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動升降平臺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移動升降平臺。
【背景技術】
[0002]在毛坯房間內(nèi)進行高處的粉刷、鉆孔、布線等操作時,通常架設直梯或人字梯,由于房間內(nèi)地面不平整,梯子往往放置不穩(wěn),容易傾斜和倒塌,造成工人受傷。在施工過程中,經(jīng)常需要移動位置,人員必須從直梯或人字梯下來并搬運笨重的直梯或人字梯至相應的位置,導致移動操作繁瑣,而且搬運不便。
[0003]傳統(tǒng)的可移動升降平臺通常搭載在滾輪式的車上,體積龐大,不便于移動和搬運,另外,滾輪式的車停放在不平整的地面上時,需要在車底放置墊塊以調(diào)整升降裝置處于平衡狀態(tài),過程繁瑣。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4]基于此,有必要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的梯子和可移動升降平臺的搬運和移動不便、無法適應不平整地面的問題,提供一種移動方便、結構簡單且自適應調(diào)整平衡的可移動升降
-ψ-
口 ο
[0005]一種可移動升降平臺,包括移動機構和升降機構;
[0006]所述移動機構包括:
[0007]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側邊上間隔設置有六個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的旋轉軸垂直于所述支撐板;
[0008]連接部,所述連接部與所述第一電機的旋轉軸驅動連接,所述連接部驅動連接有第二電機,所述第二電機的旋轉軸垂直于所述第一電機的旋轉軸,所述第二電機上固定有第三電機,所述第三電機的旋轉軸平行于所述第二電機的旋轉軸;及
[0009]支爪,所述支爪與所述第三電機的旋轉軸驅動連接;
[0010]所述升降機構包括:底架、兩個叉形鉸接件、氣缸、腳架,
[0011]所述底架可拆卸安裝于所述支撐板上,各所述叉形鉸接件的兩端分別鉸接于所述底架和所述腳架上,各所述叉形鉸接件的另外兩端分別與所述底架和所述腳架滑動連接,所述氣缸驅動兩個所述叉形鉸接件以帶動所述腳架升降;
[0012]連接部包括第一 U形件和第二 U形件;
[0013]所述第一 U形件的底部與所述第二 U形件的底部固定設置,所述第一 U形件的一側壁至另一側壁的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 U形件的一側壁至另一側壁的方向;
[0014]所述第一 U形件的一側壁與所述第一電機的旋轉軸驅動連接,其另一側壁轉動設置于所述支撐板上;
[0015]所述第二 U形件的一側壁與所述第二電機的旋轉軸驅動連接,其另一側壁轉動設置于所述第二電機上。
[0016]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腳踏板,所述腳踏板安裝于所述腳架上,所述腳踏板上遠離所述腳架的表面設有多個防滑部。
[0017]上述可移動升降平臺中的移動機構通過第一電機、第二電機以及第三電機帶動支爪移動,可拆卸安裝于移動機構上的升降機構通過氣缸驅動第一叉形鉸接件和第二叉形鉸接件以帶動腳架升降,使得可移動升降平臺移動方便、結構簡單且能夠自適應調(diào)整平衡。另夕卜,支撐板采用雙層板設計,在保證了抗彎折性能的情況下,大大減輕了支撐板厚度。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可移動升降平臺的側視圖;
[0019]圖2為圖1中所示移動機構的結構圖;
[0020]圖3為圖2中所示移動機構中支撐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4為圖2中所示連接部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5為圖2中所示第二電機、第三電機以及支爪之間連接的側視圖;
[0023]圖6為圖2所示移動機構的俯視圖;
[0024]圖7為圖2中所示支爪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8為圖1中所示升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請參閱圖1,其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可移動升降平臺的側視圖。
[0027]可移動升降平臺包括移動機構10和升降機構20。
[0028]請一并參閱圖2,其為圖1中移動機構10的結構圖。移動機構10包括:支撐板110、連接部120及支爪130。支撐板110的側邊上間隔設置有六個第一電機140,第一電機140的旋轉軸垂直于支撐板110。連接部120與第一電機140的旋轉軸驅動連接,連接部120驅動連接有第二電機150,第二電機150的旋轉軸151垂直于第一電機140的旋轉軸,第二電機150上固定有第三電機160,第三電機160的旋轉軸161平行于第二電機150的旋轉軸151。支爪130與第三電機160的旋轉軸161驅動連接。
[0029]為了減輕支撐板110的重量,又可以確保支撐板110具有較佳的抗變形強度,如圖3所示,其為圖2中所示移動機構10中支撐板110的結構示意圖,支撐板110包括第一支撐板111和第二支撐板112,第一支撐板111以及第二支撐板112的邊緣各延伸出六個第一連接片113以及第二連接片114,各第一連接片113間隔排布于第一支撐板111的邊緣,各第二連接片114間隔排布于第二支撐板112的邊緣,第一支撐板111上的六個第一連接片113與第二支撐板112上的六個第二連接片114 一一對應并相互對齊。第一支撐板111以及第二支撐板112通過多個間隔設置的隔板114連接,這樣,第一支撐板111和第二支撐板112之間形成空腔,與一體成型的實體支撐板相比,在不減少支撐板110厚度的情況下,大大減輕了支撐板110的重量,使得可移動升降平臺移動方便,較小電能消耗。又如,第一支撐板111和第二支撐板112上開設有孔槽,這樣在不影響耐彎折性的情況下,減輕第一支撐板111和第二支撐板112的重量,因而,進一步減輕支撐板110的重量。
[0030]第一連接片113以及第二連接片114上均開設有安裝孔位(圖未標),第一電機140固定安裝于相互對齊的第一連接片113和第二連接片114之間,第一電機140的旋轉軸穿設第一連接片113上的安裝孔位。
[0031]具體的,請參閱4,其為圖2中所示連接部120的結構示意圖,連接部120包括第一U形件121和第二 U形件122,第一 U形件121的底部1211與第二 U形件122的底部1221固定設置,第一 U形件121的一側壁1212至另一側壁1213的方向垂直于第二 U形件122的一側壁1222至另一側壁1223的方向。具體的,第一 U形件121的一側壁1212至另一側壁1213為方向Al,第二 U形件122的一側壁1222至另一側壁1223為方向A2,方向Al垂直于方向A2。第一 U形件121的一側壁1212與第一電機140的旋轉軸驅動連接,第一 U形件121的另一側壁1213轉動設置于支撐板110上。第二 U形件122的一側壁1222與第二電機150的旋轉軸151驅動連接,第二 U形件122的另一側1223壁轉動設置于第二電機150上。
[0032]請一并參考圖5,其為圖2中所示第二電機150、第三電機160以及支爪130之間連接的側視圖。第二電機150上固定有第三電機160,第三電機160的旋轉軸161平行于第二電機150的旋轉軸151。支爪130與第三電機160的旋轉軸161驅動連接。
[0033]請參閱圖6,其為圖2所示移動機構10的俯視圖。為了保持移動機構10移動時的穩(wěn)定性,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撐板111以及第二支撐板112呈矩形狀,以第一支撐板111為例進行說明,六個第一連接片113分別位于矩形狀的第一支撐板111的四個直角以及兩個相對長邊的中部位置,這樣,六個第一連接片113均勻且對稱分布于第一支撐板111的邊緣,增加了移動機構10移動時的穩(wěn)定性和平衡性。
[0034]請一并參考圖5和圖7,圖7為圖2中所示支爪130的結構示意圖。支爪130包括兩個平行間隔設置的第一側板131和第二側板132,第一側板131以及第二側板132的一端部通過第一連接桿133連接,第一側板131以及第二側板132的另一端部通過V形件134連接,靠近第一側板131以及第二側板132的另一端部的位置連接有兩個第二連接桿135,V形件134通過Y形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