邊51包圍。主體段11與伸出段12的連接處也是副車架結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因而將二者的連接處通過第一加固翻邊51進行保護,能夠有針對性的提高副車架結構的結構強度,降低該處受力損壞的風險。
安裝第一加強板50時,第一加強板50貼合底板10的底面設置,這樣,就能提高底板10處的結構強度。
如圖1和圖2所示,頂板20與底板10之間形成中空腔體30,副車架結構還包括第二加強板40,第二加強板40的兩邊分別與底板10和頂板20連接,第二加強板40具有筋槽41。
通過增設第二加強板40,增加了頂板20與底板10的連接位置,提高了頂板20與底板10的連接強度,從而增加了副車架結構的整體結構強度。且在第二加強板40上有筋槽41來提高其本身剛度。
具體而言,左右兩個伸出段12處各設置有一個第二加強板40。這樣,能夠全面優(yōu)化副車架結構的結構強度,消除副車架結構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為了使得副車架結構整體質(zhì)量分布均勻,兩個第二加強板40對稱設置。
可選地,筋槽41沿平行于底板10和/或頂板20的方向延伸。通過改變第二加強板40的筋槽41的延伸方向,能夠改善第二加強板40的受力情況,以及應力、應變分布情況,這樣,能夠在限制第二加強板40質(zhì)量的前提下,能使其具有更好的結構強度,保證頂板20與底板10可靠連接,提高副車架結構的強度。
需要說明的是,筋槽41平行于底板10或垂直于底板10,在第二加強板40受力被擠壓、拉扯時,其變形情況完全不同。當筋槽41平行于底板10或頂板20時,在垂直于底板10的方向上的外力,更易使第二加強板40變形,此時筋槽41更易潰縮、形變。而沿筋槽41方向的外力,不容易使第二加強板40變形。
當然,具體如何設置筋槽41的走向,可以根據(jù)副車架結構的具體應用環(huán)境、連接零部件的具體情況,進行適應性的調(diào)整和改進。
可選地,筋槽41為多個,多個筋槽41沿頂板20向底板10的方向間隔設置。當然,筋槽41的個數(shù)也不是越多越好,筋槽41個數(shù)增多,不僅會增加第二加強板40的加工難度,也容易影響第二加強板40的結構強度。
如圖1和圖2所示,第二加強板40是長條形的板狀件。此時,第二加強板40的在寬度方向上的兩側分別于底板10和頂板20連接。
如圖1和圖2所示,第二加強板40沿筋槽41的延伸方向包括順次連接的直板段42和折彎板段43,直板段42與折彎板段43之間具有夾角。第二加強板40的具體結構,一是參考原有副車架結構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二是避讓其他零部件,通過加裝第二加強板40,既提高頂板20與底板10的連接面積和強度,也能夠改善副車架結構的整體受力情況。
具體而言,筋槽41由直板段42延伸至折彎板段43。這樣,第二加強板40的整體受力分布均勻,若發(fā)生潰縮時,柔性較好,避免剛性斷裂。
如圖1和圖2所示,折彎板段43由多段連續(xù)折彎的板段構成。折彎板段43的具體結構,也需要根據(jù)其安裝位置處的其他零部件的形狀進行適應性調(diào)整。
可選地,相鄰兩個板段之間光滑過渡,這樣,能夠有效避免板段與板段的連接處應力集中,從而提高第二加強板40的承力可靠性。
為了提高副車架結構的局部剛度,第二加強板40的上邊緣具有第二加固翻邊44,第二加固翻邊44與頂板20連接。在圖1和圖2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中,第二加固翻邊44,主要用于與頂板20連接,既增加了二者的連接面積,也提高了連接處的剛度,有效彌補了副車架結構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如圖1所示,第二加強板40與底板10連接的一側具有連接翻邊45,連接翻邊45貼合底板10設置,并通過焊接固定。這樣,能夠有效增加第二加強板40與底板10的連接面積,優(yōu)化受力情況,提高二者的連接可靠性。
本實用新型中的第二加強板40與頂板20和底板10焊接。
同樣地,第一加強板50與底板10也是焊接固定。焊接既能保證各部件可靠連接,還具有便于操作、結構強度高的優(yōu)點。
實施例二
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的區(qū)別在于,筋槽41的延伸方向不是平行于底板10或頂板20的。
具體而言,筋槽41的延伸方向與底板10之間的夾角小于90度。這樣,通過改變筋槽41的延伸方向,也能改變第二加強板40的性能參數(shù),從而對副車架結構的整體受力參數(shù)進行優(yōu)化。
實施例三
實施例三與實施例一的區(qū)別在于,折彎板段43為弧面形板。
折彎板段43的具體形狀需要根據(jù)中空腔體30內(nèi)各零部件的裝配情況,進行適應性調(diào)整,需要與避免干擾其他零部件的裝配。同時,還應考慮工藝、加工難度等方面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中的副車架結構具有結構強度好的優(yōu)點。其在中空腔體30內(nèi)增加了一個有第二加固翻邊44、筋槽41的第二加強板40;同時,在底板10的底面增加了一個帶有第一加固翻邊51的第一加強板50和頂板20焊接,從而顯著增加了副車架結構的結構強度,優(yōu)化了其的參數(shù),進而提高了車輛的性能。
實施例四
實施例四與實施例一的區(qū)別在于,頂板20的周緣與底板10的周緣不是對齊的。這時,至少需要保證第一加強板50包圍底板10的周緣。
實施例五
實施例五與實施例一的區(qū)別在于,僅伸出段12處被第一加強板50包圍,而主體段11與伸出段12的連接處沒有第一加強板50。
顯然,上述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的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了描述具體實施方式,而非意圖限制根據(jù)本申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如在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出,否則單數(shù)形式也意圖包括復數(shù)形式,此外,還應當理解的是,當在本說明書中使用術語“包含”和/或“包括”時,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驟、工作、器件、組件和/或它們的組合。
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及上述附圖中的術語“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區(qū)別類似的對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順序或先后次序。應該理解這樣使用的數(shù)據(jù)在適當情況下可以互換,以便這里描述的本申請的實施方式能夠以除了在這里圖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順序?qū)嵤?。此外,術語“包括”和“具有”以及他們的任何變形,意圖在于覆蓋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驟或單元的過程、方法、系統(tǒng)、產(chǎn)品或設備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驟或單元,而是可包括沒有清楚地列出的或?qū)τ谶@些過程、方法、產(chǎn)品或設備固有的其它步驟或單元。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