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包括在第一次使用管之前密封頸部的封閉襯墊的柔性管的領(lǐng)域,并涉及適于穿孔于封閉襯墊的穿孔帽。
背景技術(shù):
已知的是,管設(shè)有與穿孔帽相關(guān)聯(lián)的封閉襯墊,穿孔帽包括適于穿孔于所述封閉襯墊的沖頭。
事實上,當管在其第一次使用前被存儲時,封閉襯墊使得管內(nèi)部包含的產(chǎn)品能夠被密封地保存,這體現(xiàn)了管的整個壽命的重要部分。
帽存在于下述情況:沖頭被設(shè)置在帽內(nèi)部并且從帽突出以便在帽被旋擰到管頭上時能夠穿孔于封閉襯墊。為了確保封閉襯墊在第一次使用前被保護,在帽和管頭的肩部之間設(shè)置環(huán)以便在帽被旋擰到頸部上時將沖頭保持在距離封閉襯墊一距離處。
為了穿孔于和/或切割封閉襯墊,使用者首先必須旋松帽,之后移去環(huán),最后重新旋擰帽直到封閉襯墊被穿孔和/或被切割。步驟的數(shù)量對于常常不理解環(huán)的目的并且也不一定理解封閉襯墊在管的第一次使用之前必須被穿孔的用戶來說是不方便的。
因此,需要一種至少部分克服前面提到的缺點的管封閉組件。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為此,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管封閉組件,所述管封閉組件包括:
-管頭,所述管頭包括頸部和密封所述頸部的封閉襯墊;
-帽,所述帽包括適于切割所述封閉襯墊的沖頭,
所述頸部和所述帽被構(gòu)造成使所述帽能夠在第一位置和在第二位置被固定地保持在所述頸部上,所述第一位置被稱作備用位置,在所述備用位置,所述沖頭被保持在距離所述封閉襯墊一距離處,所述第二位置被稱作使用位置,在所述使用位置,所述沖頭穿孔于所述封閉襯墊。
這種組件在沒有必須使用除了頸部和帽之外的額外的部分的情況下使得所述帽能夠被保持在備用位置。換句話說,從帽突出的沖頭的自由端遠離密封頸部的封閉襯墊被保持,因此在沒有使封閉組件復(fù)雜化的情況下在使用者第一次使用管之前封閉襯墊被簡單地和可靠地防止任何穿孔或切割。具體地,這種組件借助于通常在這種系統(tǒng)中使用的間隔環(huán)分配,以使沖頭保持遠離封閉襯墊。
帽被理解為一種允許以可逆的方式防漏密封容器的物體,該容器尤其是用于排出產(chǎn)品的開口。因此,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帽可以主要通過旋擰(screwing)運動或等同的運動從打開位置過渡到關(guān)閉位置和從關(guān)閉位置過渡到打開位置。本發(fā)明不包括下述的例如鉸鏈式維修艙件的封閉組件:該封閉組件被確定地固定至開口上并且包括用于排出產(chǎn)品的通孔和用于密封所述孔的傾斜蓋。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不同實施例,可單獨或組合采用以下特征:
-所述管頭進一步包括肩部;
-所述頸部和所述肩部被設(shè)計為單個部件;
-所述頸部和所述肩部是一體形成的;
-所述頸部包括位于排出孔的附近的上端和與所述上端相反的下端;
-所述封閉襯墊位于所述頸部的下端處;
-所述管頭包括嵌件;
-所述封閉襯墊限定出嵌件的中心區(qū)域;
-所述嵌件至少部分地覆蓋所述肩部的下部面;
-所述頸部和所述帽進一步被構(gòu)造成使所述帽能夠被保持在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被稱作關(guān)閉位置,在所述關(guān)閉位置,所述頸部和所述帽為所述管提供密封;
-所述帽被構(gòu)造成通過至少一個旋轉(zhuǎn)運動從備用位置過渡到使用位置;
-所述帽被構(gòu)造成通過至少一個旋轉(zhuǎn)運動從使用位置過渡到關(guān)閉位置;
-所述帽和所述頸部限定出縱向軸線z-z;
-所述帽進一步被構(gòu)造成通過沿著軸線z-z的軸向運動從備用位置過渡到使用位置;
-所述帽進一步被構(gòu)造成通過沿著軸線z-z的軸向運動從使用位置過渡到關(guān)閉位置;
-旋轉(zhuǎn)運動和軸向運動是同時進行的并且可選地對應(yīng)于螺旋運動,尤其是可具有可變螺距的旋擰(scewing);
-軸向運動和旋轉(zhuǎn)運動是接連的并且可選地對應(yīng)于卡口式運動;
-所述組件包括至少一個第一阻擋裝置和/或一個第二阻擋裝置;
-所述一個或多個第一阻擋裝置和所述一個或多個第二阻擋裝置配合以便使所述帽保持在備用位置;
-所述頸部包括所述至少一個第一阻擋裝置;
-所述第一阻擋裝置與所述帽配合以便使所述帽保持在備用位置;
-所述帽包括所述至少一個第二阻擋裝置;
-所述帽通過將所述帽扣(catching)在所述頸部上、優(yōu)選地通過扣住所述一個或多個第一和第二阻擋裝置而保持在備用位置;
-所述一個或多個第一阻擋裝置為位于所述頸部的外表面上的環(huán);
-所述環(huán)軸向地位于所述頸部的中間部分中;
-所述頸部包括螺紋,所述螺紋被稱作第一螺紋,所述第一螺紋允許所述旋轉(zhuǎn)運動和/或所述軸向運動以便使所述帽從備用位置和/或中間位置過渡到使用位置和/或從使用位置過渡到關(guān)閉位置;
-所述第一螺紋被定位在所述頸部的處于環(huán)上方的部分中;
-所述頸部的所述外表面包括光滑區(qū)域,所述光滑區(qū)域被稱作第一光滑區(qū)域;
-所述環(huán)位于所述第一螺紋和所述第一光滑區(qū)域之間;
-所述一個或多個第二阻擋裝置為位于所述帽的內(nèi)表面上的突起;
-所述突起被均勻地分布在所述帽的周緣上;
-所述突起被分布在兩個排上以使得所述環(huán)在所述帽的備用位置被定位在所述突起之間;
-所述突起在所述兩個排之間成角度地偏置;
-所述突起位于所述帽的下部上;
-所述組件包括第一螺紋和/或第二螺紋;
-所述第二螺紋與所述第一螺紋配合以使所述帽能夠從備用位置和/或從中間位置過渡到使用位置;
-當所述帽在備用位置時,第一螺紋和第二螺紋還沒有配合并且將所述帽旋擰到頸部上尚待解決;
-所述第二螺紋與所述第一螺紋配合以允許所述旋轉(zhuǎn)運動和/或所述軸向運動,以便使所述帽從備用位置過渡到使用位置和/或從使用位置過渡到關(guān)閉位置;
-所述第二螺紋與所述第一螺紋配合以便離開備用位置;
-所述帽包括所述第二螺紋;
-所述第二螺紋被定位在所述帽的處于所述突起上方的部分中;
-所述第一螺紋在所述帽的備用位置被定位成面向所述帽的內(nèi)表面的光滑區(qū)域,該光滑區(qū)域被稱作第二光滑區(qū)域;
-所述第二光滑區(qū)域位于突起和第二螺紋之間;
-所述帽的外表面包括光滑部分和肋狀部分;
-所述突起被分布成使得所述環(huán)在沿著縱向軸線z-z的壓力的作用下超過上排突起,以便達到中間位置;
-所述帽的所述螺紋在中間位置開始接合在所述頸部的螺紋中;
-在備用位置,所述頸部的整個所述螺紋面向帽的內(nèi)表面的光滑區(qū)域;
-所述突起被分布在軸向隔開的兩個排上,以使帽能夠在備用位置自由旋轉(zhuǎn);
-所述一個或多個第一阻擋裝置為一個或多個突出元件;
-所述組件包括至少一個導(dǎo)向槽;
-所述一個或多個突出元件位于所述槽的入口處;
-所述頸部包括至少一個導(dǎo)向槽,所述導(dǎo)向槽被構(gòu)造成與所述帽配合以允許所述旋轉(zhuǎn)運動和/或所述軸向運動,以便使所述帽從備用位置過渡到使用位置和/或從使用位置過渡到關(guān)閉位置;
-所述頸部的所述一個或多個突出元件包括來自所述導(dǎo)向槽的一個或多個邊緣的突起;
-所述頸部的所述一個或多個突出元件包括來自所述導(dǎo)向槽的基底的突起;
-所述槽在所述頸部的外表面上從所述頸部的上端延伸到下端;
-所述槽具有接連的導(dǎo)向部分;
-所述槽的至少一個第一部分提供備用位置;
-所述槽的所述第一部分相對于軸線z-z基本上是垂直的;
-所述槽的一個或多個其他部分允許從備用位置到使用位置的過渡和/或從使用位置到關(guān)閉位置的過渡;
-所述槽的第二部分使所述帽能夠離開備用位置;
-所述槽的第三部分使所述帽能夠過渡到使用位置;
-所述槽的最后部分使所述帽能夠過渡到關(guān)閉位置;
-所述第二部分接連所述第一部分;
-所述第二部分相對于軸線z-z基本上是水平的;
-所述第三部分相對于軸線z-z基本上是垂直的;
-所述第二部分是具有螺距x的螺旋形的;
-所述第三部分是具有螺距y的螺旋形的;
-第三螺旋形部分的螺距y大于第二螺旋形部分的螺距x;
-所述最后部分相對于所述軸線z-z是水平的;
-所述槽包括朝向所述頸部的所述排出孔定位的入口;
-所述頸部的所述突出元件位于所述槽的入口處;
-所述頸部的所述突出元件中的至少一個位于所述槽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間;
-所述帽包括至少一個突出元件,該突出元件被構(gòu)造成與所述頸部的所述突出元件配合以便使所述帽保持在備用位置;
-所述帽的所述一個或多個突出元件被構(gòu)造成與所述頸部的所述槽配合以允許所述旋轉(zhuǎn)運動和/或所述軸向運動,以便使所述帽從備用位置過渡到使用位置和/或從使用位置過渡到關(guān)閉位置;
-所述帽的一個或多個突出元件位于所述帽的下部上;
-所述頸部包括導(dǎo)向坡,所述導(dǎo)向坡被構(gòu)造成與所述帽的至少一個突出元件配合,以便將所述突出元件定位在所述槽的入口處;
-所述導(dǎo)向坡具有與所述槽的導(dǎo)向方向相反的導(dǎo)向方向,以便使所述帽從備用位置過渡到使用位置和/或從使用位置過渡到關(guān)閉位置;
-所述帽包括上表面;
-所述上表面具有至少一個與所述帽的突出元件對準的開口;
-開口的數(shù)量與所述帽的突出元件的數(shù)量相同;
-所述帽包括密封環(huán),所述密封環(huán)以從所述帽的所述開口徑向返回的方式定位,以便為所述封閉提供密封;
-所述密封環(huán)被構(gòu)造成在所述帽處于關(guān)閉位置時與設(shè)置在所述頸部的內(nèi)表面上、具體是設(shè)置在所述頸部的上端的附近的密封環(huán)座配合。
本發(fā)明進一步涉及包括如之前所述的組件的管。
附圖說明
根據(jù)以下僅為說明性的且非限制性的并且必須參考附圖閱讀的說明,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的特征、目的和優(yōu)點將變得明顯,在附圖中:
-圖1為包括用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管封閉組件的管頭的、被部分示出的管的透視圖;
-圖2為旨在被固定至圖1的管頭上的帽的透視圖;
-圖3為圖1的管的、圖2的帽在備用位置中被固定至其上的正視圖,管頭和所述帽形成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管封閉組件;
-圖4為圖3的軸向截面圖,組件在第一結(jié)構(gòu)中處于備用位置;
-圖5如同圖4,封閉組件在第二結(jié)構(gòu)中處于備用位置;
-圖6如同圖4,封閉組件處于中間位置;
-圖7如同圖4,封閉組件處于使用位置;
-圖8為包括用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管封閉組件的管頭的、被部分示出的管的正視圖;
-圖9為包括用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管封閉組件的管頭的、被部分示出的管的正視圖;
-圖10為包括用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的管封閉組件的管頭的、被部分示出的管的透視圖;
-圖11和圖12為旨在被固定到圖8至圖10的管頭上的帽的透視圖;
-圖13為圖10的管的、圖11和圖12的帽朝向備用位置被定向在其上的正視圖,所述管頭和所述帽形成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管封閉組件;
-圖14a如同圖13,封閉組件處于備用位置;
-圖14b為圖14a的軸向截面圖,組件處于備用位置;
-圖15a和15b如同14a和圖14b,封閉組件離開備用位置并準備好使用位置;
-圖16a和16b如同圖14a和圖14b,封閉組件處于關(guān)閉位置;
-圖17為包括用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例的管封閉組件的管頭的、被部分示出的管的透視圖。
貫穿所有的附圖始終,共有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在不同的附圖中所示的,本發(fā)明涉及用于封閉管3的組件1。所述組件1包括:
-管頭5,所述管頭5包括頸部7;和
-帽9,所述帽9被構(gòu)造成尤其通過旋擰固定至所述頸部7上。
其變型被示出在圖1和圖3至圖8中的管頭5包括頸部7、肩部11和整體嵌件13,該頸部7限定出縱向軸線z-z,整體嵌件13形成在其下部中密封所述頸部7的封閉襯墊15。如在本文中所示的,所述頸部7和所述肩部11被設(shè)計為單個部件并且被一體形成。嵌件13被定位成抵靠肩部11的旨在被定向成朝向管的內(nèi)部的下部面。
在本實例中,所述頸部7呈從上端朝向下端延伸的圓筒的形式,該上端被定位成朝向所述管3的外部,該下端與上端相反并且被定向成朝向所述管3的內(nèi)部。所述上端具有排出孔7a,所述排出孔7a使得管內(nèi)部包含的產(chǎn)品能夠被排出。下端鄰近所述肩部11。
所述肩部11從所述頸部的下端朝向外周緣延伸,外周緣在本實例中在基本上垂直于軸線z-z的方向上是圓柱形的,即管頭的部分從所述頸部7展開。所述肩部11被構(gòu)造成使得管裙部可被固定在尤其是其周緣上,以便形成所述管3。
更具體地,嵌件13包括通常具有平截或圓盤形狀的周緣部分和形成所述封閉襯墊15的中心部分,所述封閉襯墊15的直徑通常對應(yīng)于頸部7的內(nèi)部直徑。
一般來說,其示例在圖2中示出的帽9包括從所述帽9突出的沖頭17。特別地,所述沖頭17與所述帽9成一體。所述沖頭17被構(gòu)造成以在帽9被固定在所述頸部7上時被插在管頭5的頸部7內(nèi)部。當帽9被固定到頸部7上時,限定出與頸部7的縱向軸線z-z相對應(yīng)的帽9的縱向方向。
所述沖頭17使封閉襯墊15能夠被切割和/或穿孔。有利地,切割是局部的,使得已被切割的封閉襯墊15的一個或多個部分保持被連接至嵌件的其余部分,由此防止形成嵌件的任何的材料與相關(guān)聯(lián)的管3中包含的產(chǎn)品混合并防止這種材料可能分配至用戶。
一般來說,所述沖頭17具有圓柱形旋轉(zhuǎn)部分,圓柱形旋轉(zhuǎn)部分的自由端有利地設(shè)有切割裝置,使得當帽9被固定(例如旋擰)至管頭5的頸部7上時,沖頭17的自由端被插在頸部7的內(nèi)部。所述切割裝置可以是斜切形狀的自由端、例如均勻地分布在沖頭17的自由端的周緣上的齒和/或切割縫。圖2和圖4至圖8中所示的沖頭17的示例為具有圓柱形旋轉(zhuǎn)部分的沖頭17,圓柱形旋轉(zhuǎn)部分的自由端設(shè)有三個短齒19,三個短齒19被均勻地分布在其自由端的周緣上。
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述頸部7和所述帽9被構(gòu)造成使所述帽9能夠在第一位置和在第二位置被固定地保持在所述頸部7上,第一位置被稱作備用位置(圖3至圖5和圖14a、圖14b),在備用位置,沖頭17被保持在距離封閉襯墊15一距離處,第二位置被稱作使用位置(圖8和圖15a、圖15b),在使用位置,所述沖頭17穿孔于所述封閉襯墊15。
所述頸部7和所述帽9還可被構(gòu)造成使所述帽9能夠被保持在第三位置,第三位置被稱作關(guān)閉位置(圖7和圖16a、圖16b),在關(guān)閉位置,所述頸部7和所述帽9為所述管3提供密封。
有利地,所述帽9被構(gòu)造成通過至少一個旋轉(zhuǎn)運動從備用位置過渡到使用位置和/或從使用位置過渡到關(guān)閉位置。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旋轉(zhuǎn)運動也可同時伴隨有沿著軸線z-z的軸向運動。那么,這涉及到螺旋運動。
在其他實施例中,軸向運動在旋轉(zhuǎn)運動之后進行。
有利地,所述帽9被構(gòu)造成基本上通過始終在同一方向上進行(換句話說旋轉(zhuǎn)方向始終是相同的)的運動從備用位置過渡到使用位置和/或從使用位置過渡到關(guān)閉位置。
有利地,所述帽9從備用位置到使用位置的過渡和/或從使用位置到關(guān)閉位置的過渡是可逆的。因此,打開所述管然后在使用后關(guān)閉所述管是可能的,反之亦然。
有利地,所述頸部7包括至少一個第一阻擋裝置,該至少一個第一阻擋裝置被構(gòu)造成與所述帽9配合以便使所述帽9保持在備用位置。
在第一實施例中,所述頸部7和所述帽9各自包括至少一個阻擋裝置,該至少一個阻擋裝置一起配合以使所述帽9保持在備用位置。
在本文的圖1至圖7中所示的該第一實施例的示例中,所述一個或多個第一阻擋裝置為位于所述頸部7的外表面上的環(huán)25,所述一個或多個第二阻擋裝置為位于所述帽9的內(nèi)表面上的突起27a、27b。
在該示例中,所述帽9由此通過使所述帽9扣在所述頸部7上、尤其是通過使環(huán)25與所述突起27a、27b相扣而保持在備用位置。
有利地,所述突起27a、27b被均勻地分布在所述帽9的周緣上,尤其是分布在所述帽9的下部上。在本文所示的示例中,突起27a、27b被分布在軸向隔開的兩個排上并且在兩個排之間被成角度地偏置以使得環(huán)25在帽9的備用位置被定位在所述突起27a、27b之間。優(yōu)選地,每個排包括至少兩個突起27a、27b或至少三個或至少四個突起。在該實例中,每個排包括四個突起27a、27b。
下排的突起27a使所述帽9能夠被固定地保持在所述頸部7上,因此避免了所述帽9的不想要的移除。上排的突起27b使得當帽9被固定至頸部7上時能夠限制所述帽9的向下運動,并因此使得沖頭17能夠遠離封閉襯墊15被保持和使得在第一次使用前在沒有使用者介入的情況下能夠避免封閉襯墊的穿孔和/或切割。
有利地,環(huán)25與頸部7成一體并且覆蓋所述頸部7的整個圓周。所述環(huán)25包括朝向管頭5的肩部11指向的下表面25a和朝向所述頸部7的排出口7a指向的上表面25b。所述下表面25a和上表面25b基本上是平坦的且它們的軸向延伸使環(huán)25能夠被扣在所述突起27a、27b之間。環(huán)25具體包括薄端,以幫助環(huán)25被扣在突起27a、27b之間并從突起27a、27b脫離,以便使用者容易地從備用位置過渡到使用位置,然后從使用位置過渡到移除帽9。類似地,突起27a、27b也可以具有薄端,如在本文中能夠看到的。更具體地,本文中的所述環(huán)25具有帶有圓形頂端的直梯形或者三角形的截面和/或所述突起27a、27b具有直的圓形截面。
有利地,所述頸部7和所述帽9各自包括被稱作第一螺紋29和第二螺紋31的螺紋,第一螺紋29和第二螺紋31一起配合以通過使用者將所述帽9旋擰在頸部7上使得所述帽9能夠從備用位置過渡使用位置。在該實施例中,所述在前描述的旋轉(zhuǎn)運動和軸向運動是同時進行的并根據(jù)螺旋運動引起所述旋擰動作。所述帽9然后通過旋擰至所述頸部7上被固定,而在備用位置所述螺紋29和31優(yōu)選地不被接合。
所述第一螺紋29在所述頸部7的外表面上被定位在頸部7的處于環(huán)25上方的部分中。
所述第二螺紋31在所述帽9的內(nèi)表面上被定位在帽9的處于所述突起27a、27b上方的部分中,在本實例中,被定位在所述帽9的底部處。
所述頸部7進一步包括在其外表面上的光滑區(qū)域,該光滑區(qū)域被稱作第一光滑區(qū)域33。光滑區(qū)域在本文中被理解為非螺紋區(qū)域。所述第一光滑區(qū)域33在所述第一螺紋29下方和所述環(huán)25下方的部分上延伸。換句話說,所述第一光滑區(qū)域33從所述環(huán)25的下表面25a朝向管頭5的肩部11延伸。環(huán)25因此被軸向定位在所述頸部7的位于所述第一螺紋29和所述第一光滑區(qū)域33之間的中間部分中。
所述帽9進一步包括在其內(nèi)表面上的光滑區(qū)域,該光滑區(qū)域被稱作第二光滑區(qū)域35。再次,光滑區(qū)域被理解為非螺紋區(qū)域。所述第二光滑區(qū)域35被定位在處于所述第二螺紋31下方且處于突起27a、27b上方的部分上,即被定位在突起27a、27b和第二螺紋31之間。在所示的示例中,第二光滑區(qū)域35從第二螺紋31的底部延伸至上排突起27b。所述帽9的在第二光滑區(qū)域35處的內(nèi)部直徑大于在所述第一螺紋29的螺紋的頂峰處測量的所述頸部7的直徑。
所述帽9進一步包括外表面,所述外表面的下部分是光滑的21,而所述外表面的另外的上部分是肋狀的23。肋狀部分23具體對應(yīng)于使用者抓握區(qū)域,從而利于帽9的握持和所述管3的打開/關(guān)閉。
起初,所述帽9被固定至所述頸部7上。在該步驟中,所述環(huán)25被扣在下排突起27a上并且帽9被保持在備用位置(圖3至圖5)。沖頭17被定位在距離所述封閉襯墊15一非零距離處,以防止封閉襯墊15被切割和/或被穿孔。在本實例中,所述保持在備用位置通過如之前所述的上排突起27b提供,在意外嘗試按壓帽9(圖5)時,環(huán)25抵接上排突起27b。上排突起27b的位置被計算以使得沖頭17在所述帽9的備用位置足夠遠離所述封閉襯墊15被保持。下排突起27a使得所述帽9的不想要的移除能夠被避免,在意外嘗試移除帽9(圖4)時,環(huán)25抵接下排突起27a。
在該備用位置,所述第一螺紋29被定位成面向所述帽9的第二光滑區(qū)域35,如在圖3至圖5中能夠看到的。第一螺紋和第二螺紋(29、31)還沒有配合且將帽9旋擰在頸部7上尚待解決。
其次,所述帽9由使用者沿著軸線z-z壓至所述頸部7上,使得所述環(huán)25超過上排突起27b,以便達到中間位置(圖6)。在該中間位置,所述帽9的螺紋31開始接合在所述頸部7的螺紋29中,所述沖頭17到達所述封閉襯墊,然后通過一個或多個最后的螺絲轉(zhuǎn)穿孔于和/或切割所述封閉襯墊15。
在未示出的進一步實施例中,設(shè)想所述螺紋29和31自備用位置接觸或者甚至接合也是可能的。然后,旋擰使得能夠利于從備用位置到使用位置的過渡,尤其是靠所述環(huán)越過上排突起27b,以便達到中間位置。
最后,所述帽9被使用者完全旋擰至所述頸部7上。帽9因此達到關(guān)閉位置(圖7),其中所述封閉襯墊15被所述沖頭17切割和/或穿孔。帽9的光滑區(qū)域35則面向所述頸部7的光滑區(qū)域33。
可以設(shè)想,進一步的實施例使帽能夠被固定在頸部上并且被保持在備用位置。具體來講,環(huán)和突起能夠被顛倒,即帽能夠在其內(nèi)表面上包括與位于頸部的外表面上的至少一個突起配合的環(huán)。
在圖8至圖17中所示的實施例中,所述一個或多個阻擋裝置為位于所述頸部7的外表面上的一個或多個突出元件37a、37b、37c。
為了使所述帽9保持在備用位置,所述頸部7的所述突出元件37a、37b、37c被構(gòu)造成與所述帽9配合,更具體地說是與所述帽9的至少一個突出元件39配合。
有利地,所述頸部7進一步包括至少一個導(dǎo)向槽41,在本實例中是三個,導(dǎo)向槽41被構(gòu)造成與所述帽9配合以允許所述旋轉(zhuǎn)運動和/或所述軸向運動,以便使所述帽9從備用位置過渡到使用位置和/或從使用位置過渡到關(guān)閉位置。
更具體地說,所述頸部7的導(dǎo)向槽41被構(gòu)造成與所述帽9的一個或每個突出元件39配合,以尤其是允許所述旋轉(zhuǎn)運動和/或所述軸向運動,以便使所述帽9從備用位置過渡到使用位置和/或從使用位置過渡到關(guān)閉位置。
因此,所述槽41在所述頸部7的外表面上從被位于排出孔7a的附近的頸部7的上端延伸到與所述上端相反的下端。所述槽41具體包括朝向所述頸部7的所述排出孔7a定位的入口41a。
有利地,所述槽41具有接連的導(dǎo)向部分。這具體可涉及確定備用位置的第一部分41b和允許從備用位置過渡到使用位置和/或從使用位置過渡到關(guān)閉位置的其他部分。
具體來講,所述槽41具有:
-第二部分41c,所述第二部分41c使所述帽9能夠離開備用位置;
-第三部分41d,所述第三部分41d使所述帽9能夠過渡到使用位置;
-最后部分41e,所述最后部分41e使所述帽9能夠過渡到關(guān)閉位置。
所述槽41在兩個邊緣55之間延伸,所述邊緣55從所述槽41的基底57徑向延伸。優(yōu)選地,所述槽41與所述頸部7是一體的。
在圖8中所示的實施例中,所述槽41的所述第一部分41b相對于軸線z-z是垂直的。緊隨其后的是第二部分41c,第二部分41c相對于軸線z-z是水平的,然后是第三部分41d,第三部分41d相對于軸線z-z是垂直的,最后是最后部分41e,最后部分41e相對于軸線z-z是水平的。
在該實施例中,所述頸部7的所述突出元件37a、37b是來自所述槽41的朝向槽的內(nèi)部延伸的邊緣的突起。替代性地,所述頸部7的所述突出元件37a、37b可以是源自所述槽41的基底57的突起。因此,所述槽41具有位于槽41的第一部分41b的入口處的第一突起37a。該第一突起37a限制所述帽9沿著軸線z-z的向上軸向運動并且使所述帽9能夠被固定地保持在所述頸部7上并使得帽的不想要的移除能夠被避免。
所述槽41還具有同一類型的第二突起37b,第二突起37b位于槽41的第一部分41b和第二部分41c之間。該第二突起37b限制所述帽9的旋轉(zhuǎn)運動并且具體地限制帽9從其備用位置和朝向帽的使用位置的接合離開。換句話說,該第二突起37b使得沖頭17能夠遠離封閉襯墊15被保持,因此使得能夠在第一次使用前在沒有使用者介入的情況下避免封閉襯墊的穿孔和/或切割。
在圖9中示出的實施例中,所述槽41的所述第一部分41b相對于軸線z-z是垂直的。緊隨其后的是第二部分41c,第二部分41c相對于軸線z-z是水平的,然后是第三部分41d,第三部分41d是螺旋形的,最后是最后部分41e,最后部分41e相對于軸線z-z是水平的。
在該實施例中,所述頸部7包括第一突出元件,該第一突出元件是位于槽41的第一部分41b的入口處的第一搭扣(catch)37a。該搭扣37a限制所述帽9沿著軸線z-z的向上軸向運動并使所述帽9能夠被固定地保持在所述頸部7上并使得所述帽9的不想要的移除能夠被避免。所述槽41的邊緣中的一個具有突起37b,該突起37b是所述頸部7的第二突出元件。該突起朝向槽41的內(nèi)部延伸,如圖8的實施例的突起37a、37b的情況。該突起37b位于槽41的第一部分41b和第二部分41c之間。該突起37b使得能夠限制所述帽9的旋轉(zhuǎn)運動并且具體地限制帽9從其備用位置和從在使用位置處的帽9的接合離開。換句話說,該突起37b使沖頭17能夠遠離封閉襯墊15被保持,因此使得能夠在第一次使用前在沒有使用者介入的情況下避免封閉襯墊15的穿孔和/或切割。
在圖10至圖16中示出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41b相對于軸線z-z是垂直的。緊隨其后的是第二部分41c,第二部分是具有螺距x的螺旋形的,然后是第三部分41d,第三部分是具有螺距y的螺旋形的。第三螺旋形部分41d的螺距y大于第二螺旋形部分41c的螺距x。所述槽41最終終止在最后部分41e處,該最后部分相對于軸線z-z是水平的。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頸部7包括呈來自所述導(dǎo)向槽的基底的突起的形式的兩個突出元件。這兩個突出元件是朝向所述槽41的入口41a定位的兩個搭扣37a、37b。更具體地,第一搭扣37a位于槽41的第一部分的入口處。該搭扣37a限制所述帽9沿著軸線z-z的向上軸向運動、并使所述帽9能夠被固定地保持在所述頸部7上并使得帽9的不想要的移除能夠被避免。第二搭扣37b位于槽41的第一部分41b和第二部分41c之間。該第二搭扣37b使得能夠限制所述帽9的旋轉(zhuǎn)運動并且具體地限制帽9從其備用位置和朝向使用位置的帽的接合離開。換句話說,該第二搭扣37b使沖頭17能夠遠離封閉襯墊15被保持,因此使得能夠在第一次使用之前在沒有使用者介入的情況下避免封閉襯墊15的穿孔和/或切割。
在圖17中所示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41b相對于軸線z-z是垂直的。緊隨其后的是第二部分41c,第二部分41c是具有螺距x的螺旋形的,然后是第三部分41d,第三部分41d是具有螺距y的螺旋形的。第三螺旋形部分41d的螺距y大于第二螺旋形部分41c的螺距x。所述槽41最終終止在最后部分41e處,最后部分41e相對于軸線z-z是水平的。
在該實施例中,所述頸部7的所述突出元件是來自所述槽41的朝向槽的內(nèi)部延伸的邊緣的突起37a、37b、37c。因此,所述槽41具有位于槽41的第一部分41b的入口處的第一突起37a。該第一突起37a限制所述帽9沿著軸線z-z的向上軸向運動并且使所述帽9能夠被固定地保持在所述頸部7上并使得帽的不想要的移除能夠被避免。
所述槽41還具有同一類型的第二突起37b,第二突起37b位于槽41的第一部分41b和第二部分41c之間。該第二突起37b限制所述帽9的旋轉(zhuǎn)運動并且具體地限制帽9從帽9的備用位置和朝向使用位置的帽9的接合離開。換句話說,該第二突起37b使沖頭17能夠遠離封閉襯墊15被保持,因此使得能夠在第一次使用前在沒有使用者介入的情況下避免封閉襯墊15的穿孔和/或切割。
所述槽41還具有與突起37a和37b類型相同的第三突起37c,第三突起37c位于與包括突起37a和37b的邊緣相對的邊緣上。正如突起37b的情況,該第三突起37c限制所述帽9的旋轉(zhuǎn)運動并且具體地限制帽9從帽9的備用位置和朝向使用位置的帽9的接合離開。
在圖8至圖17中所示的這四個實施例中,所述頸部7可進一步包括導(dǎo)向坡43,所述導(dǎo)向坡43被構(gòu)造成與所述帽9的至少一個突出元件39配合,以便將所述突出元件中的一個定位在所述槽41的入口41a處。導(dǎo)向坡43使帽9的突出元件39a中的一個能夠在導(dǎo)向槽41的第一部分41b中被導(dǎo)向。在圖10中可看到所述導(dǎo)向坡43。
有利地,所述導(dǎo)向坡43具有與所述槽41的導(dǎo)向方向相反的導(dǎo)向方向,以便所述帽9從備用位置過渡到使用位置和/或從使用位置過渡到關(guān)閉位置。因此,為了將所述帽9的所述突出元件39中的一個定位在所述槽41的入口中,需要在與將施加于槽中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執(zhí)行旋轉(zhuǎn)運動。該旋轉(zhuǎn)運動通常通過機器以自動的方式執(zhí)行。一旦所述帽9處于備用位置,就需要在與施加在導(dǎo)向坡中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做旋轉(zhuǎn)運動,一般是沿著用于關(guān)閉帽9的傳統(tǒng)的旋轉(zhuǎn)方向(通常是順時針方向的)做旋轉(zhuǎn)運動,以便帽9離開備用位置并準備進入使用位置和通過沖頭17切割和/或穿孔于所述封閉襯墊15。這種雙向旋轉(zhuǎn)防止機器在將帽9定位在備用位置時過度旋轉(zhuǎn),防止機器準備到使用位置的過渡并且防止沖頭17在使用管之前損壞封閉襯墊15。
有利地,所述坡43可進一步包括止擋件45,所述止擋件45用于將帽9的所述突出元件39中的一個止擋在槽41的入口41a處。在本實例中,止擋件45為槽41的第一部分41b的朝向頸部7的孔7a的邊緣的延伸部。
在圖8至圖17中所示的這四個實施例中,帽9是相同的。如上文所述的,帽9包括至少一個突出元件39,突出元件39被構(gòu)造成與所述頸部7的所述突出元件37a、37b、37c配合以便使所述帽9保持在備用位置并且與所述頸部7的所述槽41配合以允許所述旋轉(zhuǎn)運動和/或所述軸向運動以便使所述帽9從備用位置過渡到使用位置和/或從使用位置過渡到關(guān)閉位置。
有利地,所述帽9包括至少兩個突出元件39。優(yōu)選地,所述帽9包括三個突出元件39,突出元件39使得在帽9處于備用位置時能夠平衡并穩(wěn)定帽9。
有利地,所述帽9的一個或多個突出元件39位于所述帽9的下部上并且與所述帽9的下部是成一體的。
有利地,所述帽9的上表面47具有與所述帽9的突出元件39對準的至少一個開口49。這些開口49具體用于模制帽9,更具體地用于模制突出元件39。因此,開口49的數(shù)量與所述帽9的突出元件39的數(shù)量相同。
在本文所示的帽9中,帽9的所述突出元件是柱39,柱39的直徑基本上類似于導(dǎo)向槽41的寬度,以使柱39由此能夠被導(dǎo)向。在本實例中,帽9包括均勻地分布在所述帽9的下部上的三個柱39和在帽9的上表面47上的三個開口49,開口49與柱39對準。
為了在帽9處于關(guān)閉位置時密封管,所述帽9在帽9的上表面的內(nèi)部面上包括與以從所述開口49徑向返回的方式定位的密封環(huán)51相對應(yīng)的過厚材料。所述密封環(huán)51被構(gòu)造成在所述帽9處于關(guān)閉位置時與在所述頸部7的上端處設(shè)置在頸部的內(nèi)表面上的環(huán)座53配合,如在圖16b中可看到的。
所述槽41的邊緣進一步可包括至少一個位于最后部分41e中的突起,該突起使帽能夠被保持在關(guān)閉位置。
例如,如在圖17中所示的,每個邊緣可包括突起59a和59b。這些突起59a、59b不僅使帽能夠被保持在關(guān)閉位置,而且可被用于當作用于使用者的關(guān)閉指示器。因此,在突出元件39越過兩個突起59a和59b時由使用者感知到的阻力告訴他們:帽已經(jīng)到達其行程的結(jié)束、帽完全關(guān)閉以及提供了密封。這些特征與圖17關(guān)聯(lián)地被示出在本文中,但是也可以被廣義化。
現(xiàn)將描述用于將帽9放置在其備用位置、和用于將帽9從備用位置過渡到使用位置以及將帽9從使用位置過渡到關(guān)閉位置的不同的步驟。這些步驟涉及圖10至圖16中所示的槽41的實施例。
首先,所述帽9在其備用位置處被固定至所述頸部7。為此,所述帽9的突出元件39a通過在逆時針方向上的旋轉(zhuǎn)運動在導(dǎo)向坡43中被導(dǎo)向。可在圖13中看到該步驟。之后,帽9的突出元件39a在第一部分41b處被放置在相應(yīng)的槽41的入口41a中。突出元件39a通過槽41的第一部分41b的延伸部45以向右抵接的方式被保持并通過所述頸部7的第一搭扣37a以向下抵接的方式被保持。
之后,所述帽9通過向下軸向運動被放置在其備用位置,在向下軸向運動中,接合在槽41中的每個突出元件39a被扣過(caughtbeyond)第一搭扣37a。之后,所述帽9借助第一搭扣37a和第二搭扣37b保持在備用位置,第一搭扣37a和第二搭扣37b限制了帽9的向左(旋轉(zhuǎn))和向上(平移)的位移,如之前所述的。在圖14a和圖14b中可看到該備用位置。
通過第一螺旋運動,在第二部分41c處接合在槽41中的所述帽9的每個突出元件39a被扣過第二搭扣37b,并且帽9離開備用位置。在圖15a和圖15b中可看到該步驟。
之后,通過由槽41的第三部分41d產(chǎn)生的第二旋轉(zhuǎn)運動,突出元件39a過渡到封閉襯墊被穿孔的使用位置。
最后,當接合在槽41中的每個突出元件39a達到位于槽41的最后部分41e的端部處的止擋位置時,螺旋運動結(jié)束。然后帽9處于關(guān)閉位置,這可以從圖16a和圖16b中看到。
為了移除所述帽9,使用者在相反的方向上完成步驟。
在圖8、圖9和圖17所示的導(dǎo)向槽41的另外的實施例中,用于將帽9放置在其備用位置和用于將帽從備用位置過渡到使用位置以及從帽的使用位置過渡到帽的關(guān)閉位置的不同步驟基本上是類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