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配電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放線器。
背景技術:
通電導線一般呈空心圓盤狀,每卷線圈的長度通??蛇_百米以上。在使用時,通常將線圈套于放線器的輪軸上,之后轉動輪軸并拉動導線進行放線。但是,目前市面上的線圈內圈尺寸大小不盡相同,在使用普通的放線器對這些線圈進行放線時,線圈的內圈難以與輪軸相貼合,導致線圈難以保持其原有形態(tài),容易出現(xiàn)松散的情況,影響正常的放線。且普通的放線器使用完畢后,線圈的線頭容易攪入線圈當中,在下次使用時首先需要在線圈當中找到線頭,影響后續(xù)使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提供一種能迅速固定各種不同內圈大小的線圈的放線器。
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包括固定臺以及輪軸,所述輪軸與固定臺轉動連接,還包括若干件輪骨,若干件所述輪骨沿所述輪軸的周向間隔設置,所述輪軸與輪骨之間的間距為d,所述輪軸與輪骨之間設置有可使d變大或變小的徑向支撐件。
進一步的,所述輪軸包括輪盤,所述輪盤套于所述輪軸上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輪骨的一端鉸接于所述輪盤上,所述徑向支撐件為支桿,所述輪軸上還設置有軸向活動件,所述支桿的一端與所述軸向活動件相鉸接,其另一端與所述輪骨相鉸接。
進一步的,所述軸向活動件為可動凸緣,所述可動凸緣套于所述輪軸上且與其滑動配合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輪軸的上還設置有若干條缺口,若干條所述缺口沿所述輪軸的軸向方向間隔設置,還包括活動插塊,所述活動插塊與所述軸向活動件活動連接,所述活動插塊與所述缺口相適配。
進一步的,所述輪軸上還設置有鎖緊凹槽,所述鎖緊凹槽沿所述輪軸的軸向方向延伸,若干條所述缺口通過所述鎖緊凹槽相連,所述軸向活動件上設置有與所述鎖緊凹槽相適配的鎖緊滑塊。
進一步的,所述輪軸上還設置有滑動凹槽,所述滑動凹槽沿所述輪軸的軸向方向延伸,所述可動凸緣上設置有與所述滑動凹槽相適配的滑動滑塊。
進一步的,還包括設置于所述輪軸外側的殼壁,所述殼壁上設置有貫穿所述殼壁的出線口,還包括活動壓板、驅動元件以及設置于所述殼壁內的滑道,所述滑道的一端與所述出線口相連通,所述活動壓板設置于所述滑道內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驅動元件與所述活動壓板相連接,所述活動壓板上設置有撥塊,所述殼壁上設置有供所述撥塊滑動的滑槽,所述撥塊通過所述滑槽伸出所述殼壁外。
進一步的,所述滑道內還設置有鎖緊機構,所述鎖緊機構包括棘爪、鉤持缺口以及復位元件,所述鉤持缺口設置于所述滑道的內壁上,所述棘爪的一端與所述活動壓板鉸接,且其設置有鉤爪的另一端鉤接于所述鉤持缺口上,所述復位元件與所述棘爪相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鉤持缺口貫穿所述殼壁使所述滑道與所述殼壁外部相連通,所述鉤持缺口遠離其與所述棘爪鉤接的一端插入有按鈕。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在面對種類繁雜、內圈大小不一的線圈時,本發(fā)明可以迅速調節(jié)以適應固定各種內圈大小的線圈,有效保持線圈的形態(tài),避免線圈發(fā)生散線的情況,且在使用時能保持線頭的位置,便于操作人員剪線,防止線頭走失。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輪骨收攏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輪骨張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可動凸緣與輪軸連接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可動凸緣與輪軸連接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的側視圖。
圖8為本發(fā)明側視圖的局部放大圖。
圖9為本發(fā)明棘爪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10為本發(fā)明主視圖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符號說明】
固定臺-1,輪軸-2,輪骨-3,支桿-4,可動凸緣-5,活動插塊-6,,缺口-7,鎖緊凹槽-8,鎖緊滑塊-9,滑動凹槽-10,滑動滑塊-11,殼壁-12,出線口-13,活動壓板-14,滑道-15,撥塊-16,滑槽-17,棘爪-18,鉤持缺口-19,彈簧-20,拉簧-21,按鈕-22,輪盤-23。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一種放線器作具體介紹。
如圖1至圖10所示,本發(fā)明一種放線器,包括固定臺1以及輪軸2,所述輪軸2與固定臺1轉動連接,還包括若干件輪骨3,若干件所述輪骨3沿所述輪軸2的周向間隔設置,所述輪軸2與輪骨3之間的間距為d,所述輪軸2與輪骨3之間設置有可使d變大或變小的徑向支撐件。
如圖1、圖2、圖3所示,在使用本發(fā)明進行放線時,首先將線圈的內圈套于輪骨3之上,之后張開徑向支撐件,徑向支撐件可以在輪軸2的徑向上支撐起輪骨3,改變輪骨3與輪軸2之間的間距d,輪骨3在徑向支撐件作用下其與輪軸2之間的間距d不斷變大,輪骨3逐漸張開。隨著徑向支撐件的不斷作用,輪骨3最終抵住線圈的內圈,完成對不同內圈大小的線圈的固定。在面對種類繁雜、內圈大小不一的線圈時,本發(fā)明可以迅速調節(jié)以適應固定各種內圈大小的線圈,有效保持線圈的形態(tài),避免線圈發(fā)生散線的情況。
在上述實施方式當中,為優(yōu)化結構,提高結構穩(wěn)定性,方便操作人員操作,所以作為優(yōu)選方式,本實施方式當中,所述輪軸2包括輪盤23,所述輪盤23套于所述輪軸2上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輪骨3的一端鉸接于所述輪盤23上,所述徑向支撐件為支桿4,所述輪軸2上還設置有軸向活動件,所述支桿4的一端與所述軸向活動件相鉸接,其另一端與所述輪骨3相鉸接。如圖2、圖3所示,在使用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放線器時,隨著軸向活動件的不斷運動,其與輪盤23位置之間的間距逐漸減小,支桿4與輪骨3之間發(fā)生V字形狀的彎折,支桿4支撐起輪骨3,使輪骨3與輪軸2之間間距d不斷變大,最終抵住線圈。輪盤23有效地保障了輪骨3與輪軸2之間的間距d的穩(wěn)定性以及輪骨3抵住線圈的穩(wěn)定性。在其他實施方式當中,徑向支撐件為若干件沿輪軸2周向均勻間隔設置的伸縮桿,伸縮桿沿輪軸2的徑向設置且其一端與輪軸2固定連接,其另一端與輪骨3滑動連接,輪骨3的一端與輪盤23相鉸接,隨著伸縮桿的伸縮,輪骨3與輪軸2之間的間距d不斷變大,輪骨3逐漸張開。此外,在另一實施方式當中,伸縮桿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輪骨3與輪軸2,同樣可以實現(xiàn)對d的控制。
在上述實施方式當中,軸向活動件為可沿輪軸2軸線方向活動的活動件,為簡化結構,方便加工,降低生產(chǎn)成本,本實施方式當中,如圖4所示,所述軸向活動件為可動凸緣5,所述可動凸緣5套于所述輪軸2上且與其滑動配合連接。在其他實施方式當中,軸向活動件為插入輪軸2當中滑動配合且與其同軸的的滑動軸,輪軸2的側壁上開設有若干條凹槽,徑向支撐件為帶斜面的凸塊,帶斜面的凸塊設置于滑動軸上且通過凹槽伸出輪軸2外,且其斜面的較低端設置于靠近輪軸2輪骨3鉸接處的一側,輪骨3的端部與凸塊的斜面滑動連接,隨著滑動軸不斷朝輪軸2內部深入,輪骨3的端部順著凸塊的斜面發(fā)生滑動,輪骨3與輪軸2之間的間距d不斷變大,輪骨3逐漸張開并抵住線圈。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基礎上,所述輪軸2的上還設置有若干條缺口7,若干條所述缺口7沿所述輪軸2的軸向方向間隔設置,還包括活動插塊6,所述活動插塊6與所述軸向活動件活動連接,所述活動插塊6與所述缺口7相適配。如圖5、圖6所示,在調節(jié)軸向活動件在輪軸2上的位置時,隨著軸向活動件的移動,操作人員可以將活動插塊6卡入不同的缺口7當中,以固定軸向活動件在輪軸2上的位置,從而固定輪骨3與輪軸2之間的間距,提高輪骨3抵住線圈內圈的穩(wěn)定性。在本實施方式當中,如圖5、圖6所示,可動凸緣5上設置有徑向槽,活動插塊6插入徑向槽內與其滑動連接,活動插塊6可沿徑向槽向可動凸緣5內側的方向移動,從而選擇卡入缺口7內或者與缺口7相分離。在其他實施方式當中,活動插塊6與軸向活動件相鉸接,在需要活動插塊6卡入缺口7當中的時候,操作人員即可旋下或者旋轉活動插塊6使其抵住缺口7的端面,限制軸向活動件的繼續(xù)運動,從而完成對軸向活動件的固定。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基礎上,為保證活動插塊6能準確地卡入不同的缺口7當中,本實施方式當中,所述輪軸2上還設置有鎖緊凹槽8,所述鎖緊凹槽8沿所述輪軸2的軸向方向延伸,若干條所述缺口7通過所述鎖緊凹槽8相連,所述軸向活動件上設置有與所述鎖緊凹槽8相適配的鎖緊滑塊9。如圖5、圖6所示,通過設置鎖緊凹槽8連接不同的缺口7,對活動插塊6的運動進行導向,避免軸向活動件發(fā)生偏轉,保障活動插塊6可以準確地卡入不同的缺口7當中。在其他實施方式當中,鎖緊滑塊9上設置有沿輪軸2的切向設置的切向槽,活動插塊6插入切向槽內從而與可動凸緣5活動連接,活動插塊6可沿其向輪軸21切向方向移動,從而選擇卡入缺口7內或者收入切向槽內。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基礎上,為提高軸向活動件與輪軸2之間運動的平穩(wěn)性,保證可動凸緣5在輪軸2上運動時不會發(fā)生偏移或者偏轉,所以作為優(yōu)選方式,本實施方式當中,所述輪軸2上還設置有滑動凹槽10,所述滑動凹槽10沿所述輪軸2的軸向方向延伸,所述可動凸緣5上設置有與所述滑動凹槽10相適配的滑動滑塊11。如圖5、圖6所示,滑動凹槽10以及滑動滑塊11對可動凸緣5在輪軸2上的運動進行導向,避免了可動凸緣5發(fā)生偏移或者偏轉的情況。
在上述實施方式當中,線圈在放線的過程當中,容易發(fā)生線頭走失的情況,所以作為優(yōu)選方式,本實施方式當中,還包括設置于所述輪軸2外側的殼壁12,所述殼壁12上設置有貫穿所述殼壁12的出線口13,還包括活動壓板14、驅動元件以及設置于所述殼壁12內的滑道15,所述滑道15的一端與所述出線口13相連通,所述活動壓板14設置于所述滑道15內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驅動元件與所述活動壓板14相連接,所述活動壓板14上設置有撥塊16,所述殼壁12上設置有供所述撥塊16滑動的滑槽17,所述撥塊16通過所述滑槽17伸出所述殼壁12外。其中,驅動元件驅使活動壓板14自發(fā)地沿滑道15滑動,如圖7、圖8、圖9、圖10所示,本實施方式當中,驅動元件為彈簧20,滑道15的封閉端通過彈簧20與活動壓板14相連接。在放線的前后,將線纜或者線頭拉在出線口13處,彈簧20驅使活動壓板14在出線口13內抵住線纜或者線頭,固定線纜、線頭的位置,方便操作人員對線纜進行剪線。在其他實施方式當中,驅動元件為氣缸等直線驅動機構或者拉簧。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基礎上,所述滑道15內還設置有鎖緊機構,所述鎖緊機構包括棘爪18、鉤持缺口19以及復位元件,所述鉤持缺口19設置于所述滑道15的內壁上,所述棘爪18的一端與所述活動壓板14鉸接,且其設有鉤爪的另一端鉤接于所述鉤持缺口19上,所述復位元件與所述棘爪18相連接。如圖8、圖9所示,本實施方式當中,復位元件為拉簧21,滑道15內側壁通過拉簧21與棘爪18相連接,不斷驅使棘爪18的鉤爪向靠近鉤持缺口19的方向偏轉,當棘爪18隨著活動壓板14滑動至鉤持缺口19處時,即鉤接于鉤持缺口19上,保持鎖定。在其他實施方式當中,復位元件為彈簧,與鉤持缺口19相對的滑道15內壁通過彈簧與棘爪18相連接。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基礎上,為方便操作人員取下鉤接于鉤持缺口19上的棘爪18,所述鉤持缺口19貫穿所述殼壁12使所述滑道15與所述殼壁12外部相連通,所述鉤持缺口19遠離其與所述棘爪18鉤接的一端插入有按鈕22。如圖8、圖9、圖10所示,在使用時,操作人員按下按鈕22,使按鈕22頂?shù)艏?8的鉤爪端,即可解除鎖緊裝置的鎖定,使活動壓板14位置不再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