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公開涉及一種用于支撐片材的片材盤。
背景技術(shù):
很多圖像記錄設(shè)備諸如打印機設(shè)置有用于支撐記錄有圖像的片材的片材盤。一些片材盤能夠在多個步驟中延伸和收縮從而支撐各種尺寸的片材。
例如,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申請公布特開2010-173832)公開了包括片材輸出盤和能夠相對于片材輸出盤移動的輔助盤的圖像記錄設(shè)備。輔助盤能夠移動到:(i)輔助盤被存儲在片材輸出盤中的縮回位置;(ii)輔助盤從片材輸出盤突出小的量的小突出位置;和(iii)輔助盤從片材輸出盤突出大的量的大突出位置。
輔助盤和片材輸出盤中的每一個設(shè)置有突起。這些突起相互接觸以將輔助盤保持在小突出位置處。當輔助盤從縮回位置移動到小突出位置時,這種接觸還向使用者施加喀噠感覺(clickfeeling)。當突起中的一個移動超過另一個時,輔助盤能夠從小突出位置移動到大突出位置。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在片材輸出盤和輔助盤被如上所述地構(gòu)造的情形中,一對突起必須具有兩個功能:用于施加喀噠感覺并且將輔助盤保持在小突出位置處的第一功能;和用于使得輔助盤能夠從小突出位置移動到大突出位置的第二功能。然而難以在實現(xiàn)所述兩個功能的同時維持良好的操作感。
例如,在盤被構(gòu)造成使得突起中的一個難以移動超過另一個以良好地實現(xiàn)第一功能的情形中,未充分地實現(xiàn)第二功能。另一方面,在盤被構(gòu)造成使得突起中的一個易于移動超過另一個以良好地實現(xiàn)第二功能的情形中,未充分地實現(xiàn)第一功能。
而且,在利用大的力將位于縮回位置處的輔助盤相對于片材輸出盤移動到小突出位置的情形中,突起之一可以在不停止的情況下移動超過另一個,使得輔助盤可以通過小突出位置。
相應(yīng)地,本公開的一個方面涉及一種片材盤,在從延伸/收縮位置延伸所要求的負荷是小的情況下,該片材盤能夠在多個步驟中延伸和收縮,并且能夠在到達指定延伸/收縮位置處時施加清楚的喀噠感覺。
在本公開的一個方面中,片材盤包括:第一盤,該第一盤具有第一支撐表面,該第一支撐表面被構(gòu)造為支撐片材;和第二盤,該第二盤具有第二支撐表面,該第二支撐表面被構(gòu)造為支撐片材,第二盤被構(gòu)造為相對于第一盤在第一方向上從第一位置經(jīng)由第二位置移動到第三位置,位于第一位置處的第二盤的第二支撐表面與第一支撐表面重疊第一面積,位于第二位置處的第二盤的第二支撐表面與第一支撐表面重疊比第一面積小的第二面積,并且位于第三位置處的第二盤的第二支撐表面與第一支撐表面重疊比第二面積小的第三面積。第一盤包括:能夠彈性變形的第一摩擦部和第一接觸部中的一個;和能夠彈性變形的第二摩擦部和第二接觸部中的一個。第二盤包括:第一摩擦部和第一接觸部中的另一個;和第二摩擦部和第二接觸部中的另一個。在與第一方向垂直并且與第一支撐表面平行的寬度方向上,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位于不同的位置處。第一摩擦部被構(gòu)造為:當?shù)诙P在第一方向上從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動時,第一摩擦部接觸第一接觸部并且使第一接觸部彈性變形至變形形狀;并且當?shù)诙P到達第二位置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上游的位置時,第一摩擦部開始使第一接觸部從變形形狀彈性返回到初始形狀。第二摩擦部被構(gòu)造為:當?shù)诙P從第一位置到達第二位置時,第二摩擦部接觸第二接觸部;并且當?shù)诙P在第一方向上離開第二位置時,第二摩擦部使第二接觸部彈性變形至變形形狀。
在本公開的一個方面中,一種片材盤包括:第一盤,所述第一盤包括第一支撐表面,所述第一支撐表面支撐片材;和第二盤,所述第二盤包括第二支撐表面,所述第二支撐表面支撐所述片材,所述第二盤能夠相對于所述第一盤在第一方向上移動。所述第二盤能夠移動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當所述第二盤位于所述第一位置處時,作為在平面視圖中所述第二支撐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撐表面重疊的面積的重疊面積是第一面積。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以第一距離與所述第一位置隔開,并且當所述第二盤位于所述第二位置處時,所述重疊面積是比所述第一面積小的第二面積。所述第三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以第二距離與所述第二位置隔開,并且當所述第二盤位于所述第三位置處時,所述重疊面積是比所述第二面積小的第三面積。所述第一盤包括:能夠彈性變形的第一摩擦部和第一接觸部中的一個;和能夠彈性變形的第二摩擦部和第二接觸部中的一個。所述第二盤包括:能夠彈性變形的所述第一摩擦部和所述第一接觸部中的另一個;和能夠彈性變形的所述第二摩擦部和所述第二接觸部中的另一個。在與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與所述第一支撐表面平行的寬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觸部和所述第二接觸部位于不同的位置處。在所述第二盤從所述第一位置移動到所述第二位置的過程中,所述第一摩擦部接觸所述第一接觸部以使所述第一接觸部彈性變形,并且此后當所述第二盤位于在與所述第一方向逆向的第二方向上以第三距離與所述第二位置隔開的位置處時,所述第一摩擦部開始使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形狀從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彈性變形形狀彈性返回到初始形狀。在當從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動的所述第二盤已經(jīng)到達所述第二位置時的時間點,所述第二摩擦部接觸所述第二接觸部,并且此后當將所述第二盤從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動時,所述第二摩擦部使所述第二接觸部彈性變形。
如果第二盤以高速移動并且到達第二位置,則第二盤可以通過克服由于第二接觸部的彈性變形而引起的第二盤相對于第一盤的滑動摩擦力而通過第二位置。根據(jù)如上所述的構(gòu)造,在第二盤相對于第一盤從第一位置在第一方向上移動的情形中,第一接觸部彈性變形以增加第二盤相對于第一盤的滑動摩擦力。增加的滑動摩擦力減小了第二盤的移動的速度,從而導致第二盤通過第二位置的低可能性。
因為能夠如上所述減小第二盤的移動的速度,所以由于第二接觸部的彈性變形,能夠在第二盤相對于第一盤的滑動摩擦力更小的情況下構(gòu)造第一盤和第二盤。這種構(gòu)造促進第二盤從第二位置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動。
如果第二摩擦部和第一摩擦部在寬度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處,并且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被構(gòu)造成公共接觸部,則以下問題出現(xiàn)。即,在第二盤相對于第一盤從第一位置在第一方向上移動的情形中,在接觸部彈性變形的狀態(tài)下,通過第一摩擦部而彈性變形的接觸部可以與第二摩擦部形成接觸。在此情形中,不幸地,在第二位置處第二盤相對于第一盤的滑動摩擦力是小的。在上述構(gòu)造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第一接觸部和第一摩擦部的位置與第二接觸部和第二摩擦部的位置在寬度方向上是相互不同的。因此,當?shù)诙P位于第二位置處時,在第二接觸部不彈性變形的狀態(tài)下,第二接觸部與第二摩擦部接觸。當將第二盤從第二位置在第一方向上移動時,由于第二接觸部的彈性變形,這個接觸維持第二盤相對于第一盤的大的滑動摩擦力。
而且,在上述構(gòu)造中,在第一接觸部開始彈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狀時,第二盤位于第二位置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上游。因此,在第二盤相對于第一盤從第一位置在第一方向上移動的情形中,第一接觸部開始彈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狀,并且在第二盤相對于第一盤的滑動摩擦力減小之后,第二接觸部的彈性變形開始,從而導致第二盤相對于第一盤的滑動摩擦力的增加。當?shù)诙P已經(jīng)到達第二位置時,滑動摩擦力的這個增加向移動第二盤的使用者施加喀噠感覺。
效果
根據(jù)上述構(gòu)造,在使第二盤從第二位置移動所要求的負荷是小的情況下,能夠在第二盤到達第二位置處時施加清楚的喀噠感覺。
附圖說明
當連同附圖考慮時,通過閱讀實施例的以下詳細說明,將更好地理解本公開的目的、特征、優(yōu)點以及技術(shù)和工業(yè)意義,在附圖中;
圖1是多功能外圍設(shè)備(mfp)的透視圖;
圖2是以豎直截面示意地示出打印機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立面圖;
圖3是第一盤的透視圖;
圖4是第二盤的透視圖;
圖5是位于第一位置處的第一盤和第二盤的底視圖;
圖6a是沿著圖5中的線via-via截取的橫截面視圖,并且圖6b是沿著圖5中的線vib-vib截取的橫截面視圖;
圖7是位于第二位置處的第一盤和第二盤的底視圖;
圖8a是沿著圖7中的線viiia-viiia截取的橫截面視圖,并且圖8b是沿著圖7中的線viiib-viiib截取的橫截面視圖;
圖9是位于第三位置處的第一盤和第二盤的底視圖;
圖10a是沿著圖9中的線xa-xa截取的橫截面視圖,并且圖10b是沿著圖9中的線xb-xb截取的橫截面視圖;并且
圖11是示出在相對于第二盤的位置而言的負荷f1、f2、f1+f2之間的關(guān)系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將通過參考繪圖描述根據(jù)一個實施例的多功能外圍設(shè)備(mfp)10。應(yīng)該理解以下實施例僅通過實例描述,并且可以在不偏離本公開的范圍和精神的情況下以各種變型以其它方式實施本公開。mfp10是在圖1中示出的狀態(tài)下使用。在以下說明中,在這種狀態(tài)下定義了上下方向7。而且,通過將mfp10的形成開口13的側(cè)視為前側(cè)(前表面)而定義前后方向8。在從前方觀察mfp10的狀態(tài)下定義左右方向9。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相互垂直。
mfp10的總體構(gòu)造
如在圖1中所示出,mfp10在它的上部處包括掃描器11并且在它的下部處包括打印機12。掃描器11通過讀取在文件上記錄的圖像而獲得圖像數(shù)據(jù)。作為圖像記錄設(shè)備的一個實例的打印機12例如基于圖像數(shù)據(jù)在片材15(見圖2)上記錄圖像。
在本實施例中的掃描器11是稱為平板掃描器的掃描器,并且省去了掃描器11的詳細說明。打印機12包括輸送器和圖像記錄器24(見圖2),該圖像記錄器24在片材15上記錄圖像。
輸送器包括:外殼14(見圖1),該外殼14具有輸送路徑23,將通過該輸送路徑23輸送片材15;供應(yīng)盤20(見圖1和2);供應(yīng)輥25(見圖2);輸送輥對63(見圖2);輸出輥對66(見圖2);和作為片材盤的一個實例的輸出盤21(見圖1和2)。
如在圖1中所示出,外殼14在它的前部中具有開口13。供應(yīng)盤20能夠在后方向上通過開口13插入外殼14中。在圖1中供應(yīng)盤20安裝在外殼14中。能夠在前方向上通過開口13移除在這種狀態(tài)下的供應(yīng)盤20。供應(yīng)盤20能夠存儲各種尺寸的片材15。
如在圖2中所示出,供應(yīng)盤20包括:底板74,該底板74支撐片材15;和一對側(cè)板(未示出),所述一對側(cè)板分別豎立地設(shè)置在底板74的右端和左端上。放置在底板74上的片材15被利用從未示出的馬達傳遞的動力旋轉(zhuǎn)的供應(yīng)輥25供應(yīng)到輸送路徑23。
輸送路徑23從供應(yīng)盤20的后端部作向上u形轉(zhuǎn)彎,并且向前延伸到輸出盤21。輸送路徑23由第一引導部件31和第二引導部件32限定,第一引導部件31和第二引導部件32在其間以預定距離彼此相對。片材15被從供應(yīng)盤20供應(yīng)到輸送路徑23,并且在由在圖2中示出的虛線箭頭表示的輸送方向16上被沿著輸送路徑23輸送。
輸送輥對63和輸出輥對66被設(shè)置在外殼14中。輸送輥對63被設(shè)置在輸送路徑23上,且被設(shè)置在位于圖像記錄器24的在輸送方向16上的上游的位置處。輸送輥對63包括輸送輥61和夾持輥62。夾持輥62通過未示出的彈性構(gòu)件諸如彈簧保持與輸送輥61的輥表面擠壓接觸。輸出輥對66被設(shè)置在輸送路徑23上,且被設(shè)置在位于圖像記錄器24的在輸送方向16上的下游的位置處。輸出輥對66包括輸出輥64和齒輥65,齒輥65通過未示出的彈性構(gòu)件諸如彈簧保持與輸出輥64的輥表面擠壓接觸。輸送輥61和輸出輥64中的每一個利用從未示出的馬達傳遞的動力旋轉(zhuǎn)。在片材15被夾壓在輸送輥61和夾持輥62之間或者在輸出輥64和齒輥65之間的情況下,這個旋轉(zhuǎn)在輸送方向16上輸送片材15。
圖像記錄器24在外殼14中設(shè)置在輸送路徑23的上側(cè)上。圖像記錄器24包括記錄頭37和滑架38,在滑架38上安裝記錄頭37。記錄頭37具有許多噴嘴36。由記錄頭37通過噴嘴36朝向壓板67噴射從未示出的墨盒供應(yīng)的墨。壓板67形如支撐通過輸送路徑23輸送的片材15的板。壓板67設(shè)置在輸送路徑23的下側(cè)上并且與記錄頭37相對?;?8被設(shè)置在外殼14中的框架支撐,使得滑架能夠在作為寬度方向的一個實例的左右方向9上往復移動。在滑架38的往復移動期間,記錄頭37將墨滴從噴嘴36噴射到被支撐在壓板67上并且沿著輸送路徑23輸送的片材15上。作為結(jié)果,在片材15上形成圖像。在本實施例中,圖像記錄器24是噴墨圖像記錄裝置,但是可以是例如電子照相圖像記錄裝置。
支撐在供應(yīng)盤20上的片材15被供應(yīng)輥25供應(yīng)到輸送路徑23。供應(yīng)到輸送路徑23的片材15被輸送輥對63輸送到在所輸送的片材上記錄圖像的圖像記錄器24。片材15然后被輸出輥對66向前輸送并且被排出到輸出盤21上。
輸出盤21
輸出盤21包括在圖3中示出的第一盤81和在圖4中示出的第二盤82。
第一盤81在它的右端部和左端部(具體地,將在下面描述的一對側(cè)板89)處被未示出的支撐件支撐,支撐件分別從外殼14的一對內(nèi)側(cè)表面75(見圖1)在左右方向9上突出。注意,第一盤81可以被供應(yīng)盤20支撐。例如,第一盤81可以被分別在供應(yīng)盤20的底板74的右端和左端上豎立地設(shè)置的一對側(cè)板支撐。
第二盤82被第一盤81支撐從而能夠在前后方向8上相對于第一盤81移動。第二盤82在與排出片材15的方向(見圖7-10)一致的前方向上被從第一盤81抽出。前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個實例。而且,第二盤82在后方向上插入第一盤81中并且被保持在第一盤81中(見圖5、6a和6b)。后方向是第二方向的一個實例。
在對小尺寸的片材15諸如明信片和l尺寸片材執(zhí)行圖像記錄的情形中,在圖5、6a和6b中示出的狀態(tài)下使用輸出盤21。即,在這種狀態(tài)下第二盤82被完全地保持在第一盤81上,并且從外殼14的內(nèi)側(cè)向前排出的片材15僅被將在下面描述的第一盤81的支撐板87的上表面88(作為第一支撐表面的一個實例)支撐。
在圖5、6a和6b中示出的狀態(tài)下,除了第二盤82的前端部(即將在下面描述的突出部84)之外的第二盤82在平面視圖中(當從第二盤82的上側(cè)觀察時)與第一盤81的支撐板87的上表面88重疊。在圖5、6a和6b中示出的第二盤82的位置被定義為第一位置。在平面視圖中,位于第一位置處的第二盤82的整個上表面91(作為第二支撐表面的一個實例)與上表面88重疊。注意,當?shù)诙P82位于第一位置處時,上表面91的前部可以位于上表面88前方。即,僅位于第一位置處的第二盤82的上表面91的一部分在平面視圖中可以與上表面88重疊。
在諸如a4尺寸和信紙尺寸的尺寸的片材15上執(zhí)行圖像記錄的情形中,在圖7、8a和8b中示出的狀態(tài)下使用輸出盤21,該尺寸大于在輸出盤21在圖5、6a和6b中示出的狀態(tài)下的情形中使用的片材15的尺寸。即,第二盤82被部分地從第一盤81抽出。即,在圖7、8a和8b中示出的狀態(tài)下的第二盤82被定位得比當位于在圖5、6a和6b中示出的第一位置處時進一步朝向前方。換言之,在圖7、8a和8b中示出的狀態(tài)下的第二盤82的前端被定位得比當位于在圖5、6a和6b中示出的第一位置處時進一步朝向前方。當輸出盤21在圖7、8a和8b中示出的狀態(tài)下時,從外殼14的內(nèi)側(cè)向前排出的片材15被第一盤81的支撐板87的上表面88支撐,并且被第二盤82的上表面91的前部支撐。
在圖7、8a和8b中示出的狀態(tài)下,第二盤82的上表面91的大致后半部在平面視圖中與第一盤81的支撐板87的上表面88重疊。在這種狀態(tài)下的第二盤82的上表面91與第一盤81的支撐板87的上表面88之間的重疊面積小于位于第一位置處的第二盤82的上表面91與第一盤81的支撐板87的上表面88之間的重疊面積。在圖7、8a和8b中示出的第二盤82的位置被定義為第二位置。
在諸如b4尺寸和法律文件尺寸的尺寸的片材15上執(zhí)行圖像記錄的情形中,在圖9、10a和10b中示出的狀態(tài)下使用輸出盤21,該尺寸大于在輸出盤21在圖7、8a和8b中示出的狀態(tài)下的情形中使用的片材15的尺寸。即,第二盤82被以比在輸出盤21在圖7、8a和8b中示出的狀態(tài)下的情形中的量大的量從第一盤81抽出。即,在圖9、10a和10b中示出的狀態(tài)下的第二盤82被定位得比當位于在圖7、8a和8b中示出的第二位置處時進一步朝向前方。換言之,在圖9、10a和10b中示出的狀態(tài)下的第二盤82的前端被定位得比當位于在圖7、8a和8b中示出的第二位置處時進一步朝向前方。當輸出盤21在圖9、10a和10b中示出的狀態(tài)下時,從外殼14的內(nèi)側(cè)向前排出的片材15被上表面88和上表面91支撐。
在圖9、10a和10b中示出的狀態(tài)下,第二盤82的上表面91的后端部在平面視圖中與第一盤81的支撐板87的上表面88重疊。在這種狀態(tài)下的第二盤82的上表面91與第一盤81的支撐板87的上表面88之間的重疊面積小于位于第二位置處的第二盤82的上表面91與第一盤81的支撐板87的上表面88之間的重疊面積。在圖9、10a和10b中示出的第二盤82的位置被定義為第三位置。
第一盤81
如在圖3中所示出,第一盤81包括:支撐板87,該支撐板87形如厚度方向與上下方向7一致的板;和一對側(cè)板89,所述一對側(cè)板89分別從支撐板87的右端部和左端部向下突出。支撐板87的上表面88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延伸,從而支撐從mfp10排出的片材15。
每一個在左右方向9上突出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一對外延伸部件102被分別設(shè)置在相應(yīng)的側(cè)板89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外表面101(即,右側(cè)板89的右表面和左側(cè)板89的左表面)上。該一對外延伸部件102被未示出的支撐件支撐,這些支撐件分別在左右方向9上從外殼14(見圖1)的所述一對內(nèi)側(cè)表面75突出。利用這種構(gòu)造,第一盤81被外殼14支撐。
每一個在左右方向9上突出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一對內(nèi)延伸部件104被分別設(shè)置在相應(yīng)的側(cè)板89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內(nèi)表面103(即,右側(cè)板89的左表面和左側(cè)板89的右表面)上。內(nèi)延伸部件104分別支撐第二盤82的將在下面描述的外延伸部件112。
每一個均在左右方向9上突出的一對內(nèi)突起105被設(shè)置在內(nèi)表面103的所述一對內(nèi)延伸部件104中的每一個內(nèi)延伸部件104的上方。每一個內(nèi)突起105在上下方向7上與對應(yīng)的一個內(nèi)延伸部件104相對并且與其隔開。
支撐板87的下表面106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延伸。下表面106設(shè)置有:向下突出的后突起107;中央突起108(每一個作為第二摩擦部的一個實例);前突起109(每一個作為第三摩擦部的一個實例);肋110(每一個作為第一摩擦部的一個實例);和限制器111。
后突起107被設(shè)置在支撐板87的后端部上。前突起109被設(shè)置在支撐板87的前端部上。每一個中央突起108在前后方向8上被設(shè)置在對應(yīng)的一個后突起107和對應(yīng)的一個前突起109之間。每一個后突起107、對應(yīng)的中央突起108和對應(yīng)的前突起109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相同的位置處。
如在圖6a中所示出,每一個后突起107具有:傾斜表面107a,該傾斜表面107a從后突起107的后端傾斜,從而在它的前部處比在它的后部處低;和傾斜表面107b,該傾斜表面107b從傾斜表面107a的前端傾斜,從而在它的前部處比在它的后部處高。傾斜表面107a相對于下表面106的角度小于傾斜表面107b相對于下表面106的角度。
每一個中央突起108具有:傾斜表面108a,該傾斜表面108a從中央突起108的后端傾斜,從而在它的前部處比在它的后部處低;和傾斜表面108b,該傾斜表面108b從傾斜表面108a的前端傾斜,從而在它的前部處比在它的后部處高。傾斜表面108a相對于下表面106的角度大于傾斜表面108b相對于下表面106的角度。
每一個前突起109具有:傾斜表面109a,該傾斜表面109a從前突起109的后端傾斜,從而在它的前部處比在它的后部處低;和傾斜表面109b,該傾斜表面109b從傾斜表面109a的前端傾斜,從而在它的前部處比在它的后部處高。傾斜表面109a相對于下表面106的角度小于傾斜表面109b相對于下表面106的角度。
如在圖3中所示出,每一組肋110在左右方向9上的位置不同于后突起107、中央突起108和前突起109在左右方向9上的位置。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組肋110被定位得離第一盤81和第二盤82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比對應(yīng)的一個后突起107、對應(yīng)的一個中央突起108和對應(yīng)的一個前突起109離第一盤81和第二盤82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遠。
每一個肋110沿著前后方向8延伸。肋110的后端在前后方向8上位于后突起107和中央突起108之間。肋110的前端位于中央突起108和前突起109之間。
如在圖6b中所示出,每一個肋110具有:傾斜表面110a(作為第一傾斜表面的一個實例),該傾斜表面110a從肋110的后端傾斜,從而在它的前部處比在它的后部處低;和傾斜表面110b(作為第二傾斜表面的一個實例),該傾斜表面110b從肋110的前端傾斜,從而在它的后部處比在它的前部處低。傾斜表面110a、110b分別設(shè)置在肋110的突出遠端表面的后端部和前端部上。傾斜表面110a相對于下表面106的角度小于傾斜表面110b相對于下表面106的角度。雖然在本實施例中傾斜表面110a和傾斜表面110b分別設(shè)置在肋110的后端部和前端部上,但是傾斜表面110a可以比在本實施例中進一步朝向前方延伸,并且傾斜表面110b可以比在本實施例中進一步朝向后方延伸。
每一個限制器111和對應(yīng)的組的肋110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相同的位置處。限制器111設(shè)置在支撐板87的前端部上。每一個限制器111具有限制表面111a。限制表面111a面向后,并且在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上延伸。限制器111的限制表面111a分別與位于第三位置處的第二盤82的將在下面描述的第一接觸部113的突起52接觸,由此限制器111防止位于第三位置處的第二盤82向前移動。
雖然在本實施例中后突起107、中央突起108、前突起109、所述組的肋110和限制器111在左右方向9上被成對設(shè)置并且相互隔開,但是這些構(gòu)件不需要被成對設(shè)置。例如,可以設(shè)置單一后突起107、單一中央突起108、單一前突起109、單一肋110和單一限制器111。
第二盤82
如在圖4中所示出,第二盤82形如厚度方向與上下方向7一致的板。第二盤82的上表面91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延伸從而支撐從mfp10排出的片材15。
如在圖1中所示出,突出部84設(shè)置在第二盤82的前表面115上從而向前和向上突出。使用者握持突出部84以從第一盤81抽出第二盤82。而且,通過與在輸出盤21上排出的片材15的前導端(前端)接觸,突出部84防止片材15的向前移動。圖4省略了突出部84的圖示。
如在圖4中所示出,一對外延伸部件112分別設(shè)置在第二盤82的右表面85和左表面86上。外延伸部件112在左右方向9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第一盤81的內(nèi)延伸部件104支撐相應(yīng)的外延伸部件112。在這種狀態(tài)下,設(shè)置在第一盤81上的內(nèi)突起105位于外延伸部件112之上。作為結(jié)果,每一個外延伸部件112被夾壓在內(nèi)延伸部件104和內(nèi)突起105之間,使得第二盤82被第一盤81支撐從而能夠在前后方向8上移動。
第一接觸部113和第二接觸部114設(shè)置在第二盤82的上表面91上。通過將在下面描述的突起52與設(shè)置在第一盤81上的相應(yīng)組的肋110的接觸,第一接觸部113向第一盤81施加負荷,由此在第二盤82和第一盤81之間產(chǎn)生摩擦力。通過將在下面描述的突起54與設(shè)置在第一盤81上的相應(yīng)的后突起107、相應(yīng)的中央突起108和相應(yīng)的前突起109的接觸,第二接觸部114還向第一盤81施加負荷,由此在第二盤82和第一盤81之間產(chǎn)生摩擦力。
每一個第一接觸部113、對應(yīng)組的肋110和第一盤81的對應(yīng)的一個限制器111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相同位置處。在第二盤82被第一盤81支撐的狀態(tài)下,這個構(gòu)造使得第一接觸部113能夠接觸相應(yīng)組的肋110和相應(yīng)的限制器111。
每一個第一接觸部113包括板部51和突起52,該突起52從該板部51向上突出。板部51由在上表面91中形成的大體u形的狹縫56限定。板部51能夠繞板部51的與上表面91連續(xù)的部分在上下方向7上彎曲。這個構(gòu)造使得突起52能夠在上下方向7上移動。鑒于以上,第一接觸部113能夠彈性變形。
第一盤81的每一個第二接觸部114、對應(yīng)的一個后突起107、對應(yīng)的一個中央突起108和對應(yīng)的一個前突起109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相同的位置處。即,第二接觸部114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與第一接觸部113不同的位置處。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個第一接觸部113被定位得離第一盤81和第二盤82的中央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比對應(yīng)的一個第二接觸部114離第一盤81和第二盤82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遠。在第二盤82被第一盤81支撐的狀態(tài)下,這個構(gòu)造使得第二接觸部114能夠接觸第一盤81的相應(yīng)的后突起107、相應(yīng)的中央突起108和相應(yīng)的前突起109。
每一個第二接觸部114包括板部53和突起54,該突起54從該板部53的上表面向上突出。板部53由在上表面91中形成的大體u形的狹縫57限定。板部53能夠繞板部53的與上表面91連續(xù)的部分在上下方向7上彎曲。這個構(gòu)造使得突起54能夠在上下方向7上移動。鑒于以上,第二接觸部114能夠彈性變形。
每一個板部53在板部53的下表面上包括肋55(見圖5),板部53的下表面是板部53的與它的設(shè)置突起54的上表面相反的背部。相比之下,板部51在板部51的作為板部51的與它的設(shè)置突起52的上表面相反的背部的表面上不包括任何肋。因此,板部53比板部51難以彎曲。相應(yīng)地,由于由突起54與第一盤81的相應(yīng)的后突起107、相應(yīng)的中央突起108和相應(yīng)的前突起109的接觸引起的第一接觸部113的彈性變形產(chǎn)生的在第二盤82和第一盤81之間的最大摩擦力大于由于由突起52與相應(yīng)組的肋110的接觸引起的第二接觸部114的彈性變形產(chǎn)生的在第二盤82和第一盤81之間的最大摩擦力。注意,用于在板部51、53之間提供彎曲的容易度的差異的裝置不限于肋55。例如,可以通過使得后突起107、中央突起108和前突起109中的每一個從下表面106突出的長度比每一個肋110從下表面106突出的長度長而提供在板部51、53之間的彎曲的容易度的差異。
雖然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對第一接觸部113和第二接觸部114在左右方向9上相互隔開,但是這些構(gòu)件不需要被成對設(shè)置。例如,可以設(shè)置單一第一接觸部113和單一第二接觸部114。
抽拉操作
接著將參考圖6a、6b、8a、8b、10a、10b和11解釋握持第二盤82的突出部84并且從第一盤81抽出第二盤82的使用者的操作。注意,圖11示出在相對于第二盤82的位置而言的負荷f1、f2、f1+f2之間的關(guān)系。這里,負荷f1是經(jīng)由第一接觸部113從第一盤81作用于第二盤82上的負荷,并且負荷f2是經(jīng)由第二接觸部114從第一盤81作用于第二盤82上的負荷。
在圖5、6a和6b中示出的狀態(tài)下,第二盤82位于第一位置p1處(見圖11)。在這種狀態(tài)下,除了突出部84之外的第二盤82被保持在第一盤81上。
如在圖6a中所示出,第二盤82的突出部84的基端部84a保持與第一盤81的支撐板87的前端87a接觸,由此防止位于第一位置p1處的第二盤82的向后移動。而且,位于第一位置p1處的第二盤82的第二接觸部114的突起54保持與第一盤81的相應(yīng)的后突起107接觸。作為結(jié)果,因為為了位于第一位置p1處的第二盤82的向前移動,突起54必須移動超過相應(yīng)的后突起107,所以位于第一位置p1處的第二盤82的向前移動要求負荷。
當在圖5、6a和6b中示出的狀態(tài)下由使用者握持并且向前拉動突出部84時,第二盤82相對于第一盤81向前移動。這個移動將相應(yīng)的第二接觸部114的突起54擠壓抵靠第一盤81的相應(yīng)的后突起107的傾斜表面107a的后部。作為結(jié)果,突起54向下移動,并且相應(yīng)的第二接觸部114的板部53彎曲。即,第二接觸部114彈性變形。利用這種變形,負荷f2增加直至第二盤82到達位置p11為止(在圖11a中p1-p11)。
當?shù)诙P82從位置p11向前移動時,突起54移動超過相應(yīng)的后突起107并且與相應(yīng)的后突起107隔開。作為結(jié)果,突起54向上移動,并且相應(yīng)的第二接觸部114的板部53的彎曲被取消。即,每一個第二接觸部114彈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狀。隨著這種恢復(在圖11a中p11-p12),負荷f2減小。
當?shù)诙P82從位置p12向前移動到位置p13時,相應(yīng)的第一接觸部113的突起52與第一盤81的相應(yīng)組的肋110的傾斜表面110a的后部形成接觸,并且被擠壓抵靠第一盤81的相應(yīng)的肋110的傾斜表面110a的后部。作為結(jié)果,突起52向下移動,并且相應(yīng)的第一接觸部113的板部51彎曲。即,第一接觸部113彈性變形。隨著這種變形,負荷f1增加直至第二盤82到達位置p14為止(在圖11a中p13-p14)。鑒于以上,在第二盤82從第一位置p1移動到第二位置p2的過程中,所述組的肋110接觸相應(yīng)的第一接觸部113,并使相應(yīng)的第一接觸部113彈性變形。
在第一接觸部113彈性變形的狀態(tài)下,第二盤82從位置p14向前移動。當?shù)诙P82已經(jīng)到達位置p15時,突起52與相應(yīng)組的肋110的傾斜表面110b形成接觸,并且被沿著相應(yīng)的傾斜表面110b被引導。作為結(jié)果,突起52向上移動,并且相應(yīng)的第一接觸部113的板部53的彎曲被取消。即,每一個第一接觸部113彈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狀。隨著這種恢復(在圖11a中p15-p21),負荷f1減小。鑒于以上,在當?shù)诙P82位于位置p15處時的時間點,每一組肋110開始使相應(yīng)的第一接觸部113彈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狀,位置p15比第二位置p2進一步朝向后方。在本實施例中,在當?shù)诙P82已經(jīng)到達位置p21時的時間點,負荷f1變?yōu)榱?,位置p21比第二位置p2進一步朝向前方。
在當?shù)诙P82已經(jīng)到達在位置p15和位置p21之間的第二位置p2(見圖8)時的時間點,突起54與第一盤81的相應(yīng)的中央突起108的傾斜表面108a的后部形成接觸。當?shù)诙P82從第二位置p2向前移動時,突起54被擠壓抵靠相應(yīng)的中央突起108。這個操作使得第二接觸部114彈性變形,隨著這種變形,負荷f2增加直至第二盤到達位置p22為止(在圖11a中p2-p22)。鑒于以上,在當從第一位置p1向前移動的第二盤82已經(jīng)到達第二位置p2時的時間點,中央突起108接觸相應(yīng)的第二接觸部114,并且當?shù)诙P82從第二位置p2向前移動時,中央突起108在與相應(yīng)的第二接觸部114接觸的同時使相應(yīng)的第二接觸部114彈性變形。
因為負荷如上所述作用于第二盤82上,所以在第二盤82位于第二位置p2處或者在第二位置p2的附近的狀態(tài)下,存在負荷f1、f2的總和暫時減小的區(qū)域。具體地,該區(qū)域位于位置p15和p22之間,并且在第二位置p2和位置p21之間負荷f1、f2的總和最小。這個區(qū)域使得剛好在負荷f1降低之后負荷f2能夠增加。作為結(jié)果,向使用者施加了表示第二盤82已經(jīng)到達第二位置p2的喀噠感覺。
因為為了位于第二位置p2處的第二盤82的向前移動,突起54必須移動超過相應(yīng)的中央突起108,所以位于第二位置p2處的第二盤82的向前移動要求負荷。因為為了位于第二位置p2處的第二盤82的向后移動,突起52必須移動超過相應(yīng)組的肋110,所以位于第二位置p2處的第二盤82的向后移動也要求負荷。
當?shù)诙P82從位置p22向前移動時,突起54移動超過相應(yīng)的中央突起108并且與相應(yīng)的中央突起108隔開。作為結(jié)果,每一個第二接觸部114彈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狀。隨著這種恢復,負荷f2減小(在圖11a中p22-p23)。鑒于以上,在第二盤82從第二位置p2移動到第三位置p3的過程中,每一個中央突起108使對應(yīng)的第二接觸部114彈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狀。
當?shù)诙P82從位置p23向前移動到位置p24時,突起54與第一盤81的相應(yīng)的前突起109的傾斜表面109a的后部形成接觸,并且被擠壓抵靠第一盤81的相應(yīng)的前突起109的傾斜表面109a的后部。作為結(jié)果,第二接觸部114彈性變形。隨著這種恢復,負荷f2增加直至第二盤82到達位置p25為止(在圖11a中p24-p25)。鑒于以上,在第二盤82從第二位置p2移動到第三位置p3的過程中,在比中央突起108進一步朝向前方的位置處,前突起109接觸相應(yīng)的第二接觸部114,并使相應(yīng)的第二接觸部114彈性變形。
當?shù)诙P82從位置p25向前移動時,突起54與相應(yīng)的前突起109的傾斜表面109b形成接觸。作為結(jié)果,每一個第二接觸部114彈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狀。即,負荷f2減小。在每一個第二接觸部114彈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狀的時段期間,第二盤82到達第三位置p3(見圖10a和10b)。即,在第二盤82位于第三位置p3處的狀態(tài)下,每一個前突起109使對應(yīng)的第二接觸部114彈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狀。注意,第二盤82可以在完成每一個第二接觸部114到它的初始形狀的彈性返回之后到達第三位置p3。
當?shù)诙P82位于第三位置p3處時,相應(yīng)的第一接觸部113的突起52與相應(yīng)的限制器111的限制表面111a接觸(見圖10b),由此防止第二盤82向前移動。注意,因為為了位于第三位置p3處的第二盤82的向后移動,突起54必須移動超過相應(yīng)的前突起109,所以位于第三位置p3處的第二盤82的向后移動要求負荷。
以與從第一盤81抽拉第二盤82的操作的次序相逆的次序執(zhí)行將第二盤82推動到第一盤81中的操作。即,使位于第三位置p3處的第二盤82經(jīng)由第二位置p2朝向第一位置p1向后移動。
在這個移動中,剛好在通過突起54超過相應(yīng)的中央突起108的移動從而負荷f2減小之后,通過突起52與相應(yīng)組的肋110的擠壓接觸,負荷f1增加。作為結(jié)果,向使用者施加了表示第二盤82已經(jīng)到達第二位置p2的喀噠感覺。而且,剛好在通過突起54超過相應(yīng)的后突起107的移動從而負荷f2減小之后,第二盤82的突出部84的基端部84a(見圖6a)與第一盤81的支撐板87的前端87a(見圖6a)形成接觸。作為結(jié)果,第二盤82到達第一位置p1。
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二盤82相對于第一盤81從第一位置p1向前移動的情形中,第一接觸部113彈性變形以增加第二盤82相對于第一盤81的滑動摩擦力。增加的滑動摩擦力減小了第二盤82的移動速度,從而導致即使第二接觸部114彈性變形第二盤82通過第二位置p2的可能性仍然是低的。
因為如上所述能夠減小第二盤82的移動的速度,所以由于第二接觸部114的彈性變形,能夠以第二盤82相對于第一盤81的較小的滑動摩擦力構(gòu)造第一盤81和第二盤82。這個構(gòu)造促進位于第二位置p2處的第二盤82的向前移動。
如果每一個中央突起108和對應(yīng)組的肋110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相同的位置處,并且每一個第一接觸部113和對應(yīng)的第二接觸部114被構(gòu)造成公共接觸部,則以下問題出現(xiàn)。即,在第二盤82相對于第一盤81從第一位置p1向前移動的情形中,通過所述組的肋110而彈性變形的接觸部可以在接觸部彈性變形的狀態(tài)下與中央突起108形成接觸。在此情形中,不幸地,在第二位置p2處第二盤82相對于第一盤81的滑動摩擦力是小的。在本實施例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每一個第一接觸部113和對應(yīng)組的肋110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位置不同于每一個第二接觸部114和對應(yīng)的中央突起108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位置。因此,當?shù)诙P82位于第二位置p2處時,第二接觸部114在第二接觸部114不彈性變形的狀態(tài)下與相應(yīng)的中央突起108接觸。由于當?shù)诙P82從第二位置p2向前移動時第二接觸部114的彈性變形,這個接觸維持第二盤82相對于第一盤81的大的滑動摩擦力。
在本實施例中,在當每一個第一接觸部113開始彈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狀時的時間點,第二盤82被定位得比第二位置p2進一步朝向后方。因此,在第二盤82相對于第一盤81從第一位置p1向前移動的情形中,每一個第一接觸部113開始彈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狀,并且在第二盤82相對于第一盤81的滑動摩擦力減小之后,第二接觸部114的彈性變形開始,從而導致第二盤82相對于第一盤81的滑動摩擦力的增加。當?shù)诙P82已經(jīng)到達第二位置p2時,滑動摩擦力的增加對移動第二盤82的使用者施加了喀噠感覺。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個第一接觸部113和對應(yīng)組的肋110被定位得離第一盤81和第二盤82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比對應(yīng)的一個第二接觸部114和對應(yīng)的一個中央突起108離第一盤81和第二盤82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遠。這個構(gòu)造減小了由例如當?shù)诙P82在前后方向8上移動時第二盤82在左右方向9上的一個端部移動比另一個端部大的量引起的第二盤82的扭曲。
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二盤82從第二位置p2移動到第三位置p3的過程中,每一個中央突起108使對應(yīng)的第二接觸部114彈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狀。當?shù)诙P82從第二位置p2向前移動時,這個構(gòu)造使得使用者能夠清楚地認識到第二盤82被從第二位置p2移開。
在本實施例中,當位于第三位置p3處的第二盤82向后移動時,通過與相應(yīng)的前突起109接觸,第二接觸部114彈性變形。這個變形增加了第二盤82相對于第一盤81的滑動摩擦力。這個增加的滑動摩擦力減小了位于第三位置p3處的第二盤82朝向第二位置p2的非故意移動的可能性。
在本實施例中,輸出盤21包括限制器111,由此防止位于第三位置p3處的第二盤82的非故意向前移動。
在本實施例中,傾斜表面110a比傾斜表面110b平緩。因此,在第二盤82相對于第一盤81從第一位置p1向前移動的情形中,第一接觸部113逐漸地彈性變形。這個構(gòu)造使得清楚地在第二盤82從第一位置p1移動到第二位置p2的過程中第二盤82的操作感和當?shù)诙P82已經(jīng)到達第二位置p2時第二盤82的操作感之間區(qū)分成為可能。
在本實施例中,由已經(jīng)接觸相應(yīng)的中央突起108的第二接觸部114的彈性變形產(chǎn)生的在第二接觸部114和中央突起108之間的摩擦力將第二盤82保持在第二位置p2處,另一方面,由已經(jīng)接觸相應(yīng)組的肋110的第一接觸部113的彈性變形產(chǎn)生的在第一接觸部113和相應(yīng)組的肋110之間的摩擦力不將第二盤82保持在指定位置處。相應(yīng)地,如在本實施例中那樣,在第二接觸部114和中央突起108之間的最大摩擦力優(yōu)選地大于在第一接觸部113和所述組的肋110之間的最大摩擦力。
變型
在上述實施例中,在當?shù)诙P82已經(jīng)到達比第二位置p2進一步朝向前方的位置p21時的時間點,負荷f1變?yōu)榱?。然而,在有在第二盤82位于第二位置p2處或者在第二位置p2的附近的狀態(tài)下負荷f1、f2的總和暫時減小的區(qū)域的條件下,當負荷f1變?yōu)榱銜r的定時不限于當?shù)诙P82已經(jīng)到達位置p21時的時間點。例如,該定時可以是當?shù)诙P82已經(jīng)到達第二位置p2時的時間點或者當?shù)诙P82位于比第二位置p2進一步朝向后方的位置處時的時間點。
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一盤81包括后突起107、中央突起108、前突起109、肋110和限制器111,并且第二盤82包括第一接觸部113和第二接觸部114。然而,第二盤82可以包括后突起107、中央突起108、前突起109、肋110和限制器111,并且第一盤81可以包括第一接觸部113和第二接觸部114。
在一個實例中,這個mfp10可以被構(gòu)造成使得第一盤81包括第一接觸部113和第二接觸部114,并且第二盤82包括后突起107、中央突起108、前突起109、肋110和限制器111。
在另一個實例中,這個mfp10可以被構(gòu)造成使得第一盤81包括后突起107、中央突起108、前突起109和第一接觸部113,并且第二盤82包括肋110、限制器111和第二接觸部114。
在又一個實例中,這個mfp10可以被構(gòu)造成使得第一盤81包括肋110、限制器111和第二接觸部114,并且第二盤82包括后突起107、中央突起108、前突起109和第一接觸部113。
在上述實施例中,通過相應(yīng)的板部51的彎曲,第一接觸部113彈性變形,并且通過相應(yīng)的板部53的彎曲,第二接觸部114彈性變形。然而,可以利用與板部51、53的彎曲不同的手段使第一接觸部113和第二接觸部114彈性變形。
在一個實例中,第一接觸部113和第二接觸部114中的每一個可以僅由從第二盤82的上表面91突出的突起構(gòu)成。在這個構(gòu)造中,通過突起自身的彈性變形,第一接觸部113和第二接觸部114中的每一個彈性變形。在另一個實例中,第一接觸部113和第二接觸部114中的每一個可以由(i)設(shè)置在第二盤82中形成的開口中的板部和(ii)連接到該板部的螺旋彈簧構(gòu)成。在這個構(gòu)造中,通過板部通過螺旋彈簧的延伸和收縮而在上下方向7上的移動,第一接觸部113和第二接觸部114中的每一個彈性變形。
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支撐由打印機12已經(jīng)記錄圖像的片材15的輸出盤21是片材盤的一個實例,但是片材盤不限于輸出盤21。例如,片材盤可以是供應(yīng)盤20。
片材盤可以設(shè)置在與打印機12不同的裝置上。例如,片材盤可以是支撐已經(jīng)由掃描器11讀取圖像的片材的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