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風機葉片生產(chǎn)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吊具,適用于風機葉片生產(chǎn)過程中腹板的起吊和移位。
背景技術:
在風機葉片生產(chǎn)過程中,常常需要通過吊具將風機葉片腹板吊起并移至其他位置。參見圖1,現(xiàn)有技術的吊具通常由倒T形吊鉤1'和與倒T形吊鉤1'連接的F形吊夾2'構成。工作時,倒T形吊鉤1'與F形吊夾2'相配合將腹板3'吊起。
然而,現(xiàn)有的風機葉片腹板吊具有以下缺點:1)吊具的倒T形吊鉤1'與腹板3'的翻邊5'采用線接觸的方式,配合方式不夠穩(wěn)固,吊裝時,腹板3'容易脫鉤掉下,存在安全隱患;2)在每次起吊腹板3'時,都需要給F形吊夾2'的左右兩個夾臂4'的下端螺孔穿設螺栓,F(xiàn)形吊夾2'通過螺栓與腹板3'的外側連接,操作比較繁瑣。
因此,現(xiàn)有技術中亟需一種安全性更高、更便于操作的風電葉片腹板吊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更加合理、安全性更高、更便于操作的風電葉片腹板的吊具工裝。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一種風電葉片腹板的吊具工裝,包括直立的吊桿,所述吊桿套設有滑套,所述吊桿的下端部位于所述滑套的下方,所述滑套的下端部前后兩側面分別鉸接有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所述第一連桿、所述第二連桿的下端部分別鉸接有第三連桿和第四連桿,所述第三連桿、所述第四連桿的下端部分別與所述吊桿的下端部的前后兩側面鉸接,所述第一連桿的下端部和所述第二連桿的下端部正對腹板的兩個翻邊的內(nèi)側面均設置有支板,所述滑套于所述吊桿的左右兩側相互對稱的固定連接有倒“L”字形的限位框。
所述滑套與所述限位框之間固定連接有加強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更加合理,吊鉤與腹板的翻邊采用面接觸的配合方式,連接配合方式更加穩(wěn)固,大大增加起吊及移位作業(yè)的安全性。同時,本實用新型使用操作更加方便,減少了操作工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現(xiàn)有風機葉片腹板吊具的使用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一;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二。
在圖1中:1'-倒T形吊鉤;2'-F形吊夾;3'-腹板;4'-夾臂;5'-翻邊;
在圖2、圖3中:1-吊桿;2-加強筋;3-滑套;4-第一連桿;5-第二連桿;6-第三連桿;7-第四連桿;8-支板;9-限位框;10-腹板;11-翻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
如圖1、圖2所示,一種風電葉片腹板的吊具工裝,包括直立的吊桿1,吊桿1套設有滑套3,吊桿1的下端部位于滑套3的下方,滑套3的下端部前后兩側面分別鉸接有第一連桿4和第二連桿5,第一連桿4、第二連桿5的下端部分別鉸接有第三連桿6和第四連桿7,第三連桿6、第四連桿7的下端部分別與吊桿1的下端部的前后兩側面鉸接,第一連桿4的下端部和第二連桿5的下端部正對腹板10的兩個翻邊11的內(nèi)側面均設置有支板8,滑套3于吊桿1的左右兩側相互對稱的固定連接有倒“L”字形的限位框9。
在本實用新型中,第一連桿4、第二連桿5、第三連桿6和第四連桿7構成吊鉤,第一連桿4、第二連桿5、第三連桿6和第四連桿7隨吊桿1與滑套3的相對位移打開或收起。為了增加滑套3與限位框9的連接強度,滑套3與限位框9之間固定連接有加強筋2。
工作時,參見圖1,向上提起滑套3,使第一連桿4、第二連桿5、第三連桿6、第四連桿7處于收起狀態(tài),將吊桿1的下端部及收起的第一連桿4、第二連桿5、第三連桿6和第四連桿7伸入腹板10中部空腔內(nèi),左右兩側的兩個限位框9位于腹板10的外側。參見圖2,起吊時,向上提起吊桿1,滑套3及限位框9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落,使第一連桿4、第二連桿5、第三連桿6和第四連桿7打開,支板8向上支撐住腹板10的兩個翻邊11,在左右兩個限位框9的限位作用下,穩(wěn)固的將腹板10提起。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更加合理,吊鉤與腹板10的翻邊11采用面接觸的配合方式,連接配合方式更加穩(wěn)固,大大增加起吊及移位作業(yè)的安全性。同時,本實用新型使用操作更加方便,減少了操作工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內(nèi)容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的簡單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均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