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轉運設備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內扣式整車運輸車用夾持機構。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車成了人們日常生活出行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且需求量仍在持續(xù)增長,汽車工業(yè)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制造工業(yè),而對于汽車生產企業(yè)來說,隨著需求量的增加和技術的提升,產量逐年升高,而在這種大批量生產制造的過程中,對于新車的下線入庫的運輸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在整車完成組裝檢驗完成入庫后,所占空間較大,導致好多新車無處放置,只能另建庫房,不僅浪費空間而且導致生產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在較長的運輸過程浪費人力且運輸時間較長,針對此種情況,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內扣式整車運輸車用夾持機構,結構簡單且不占據(jù)空間,從外向內的夾持能夠平穩(wěn)的夾持住較大重量的汽車,夾持效果較好,實用性較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內扣式整車運輸車用夾持機構,以簡單的結構實現(xiàn)較重汽車的托舉,夾持力較大且較平穩(wěn)。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
一種內扣式整車運輸車用夾持機構,包括兩組鏡像放置的夾持裝置,且每組包括兩個相互平行的夾持機構,所述夾持機構包括氣缸、活塞、多個第一連桿和多個第二連桿,所述活塞的一端與所述氣缸連接,另一端與兩個所述第一連桿鉸接,所述第一連桿的另一端分別鉸接有第二連桿,所述第二連桿呈V字形,且兩個所述第二連桿V字形的開口端相靠近的部分鉸接,形成 W形,通過所述氣缸帶動與其連接的所述活塞運動,進而帶動與所述活塞鉸接的所述第一連桿和所述第二連桿運動,驅使所述第二連桿伸出底座側壁,兩組所述夾持裝置上的所述夾持機構分別一一對應且其上的所述活塞的軸線分別重合,兩組所述夾持裝置上的所述第二連桿在伸出過程中相互靠近;
進一步的,所述夾持機構置于活動板上,所述活塞的軸線與所述活動板的平面平行且垂直于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之間的中心線,所述第一連桿和所述第二連桿相對所述活動板做水平運動。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連桿鉸接部分為銷軸鉸接,且通過所述銷軸固定在所述活動板上。
進一步的,所述夾持機構與底座上的控制系統(tǒng)電連接。
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內扣式整車運輸車用夾持機構具有以下優(yōu)勢:
(1)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內扣式整車運輸車用夾持機構,通過夾持機構將汽車進行夾持固定,此種夾持方式結構簡單,采用由外向內分散進行夾持,能夠撐起較重的汽車,結構設計合理,且方便快捷,能夠在此種夾持狀態(tài)下平穩(wěn)的進行運輸,解決了運輸時間較長浪費人員的問題。
(2)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夾持機構置于活動板上,所述活塞的軸線與所述活動板的平面平行且垂直于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之間的中心線,所述第一連桿和所述第二連桿相對所述活動板做水平運動。保證第二連桿在活動板運動過程中同樣能側向伸出,實現(xiàn)對汽車的夾持。
(3)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第二連桿鉸接部分為銷軸鉸接,且通過所述銷軸固定在所述活動板上。通過此種形式實現(xiàn)第二連桿的伸出,且在伸出過程中保證兩個第二連桿相互收縮,順利對汽車輪胎部位夾持。
(4)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夾持機構與底座上的控制系統(tǒng)電連接。實現(xiàn)控制的自動化,保證設備能根據(jù)需要自由將汽車運到各個地方,簡單方便。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內扣式整車運輸車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內扣式整車運輸車用夾持機構第一底座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內扣式整車運輸車用夾持機構第二底座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第一底座內升降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第二底座內升降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內扣式整車運輸車底部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保護棚;2-第一底座;3-第二底座;4-活動保護板;5-控制系統(tǒng);6- 方形槽;7-凹槽;8-惰輪驅動機構;9-活動板;10-夾持機構;11-升降機構; 801-第二電動機;802-主動輪;803-從動輪;804-惰輪;1001-氣缸;1002- 活塞;1003-第一連桿;1004-第二連桿;1101-減速器;1102-第一電動機;1103-渦輪蝸桿副;1104-傳動軸;1105-換向器;1106-聯(lián)軸器;1107-升降臺。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通過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一種內扣式整車運輸車,包括底座,底座分為第一底座2和第二底座3,第一底座2和第二底座3通過弧形保護棚1將兩者連接,使兩者間形成中空的弧形通道,第一底座2和第二底座3內部均設有升降機構11 和夾持機構10,且夾持機構10置于升降機構11上,通過升降機構11帶動夾持機構10在底座內升降;第一底座2和第二底座3上分別有兩個夾持機構10,且相互平行置于底座內,夾持機構10包括氣缸1001、活塞1002、多個第一連桿1003和多個第二連桿1004,活塞1002的一端與氣缸1001連接,另一端與兩個第一連桿1003鉸接,第一連桿1003的另一端分別鉸接有第二連桿1004,第二連桿1004呈V字形,第一連桿1003與第二連桿1004的V 字形底部鉸接,且兩個第二連桿1004V字形的開口端相靠近的部分鉸接,形成W形,通過氣缸1001帶動與其兩端連接的活塞1002運動,進而帶動與兩個活塞1002鉸接的第一連桿1003和第二連桿1004運動,驅使第二連桿1004 伸出底座側壁,第一底座2上的活塞1002和第二底座3上的活塞1002的軸線分別重合,且兩個底座上的夾持機構10相互反向放置且第二連桿1004在伸出過程中相互靠近;升降機構11上設有活動板9,活動板9的平面與底座的平面平行,升降機構11包括第一電動機1102、減速器1101、換向器1105、傳動軸1104和升降機,每個底座內的升降機為兩個,分別分布于活動板9 底部的前后兩端,且通過傳動軸1104將兩個升降機連接,傳動軸1104的軸線平行于第一底座2和第二底座3之間的中心線,且兩個升降機的中間為第一電動機1102,通過換向器1105將兩端的升降機連接,通過第一電動機1102 將動力經減速器1101輸出,經由換向器1105的作用將動力均勻分布到兩個升降機上,最終控制升降機同時升降。通過夾持機構10和升降機構11的共同作用,將汽車托舉起,運送到固定位置,此種夾持方式結構簡單,且能夠撐起較重的汽車,結構設計合理,且保證了車與車之間較小的空隙,增大了空間的利用率,且方便快捷,減少了人員的浪費,在同樣的空間能夠存放更多的車輛,對汽車本身也會起到保護作用,不會劃傷汽車。
其中,活塞1002的軸線與活動板9的平面平行且垂直于第一底座2和第二底座3之間的中心線,第一連桿1003和第二連桿1004相對活動板9做水平運動。保證第二連桿1004在活動板9運動過程中同樣能側向伸出,實現(xiàn)對汽車的夾持。
其中,第一底座2和第二底座3相對應的側壁上分別開有相同的凹槽7,第二連桿1004的V字形未鉸接端能伸出凹槽7,凹槽7的高度大于升降機構 11帶動活動板9的升降高度。在升降的過程中,隨著活動板9升起的第二連桿1004隨之向外伸出,凹槽7的高度保證第二連桿1004順利伸出,不會與底座側壁發(fā)生碰撞,以致?lián)p壞零部件。
其中,第二連桿1004鉸接部分為銷軸鉸接,且通過銷軸固定在活動板9 上。通過此種形式實現(xiàn)第二連桿1004的伸出,且在伸出過程中保證兩個第二連桿1004相互收縮,順利對汽車輪胎部位夾持。
其中,傳動軸1104由聯(lián)軸器1106與升降機或換向器1105連接,升降機包括渦輪蝸桿副1103、升降桿和升降臺1107,升降臺1107與活動板9的底部接觸,經由傳動軸1104傳出的動力帶動渦輪蝸桿副1103運動,進而帶動與渦輪同軸心轉動連接的升降桿上下運動,使升降桿上的升降臺1107上下運動,最終帶動活動板9豎直升降。聯(lián)軸器1106的使用更好的傳遞扭矩,在較大的承重狀態(tài)下提高軸系動態(tài)性能,此種結構的升降機運行平穩(wěn),通過升降臺1107與活動板9的轉動連接使升降桿在旋轉上升時更平穩(wěn)的帶動活動板9升降,升降穩(wěn)定,保證了工作的正常運行。
其中,第一底座2和第二底座3分別固定兩個惰輪驅動機構8,每個底座上的惰輪驅動機構8分別置于底座的前后兩端,惰輪驅動機構8包括第二電動機801、主動輪802、從動輪803、惰輪804,主動輪802和從動輪803 的軸線均與活動板9的平面垂直,通過第二電動機801帶動主動輪802轉動,進而帶動與其嚙合的從動輪803轉動,進而控制與從動輪803連接的惰輪804 的轉動方向。此種惰輪驅動機構8在沒有外力控制的情況下較穩(wěn)定,能保持靜止狀態(tài),設備在夾持較重的汽車時不會發(fā)生移動的現(xiàn)象,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當驅動齒輪運動后,從動輪803再控制惰輪804運動,能夠較準確的控制。
其中,底座上還設有控制系統(tǒng)5,第一底座2和第二底座3上的惰輪驅動機構8、升降機構11和夾持機構10分別與控制系統(tǒng)5電連接。實現(xiàn)控制的自動化,保證設備能根據(jù)需要自由將汽車運到各個地方,簡單方便。
其中,第一底座2和第二底座3上表面對應不同的機構分別設有多塊可拆卸活動保護板3。通過可拆卸連接保證內部結構便于維護保養(yǎng),減少維護的難度。
其中,保護棚1上與第一底座2和第二底座3相連接的兩側分別開有方形槽6。在設備發(fā)生故障時,惰輪驅動機構8不起作用,可以通過方形槽6 進入主駕駛位置,將汽車開走。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一種內扣式整車運輸車,在使用前先對設別進行檢查,看是否有異常,在保證設備正常的狀態(tài)下,開啟啟動按鈕,使控制系統(tǒng)5通電,通過對控制系統(tǒng)5發(fā)出命令,使控制系統(tǒng)5控制惰輪驅動機構8運行,第二電動機801驅動主動輪802的正向或反向轉動,帶動嚙合從動輪803運動,進而帶動與從動輪803連接的惰輪804根據(jù)命令轉動,按照命令的軌跡行至待運輸汽車,使汽車完全進入保護棚1,且使主駕駛門與其中的一個方形槽6對齊,對準后隨即停止,在惰輪804無驅動下,本運輸車不會因外力滑動,保證了在較大外力作用下不會發(fā)生偏移,隨后控制系統(tǒng)隨即發(fā)出夾取命令,兩個底座上的氣缸1001同時開始帶動活塞1002 向位于中間的汽車方向伸出,隨著活塞1002的運動,其上鉸接的兩個第一連桿1003向外運動,同時推動與其鉸接的第二連桿1004運動,由于兩個第二連桿1004鉸接部分固定在活動板9上,使活塞1002在運動過程中第一連桿1003在向外運動的過程中夾角變大,推動第二連桿1004未鉸接端呈弧向收縮狀態(tài)從凹槽7伸出底座,從而對其四周的輪胎進行加緊,達到夾緊狀態(tài)后控制系統(tǒng)5控制氣缸1001停止運動,保持夾緊狀態(tài),隨即向兩個底座上的升降機構11發(fā)出同時工作的命令,第一電動機1102接收命令開始啟動,將動力經減速器1101傳出,通過換向器1105將動力均勻傳遞到每個底座上前后兩端的升降機,使升降臺1107同時升降,進而平穩(wěn)的帶動兩個活動板9 同時上升,活動板9上的夾緊機構10隨之將汽車托起,此種夾持方式將重力分散,保證能夠夾起較重的汽車,隨之控制系統(tǒng)5發(fā)出命令,使惰輪804 將汽車運輸?shù)郊榷ǖ奈恢?,到達固定位置后,控制系統(tǒng)5控制第一電動機 1102反轉,升降臺1107下降,使輪胎與地面接觸,隨之夾持機構10中的氣缸1001開始收縮,活塞1002向內運動,帶動第二連桿1004逐漸松開輪胎,收入底座內還原,然后運輸車出來,再對其他待運輸汽車重復以上操作,直至完成運輸為止。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