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對系留艇進行升空、滯空、回收和錨泊作業(yè)的錨泊車用的水平支臂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錨泊車用于系留艇的升空、滯空、回收和錨泊作業(yè)。如圖1和圖2所示,目前錨泊車均采用牽引底盤加半掛車連接的結構,其主要組成包括:牽引底盤1’、半掛車底盤2’,半掛車底盤2’上設置有四個支撐腿7’,半掛車底盤2’上安裝錨泊上裝,錨泊上裝包括回轉平臺3’和設置在回轉平臺3’上的系留塔5’、水平支臂6’、纜繩收放系統(tǒng)等,回轉平臺3’通過回轉支撐4’可轉動地設置在半掛車底盤2’上,錨泊車的水平支臂6’大多采用桁架結構形式,左右水平支臂6’展開后是一個“V”字形。系留艇在錨泊作業(yè)時,經(jīng)常需要在車的后部進行負載安裝及檢修,現(xiàn)有的錨泊車的水平支臂6’展開后,在系留艇下方?jīng)]有負載安裝及檢修平臺,給系留艇錨泊狀態(tài)時的操作帶來極大不便。此外,現(xiàn)有的水平支臂均采用手動展開,效率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可在錨泊車的后部形成操作平臺、操作便利的錨泊車水平支臂系統(tǒng)及錨泊車。
一方面,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錨泊車水平支臂系統(tǒng),包括分別設置在錨泊車回轉平臺后部兩側的兩個水平支臂,每個水平支臂均包括第一臂節(jié)和第二臂節(jié),所述第一臂節(jié)的首端與回轉平臺的側部鉸接,第一臂節(jié)的末端與第二臂節(jié)的首端鉸接,所有鉸接軸線均與水平面垂直,所述第一臂節(jié)與回轉平臺之間設置有用于驅動兩者相對轉動的第一驅動部件,所述第一臂節(jié)與第二臂節(jié)之間設置有用于驅動兩者相對轉動的第二驅動部件;當水平支臂處于收回狀態(tài)時,第一臂節(jié)和第二臂節(jié)依次折疊在回轉平臺的側部,當兩個水平支臂處于展開狀態(tài)時,兩個第一臂節(jié)并攏拼接形成一位于回轉平臺后端的操作平臺。
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第一驅動部件為第一油缸或第一氣缸。
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第一油缸一端與回轉平臺鉸接,另一端通過第一連桿機構與回轉平臺、第一臂節(jié)鉸接。
作為進一步的改進,第二驅動部件為第二油缸或第二氣缸。
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第二油缸一端與第一臂節(jié)鉸接,另一端通過第二連桿機構與第一臂節(jié)、第二臂節(jié)鉸接。
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第一油缸、第二油缸連接有液壓鎖定裝置,或,所述第一氣缸、第二氣缸連接有氣動鎖定裝置。
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第一臂節(jié)與回轉平臺之間、第一臂節(jié)與第二臂節(jié)之間設置有機械鎖定裝置。
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機械鎖定裝置為插銷鎖定裝置。
作為進一步的改進,還包括當兩個第一臂節(jié)并攏拼接形成操作平臺時可拆卸地固定在兩個第一臂節(jié)上的平臺板。
本發(fā)明提出的錨泊車水平支臂系統(tǒng),包括分別設置在錨泊車回轉平臺后部兩側的兩個水平支臂,每個水平支臂均包括第一臂節(jié)和第二臂節(jié),所述第一臂節(jié)的首端與回轉平臺的側部鉸接,第一臂節(jié)的末端與第二臂節(jié)的首端鉸接,所有鉸接軸線均與水平面垂直,所述第一臂節(jié)與回轉平臺之間設置有用于驅動兩者相對轉動的第一驅動部件,所述第一臂節(jié)與第二臂節(jié)之間設置有用于驅動兩者相對轉動的第二驅動部件;當水平支臂處于收回狀態(tài)時,第一臂節(jié)和第二臂節(jié)依次折疊在回轉平臺的側部,當兩個水平支臂處于展開狀態(tài)時,兩個第一臂節(jié)并攏拼接形成一位于回轉平臺后端的操作平臺。本發(fā)明的兩個水平支臂通過第一驅動部件、第二驅動部件實現(xiàn)自動收展,操作簡單,降低了勞動強度,效率高。此外,當兩個水平支臂完成展開后,兩個第一臂節(jié)組合形成一個位于回轉平臺后端的操作平臺,該操作平臺剛好位于系留艇載荷區(qū)的正下方,為負載的安裝和檢修提供了方便。
另一方面,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錨泊車,包括底盤和通過回轉支撐可轉動地設置在底盤上的回轉平臺,所述回轉平臺后部設置有如上所述的水平支臂系統(tǒng)。
由于錨泊車上具有上述水平支臂系統(tǒng),其應當具有與水平支臂系統(tǒng)相同的有益效果,不再進行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構成本發(fā)明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相關技術中的錨泊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相關技術中的錨泊車的水平支臂系統(tǒng)展開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提出的錨泊車水平支臂系統(tǒng)的處于展開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的第一臂節(jié)去掉上層蓋板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提出的錨泊車水平支臂系統(tǒng)的處于收回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中的第一臂節(jié)去掉上層蓋板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提出的錨泊車水平支臂系統(tǒng)的在第一臂節(jié)上安裝平臺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提出的錨泊車水平支臂系統(tǒng)應用于錨泊車的結構示意圖。
在圖1、圖2中各部件與附圖標記對應如下:
牽引底盤—1’、半掛車底盤—2’、回轉平臺—3’、回轉支撐—4’、系留塔—5’、水平支臂—6’、支撐腿—7’。
在圖3至圖8中各部件與附圖標記對應如下:
底盤—1、水平支臂—2、配重—3、纜繩收放系統(tǒng)—4、系留塔—5、回轉平臺—6、回轉平臺固定裝置—7、回轉支撐—8、可伸縮支腿—9、第一臂節(jié)—21、第二臂節(jié)—22、第一油缸—23、第二油缸—24、第一連桿機構—25、第二連桿機構—26、液壓鎖定裝置—27、機械鎖定裝置—28、平臺板—29。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
如圖3至圖6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的錨泊車水平支臂系統(tǒng),包括分別設置在錨泊車回轉平臺6后部兩側的兩個水平支臂系統(tǒng)2,每個水平支臂系統(tǒng)2均包括第一臂節(jié)21和第二臂節(jié)22,所述第一臂節(jié)21的首端與回轉平臺6的側部鉸接,第一臂節(jié)21的末端與第二臂節(jié)22的首端鉸接,所有鉸接軸線均與水平面垂直,所述第一臂節(jié)21與回轉平臺6之間設置有用于驅動兩者相對轉動的第一驅動部件,所述第一臂節(jié)21與第二臂節(jié)22之間設置有用于驅動兩者相對轉動的第二驅動部件;當水平支臂系統(tǒng)2處于收回狀態(tài)時,第一臂節(jié)21和第二臂節(jié)22依次折疊在回轉平臺6的側部,當兩個水平支臂系統(tǒng)2處于展開狀態(tài)時,展開后的水平支臂呈“Y”字形,兩個第一臂節(jié)21并攏拼接形成一位于回轉平臺6后端的操作平臺。
本發(fā)明的兩個水平支臂通過第一驅動部件、第二驅動部件實現(xiàn)自動收展,操作簡單,降低了勞動強度,效率高。此外,當兩個水平支臂完成展開后,兩個第一臂節(jié)組合形成一個位于回轉平臺后端的操作平臺,該操作平臺剛好位于系留艇載荷區(qū)的正下方,為負載的安裝和檢修提供了方便。
作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第一驅動部件為第一油缸23,第二驅動部件為第二油缸24。第一驅動部件和第二驅動部件也可以分別為第一氣缸、第二氣缸,還可以為液壓馬達、電機等,只要能驅動第一臂節(jié)21與回轉平臺6相對轉動、第一臂節(jié)21與第二臂節(jié)22相對轉動即可。所述第一油缸23一端與回轉平臺6鉸接,另一端通過第一連桿機構25與回轉平臺6、第一臂節(jié)21鉸接,所述第二油缸24一端與第一臂節(jié)21鉸接,另一端通過第二連桿機構26與第一臂節(jié)21、第二臂節(jié)22鉸接。通過設置油缸、連桿機構,使水平支臂整體結構更加緊湊。
作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第一油缸23、第二油缸24連接有液壓鎖定裝置27。液壓鎖定裝置27通過對油缸油路通斷進行控制,實現(xiàn)油缸伸縮的鎖止,進而實現(xiàn)第一臂節(jié)21和第二臂節(jié)22展開角度的固定,該鎖止方式便于實現(xiàn)自動控制,并且在左右支臂在展開過程中及完全展開后均可自動鎖定。第一驅動部件和第二驅動部件為氣缸時,第一氣缸、第二氣缸連接有氣動鎖定裝置,氣動鎖定裝置與液壓鎖定裝置27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所述第一臂節(jié)21與回轉平臺6之間、第一臂節(jié)21與第二臂節(jié)22之間還設置有機械鎖定裝置28,機械鎖定裝置28為插銷式鎖定裝置,通手動插撥插銷實現(xiàn)機械鎖止,也可以實現(xiàn)第一臂節(jié)21和第二臂節(jié)22展開角度的固定。具體的,可在回轉平臺6、第一臂節(jié)21、第二臂節(jié)22和連桿機構上設計有限位孔,在水平支臂完成展開后,用插銷插入限位孔進行機械鎖定。本實施例的水平支臂展開后可采用液壓鎖定裝置27及機械鎖定裝置28進行雙重鎖定,避免支臂受載后發(fā)生自動收攏或過展問題。
作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如圖7所示,還包括當兩個第一臂節(jié)21并攏拼接形成操作平臺時可拆卸地固定在兩個第一臂節(jié)21上的平臺板29,平臺板29可通過插銷固定在兩個第一臂節(jié)21上方,平臺板29可增加操作平臺的面積。
如圖8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的錨泊車,包括汽車底盤1和回轉平臺6,回轉支撐8設置在汽車底盤1后橋處,回轉平臺6通過回轉支撐8可轉動地設置在汽車底盤1上,回轉平臺6整體為長方形,與汽車底盤1后部形狀相適應。具體的,汽車底盤1上設置副車架,回轉支撐8設置于副車架與回轉平臺6之間。所述汽車底盤1的前部的兩側和后部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可伸縮支腿9,在錨泊作業(yè)時,可伸縮支腿9用于將整車撐起,保證回轉平臺6可平衡回轉。所述回轉平臺6前部設置有可向上豎立和向后水平放倒的系留塔5,回轉平臺6后部兩側分別設置有可向后展開或收回的水平支臂系統(tǒng)2,水平支臂系統(tǒng)2為如上所述的水平支臂系統(tǒng),所述回轉平臺6上設置有纜繩收放系統(tǒng)4,回轉平臺6、系留塔5、水平支臂系統(tǒng)2、纜繩收放系統(tǒng)4等構成錨泊上裝。所述回轉平臺6的回轉中心線與回轉平臺6前端面之間的距離以及回轉中心線與水平支臂系統(tǒng)2展開后的末端之間的距離均小于回轉中心線與汽車底盤1的駕駛室后端面之間的距離,這樣確?;剞D平臺旋轉時,回轉平臺上的部件不與汽車底盤上的駕駛室等部件干涉。
作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汽車底盤1與回轉平臺6之間設置有回轉平臺固定裝置7,回轉平臺固定裝置7可為手動或液壓式插銷固定裝置。在錨泊作業(yè)時,回轉平臺固定裝置7不起作用,回轉平臺6在外力作用下可自由回轉,在錨泊作業(yè)完成后,將回轉平臺6轉動至長度方向與副車架長度方向平行,再用回轉平臺固定裝置7將回轉平臺6與汽車底盤1相對固定,便于整車行駛。
作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水平支臂系統(tǒng)2上設置有配重3。在錨泊車處于工作展開狀態(tài)時,通過增減水平支臂系統(tǒng)2上的配重,從而調(diào)整錨泊上裝的重心位置,使錨泊上裝的重心落在回轉中心處,防止回轉支撐承受偏載,防止單方向磨損,提高了回轉支撐的使用壽命。具體的,所述水平支臂系統(tǒng)2的臂節(jié)為箱型梁,箱型梁中設置有用于放置所述配重3的配重空間,配重3可為鐵塊或鐵砂。采用箱型梁結構的水平支臂,在箱型梁內(nèi)部增減配重,不需要專門設置配重固定結構,即可實現(xiàn)對回轉重心的調(diào)整。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的錨泊車在錨泊作業(yè)時,可伸縮支腿9展開撐地,系留塔5和水平支臂系統(tǒng)2展開到合適位置,回轉平臺6可繞回轉支撐8進行360度轉動,且不與底盤1的駕駛室干涉,同時通過增減水平支臂系統(tǒng)2上的配重3,使回轉平臺及其以上部分的重心落在回轉中心處,達到調(diào)整回轉平臺重心的目的。錨泊完成后,收回系留塔5、水平支臂系統(tǒng)2以及可伸縮支腿9,通過回轉平臺固定裝置7將回轉平臺6與底盤1固定,防止轉動,整車即可上路行駛。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