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環(huán)形同步起吊的起重機,屬于起重機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起重機是指在一定范圍內(nèi)垂直提升和水平搬運重物的多動作起重機械。又稱吊車。
起重設備有的工作特點是做間歇性運動,即在一個工作循環(huán)中取料、運移、卸載等動作的相應機構是交替工作的,起重機在市場上的發(fā)展和使用越來越廣泛。由于不用支腿吊重及吊重行駛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事故,行駛的速度也較履帶起重機(履帶吊)快;作業(yè)穩(wěn)定、起重量大、可在特定范圍內(nèi)吊重行走、但必須保證道路平整堅實、輪胎氣壓符合要求、吊離地面不得超過50CM;禁止帶負荷長距離行走。為保證作業(yè)安全,目前國內(nèi)基本上禁止不打支腿進行吊裝作業(yè)。
起重機的頂端有橫梁,起重機的起吊裝置設置在橫梁下方,但是,目前的起重機的吊起裝置設置在橫梁的下方,起吊裝置的吊點垂直懸掛于橫梁下方,吊點呈矩形分布,不便于起吊圓柱體形狀的重物,當起吊圓柱體形狀的重物時,每個吊點承受的重力大,吊點容易損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環(huán)形同步起吊的起重機,其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環(huán)形同步起吊的起重機,包括兩根主梁,兩根主梁的頂端之間橋架有橫梁,所述橫梁下方設置有環(huán)形固定梁,所述環(huán)形固定梁底部設置有一圈若干個定滑輪,所述任意相鄰的定滑輪中間的下方設置有動滑輪,所述動滑輪通過環(huán)形同步梁連接,所述定滑輪和動滑輪通過鋼絲繩纏繞連接,所述鋼絲繩的末端與卷筒纏繞固定,每個動滑輪下方懸掛一個吊鉤。
所述橫梁下表面設置有司機室,所述司機室與地面通過梯子平臺連接。
兩根所述主梁的外側(cè)均設置卷筒,所述橫梁的兩端端部均設置有變向輪,所述鋼絲繩從一個卷筒放出后,通過變向輪變向后依次穿過每個定滑輪和每個動滑輪,再經(jīng)過另一個變向輪變向后,最后纏繞到另一個卷筒。
所述主梁的底部設置有一階分支連接板,所述一階分支連接板的兩個末端均設置有二階分支連接板,所述二階分支連接板的兩個末端均設置有履帶輪。
所述一階分支連接板的中間設置有垂直向下的支撐桿。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吊鉤呈圓環(huán)形狀均勻分布,在起吊圓形重物時,重物的吊耳可以均勻分布在重物的四周,每個吊鉤均勻受力,將重物吊起,吊起穩(wěn)定,且每個吊鉤和吊耳受力小,使用壽命高,安全性能高。
本實用新型底部有四個履帶輪,每個履帶輪受力小,對地面的加載壓力小,避免地面被壓下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左側(cè)視圖,
附圖標記列表:1—橫梁,2—定滑輪,3—鋼絲繩,4—動滑輪,5—吊鉤,6—環(huán)形同步梁,7—變向輪,8—卷筒,9—司機室,10—梯子平臺,11—一階分支連接板,12—二階分支連接板,13—履帶輪,14—主梁,15—支撐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應理解下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左側(cè)視圖,結合附圖可見,本環(huán)形同步起吊的起重機,包括兩根主梁14,兩根主梁14的頂端之間橋架有橫梁1,所述橫梁1下方設置有環(huán)形固定梁,所述環(huán)形固定梁底部設置有一圈若干個定滑輪2,所述任意相鄰的定滑輪2中間的下方設置有動滑輪4,所述動滑輪4通過環(huán)形同步梁6連接,所述定滑輪2和動滑輪4通過鋼絲繩3纏繞連接,所述鋼絲繩3的末端與卷筒8纏繞固定,每個動滑輪4下方懸掛一個吊鉤5。本實用新型起吊重物時,吊鉤5鉤掛住重物,重物環(huán)形受力,起吊更加平穩(wěn),對于每個吊鉤5而言,受力均勻分散。環(huán)形同步梁6確保每個動滑輪4的動作高度一致,鋼絲繩3通過定滑輪2放松或收緊調(diào)節(jié)動滑輪4的高度,實現(xiàn)重物的升降起吊。
所述橫梁1下表面設置有司機室9,所述司機室9與地面通過梯子平臺10連接。操作人員通過梯子平臺10進入司機室9,操作人員在司機室9內(nèi)操作動滑輪4的升降。
兩根所述主梁14的外側(cè)均設置卷筒8,所述橫梁1的兩端端部均設置有變向輪7,所述鋼絲繩3從一個卷筒8放出后,通過變向輪7變向后依次穿過每個定滑輪2和每個動滑輪4,再經(jīng)過另一個變向輪7變向后,最后纏繞到另一個卷筒8。鋼絲繩3纏繞在卷筒8上,在動滑輪4升降過程中,鋼絲繩3從卷筒8上放出或卷到卷筒8上,通過變向輪7改變鋼絲繩3的走向,讓鋼絲繩3水平進入動滑輪4。
所述主梁14的底部設置有一階分支連接板11,所述一階分支連接板11的兩個末端均設置有二階分支連接板12,所述二階分支連接板12的兩個末端均設置有履帶輪13。履帶輪13增加本實用新型與地面的接觸面積,通過一階分支連接板11和二階分支連接板12增加用于設置履帶論的分支末端,增加履帶輪13的數(shù)量和分散履帶輪13在地面上的分布位置。
所述一階分支連接板11的中間設置有垂直向下的支撐桿15。支撐桿15具有提高本實用新型站立穩(wěn)定性。
本實用新型方案所公開的技術手段不僅限于上述技術手段所公開的技術手段,還包括由以上技術特征任意組合所組成的技術方案。
以上述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nèi)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nèi),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nèi)容,必須要根據(jù)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