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加料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粉未物料加料裝置,屬于加料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加料裝置是醫(yī)藥、化工等行業(yè)物料粉碎時經(jīng)常用到的設備,在進行反應釜固體連續(xù)投料時更是需要,特別是對于螺旋加料,在現(xiàn)有的螺旋加料設計時因為水平安裝帶螺旋加料桿的加料泵、管道連接及管道的棱角使物料過多殘留比如CN102849417A、CN102796278A,即影響投料比、收率,造成浪費,增加了清潔的難道。中國專利CN102631869A與CN102618305A中都包含一個垂直安裝的帶螺旋加料桿的加料泵,中國專利CN103071428A也公開一個垂直安裝的帶螺旋連桿,但它們都把螺旋桿放置在加料裝置上,螺旋連桿過長,不穩(wěn)定,裝置整體化,不便于清潔、換產(chǎn)品使用。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一直嘗試新的技術方案,但是由于加工裝置本身結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改進的方案一直不理想,因此,迫切的需要一種新的方案解決該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正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提供一個粉未物料加料裝置,該技術方案結構設計緊湊巧妙,整個管道設計平順、圓滑無死角,便于實現(xiàn)粉未螺旋加料控速,無殘留,容易拆洗。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粉未物料加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料裝置包括加料漏斗、加料泵以及加料管道,所述加料漏斗設置在加料管道上方,所述加料泵設置在加料管道上,加料泵與水平線設置有角度,所述加料漏斗與加料管道設置為可拆卸結構,所述加料泵內(nèi)設置有螺旋加料桿。該技術方案首次提出在加料泵內(nèi)設置螺旋加料桿,整個結構設計巧妙,拆卸方面,利于清潔,并且整個加料過程更加穩(wěn)定,提高了加料效率。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加料漏斗與加料管道之間通過卡箍連接或者卡扣連接,該結構便于后期拆卸,清潔。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加料泵與水平線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30°且小于90°,優(yōu)選為45°—65°,避免水平方向的加料管道,該傾斜角度更加有利于加料。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加料漏斗與加料管道連接處設置有平順圓滑連接段。把加料管道做成圓滑無死角,在重力作用及加料泵的振動作用下使物料無殘留,螺旋加料桿所在的管道與下段管道卡箍連接便于拆卸安裝。
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該技術方案的優(yōu)點如下:1)該技術方案結構設計緊湊巧妙,加料漏斗與加料管道之間通過卡箍連接或者卡扣連接,該結構便于后期拆卸,清潔;2)該技術方案中加料泵與水平線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30°且小于90°,優(yōu)選為45°—65°,避免水平方向的加料管道,該傾斜角度更加有利于加料;3)該技術方案中加料漏斗與加料管道連接處設置有平順圓滑連接段。把加料管道做成圓滑無死角,在重力作用及加料泵的振動作用下使物料無殘留,螺旋加料桿所在的管道與下段管道卡箍連接便于拆卸安裝;4)該技術方案成本較低,便于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加料漏斗,2為連接段,3為加料泵,4為螺旋連加料桿,5為加料管道。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加深對本實用新型的認識和理解,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介紹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參見圖1,一種粉未物料加料裝置,所述加料裝置包括加料漏斗1、加料泵3以及加料管道5,所述加料漏斗1設置在加料管道5上方,所述加料泵3設置在加料管道5上,加料泵與水平線設置有角度,所述加料漏斗與加料管道設置為可拆卸結構,所述加料泵內(nèi)設置有螺旋加料桿。該技術方案首次提出在加料泵內(nèi)設置螺旋加料桿,整個結構設計巧妙,拆卸方面,利于清潔,并且整個加料過程更加穩(wěn)定,提高了加料效率。
實施例2:參見圖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加料漏斗1與加料管道5之間通過卡箍連接或者卡扣連接,該結構便于后期拆卸,清潔。其余結構和優(yōu)點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3:參見圖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加料泵3與水平線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30°且小于90°,優(yōu)選為45°—65°,避免水平方向的加料管道,該傾斜角度更加有利于加料。其余結構和優(yōu)點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4:參見圖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加料漏斗與加料管道連接處設置有平順圓滑連接段。把加料管道做成圓滑無死角,在重力作用及加料泵的振動作用下使物料無殘留,螺旋加料桿所在的管道與下段管道卡箍連接便于拆卸安裝。其余結構和優(yōu)點與實施例1相同。
工作原理:工作時,參見圖1,物料通過加料漏斗進入加料管道,同時加料泵中的螺旋加料桿進行旋轉帶動物料下滑,由于加料漏斗與加料管道連接處設置有平順圓滑連接段。把加料管道做成圓滑無死角,在重力作用及加料泵的振動作用下使物料無殘留,提高了加料效率。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將實施例2、3、4所述的技術特征中至少一個與實施例1組合,形成新的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作出的等同變換或替代均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