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臺面升降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手動及自動一體的臺面升降裝置。
背景技術:
臺面升降裝置常用作榻榻米的升降,現(xiàn)有技術中,臺面升降裝置或采用手動方式升降,或采用電動方式自動升降。采用手動方式升降的榻榻米使用時必須以人力帶動升降,對于家庭中的老年人和兒童來說,使用較為不便;采用電動方式升降的榻榻米使用時須依賴電能,一旦發(fā)生停電的情況,榻榻米將無法正常使用。
臺面升降裝置通過螺桿旋轉以實現(xiàn)臺面的上升或下降,在使用時,臺面會承受較大的向下的壓力,且時常產(chǎn)生震動,一旦臺面出現(xiàn)長時間的震動,螺桿會隨著臺面的震動而產(chǎn)生轉動,臺面也會隨著螺桿的轉動而自動下降。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具備自鎖功能的手自一體臺面升降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所述的技術方案:
一種手自一體臺面升降裝置,其包括底座、設置于所述底座上的升降機構、設于所述升降機構上端部處的安裝板、用于驅動所述升降機構電動伸縮升降的驅動電機、用于驅動所述升降機構手動伸縮升降的搖桿,還包括自鎖機構,所述自鎖機構包括一設于所述升降機構上的制動盤以及一凸柱,所述制動盤與所述凸柱相抵止時,可限制所述升降機構手動伸縮升降,并在所述升降機構電動升降時限制其一個端部的轉動,所述制動盤與所述凸柱相分離時所述升降機構可手動伸縮升降。
優(yōu)選地,所述升降機構包括兩組伸縮組件及一根分別與所述兩組伸縮組件嚙合的聯(lián)動軸,所述伸縮組件位于所述底座與所述安裝板之間,所述聯(lián)動軸穿過所述安裝板并可在所述搖桿的帶動下旋轉,所述制動盤包括盤面及彈性件,所述盤面穿設于所述聯(lián)動軸上且位于所述安裝板的上部,所述彈性件一端與所述盤面相抵止、另一端與安裝板上表面抵止,所述凸柱設于所述安裝板上表面,所述凸柱的頂端設有向所述制動盤方向延伸的懸臂,所述盤面上設有向外延伸的鎖緊臂,所述彈性件處于自然狀態(tài)時所述鎖緊臂與所述懸臂的側面相互抵接。
優(yōu)選地,所述每組伸縮組件由上螺套管、下螺套管及設置于上螺套管與下螺套管之間的若干中螺套管螺紋連接構成,所述下螺套管與底座連接且在所述驅動電機的驅動下轉動,所述上螺套管通過從動齒與緊配設置于所述聯(lián)動軸上的主動齒嚙合。
優(yōu)選地,所述中螺套管為兩個。
優(yōu)選地,所述搖桿可拆卸地設于所述聯(lián)動軸上端,所述聯(lián)動軸上設有用于容納所述搖桿的容納腔。
優(yōu)選地,還包括外殼導向組件,所述外殼導向組件由上級外殼、下級外殼及設置于上級外殼與下級外殼之間的若干中級外殼構成,所述下級外殼固定于所述底座,所述上級外殼的頂端固定于所述安裝板下表面。
優(yōu)選地,所述升降機構包括一組伸縮組件,所述伸縮組件由上螺套管、下螺套管及設置于上螺套管與下螺套管之間的若干中螺套管螺紋連接構成,所述下螺套管與底座連接且可在所述驅動電機的驅動下轉動,所述上螺套管穿過所述安裝板且可在所述搖桿的帶動下轉動,所述制動盤包括盤面及彈性件,所述盤面穿設于所述上螺套管上且位于所述安裝板的上部,所述彈性件一端與所述盤面相抵止、另一端與所述安裝板上表面抵止,所述凸柱設于所述安裝板上表面,所述凸柱的頂端設有向所述制動盤方向延伸的懸臂,所述盤面上設有向外延伸的鎖緊臂,所述彈性件處于自然狀態(tài)時所述鎖緊臂與所述懸臂的側面相互抵接。
優(yōu)選地,所述搖桿可拆卸地設于所述上螺套管上端,所述上螺套管內設用于容納所述搖桿的容納腔。
優(yōu)選地,還包括第一防夾裝置,所述第一防夾裝置包括一固定于所述安裝板上部的防夾板以及至少四個固定于所述防夾板下表面的第一傳感器。
優(yōu)選地,還包括第二防夾裝置,所述第二防夾裝置包括一設于底座且用于檢測升降機構伸縮狀態(tài)的第二傳感器。
本發(fā)明的有益技術效果在于:當臺面升降至合適的高度時,在沒有外力克服彈力使制動盤離開凸柱而解鎖的情況下、制動盤與凸柱相互抵觸,使得升降機構無法伸縮升降從而使臺面固定,這樣的手自一體臺面升降裝置在使用過程當中具備更好的穩(wěn)定性,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手自一體臺面升降裝置處于伸長狀態(tài)時部分爆炸圖。
圖2是本發(fā)明手自一體臺面升降裝置處于伸長狀態(tài)時另一角度的爆炸圖。
圖3是搖桿的立體視圖。
圖4是自鎖機構的細節(jié)圖。
圖5是本發(fā)明手自一體臺面升降裝置處于伸長狀態(tài)時去掉外殼組件的立體視圖。
圖6是本發(fā)明手自一體臺面升降裝置另一實施例處于伸長狀態(tài)時部分爆炸圖。
圖7是本發(fā)明手自一體臺面升降裝置另一實施例處于伸長狀態(tài)時組裝上外殼組件的立體視圖。
圖8是本發(fā)明手自一體臺面升降裝置另一實施例去掉中級外殼及上級外殼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更加清楚地理解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闡述。
如圖1至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手自一體臺面升降裝置1包括底座11、設置于該底座11上的升降機構12、設置于該升降機構12上端部處的安裝板13、用于驅動該升降機構12伸縮升降的驅動電機14、用于手動帶動該升降機構12伸縮升降的搖桿15及自鎖機構16,其中,自鎖機構16包括一設于所述升降機構12上的制動盤161以及凸柱162,制動盤161與凸柱162相抵止時限制升降機構12的手動伸縮升降,并在電動升降時限制升降機構12一個端部的轉動,制動盤161與凸柱162相分離時升降機構可手動伸縮升降。
在圖1-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升降機構12包括兩組伸縮組件121及一根穿過安裝板13的聯(lián)動軸122,伸縮組件121由上螺套管1214、下螺套管1211及設置于上螺套管1214與下螺套管1211之間的若干中螺套管螺紋連接構成。下螺套管1211設于底座11的上表面,下螺套管1211設內螺紋。中螺套管由次級螺套管1212、第三級螺套管1213構成,次級螺套管1212表面設外螺紋,次級螺套管1212套于下螺套管1211內并與其螺紋連接,次級螺套管1212設內螺紋,第三級螺套管1213表面設外螺紋,第三級螺套管1213套于次級螺套管1212內并與其螺紋連接,上螺套管1214表面設外螺紋,上螺套管1214套于第三級螺套管1213內并與其螺紋連接。上螺套管1214的頂端設從動齒1215。聯(lián)動軸122位于安裝板13下部的一端設主動齒1221,主動齒1221與從動齒1215嚙合。
本實施例中,中螺套管包括兩個螺套管,于其他實施例中,中螺套管亦可包括其他數(shù)量的螺套管。
驅動電機14設于底座10上。驅動電機14的輸出端通過底端傳動齒驅動下螺套管1211轉動。當自鎖機構16鎖緊時,上螺套管1214不會隨著下螺套管1211的轉動而旋轉。因此,下螺套管1211的轉動帶動次級螺套管1212、第三級螺套管1213旋轉使伸縮組件12升降,并以此完成升降機構12在驅動電機14帶動下的升降。
本實施例中驅動電機14的輸出端設計數(shù)傳感器142,計數(shù)傳感器142可計量底端傳動齒的轉動圈數(shù)及速度。通過計量底端傳動齒的轉動圈數(shù),可以計算出升降機構12伸長和縮短的長度。本實施例中底端傳動齒外設防護套141,防護套141可防止底端傳動齒在運動過程中夾進外部物體和防止整個升降機構搖擺。
聯(lián)動軸122位于安裝板13上部的一端設搖桿槽1222,搖桿15可拆卸地安裝于搖桿槽1222中。聯(lián)動軸122內部設容納腔1223,容納腔1223用于收納拆卸下來的搖桿15。本實施例中搖桿15包括第一搖臂151、第二搖臂152以及第三搖臂153,第二搖臂152上設有沿長度方向延伸的凹槽1521,在第二搖臂152的兩端分別設有貫通凹槽1521的的第一缺口1522和第二缺口1523,將第一搖臂151的第一端穿過第一缺口1522后與第二搖臂152鉸接,第三搖臂153的第一端穿設在第二缺口1523內并與第二搖臂152鉸接,同時設置一根同步桿154,將同步桿154的一端與第一搖臂151第一端的伸出部分鉸接,將同步桿154的另一端與第三搖臂153的第一端鉸接,第一搖臂151、第二搖臂152、第三搖臂153以及同步桿154構成一四連桿機構,通常情況下,第一搖臂151、第二搖臂152以及第三搖臂153收攏處于同一直線,可以將搖桿15放置在容納腔1223內,方便收納,需要使用時,取出搖桿15,只需要打開第一搖臂151,在同步桿154的作用下,帶動第三搖臂153自動打開,收攏第一搖臂151時,第三搖臂153也自動收攏,使用方便。在第三搖臂153的第二端設有用于與搖桿槽1222連接的卡銷1531,這樣第三搖臂153與聯(lián)動軸122的連接更可靠,在第三搖臂153的第二端設有一空腔,空腔內設有一掛鉤1532,當搖桿15放置在容納腔1223內時取用更加方便;在第一搖臂151的第二端套裝有把套1511,防止使用搖桿15時可能發(fā)生打滑的情況。
轉動搖桿15時,聯(lián)動軸122隨之轉動,從而通過主動齒1221帶動上螺套管1214轉動,上螺套管1214轉動的同時相對第三級螺套管1213伸縮升降。當上螺套管1214伸縮升降至極值時,上螺套管1214帶動第三級螺套管1213開始轉動,第三級螺套管1213轉動的同時相對第二級螺套管1212伸縮升降。當?shù)谌壜萏坠?213伸縮升降至極值時,第三級螺套管1213帶動第二級螺套管1212開始轉動,第二級螺套管1212轉動的同時相對第一級螺套管1211伸縮升降,并以此完成升降機構12在搖桿15的帶動下升降。
本實施例中,制動盤161包括盤面1611及壓簧1612。盤面1611穿設于聯(lián)動軸122上且位于安裝板13的上部,壓簧1612一端與盤面1611相抵止另一端與安裝板13上表面抵止,盤面1611相對于聯(lián)動軸122可以發(fā)生軸向上下移動但不可相對于聯(lián)動軸122轉動。凸柱162固定于安裝板13的上表面。凸柱162的頂端設有向制動盤161方向延伸的懸臂1621,盤面1611上設有向外延伸的鎖緊臂1613。壓簧1612處于自然狀態(tài)下時,懸臂1621與鎖緊臂1613相抵接,從而使自鎖機構60鎖緊。此時,即使安裝板13受到持續(xù)向下的作用力,制動盤161被鎖緊而不可轉動,進而聯(lián)動軸122不可轉動,進而伸縮組件121不可伸縮升降,從而保持了安裝板13的穩(wěn)定。壓簧1612處于壓縮狀態(tài)時,制動盤161離開凸柱162而解鎖。當轉動搖桿15時,制動盤161及聯(lián)動軸122隨著搖桿15的轉動而同時轉動,進而伸縮組件121伸縮升降,并以此完成升降機構12在搖桿15帶動下的升降。
本實施例中利用壓簧1612來實現(xiàn)制動盤161與凸柱162的分合,于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使用其他彈性部件實現(xiàn)制動盤61與凸柱62的分合,如利用彈性壓片、卡片等。
本實施例中手自一體臺面升降裝置還包括外殼組件17。外殼組件17由上級外殼174、下級外殼171及設置于上級外殼174與下級外殼171之間的若干中級外殼構成。下級外殼171固定于底座11上表面。本實施例中,中級外殼由次級外殼172及第三級外殼173構成。次級外殼172可伸縮地套于下級外殼171內部,第三級外殼173可伸縮地套于次級外殼172內部,上級外殼174可伸縮地套于第三級外殼173內部。上級外殼174頂端固定于安裝板13的下表面。本實施例中,中級外殼包括兩級,于其他實施例中,根據(jù)臺面最高高度,也可調整中級外殼的級數(shù)。本實施例中,上一級外殼套于下一級外殼內部,與其他實施例中,也可將上一級外殼套于下一級外殼的外部。
本實施例中手自一體臺面升降裝置還包括限位組件18,限位組件18包括上行限位開關181、下行限位開關182以及固定于安裝板13與底座11之間的可伸縮限位桿183。上行限位開關181及下行限位開關182固定于限位桿183上。當升降機構12縮短至最短時,下行限位開關182與套于聯(lián)動軸122下方的聯(lián)動軸固定板1224接觸,此時驅動電機14停止驅動升降機構12進一步收縮;當升降機構12伸長至最長時,上行限位開關181與限位桿壓條1831接觸,此時驅動電機14停止驅動升降機構12進一步伸長。
本實施例中手自一體臺面升降裝置還包括第一防夾裝置191,第一防夾裝置191包括固定于安裝板13上表面的防夾板1911以及固定于防夾板1911下表面的至少四個壓力傳感器1912。當升降機構12在驅動電機14的帶動下收縮時,若壓力傳感器1912感應到壓力達到一定值,則表示有阻礙升降機構進一步收縮的外界物體存在,如置入下方的使用者的肢體。此時,壓力傳感器1912向驅動電機14發(fā)出停止運行的信號,以避免夾傷使用者。
本實施例中還包括第二防夾裝置(圖中未視出),第二防夾裝置包括設于底座11的第二傳感器,第二傳感器可檢測升降機構12收縮時的運動狀態(tài),若第二傳感器檢測到升降機構12的運動狀態(tài)與電機的輸出狀態(tài)不一致,則表示可能有障礙物出現(xiàn),如置入下方的使用者的腿部,此時向驅動電機14發(fā)出停止運行的信號,以避免夾傷使用者。
圖6至圖8是本發(fā)明手自一體臺面升降裝置的另一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手自一體臺面升降裝置2相應地包括底座21、設置于該底座21上的升降機構22、設置于該升降機構22上端部處的安裝板23、用于驅動該升降機構22伸縮升降的驅動電機24、用于手動驅動該升降機構22伸縮升降的搖桿25及自鎖機構26,其中,自鎖機構26包括一設于所述升降機構22上的制動盤261以及凸柱262,制動盤261與凸柱262相抵止時限制升降機構22的手動伸縮升降,并在電動升降時限制升降機構22一個端部的轉動,制動盤與所述凸柱相分離時所述升降機構可手動伸縮升降。
其中,升降機構22包括一組伸縮組件221,伸縮組件221由上螺套管2213、下螺套管2211及設置于上螺套管2213與下螺套管1211之間的中螺套管2212螺紋連接構成。下螺套管2211設于底座21的上表面且可在驅動電機24的帶動下轉動,下螺套管2211設內螺紋。中螺套管2212表面設外螺紋,中螺套管2212套于下螺套管2211內并與其螺紋連接,中螺套管2212設內螺紋,上螺套管2213表面設外螺紋,上螺套管2213套于中螺套管2212內并與其螺紋連接。上螺套管2213穿過安裝板23。
本實施例中,中螺套管2212包括一個螺套管,于其他實施例中,中螺套管亦可包括其他數(shù)量的螺套管。
參照圖1至圖5所示的實施例,制動盤261包括盤面2611及壓簧2612,盤面2611穿設于上螺套管2213上且位于安裝板23的上部,盤面2611相對于上螺套管2213可以發(fā)生軸向上下移動但不可相對于上螺套管2213發(fā)生轉動。制動盤261的結構以及制動盤的鎖緊與解鎖原理可參考圖1至圖5所示的實施例。
上螺套管2213位于安裝板23上部的一段設搖桿槽2214,搖桿25可拆卸地安裝于搖桿槽2214中。上螺套管2213內部設容納腔2215,容納腔2215用于收納拆卸下來的搖桿25。搖桿25的轉動可帶動伸縮組件221伸縮升降。
本實施例中搖桿25的結構可參照圖1至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搖桿的結構。
在圖6至圖8所示的實施例中,還包括外殼組件27,外殼組件27包括固定于底座21上表面的下級外殼271,可伸縮地套于下級外殼271外部的中級外殼272,以及可伸縮地套于中級外殼272外部的上級外殼273,上級外殼273一端固定于安裝板23下表面。本實施例中,中級外殼272只包括一級,于其他實施例中,根據(jù)臺面最高高度,也可調整中級外殼的數(shù)量。
在圖6至圖8所示的實施例中還包括限位組件28,限位組件28包括上行限位開關281、下行限位開關282以及限位桿283,上行限位開關281及下行限位開關282固定于下級外殼271內壁,限位桿283一端固定于安裝板23下表面,另一端可伸縮地連接于下級外殼271的內壁。當升降機構22縮短至最短時,下行限位開關282與安裝板23的下表面接觸,此時驅動電機24停止驅動升降機構22進一步收縮;當升降機構22伸長至最長時,上行限位開關281與限位桿壓條2831接觸,此時驅動電機24停止驅動升降機構22進一步伸長。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非對本發(fā)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施以各種等同的更改和改進,凡在權利要求范圍內所做的等同變化或修飾,均應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