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供作業(yè)員出入井道底坑的電梯的底坑出入裝置。
背景技術:
存在為了進行設置于電梯底坑的設備的維護點檢,作業(yè)員從最下層層站出入底坑內的情況。從最下層層站到底坑底面存在階梯差,因此,需要設置使作業(yè)員能夠安全出入的機構。在無機房電梯中,配置在井道內的設備較多,要求在井道平面尺寸上節(jié)省空間,因此,底坑出入裝置的結構和配置成為問題。尤其在轎廂尺寸較小的情況下,在垂直投影面內可配置底坑出入裝置的空間受限。因此,提出了下述的收納構造(專利文獻1和2)和底坑出入裝置(專利文獻3)等,在所述收納構造中,將帶鉤安裝臂固定于導軌,并將底坑出入裝置的上端部固定于鉤上,以使得梯子不會由于地震或電梯升降時的振動而脫開落下,所述底坑出入裝置在電梯的通常運行時收納于導軌背面?zhèn)?,在使用時將該底坑出入裝置向層站側拉出,將該底坑出入裝置的端部固定于設置于層站側的支架上進行使用。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246562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5-263387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3-220913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在這種電梯中,底坑出入裝置以在通常運行時與進行升降的電梯設備不會發(fā)生干擾的方式被收納于井道內。在作業(yè)員出入底坑內時,為了使用底坑出入裝置,需要在層站通過規(guī)定流程進行使收納于井道內的底坑出入裝置成為可使用狀態(tài)的準備作業(yè)。在該準備作業(yè)中,存在作業(yè)員由于從層站向井道內探身而掉下的擔憂,存在安全性和便利性差的問題。此外,在不使用底坑出入裝置時,需要使用機械傳感器或電傳感器來確認該底坑出入裝置以與電梯設備不發(fā)生干擾的方式被正確地收納的情況。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那樣的課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梯的底坑出入裝置,通過將底坑出入裝置始終設置在導軌的背面,而能夠省去收納底坑出入裝置、或使底坑出入裝置從收納狀態(tài)成為可使用狀態(tài)的準備作業(yè),使得作業(yè)員能夠安全且便利地出入底坑內。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fā)明的電梯的底坑出入裝置設置于井道內、用于從層站出入所述井道的底坑內,其特征在于,該電梯的底坑出入裝置具有多個踏板,該多個踏板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開間隔地架設,在井道內的垂直投影面中,層站和引導升降體的導軌彼此設置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在井道內的水平投影面中,各踏板以與導軌垂直交叉的方式被固定于導軌的背面或背面附近,從踏板與導軌交叉的、導軌的端部起到踏板的朝與導軌相反側延伸的端部為止的長度被配置成與足寬相等或大于足寬。
發(fā)明效果
本發(fā)明能夠實現(xiàn)下述這樣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較高的底坑出入裝置:在使用底坑出入裝置出入底坑的情況下,無需花費使收納于井道中的底坑出入裝置成為可使用狀態(tài)的準備作業(yè)或在不使用時將底坑出入裝置收納于井道中等的勞力和時間,能夠從層站直接使用底坑出入裝置。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電梯的底坑出入裝置的主視圖。
圖2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圖1的垂直投影面的俯視圖。
圖3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電梯的底坑出入裝置的主視圖。
圖4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圖3的垂直投影面的俯視圖(截面A-A)。
圖5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圖3的垂直投影面的俯視圖(截面B-B)。
圖6是示出構成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主要部分的其他模式的形態(tài)的主視圖。
圖7是示出構成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主要部分的其他模式的形態(tài)的主視圖。
圖8是示出構成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主要部分的其他模式的形態(tài)的主視圖。
圖9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電梯的底坑出入裝置的主視圖。
圖10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圖9的垂直投影面的俯視圖。
圖1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的電梯的底坑出入裝置的主視圖。
圖12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的圖11的垂直投影面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1.
圖1~圖2是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底坑出入裝置進行說明的圖,圖1是示出將底坑出入裝置配置于導軌背面的底坑出入裝置的主視圖,圖2是示出圖1的垂直投影面的俯視圖。另外,作為電梯的井道設備,對繩索、曳引機、限速器、控制盤等省略了圖示。
在井道1設置有層站2和作為升降體的轎廂3,在轎廂3的兩個側面設置有導軌4a、4b,該導軌4a、4b用于引導轎廂3以使轎廂3在井道1內進行升降。在井道1內的垂直投影面中,層站2和引導轎廂3的導軌4a、4b彼此設置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在轎廂3的側面的一側設置有作為向相反方向進行升降的升降體的對重5。使升降體進行升降的繩索(未圖示)的一側繞掛于對重5,另一側繞掛于設置在轎廂3下部的懸吊輪6,以2:1繞繩比方式配置,使轎廂3在井道1內進行升降。
用于從層站2出入井道1的底坑7內的底坑出入裝置8設置在導軌4a的背面,具有多個踏板9,該多個踏板9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開間隔地架設。導軌4a是在井道1內設置在對重5側的轎廂軌。踏板9以在井道1內的水平投影面中與導軌4a垂直交叉的方式,被固定于導軌4a的背面。在垂直投影面中從交叉的導軌4a觀察時,踏板9分別向層站2側和層站2的相反側延伸,從踏板9與導軌4a交叉的導軌4a的端部起到向與導軌4a相反側延伸的踏板9的端部的長度被配置成與足寬相等或大于足寬。
接下來,對上述那樣構成的實施方式1的動作進行說明。使轎廂3在比層站2靠上方的樓層停止,并打開層站2的門(未圖示),以從層站2出入底坑7內。作業(yè)員以站在層站2的靠井道1側的層站地坎(未圖示)附近的姿勢將手放在位于手能夠到的高度處的踏板9上,保持身體不會掉下井道1內的狀態(tài),不費力地將單腳放在位于單腳能夠到的程度的高度處的踏板9上,同時使整個身體向底坑出入裝置8移動。作業(yè)員移動到底坑出入裝置8之后,利用踏板9在底坑7內進行升降。作業(yè)員在結束底坑7內的作業(yè)之后,以與從層站2向底坑7內移動的流程相反的流程,使用底坑出入裝置8從底坑7返回到層站2。
如上述那樣,根據實施方式1,能夠實現(xiàn)下述這樣的電梯的底坑出入裝置:在設置于井道1內、用于從層站2出入井道1的底坑7內的底坑出入裝置8中,具有多個踏板9,該多個踏板9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開間隔地架設,在井道1內的垂直投影面中,層站2和引導作為升降體的轎廂3的導軌4a彼此設置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在井道1內的水平投影面中,各踏板9以與導軌4a垂直交叉的方式被固定于導軌4a的背面,從踏板9與導軌4a交叉的導軌4a的端部起到向與導軌4a相反側延伸的踏板9的端部的長度被配置成與足寬相等或大于足寬,由此,無需花費使收納于井道1的底坑出入裝置成為可使用狀態(tài)的準備作業(yè)或在不使用時將底坑出入裝置收納于井道1等的勞力和時間,能夠從層站2直接使用底坑出入裝置8,因此,安全性和便利性較高。此外,以使底坑出入裝置8不會與電梯設備發(fā)生干擾的方式始終將底坑出入裝置8設置在井道1內,因此,可以不需要對收納狀態(tài)的確認以及機械方式傳感器或電傳感器。
實施方式2.
圖3~圖5是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底坑出入裝置進行說明的圖,圖3是示出主要部分的主視圖,圖4是示出圖3的垂直投影面的俯視圖(截面A-A),圖5是示出圖3的垂直投影面的俯視圖(截面B-B)。圖6~圖8是示出構成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主要部分的其他模式的主視圖。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電梯的底坑出入裝置的不同之處在于: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開間隔地支承多個踏板9的支柱10的結構,此外,在底坑出入裝置8的一部分配置有用于將導軌4a固定于井道1壁的軌支架10,對除此之外的相同的部分標記相同的標號,并省略說明。
在圖3~圖5中,在底坑出入裝置8中設置有支柱10,該支柱10在多個踏板9的兩端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開間隔地進行支承。通過利用支柱10將多個踏板9相互連接起來從而確保了底坑出入裝置8所需的剛度。在多個踏板9的上下之間的一部分配置有用于將導軌4a固定于井道1壁的軌支架11。
對重側導軌12a固定于軌支架11的一端,對重側導軌11b固定于軌支架11的另一端,轎廂側導軌4a固定于軌支架11的中間部。即,轎廂側導軌4a通過軌支架11和對重側導軌12a、11b被固定于井道1壁上。
支柱10被配置成與軌支架11的水平方向交叉,與軌支架11抵接或接近軌支架11,并通過焊接或螺栓被固定于軌支架11。軌支架11被設置成能夠兼用作:將導軌4a固定于井道1壁,同時能夠作為踏板9來使用。
在此,軌支架11形成為一體,以不依賴于底坑出入裝置8的剛度的方式獨立地固定于井道1壁上。即,軌支架11不依賴于底坑出入裝置8的剛度,因此,也可以如圖6~圖7所示的那樣不設置支柱10。
在圖6中,踏板9被固定于導軌4a的背面,被設置為在垂直投影面中從固定導軌4a的位置起分別向層站側和層站的相反側這兩側延伸,并能夠兼用作軌支架11。在此,踏板9是能夠應用于在井道1內不會與井道設備發(fā)生干擾的情況的模式。
此外,在圖7中,踏板9被固定于導軌4a的背面,被設置成在垂直投影面中從固定導軌4a的位置起僅向層站側延伸。在此,踏板9是能夠應用于在井道1內的層站的相反側不會與井道設備發(fā)生干擾的情況的模式。
在圖8中,軌支架13被設置成分割結構,沒有直接固定在導軌4a的背面,而是借助于支柱10將導軌4a固定于井道1壁上。對重側導軌12a或12b固定于軌支架13的一端,支柱10固定于軌支架13的另一端。即,轎廂側導軌4a借助于底坑出入裝置8、軌支架13、對重側導軌12a或12b被固定于井道1壁上。底坑出入裝置8的踏板9的一部分被固定于導軌4a的背面。在此,由于軌支架13通過支柱10固定于導軌4a上,因此,以依賴于底坑出入裝置8的剛度的方式被固定于井道1壁上。
另外,在圖3~圖5中,以將支柱10固定于軌支架11并能夠兼用作踏板9的方式配置了底坑出入裝置8,但也可以利用其他手段來進行固定。例如,設置安裝工具(未圖示),該安裝工具具有在支柱10的一部分處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臂和在該臂的末端向下呈L字形的安裝部。通過在導軌4a的背面附近從上側將該向下呈L字形的安裝部勾掛于軌支架11上而將底坑出入裝置8固定。在該情況下,軌支架11與底坑出入裝置8分體地設置。
接下來,關于上述那樣構成的實施方式2的動作,由于與實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如上述那樣,根據實施方式2,由于具有支柱10,該支柱10固定于踏板9的端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開間隔地支承多個踏板9,因此,雖然在實施方式1中對底坑出入裝置8需要專用設計,但底坑出入裝置8的形狀變得與一般的梯子的形狀相同,因此不再需要專用設計,有利于降低成本。
此外,通過將用于把導軌4a固定于井道1壁的軌支架11配置在踏板9的上下之間,由此能夠將軌支架11兼用作踏板9,并且,還能夠將軌支架11兼用作用于將底坑出入裝置8固定于導軌4a的背面的構件,由此有利于部件的共用化和節(jié)省空間。而且,由于除作業(yè)員進行升降以外的載荷不會施加給底坑出入裝置8,因此,也可以不特別提高剛度,因此,能夠將一般的梯子作為底坑出入裝置8來應用,有利于降低成本。
此外,將支柱10固定于軌支架13,由此使軌支架13成為分割構造而安裝于底坑出入裝置8,因此,不需要像軌支架11那樣的一體化設計,因此,不僅是新設工程,在改建工程時,也使得用于避免與井道設備發(fā)生干擾的布局設計變得更容易,能夠提高設計的自由度。
實施方式3.
圖9~圖10是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底坑出入裝置進行說明的圖,圖9是示出主要部分的主視圖,圖10是示出圖9的垂直投影面的俯視圖。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電梯的底坑出入裝置的不同之處在于,將踏板9和/或支柱15配置在軌支架14的垂直投影面內,對除此之外的相同部分標記相同的標號,并省略說明。
在附圖中,在底坑出入裝置8中設置有支柱15,該支柱15在多個踏板9的兩端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開間隔地進行支承。支柱15在垂直方向上被設置成分割構造,至少一側或另一側中的任意側固定于踏板9或軌支架14。通過利用支柱15將多個踏板9相互連接起來從而確保了底坑出入裝置8所必需的剛度。在多個踏板9的上下之間的一部分配置有用于將導軌4a固定于井道1壁的軌支架14。
對重側導軌12a固定于軌支架14的一端,對重側導軌12b固定于軌支架14的另一端,轎廂側導軌4a和支柱15固定于軌支架14的中間部。即,轎廂側導軌4a通過軌支架14和對重側導軌12a、12b被固定于井道1壁上。
踏板9和/或支柱15被配置成在軌支架14的垂直投影面內重合。軌支架14被設置為能夠兼用作:用于將導軌4a固定于井道1壁,同時能夠作為踏板9來使用。在此,軌支架14形成為一體,以不依賴于底坑出入裝置8的剛度的方式獨立地固定于井道1壁上。
接下來,關于上述那樣構成的實施方式3的動作,由于與實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如上述那樣,根據實施方式3,通過將踏板9和/或支柱15配置在軌支架14的垂直投影面內,由此能夠將底坑出入裝置8的垂直投影面內的布局形成得緊湊,因此,不僅是新設工程,在改建工程時,也使得用于避免與井道設備發(fā)生干擾的布局設計變得更容易,能夠提高設計的通用性。
實施方式4.
圖11~圖12是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的底坑出入裝置進行說明的圖,圖11是示出主要部分的主視圖,圖12是示出圖11的垂直投影面的俯視圖。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的電梯的底坑出入裝置的不同之處在于,踏板16的一側配置于在垂直投影面內從導軌4a的背面觀察位于層站2側,對除此之外的相同的部分標記相同的標號,并省略說明。
用于從層站2出入井道1的底坑7內的底坑出入裝置8設置在導軌4a的背面,具有多個踏板15,該多個踏板15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開間隔地架設。踏板16以在井道1內的水平投影面中與導軌4a垂直交叉的方式被固定于導軌4a的背面。從交叉的導軌4a觀察踏板16時,踏板16向層站2側和層站2的相反側延伸。從踏板16與導軌4a所交叉的導軌4a的端部至向導軌4a的相反側延伸的踏板16的端部的長度被配置成與足寬相等或大于足寬。
向層站2側延伸的踏板16的末端被設置成在規(guī)定的位置處折曲,并且,配置在在垂直投影面內從導軌4a的背面觀察位于層站2側的位置處。另外,雖然在附圖中設置有支柱10,但是,在將踏板16固定于導軌4a的背面而確保了底坑出入裝置8的剛度的情況下,也可以不設置支柱10。
接下來,關于上述那樣構成的實施方式4的動作,由于與實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如上述那樣,根據實施方式4,通過將向層站2側延伸的踏板16的末端配置在垂直投影面內從導軌4a的背面觀察位于層站2側的位置處,由此使得在層站2與底坑出入裝置8之間隔開距離的情況下,能夠使踏板16的末端接近層站2,因此,作業(yè)員能夠安全地使用底坑出入裝置8。
標號說明
1:井道;2:層站;3:轎廂;4a、4b:導軌;5:對重;6:吊輪;7:底坑;8:底坑出入裝置;9、16:踏板;10、15:支柱;11、13、14:軌支架;12a、12b:對重側導軌。
產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供作業(yè)員出入井道底坑的電梯的底坑出入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