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航空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臨近空間的吊艙裝置及浮空器。
背景技術(shù):
浮空器曾經(jīng)廣泛應用于空中運輸。浮空器是指利用輕于空氣的氣體來提供升力的航空器。浮空器具有結(jié)構(gòu)簡單,成本低,在空中停留時間長等優(yōu)點。
目前國內(nèi)外平流層(也稱作臨近空間)載人旅游計劃正在興起,應用于平流層的浮空器則成為了旅游項目的重要工具。然而,浮空器的精確控制卻很難達到,尤其是控制浮空器的偏航等動作,且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的浮空器由于設計復雜,平流層浮空器難以實現(xiàn)定點控制,不能滿足旅游者的可操控性及舒適度的需求。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能夠?qū)崿F(xiàn)對載人艙體水平位置進行控制,且能給載人旅游項目帶來較好用戶體驗的吊艙裝置及浮空器。
一種吊艙裝置,用以承載人或控制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艙體;多個支撐架,固定設于所述艙體;多個螺旋槳,對應設于所述多個支撐架。
進一步地,所述吊艙裝置還包括多個固定座及裝設于固定座內(nèi)的多個電機,所述多個固定座對應固定于所述多個支撐架上,所述螺旋槳與所述電機同軸連接以在所述電機驅(qū)動下旋轉(zhuǎn)。
進一步地,所述多個支撐架和多個螺旋槳分別包括兩個支撐架和兩個螺旋槳,所述兩個支撐架分別設于所述艙體的相對兩側(cè),兩個所述螺旋槳分別設于兩個所述支撐架,且所述兩個螺旋槳的旋轉(zhuǎn)軸為水平方向。
進一步地,兩個所述螺旋槳分別具有一旋轉(zhuǎn)軸線,所述兩條旋轉(zhuǎn)軸線在同一水平面上相互平行,且兩個所述螺旋槳的朝向相同。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架包括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一端彼此連接形成連接端,所述螺旋槳設置于所述連接端,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另一端彼此分離而固定于所述艙體。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架還包括一第三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所確定平面的下方,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一端連接所述連接端,所述第三支撐桿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艙體。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架還包括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三支撐桿的第四支撐桿、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的第五支撐桿及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和所述第三支撐桿的第六支撐桿。
進一步地,所述吊艙裝置包括裝設于所述艙體上方的頂蓋及裝設于所述艙體下方的緩沖裝置。
進一步地,所述艙體包括骨架,所述骨架具有一頂面和一底面,所述頂面和所述底面均呈正多邊形,且所述底面的面積大于所述頂面的面積。
進一步地,所述艙體進一步包括套設于所述骨架的連接于所述頂面和所述底面的外殼,所述外殼表面為光滑弧面。
進一步地,所述頂蓋呈圓臺狀,且所述頂蓋的上表面的面積小于下表面的面積。
進一步地,所述緩沖裝置下方裝設有多個支腿。
一種包含所述吊艙裝置的浮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空器還包括:一填充有浮升氣體的囊體,所述吊艙裝置設于所述囊體的下方。
進一步地,所述囊體的外形為球體形狀。
本實用新型吊艙裝置及浮空器,所述艙體用來承載人或動力等控制設備,通過在所述支撐架上裝設所述螺旋槳,以控制所述多個螺旋槳的轉(zhuǎn)速而提供轉(zhuǎn)向力矩,使所述浮空器在水平位置上具有更好的控制,以實現(xiàn)定點控制,從而為載人旅游帶來良好的用戶體驗。
附圖說明
在結(jié)合以下附圖閱讀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之后,更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
圖1是本實用新型浮空器的正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吊艙裝置的立體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骨架的立體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支撐架及所述骨架的立體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吊艙裝置的正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吊艙裝置的俯視圖。
囊體1 第一拉繩11 連接頭12 第二拉繩13 吊艙裝置2
艙體20 頂蓋21 骨架22 外殼23 頂面24
底面25 吊耳26 緩沖裝置27 支腿28 支撐架3
連接端30 第一支撐桿31 第二支撐桿32 第三支撐桿33
第四支撐桿34 第五支撐桿35 第六支撐桿36 固定座37
電機38 螺旋槳4 旋轉(zhuǎn)軸41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另外,以下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描述的諸方面僅是示例性的,而不應被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進行任何限制。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浮空器主要包括一囊體1、一吊艙裝置2,能實現(xiàn)在臨近空間進行載人旅游項目。
如圖1所示,所述囊體1的外形為球體形狀,其內(nèi)填充有浮升氣體,其外均勻分布有多根第一拉繩11,所述多根第一拉繩11在所述囊體1下方匯聚于一連接頭12。
如圖2至圖5所示,所述吊艙裝置2可承載人或動力控制設備等,其包括一艙體20、裝設于所述艙體20上方的頂蓋21。所述艙體20包括骨架22,所述骨架22具有一頂面24和一底面25,所述頂面24和所述底面25為正多邊形,且所述底面25的面積大于所述頂面24的面積。所述艙體20還包括套設于所述骨架22的連接于所述頂面和所述底面的外殼23,所述外殼23表面為光滑弧面,所述骨架22為鋁合金材質(zhì)。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頂面24和所述底面25均為正六邊形。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頂面24和底面25也可為正五邊形或正八邊形或其它多邊形。本實施例中,所述頂面24的邊緣均勻分布有多個吊耳26,所述多個吊耳26通過螺紋連接的方式連接于所述骨架22,多根第二拉繩13的下端系于所述多個吊耳26,上端系掛于所述連接頭12,使所述吊艙裝置2固定連接于所述囊體1的下方。本實施例優(yōu)選地,設置六個所述吊耳26,分別位于所述頂面24的六個角處,受力均衡,以使所述吊艙裝置2在懸掛過程中保持平衡。進一步,如圖5至圖6所示,所述頂蓋21及所述外殼23均呈圓臺狀,其上表面的面積均小于下表面的面積,且側(cè)表面為光滑弧面,這樣便使所述吊艙裝置2整體呈現(xiàn)出上窄下寬的結(jié)構(gòu),以更好地減小所述浮空器在升空過程中的空氣阻力。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艙體20的下方還裝設一緩沖裝置27,所述緩沖裝置27的下方伸出多個支腿28,由于所述緩沖裝置27具有一定的回彈能力,因此在所述浮空器著陸時可對所述吊艙裝置2有很好的緩沖保護,盡可能使在所述吊艙裝置2內(nèi)的旅行者感受不到所述吊艙裝置2與地面的撞擊。
如圖2及圖4所示,所述吊艙裝置2還包括多個支撐架3,固定設于所述艙體20的外側(cè)。具體地,所述支撐架3通過多個固定塊(未標示)與所述骨架22螺紋連接固定。所述支撐架3包括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一支撐桿31和第二支撐桿32,所述第一支撐桿31和所述第二支撐桿32的一端彼此連接形成連接端30,另一端彼此分離并固定于所述骨架22。所述支撐架3還包括一第三支撐桿33,所述第三支撐桿33的一端連接于所述連接端30,另一端固定于所述骨架22,且所述第三支撐桿33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31和所述第二支撐桿32所確定平面的下方。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撐桿33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31的正下方,也就是說,所述第三支撐桿33與所述第一支撐桿31位于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所述第一支撐桿31、所述第二支撐桿32與所述骨架22的一連接桿在水平面形成了三角形結(jié)構(gòu),而第一支撐桿31、所述第三支撐桿33與所述骨架22的另一連接桿在豎直平面形成了三角形結(jié)構(gòu),從幾何學知識可知,三角形是一種結(jié)構(gòu)穩(wěn)定的形狀,從而保證了所述螺旋槳4即使在高速旋轉(zhuǎn)的情況下也能穩(wěn)定地固定于所述支撐架3。進一步,所述支撐架3還包括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31和所述第三支撐桿33的第四支撐桿34、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31和所述第二支撐桿32的第五支撐桿35及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32和所述第三支撐桿33的第六支撐桿36,所述第四支撐桿34、所述第五支撐桿35和所述第六支撐桿36共同形成了三角形結(jié)構(gòu),進一步對所述支撐架3起到穩(wěn)固的作用。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四支撐桿34、所述第五支撐桿35和所述第六支撐桿36位于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撐桿31和所述第三支撐桿33所確定平面的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并且所述第五支撐桿35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撐桿31,同時所述第五支撐桿35也垂直于所述第四支撐桿34,使所述支撐架3具有更穩(wěn)固的結(jié)構(gòu),也方便設計制造。
如圖2至圖6所示,所述吊艙裝置2進一步包括多個固定座37、多個電機38及多個螺旋槳4,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螺旋槳4具有2個槳葉(未標示),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為3個、4個或更多,并不以此為限。所述多個電機38對應安裝于所述多個固定座37內(nèi),所述多個螺旋槳4與所述電機38通過一旋轉(zhuǎn)軸41實現(xiàn)同軸連接,所述電機38通過傳輸線纜從所述艙體20內(nèi)的動力設備(電池等電源)處獲得電能而實現(xiàn)轉(zhuǎn)動,從而所述電機38驅(qū)動所述螺旋槳4繞所述旋轉(zhuǎn)軸41轉(zhuǎn)動。所述固定座37對應安裝固定于所述支撐架3上,以達到將所述螺旋槳4裝設于所述支撐架3。具體地,所述固定座37安裝于所述第一支撐桿31和所述第二支撐桿32上,靠近所述連接端30,使所述螺旋槳4與所述艙體20之間具有一定距離,從而為所述螺旋槳4的轉(zhuǎn)動提供空間。進一步地,所述旋轉(zhuǎn)軸41平行于所述第四支撐桿34和所述第五支撐桿35所確定的豎直平面而設置。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吊艙裝置2包括兩個所述螺旋槳4及兩個所述支撐架3,分別設于所述艙體20的相對兩側(cè),定義所述旋轉(zhuǎn)軸41的中心線為旋轉(zhuǎn)軸線,兩個所述螺旋槳4分別具有一條旋轉(zhuǎn)軸線,且所述兩條旋轉(zhuǎn)軸線在同一水平面上平行,兩個所述螺旋槳4裝設的朝向相同。通過控制兩個所述螺旋槳4的轉(zhuǎn)速來獲得轉(zhuǎn)向力矩而實現(xiàn)偏航,進而更好地控制所述浮空器的水平位置,使其得到良好的定點控制,使載人艙體20里的旅行者擁有更好的用戶體驗。具體地,如果需要向左轉(zhuǎn)向,只需減小位于左側(cè)的所述螺旋槳4的轉(zhuǎn)速,同時增大位于左側(cè)的所述螺旋槳4的轉(zhuǎn)速,需要向右轉(zhuǎn)向同理。
在其它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螺旋漿也可設置成多個,每一所述螺旋槳4被所述支撐架3支撐固定,位置也不限于所述艙體20的外側(cè)面,也可設置在所述艙體20的頂部或底部,同時也可將所述螺旋槳4設置成可根據(jù)不同需要而轉(zhuǎn)向的結(jié)構(gòu),并不以本實施例為限。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shù)效果如下:
(1)所述吊艙裝置2包括兩個所述螺旋槳4及兩個所述支撐架3,分別設于所述艙體20的相對兩側(cè),通過控制兩個所述螺旋槳4的轉(zhuǎn)速來獲得轉(zhuǎn)向力矩而實現(xiàn)偏航,進而更好地控制所述浮空器的水平位置,使其得到良好的定點控制,使載人艙體20里的旅行者擁有更好的用戶體驗。
(2)所述頂蓋21及所述外殼23均呈圓臺狀,其上表面的面積均小于下表面的面積,且側(cè)表面為光滑弧面,這樣便使所述吊艙裝置2整體呈現(xiàn)出上窄下寬的結(jié)構(gòu),以更好地減小所述浮空器在升空過程中的空氣阻力。
(3)所述螺旋槳4與所述電機38同軸安裝于所述固定座37,所述固定座37安裝于所述第一支撐桿31和所述第二支撐桿32上,靠近所述連接端30,使所述螺旋槳4與所述艙體20之間具有一定距離,從而為所述螺旋槳4的轉(zhuǎn)動提供空間。
(4)所述第一支撐桿31、所述第二支撐桿32與所述骨架22的一連接桿在水平面形成了三角形結(jié)構(gòu),而第一支撐桿31、所述第三支撐桿33與所述骨架22的另一連接桿在豎直平面形成了三角形結(jié)構(gòu),從幾何學知識可知,三角形是一種結(jié)構(gòu)穩(wěn)定的形狀,從而保證了所述螺旋槳4即使在高速旋轉(zhuǎn)的情況下也能穩(wěn)定地固定于所述支撐架3。
(5)所述第四支撐桿34、所述第五支撐桿35和所述第六支撐桿36位于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撐桿31和所述第三支撐桿33所確定平面的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并且所述第五支撐桿35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撐桿31,同時所述第五支撐桿35也垂直于所述第四支撐桿34,使所述支撐架3具有更穩(wěn)固的結(jié)構(gòu),也方便設計制造。
(6)所述艙體20的下方還裝設一緩沖裝置27,所述緩沖裝置27的下方伸出多個支腿,由于所述緩沖裝置27具有一定的回彈能力,因此在所述浮空器著陸時可對所述吊艙裝置2有很好的緩沖保護,盡可能使在所述吊艙裝置2內(nèi)的旅行者感受不到所述吊艙裝置2與地面的撞擊。
提供之前的描述是為了使本領域中的任何技術(shù)人員均能夠?qū)嵺`本文中所描述的各種方面。但是應該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所附權(quán)利要求為準,而不應被限定于以上所解說實施例的具體結(jié)構(gòu)和組件。本領域技術(shù)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可以對各實施例進行各種變動和修改,這些變動和修改也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