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鍍鋅機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鍍鋅機組的立式涂輥快速更換方法。
背景技術:
鍍鋅機組是冷軋廠重要的生產線,由于鍍鋅板在潮濕的空氣中會很快地銹蝕,生成以堿式碳酸鋅為主的白銹,這既影響鍍鋅板表面的美觀,又給以后的使用帶來麻煩。因此,為了防止鍍鋅板在儲運過程中生銹和延長其使用壽命,必須在不妨礙以后涂裝加工使用的前提下解決熱鍍鋅板的防腐問題。為了增強鍍鋅板表面鋅層的防腐能力,生產上采用鈍化處理的方法增強鍍鋅板表面鋅層的防腐能力并增加產品美觀,鈍化處理的方式有噴淋式和輥涂式兩種,其中輥涂方式是利用涂層膠輥,通過汲料輥蘸取鈍化溶液將其涂敷于鍍鋅板的表面,然后不經漂洗而直接烘干。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基本上不產生廢液,但更換涂輥周期相對較短,一般來說,立式涂輥組每天需更換2~3次/套。因此立式涂輥的更換時長直接影響到鍍鋅機組生產線的進度。
現(xiàn)有的立式涂輥更換方法,一般為,解除立式涂輥與生產區(qū)相關設備的連接狀態(tài);通過人力將立式涂輥抬運至安全存放區(qū),將新立式涂輥人力抬運至生產區(qū),進行安裝調試,該過程主要通過人力,一般需要6個人,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耗時長,一般更換一套立式涂輥需要時長為3小時左右,嚴重影響了鍍鋅機組生產線的生產進度。
綜上所述,如何解決立式涂輥更換時,勞動強度大和耗時長的問題,已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鍍鋅機組的立式涂輥快速更換方法,以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同時縮短涂輥的更換時長。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鍍鋅機組的立式涂輥快速更換方法,該方法包括步驟:
步驟100:解除舊立式涂輥與生產區(qū)相關的設備的連接狀態(tài);
步驟200:利用平衡起吊裝置與快速吊運裝置將所述舊立式涂輥從所述生產區(qū)轉運至安全區(qū)的快速轉運裝置上;
步驟300:利用快速轉運裝置將所述舊立式涂輥轉運到吊裝平臺后用行吊吊出;
步驟400:利用所述快速轉運裝置將新立式涂輥從所述吊裝平臺轉運到安全區(qū);
步驟500:利用所述平衡起吊裝置與所述快速吊運裝置將所述新立式涂輥從所述安全區(qū)轉運至生產區(qū);
步驟600:將所述新立式涂輥與所述生產區(qū)相關的設備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步驟100,包括步驟:
步驟110:對與所述舊立式涂輥連接的浮動軸停在有支撐裝置的上方;
步驟120:將所述舊立式涂輥與所述浮動軸連接的聯(lián)軸器斷開;將所述浮動軸放置在所述支撐裝置上;
步驟130:將所述舊立式涂輥的軸承座的上蓋打開。
優(yōu)選地,所述步驟200,包括步驟:
步驟210:將所述舊立式涂輥的兩軸端利用鋼絲繩與所述平衡起吊裝置連接;
步驟220:啟動所述平衡起吊裝置,使所述平衡起吊裝置將所述舊立式涂輥提升;
步驟230:控制所述平衡起吊裝置與所述快速吊運裝置從所述生產區(qū)向所述安全區(qū)運動。
優(yōu)選地,所述步驟210,具體為:
步驟211:將所述快速吊運裝置與所述平衡起吊裝置的平衡梁連接,且所述平衡梁的長度與所述舊立式涂輥的長度相對應;
步驟212:將所述平衡梁的兩端通過所述鋼絲繩與所述舊立式涂輥的兩端連接,且所述鋼絲繩處于近乎垂直的狀態(tài)。
優(yōu)選地,所述步驟300,包括步驟:
步驟310:將所述新立式涂輥的兩軸端利用所述鋼絲繩與所述平衡起吊裝置連接;
步驟320:啟動所述快速吊運裝置,使所述平衡起吊裝置將所述舊立式涂輥提升;
步驟330:控制所述平衡起吊裝置與所述快速吊運裝置從所述安全區(qū)向所述生產區(qū)運動。
優(yōu)選地,所述步驟310,具體為:
步驟311:將所述快速吊運裝置與所述平衡起吊裝置的平衡梁連接,且所述平衡梁的長度與所述新立式涂輥的長度相對應;
步驟312:將所述平衡梁的兩端通過所述鋼絲繩與所述新立式涂輥的兩端連接,且所述鋼絲繩處于近乎垂直的狀態(tài)。
優(yōu)選地,所述步驟200和所述步驟300中所述的快速轉運裝置包括轉運小車和設置在所述轉運小車下的軌道;
所述快速吊運裝置包括設置在生產區(qū)上部橫梁上的導軌和能夠沿所述導軌滑動的滑行小車,且所述導軌從所述生產區(qū)延伸至所述安全區(qū);
所述平衡起吊裝置包括與所述舊立式涂輥或所述新立式涂輥的長度對應的平衡梁,所述平衡梁的上方設置有與所述快速吊運裝置連接的起吊孔;
具體操作步驟為:
將所述平衡梁的兩端分別與待吊裝的所述舊立式涂輥的兩端或所述新立式涂輥的兩端連接;
通過所述快速吊運裝置和所述平衡起吊裝置將所述舊立式涂輥或所述新立式涂輥提升;
啟動所述快速吊運裝置,將所述舊立式涂輥從所述生產區(qū)移動至所述安全區(qū)或將所述新立式涂輥從所述安全區(qū)移動至所述生產區(qū)。
相比于背景技術介紹內容,上述鍍鋅機組的立式涂輥更換方法,在解除舊立式涂輥與生產區(qū)相關的設備的連接狀態(tài)后,利用平衡起吊裝置和快速吊運裝置將舊立式涂輥從生產區(qū)轉運至安全區(qū)的快速轉運裝置上,再利用平衡起吊裝置同快速吊運裝置將新立式涂輥從安全區(qū)轉運至生產區(qū),最后將新立式涂輥與生產區(qū)相關的設備連接。整個過程利用平衡起吊裝置和快速吊運裝置以及快速轉運裝置對新舊涂輥進行轉運,避免了純人力的搬運,不僅降低了操作者的勞動強度,而且更換時長得到大幅度降低,由原來更換一套涂輥需要的3個小時左右縮減到1小時左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鍍鋅機組的立式涂輥更換方法的原理流程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更換方法的平面布置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向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平衡起吊裝置的結構及使用示意圖。
上圖2-4中,
橫梁1、導軌2、滑行小車3、生產區(qū)4、安全存放區(qū)5、升降裝置6、涂輥7、起吊掛鉤8、帶鋼9、平衡裝置10、連接位11、吊耳12、加強板13、鋼絲繩14。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種鍍鋅機組的立式涂輥更換方法,以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同時縮短涂輥的更換時間。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鍍鋅機組的立式涂輥快速更換方法,該方法包括步驟:
步驟100:解除舊立式涂輥與生產區(qū)相關的設備的連接狀態(tài);
步驟200:利用平衡起吊裝置與快速吊運裝置將舊立式涂輥從生產區(qū)轉運至安全區(qū)的快速轉運裝置上;
步驟300:利用快速轉運裝置將舊立式涂輥轉運到吊裝平臺后用行吊吊出;
步驟400:利用快速轉運裝置將新立式涂輥從吊裝平臺轉運到安全區(qū);
步驟500:利用平衡起吊裝置與快速吊運裝置將新立式涂輥從安全區(qū)轉運至生產區(qū);
步驟600:將新立式涂輥與生產區(qū)相關的設備連接。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本領域技術人員都應該能夠理解的是上述與生產區(qū)相關的設備,一般包括通過聯(lián)軸器與涂輥的軸端連接的浮動軸和涂輥的軸承座。此外需要說明的是,生產區(qū)是指立式涂輥的工作區(qū)域,也即向帶鋼輥涂膠層的工位,安全區(qū)是指廠區(qū)內專門用于存放涂輥的非工作區(qū)域的工位。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快速吊運裝置具有升降和平移的功能,平衡起吊裝置為了更加方便立式涂輥的起吊,避免劃傷立式涂輥的涂層。
相比于背景技術介紹內容,上述鍍鋅機組的立式涂輥更換方法,在解除舊立式涂輥與生產區(qū)相關的設備的連接狀態(tài)后,利用平衡起吊裝置和快速吊運裝置將舊立式涂輥從生產區(qū)轉運至安全區(qū)的快速轉運裝置上,再利用平衡起吊裝置同快速吊運裝置將新立式涂輥從安全區(qū)轉運至生產區(qū),最后將新立式涂輥與生產區(qū)相關的設備連接。整個過程利用平衡起吊裝置和快速吊運裝置以及快速轉運裝置對新舊涂輥進行轉運,避免了純人力的搬運,不僅降低了操作者的勞動強度,而且更換時長得到大幅度降低,由原來更換一套涂輥需要的3個小時左右縮減到1小時左右。
在一些具體的實施方案中,上述步驟100,包括如下分步驟:
步驟110:對與舊立式涂輥連接的浮動軸停在有支撐裝置的上方;
步驟120:將舊立式涂輥與浮動軸連接的聯(lián)軸器斷開;將浮動軸放置在支撐裝置上;
步驟130:將舊立式涂輥的軸承座的上蓋打開。
上述通過將與舊立式涂輥連接的浮動軸下方進行支撐,支撐的方式可以使用放置架進行支撐,比如放置架上設置有用于放置斷開的萬向浮動軸的槽體。在萬向浮動軸的斷開之前,需要將立式涂輥浮動軸停在上述放置架正上方或臨近上方的位置,斷開萬向浮動軸與立式涂輥的連接端后直接將浮動軸放置在放置架上的槽體內即可,有效的避免了人工放置至地面帶來的砸傷操作工人的安全隱患,同時使得浮動軸的放置和安裝均更加方便,進一步節(jié)約了更換時長。
在進一步的實施方案中,上述步驟200,包括如下分步驟:
步驟210:將舊立式涂輥的兩軸端利用鋼絲繩與平衡起吊裝置的平衡梁的對應端連接;
其中步驟210具體可以分為如下分步驟:
步驟211:將快速吊裝裝置與平衡起吊裝置的平衡梁連接,且平衡梁的長度與舊立式涂輥的長度相對應;
步驟212:將平衡梁的兩端通過鋼絲繩與舊立式涂輥的兩端連接,且鋼絲繩處于近乎垂直的狀態(tài)。
如圖4所示,該平衡起吊裝置10靠近兩端部均設置有連接位11,平衡起吊裝置梁1的中部設置有用于與快速吊運裝置的升降裝置的起吊掛鉤8連接的吊耳12,連接位11通過鋼絲繩14與待吊裝的涂輥7對應的端部連接。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平衡起吊裝置與待吊裝的立式涂輥的長度相對應是指平衡起吊裝置長度比立式涂輥或沾液輥的帶膠層輥身長度略長,一般為兩邊各長50~100mm,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鋼絲繩與連接位和待吊裝輥體的端部連接時,鋼絲繩能夠大體處于垂直方向,從而避免與待吊裝輥體的輥面相接觸。另外為了使得吊耳的加工更加方便,平衡起吊裝置10的頂部設置有加強板13,吊耳12設置在加強板13的中部。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都應該能夠理解的是為了使得平衡起吊裝置整體的重力平衡,加強板最優(yōu)的設計方式應該是對稱結構,且加強板的對稱中心線與平衡起吊裝置的對稱中心線重合。由于連接位通過鋼絲繩與帶吊裝輥體端部連接后,起吊時鋼絲繩受力拉伸后基本為垂直的,從而避免了對輥體表面膠層或金屬層勒傷的問題。
步驟220:啟動平衡起吊裝置,使平衡起吊裝置將舊立式涂輥提升;
步驟230:控制平衡起吊裝置與快速吊運裝置從生產區(qū)向安全區(qū)運動。
在進一步的實施方案中,同理步驟300,包括如下分步驟:
步驟310:將新立式涂輥的兩軸端利用鋼絲繩與平衡起吊裝置連接;
其中步驟310又包括如下分步驟:
步驟311:將快速吊運裝置與平衡起吊裝置的平衡梁連接,且平衡梁的長度與新立式涂輥的長度相對應;
步驟312:將平衡梁的兩端通過鋼絲繩與新立式涂輥的兩端連接,且鋼絲繩處于近乎垂直的狀態(tài)。
此處平衡起吊裝置的結構和作用與上述步驟211和步驟212中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步驟320:啟動快速吊運裝置,使平衡起吊裝置將舊立式涂輥提升;
步驟330:控制平衡起吊裝置與快速吊運裝置從安全區(qū)向生產區(qū)運動。
此外,如圖2和圖3所示,步驟200和步驟300中的快速轉運裝置一般包括轉運小車和設置在轉運小車下方的軌道;
快速吊運裝置一般包括設置在生產區(qū)上部橫梁1上的導軌2和能夠沿導軌2滑動的滑行小車3,且導軌2從生產區(qū)4延伸至安全區(qū)5;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本領域技術人員都應該能夠理解的是,導軌應該與帶鋼9之間具有一定的距離,以避免涂輥在平移過程中與帶鋼發(fā)生碰撞;
而平衡起吊裝置一般包括與舊立式涂輥或新立式涂輥的長度對應的平衡梁,平衡梁的上方設置有與快速吊運裝置連接的起吊孔;
具體操作步驟為:
將快速吊運裝置的下方的平衡起吊裝置6的平衡梁的兩端分別與待吊裝的舊立式涂輥(即圖2所示的涂輥7)的兩端或新立式涂輥的兩端連接;
快速吊運裝置的升降系統(tǒng)帶動平衡起吊裝置6將舊立式涂輥或新立式涂輥提升;
啟動快速吊運裝置的平移系統(tǒng),即啟動滑行小車3,將舊立式涂輥從生產區(qū)4移動至安全區(qū)5或將新立式涂輥從安全區(qū)5移動至生產區(qū)4。
當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快速吊運裝置的平移系統(tǒng)和升降系統(tǒng)兼具一體式的結構僅僅是本發(fā)明對于快速吊運裝置的一種舉例,還可以是平移系統(tǒng)和升降系統(tǒng)采用為分體式的結構。比如平移系統(tǒng)包括基面導軌和基面轉運小車,基面導軌從生產區(qū)的基面延伸至安全區(qū)對應工位的基面,基面轉運小車包括與待轉運的立式涂輥尺寸相對應的車架體、設置在車架體下方的輪軸和設置在輪軸兩側的車輪,車輪能夠沿基面導軌滾動;吊運立式涂輥時,首先利用升降系統(tǒng)將待轉運的立式涂輥放置在平移系統(tǒng)的基面轉運小車上,驅動基面轉運小車沿基面導軌運動至目的位置即可。
具體操作步驟為:
將平衡梁的兩端分別與待吊裝的舊立式涂輥的兩端或新立式涂輥的兩端連接;
通過快速吊運裝置和平衡起吊裝置將舊立式涂輥或新立式涂輥提升;
啟動快速吊運裝置,將舊立式涂輥從生產區(qū)移動至安全區(qū)或將新立式涂輥從安全區(qū)移動至生產區(qū)。
以上對本發(fā)明所提供的鍍鋅機組的立式涂輥更換方法進行了詳細介紹。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中的各個實施例均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還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qū)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上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fā)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