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電子產(chǎn)品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電子產(chǎn)品塑料外殼制造的原料配制設備。
背景技術:
電子產(chǎn)品是以電能為工作基礎的相關產(chǎn)品,主要包括:電話、電視機、影碟機(vcd、svcd、dvd)、錄像機、攝錄機、收音機、收錄機、組合音箱、激光唱機(cd)、電腦、移動通信產(chǎn)品等。
電子產(chǎn)品多數(shù)使用的時塑料外殼,而塑料外殼在制造時首先需要對原料進行混合配制,目前的配制設備存在操作不便,混合不均勻的缺點,因此亟需研發(fā)一種操作方便,混合均勻的用于電子產(chǎn)品塑料外殼制造的原料配制設備。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fā)明為了克服的缺點,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
(2)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這樣一種用于電子產(chǎn)品塑料外殼制造的原料配制設備,包括有底板、右架、第一定滑輪、支撐桿、攪拌葉片、攪拌框、出料管、閥門、第二定滑輪、拉線、頂板、驅(qū)動機構和聯(lián)動機構,底板頂部右端設有右架,右架左側中間上下對稱設有支撐桿,支撐桿上均開有通孔,支撐桿左端設有攪拌框,攪拌框左壁底部設有出料管,出料管上設有閥門,右架左側下部設有第一定滑輪,右架左側上部設有第二定滑輪,右架頂端設有頂板,頂板底部設有驅(qū)動機構,攪拌框底部與底板頂部之間連接有聯(lián)動機構,驅(qū)動機構上連接有拉線,拉線繞過第二定滑輪,穿過通孔,再繞過第一定滑輪,并與聯(lián)動機構連接,驅(qū)動機構與聯(lián)動機構上均連接有攪拌葉片,攪拌葉片位于攪拌框內(nèi)。
優(yōu)選地,驅(qū)動機構包括有第一電機、第一軸承座、第二電機、第一轉軸、第三轉軸、第一扇形齒輪、第一圓柱齒輪、繞線輪、第二轉軸和第二扇形齒輪,頂板底部從左至右依次設有第二電機、第一軸承座和第一電機,第一電機底部連接有第一轉軸,第一轉軸底端連接有第一扇形齒輪,第一軸承座上連接有第二轉軸,第二轉軸上部設有第一圓柱齒輪和繞線輪,第一圓柱齒輪位于繞線輪上方,第一圓柱齒輪與第一扇形齒輪嚙合,繞線輪上繞有拉線,第二轉軸下部連接有攪拌葉片,第二電機上連接有第三轉軸,第三轉軸底端連接有第二扇形齒輪,第二扇形齒輪與第一圓柱齒輪嚙合。
優(yōu)選地,聯(lián)動機構包括有滑軌、滑塊、彈簧、齒條、第二軸承座、第四轉軸和第二圓柱齒輪,底板頂部右側設有滑軌,滑軌上滑動式設有滑塊,滑塊右側與右架之間連接有彈簧,滑塊右側與拉線連接,滑塊左側連接有齒條,攪拌框底部中心嵌有第二軸承座,第二軸承座上連接有第四轉軸,第四轉軸底端連接有第二圓柱齒輪,第二圓柱齒輪與齒條嚙合,第四轉軸上部連接有攪拌葉片。
優(yōu)選地,還包括有擋塊,滑軌頂部左右兩端均設有擋塊。
優(yōu)選地,還包括有密封圈,攪拌框內(nèi)底部中心連接有密封圈。
優(yōu)選地,攪拌葉片上均開有圓孔。
工作原理:當需要對電子產(chǎn)品塑料外殼的原料進行配制時,工人首先將原料倒入攪拌框內(nèi),接著工人啟動驅(qū)動機構,驅(qū)動機構提供拉線帶動聯(lián)動機構工作,進而驅(qū)動機構和聯(lián)動機構帶動攪拌葉片轉動,對原料進行攪拌,并且驅(qū)動機構和聯(lián)動機構上的攪拌葉片轉動方向始終相反,使得原料混合均勻,攪拌效果更好。
因為驅(qū)動機構包括有第一電機、第一軸承座、第二電機、第一轉軸、第三轉軸、第一扇形齒輪、第一圓柱齒輪、繞線輪、第二轉軸和第二扇形齒輪,頂板底部從左至右依次設有第二電機、第一軸承座和第一電機,第一電機底部連接有第一轉軸,第一轉軸底端連接有第一扇形齒輪,第一軸承座上連接有第二轉軸,第二轉軸上部設有第一圓柱齒輪和繞線輪,第一圓柱齒輪位于繞線輪上方,第一圓柱齒輪與第一扇形齒輪嚙合,繞線輪上繞有拉線,第二轉軸下部連接有攪拌葉片,第二電機上連接有第三轉軸,第三轉軸底端連接有第二扇形齒輪,第二扇形齒輪與第一圓柱齒輪嚙合,當需要對原料進行配制時,工人首先控制第一電機順時針轉動,第二電機逆時針轉動,第一電機帶動第一轉軸順時針轉動,進而帶動第一扇形齒輪順時針轉動,第二電機帶動第三轉軸逆時針轉動,進而帶動第二扇形齒輪逆時針轉動,當?shù)谝簧刃锡X輪轉動至與第一圓柱齒輪嚙合時,帶動第一圓柱齒輪逆時針轉動,進而帶動第二轉軸逆時針轉動,從而帶動第二轉軸上的攪拌葉片和繞線輪逆時針轉動,繞線輪將拉線收緊,當?shù)诙刃锡X輪轉動至與第一圓柱齒輪嚙合時,帶動第一圓柱齒輪順時針轉動,進而帶動第二轉軸順時針轉動,從而帶動第二轉軸上的攪拌葉片和繞線輪順時針轉動,繞線輪將拉線放開,拉線帶動聯(lián)動機構工作。
因為聯(lián)動機構包括有滑軌、滑塊、彈簧、齒條、第二軸承座、第四轉軸和第二圓柱齒輪,底板頂部右側設有滑軌,滑軌上滑動式設有滑塊,滑塊右側與右架之間連接有彈簧,滑塊右側與拉線連接,滑塊左側連接有齒條,攪拌框底部中心嵌有第二軸承座,第二軸承座上連接有第四轉軸,第四轉軸底端連接有第二圓柱齒輪,第二圓柱齒輪與齒條嚙合,第四轉軸上部連接有攪拌葉片,當拉線被收緊時,拉線拉動滑塊向右運動,彈簧被壓縮,進而帶動齒條向右運動,齒條帶動第二圓柱齒輪順時針轉動,進而帶動第四轉軸順時針轉動,從而帶動第四轉軸上的攪拌葉片順時針轉動,當拉線被放開使,滑塊在彈簧的彈力作用下向左運動,進而帶動齒條向左運動,從而帶動第二圓柱齒輪逆時針轉動,使得第四轉軸上的攪拌葉片逆時針轉動。
因為還包括有擋塊,滑軌頂部左右兩端均設有擋塊,防止滑塊滑出滑軌,導致設備損壞。
因為還包括有密封圈,攪拌框內(nèi)底部中心連接有密封圈,防止原料泄漏。
因為攪拌葉片上均開有圓孔,提高了混合效果。
本發(fā)明的控制方式是通過控制器來自動控制,控制器的控制電路通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簡單編程即可實現(xiàn),屬于本領域的公知常識,并且本發(fā)明主要用來保護機械裝置,所以本發(fā)明不在詳細解釋控制方式和電路連接。
(3)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通過控制驅(qū)動機構工作,帶動了驅(qū)動機構上的攪拌葉片轉動,對原料進行攪拌,同時帶動了聯(lián)動機構上的攪拌葉片轉動,并且驅(qū)動機構和聯(lián)動機構上的攪拌葉片轉動方向始終相反,進一步提高了攪拌的效果,達到了操作方便,混合均勻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第一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驅(qū)動機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聯(lián)動機構的第一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聯(lián)動機構的第二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第二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標記為:1-底板,2-右架,3-第一定滑輪,4-支撐桿,5-通孔,6-攪拌葉片,7-攪拌框,8-出料管,9-閥門,10-第二定滑輪,11-拉線,12-頂板,13-驅(qū)動機構,131-第一電機,132-第一軸承座,133-第二電機,134-第一轉軸,135-第三轉軸,136-第一扇形齒輪,137-第一圓柱齒輪,138-繞線輪,139-第二轉軸,1310-第二扇形齒輪,14-聯(lián)動機構,141-滑軌,142-滑塊,143-彈簧,144-齒條,145-第二軸承座,146-第四轉軸,147-第二圓柱齒輪,148-擋塊,149-密封圈,15-圓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一種用于電子產(chǎn)品塑料外殼制造的原料配制設備,如圖1-5所示,包括有底板1、右架2、第一定滑輪3、支撐桿4、攪拌葉片6、攪拌框7、出料管8、閥門9、第二定滑輪10、拉線11、頂板12、驅(qū)動機構13和聯(lián)動機構14,底板1頂部右端設有右架2,右架2左側中間上下對稱設有支撐桿4,支撐桿4上均開有通孔5,支撐桿4左端設有攪拌框7,攪拌框7左壁底部設有出料管8,出料管8上設有閥門9,右架2左側下部設有第一定滑輪3,右架2左側上部設有第二定滑輪10,右架2頂端設有頂板12,頂板12底部設有驅(qū)動機構13,攪拌框7底部與底板1頂部之間連接有聯(lián)動機構14,驅(qū)動機構13上連接有拉線11,拉線11繞過第二定滑輪10,穿過通孔5,再繞過第一定滑輪3,并與聯(lián)動機構14連接,驅(qū)動機構13與聯(lián)動機構14上均連接有攪拌葉片6,攪拌葉片6位于攪拌框7內(nèi)。
實施例2
一種用于電子產(chǎn)品塑料外殼制造的原料配制設備,如圖1-5所示,包括有底板1、右架2、第一定滑輪3、支撐桿4、攪拌葉片6、攪拌框7、出料管8、閥門9、第二定滑輪10、拉線11、頂板12、驅(qū)動機構13和聯(lián)動機構14,底板1頂部右端設有右架2,右架2左側中間上下對稱設有支撐桿4,支撐桿4上均開有通孔5,支撐桿4左端設有攪拌框7,攪拌框7左壁底部設有出料管8,出料管8上設有閥門9,右架2左側下部設有第一定滑輪3,右架2左側上部設有第二定滑輪10,右架2頂端設有頂板12,頂板12底部設有驅(qū)動機構13,攪拌框7底部與底板1頂部之間連接有聯(lián)動機構14,驅(qū)動機構13上連接有拉線11,拉線11繞過第二定滑輪10,穿過通孔5,再繞過第一定滑輪3,并與聯(lián)動機構14連接,驅(qū)動機構13與聯(lián)動機構14上均連接有攪拌葉片6,攪拌葉片6位于攪拌框7內(nèi)。
驅(qū)動機構13包括有第一電機131、第一軸承座132、第二電機133、第一轉軸134、第三轉軸135、第一扇形齒輪136、第一圓柱齒輪137、繞線輪138、第二轉軸139和第二扇形齒輪1310,頂板12底部從左至右依次設有第二電機133、第一軸承座132和第一電機131,第一電機131底部連接有第一轉軸134,第一轉軸134底端連接有第一扇形齒輪136,第一軸承座132上連接有第二轉軸139,第二轉軸139上部設有第一圓柱齒輪137和繞線輪138,第一圓柱齒輪137位于繞線輪138上方,第一圓柱齒輪137與第一扇形齒輪136嚙合,繞線輪138上繞有拉線11,第二轉軸139下部連接有攪拌葉片6,第二電機133上連接有第三轉軸135,第三轉軸135底端連接有第二扇形齒輪1310,第二扇形齒輪1310與第一圓柱齒輪137嚙合。
實施例3
一種用于電子產(chǎn)品塑料外殼制造的原料配制設備,如圖1-5所示,包括有底板1、右架2、第一定滑輪3、支撐桿4、攪拌葉片6、攪拌框7、出料管8、閥門9、第二定滑輪10、拉線11、頂板12、驅(qū)動機構13和聯(lián)動機構14,底板1頂部右端設有右架2,右架2左側中間上下對稱設有支撐桿4,支撐桿4上均開有通孔5,支撐桿4左端設有攪拌框7,攪拌框7左壁底部設有出料管8,出料管8上設有閥門9,右架2左側下部設有第一定滑輪3,右架2左側上部設有第二定滑輪10,右架2頂端設有頂板12,頂板12底部設有驅(qū)動機構13,攪拌框7底部與底板1頂部之間連接有聯(lián)動機構14,驅(qū)動機構13上連接有拉線11,拉線11繞過第二定滑輪10,穿過通孔5,再繞過第一定滑輪3,并與聯(lián)動機構14連接,驅(qū)動機構13與聯(lián)動機構14上均連接有攪拌葉片6,攪拌葉片6位于攪拌框7內(nèi)。
驅(qū)動機構13包括有第一電機131、第一軸承座132、第二電機133、第一轉軸134、第三轉軸135、第一扇形齒輪136、第一圓柱齒輪137、繞線輪138、第二轉軸139和第二扇形齒輪1310,頂板12底部從左至右依次設有第二電機133、第一軸承座132和第一電機131,第一電機131底部連接有第一轉軸134,第一轉軸134底端連接有第一扇形齒輪136,第一軸承座132上連接有第二轉軸139,第二轉軸139上部設有第一圓柱齒輪137和繞線輪138,第一圓柱齒輪137位于繞線輪138上方,第一圓柱齒輪137與第一扇形齒輪136嚙合,繞線輪138上繞有拉線11,第二轉軸139下部連接有攪拌葉片6,第二電機133上連接有第三轉軸135,第三轉軸135底端連接有第二扇形齒輪1310,第二扇形齒輪1310與第一圓柱齒輪137嚙合。
聯(lián)動機構14包括有滑軌141、滑塊142、彈簧143、齒條144、第二軸承座145、第四轉軸146和第二圓柱齒輪147,底板1頂部右側設有滑軌141,滑軌141上滑動式設有滑塊142,滑塊142右側與右架2之間連接有彈簧143,滑塊142右側與拉線11連接,滑塊142左側連接有齒條144,攪拌框7底部中心嵌有第二軸承座145,第二軸承座145上連接有第四轉軸146,第四轉軸146底端連接有第二圓柱齒輪147,第二圓柱齒輪147與齒條144嚙合,第四轉軸146上部連接有攪拌葉片6。
實施例4
一種用于電子產(chǎn)品塑料外殼制造的原料配制設備,如圖1-5所示,包括有底板1、右架2、第一定滑輪3、支撐桿4、攪拌葉片6、攪拌框7、出料管8、閥門9、第二定滑輪10、拉線11、頂板12、驅(qū)動機構13和聯(lián)動機構14,底板1頂部右端設有右架2,右架2左側中間上下對稱設有支撐桿4,支撐桿4上均開有通孔5,支撐桿4左端設有攪拌框7,攪拌框7左壁底部設有出料管8,出料管8上設有閥門9,右架2左側下部設有第一定滑輪3,右架2左側上部設有第二定滑輪10,右架2頂端設有頂板12,頂板12底部設有驅(qū)動機構13,攪拌框7底部與底板1頂部之間連接有聯(lián)動機構14,驅(qū)動機構13上連接有拉線11,拉線11繞過第二定滑輪10,穿過通孔5,再繞過第一定滑輪3,并與聯(lián)動機構14連接,驅(qū)動機構13與聯(lián)動機構14上均連接有攪拌葉片6,攪拌葉片6位于攪拌框7內(nèi)。
驅(qū)動機構13包括有第一電機131、第一軸承座132、第二電機133、第一轉軸134、第三轉軸135、第一扇形齒輪136、第一圓柱齒輪137、繞線輪138、第二轉軸139和第二扇形齒輪1310,頂板12底部從左至右依次設有第二電機133、第一軸承座132和第一電機131,第一電機131底部連接有第一轉軸134,第一轉軸134底端連接有第一扇形齒輪136,第一軸承座132上連接有第二轉軸139,第二轉軸139上部設有第一圓柱齒輪137和繞線輪138,第一圓柱齒輪137位于繞線輪138上方,第一圓柱齒輪137與第一扇形齒輪136嚙合,繞線輪138上繞有拉線11,第二轉軸139下部連接有攪拌葉片6,第二電機133上連接有第三轉軸135,第三轉軸135底端連接有第二扇形齒輪1310,第二扇形齒輪1310與第一圓柱齒輪137嚙合。
聯(lián)動機構14包括有滑軌141、滑塊142、彈簧143、齒條144、第二軸承座145、第四轉軸146和第二圓柱齒輪147,底板1頂部右側設有滑軌141,滑軌141上滑動式設有滑塊142,滑塊142右側與右架2之間連接有彈簧143,滑塊142右側與拉線11連接,滑塊142左側連接有齒條144,攪拌框7底部中心嵌有第二軸承座145,第二軸承座145上連接有第四轉軸146,第四轉軸146底端連接有第二圓柱齒輪147,第二圓柱齒輪147與齒條144嚙合,第四轉軸146上部連接有攪拌葉片6。
還包括有擋塊148,滑軌141頂部左右兩端均設有擋塊148。
還包括有密封圈149,攪拌框7內(nèi)底部中心連接有密封圈149。
攪拌葉片6上均開有圓孔15。
工作原理:當需要對電子產(chǎn)品塑料外殼的原料進行配制時,工人首先將原料倒入攪拌框7內(nèi),接著工人啟動驅(qū)動機構13,驅(qū)動機構13提供拉線11帶動聯(lián)動機構14工作,進而驅(qū)動機構13和聯(lián)動機構14帶動攪拌葉片6轉動,對原料進行攪拌,并且驅(qū)動機構13和聯(lián)動機構14上的攪拌葉片6轉動方向始終相反,使得原料混合均勻,攪拌效果更好。
因為驅(qū)動機構13包括有第一電機131、第一軸承座132、第二電機133、第一轉軸134、第三轉軸135、第一扇形齒輪136、第一圓柱齒輪137、繞線輪138、第二轉軸139和第二扇形齒輪1310,頂板12底部從左至右依次設有第二電機133、第一軸承座132和第一電機131,第一電機131底部連接有第一轉軸134,第一轉軸134底端連接有第一扇形齒輪136,第一軸承座132上連接有第二轉軸139,第二轉軸139上部設有第一圓柱齒輪137和繞線輪138,第一圓柱齒輪137位于繞線輪138上方,第一圓柱齒輪137與第一扇形齒輪136嚙合,繞線輪138上繞有拉線11,第二轉軸139下部連接有攪拌葉片6,第二電機133上連接有第三轉軸135,第三轉軸135底端連接有第二扇形齒輪1310,第二扇形齒輪1310與第一圓柱齒輪137嚙合,當需要對原料進行配制時,工人首先控制第一電機131順時針轉動,第二電機133逆時針轉動,第一電機131帶動第一轉軸134順時針轉動,進而帶動第一扇形齒輪136順時針轉動,第二電機133帶動第三轉軸135逆時針轉動,進而帶動第二扇形齒輪1310逆時針轉動,當?shù)谝簧刃锡X輪136轉動至與第一圓柱齒輪137嚙合時,帶動第一圓柱齒輪137逆時針轉動,進而帶動第二轉軸139逆時針轉動,從而帶動第二轉軸139上的攪拌葉片6和繞線輪138逆時針轉動,繞線輪138將拉線11收緊,當?shù)诙刃锡X輪1310轉動至與第一圓柱齒輪137嚙合時,帶動第一圓柱齒輪137順時針轉動,進而帶動第二轉軸139順時針轉動,從而帶動第二轉軸139上的攪拌葉片6和繞線輪138順時針轉動,繞線輪138將拉線11放開,拉線11帶動聯(lián)動機構14工作。
因為聯(lián)動機構14包括有滑軌141、滑塊142、彈簧143、齒條144、第二軸承座145、第四轉軸146和第二圓柱齒輪147,底板1頂部右側設有滑軌141,滑軌141上滑動式設有滑塊142,滑塊142右側與右架2之間連接有彈簧143,滑塊142右側與拉線11連接,滑塊142左側連接有齒條144,攪拌框7底部中心嵌有第二軸承座145,第二軸承座145上連接有第四轉軸146,第四轉軸146底端連接有第二圓柱齒輪147,第二圓柱齒輪147與齒條144嚙合,第四轉軸146上部連接有攪拌葉片6,當拉線11被收緊時,拉線11拉動滑塊142向右運動,彈簧143被壓縮,進而帶動齒條144向右運動,齒條144帶動第二圓柱齒輪147順時針轉動,進而帶動第四轉軸146順時針轉動,從而帶動第四轉軸146上的攪拌葉片6順時針轉動,當拉線11被放開使,滑塊142在彈簧143的彈力作用下向左運動,進而帶動齒條144向左運動,從而帶動第二圓柱齒輪147逆時針轉動,使得第四轉軸146上的攪拌葉片6逆時針轉動。
因為還包括有擋塊148,滑軌141頂部左右兩端均設有擋塊148,防止滑塊142滑出滑軌141,導致設備損壞。
因為還包括有密封圈149,攪拌框7內(nèi)底部中心連接有密封圈149,防止原料泄漏。
因為攪拌葉片6上均開有圓孔15,提高了混合效果。
本發(fā)明的控制方式是通過控制器來自動控制,控制器的控制電路通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簡單編程即可實現(xiàn),屬于本領域的公知常識,并且本發(fā)明主要用來保護機械裝置,所以本發(fā)明不在詳細解釋控制方式和電路連接。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改進及替代,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fā)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