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注塑工藝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帶有前模彈頂機構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術:
注塑模具是一種生產塑膠產品的工具,包括能夠開合的前模和后模,當后模與前模合模后,后模與前模之間形成與產品結構一致的產品型腔,在注塑時,將受熱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機高壓射入到產品型腔內,經冷卻固化后得到成型塑膠產品。
在進行塑膠產品生產時,很多塑膠產品在注塑成型時,因產品黏前模,導致產品變形、拉傷、甚至產品粘在前模側。目前,一般解決產品黏前模的方式通常是在前模增加彈頂機構,但該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僅限于彈頂柱與后模能夠形成靠破面,可使得彈頂柱能夠靠破復位的產品,即具有孔、洞等結構的產品可以依靠增加彈頂機構來解決產品黏前模的不良,但是,有很多產品本身不具有孔、洞等結構,則彈頂柱與后模無法形成靠破面,從而彈頂柱無法復位,則該模具就無法設置前模彈頂機構,從而無法改善此類產品黏前模的不良。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以上缺陷,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注塑模具,此注塑模具很好的解決了不設有孔、洞等結構的產品黏前模的不良,產品不會粘在前模上,避免了產品的變形和拉傷,提高了產品的質量與產量,同時也提高了模具的穩(wěn)定性。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注塑模具,包括前模和后模,所述前模與所述后模之間設有產品型腔,所述前模內安裝有彈頂機構,所述彈頂機構包括彈頂柱,所述彈頂柱的端面與所述前模共同構成所述產品型腔位于所述前模側的腔壁,所述彈頂柱遠離所述產品型腔的端部固定有彈頂座,所述彈頂座上固定有與所述后模形成靠破面的復位針,所述彈頂座遠離所述產品型腔的一側與所述前模之間安裝有彈性件,所述彈性件的伸縮方向與所述后模的運動方向一致。
其中,所述前模上設有前模仁,所述后模上設有后模仁,所述產品型腔位于所述前模仁與所述后模仁之間;所述彈頂柱與所述復位針均伸入到所述前模仁內,所述彈頂柱與所述前模仁共同構成所述產品型腔的腔壁,所述復位針與所述后模仁形成所述靠破面,所述彈頂座位于所述前模仁與所述前模之間。
其中,所述彈頂柱固定在所述彈頂座的中部。
其中,所述復位針設有兩根,兩所述復位針相對于所述彈頂座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所述彈頂座的兩端。
其中,所述彈性件設有兩個,兩所述彈性件相對于所述彈頂座的中心對稱設置。
其中,所述復位針與所述彈頂座相固定的一端插入到所述彈頂座內,所述復位針通過與其相垂直的定位銷固定在所述彈頂座上。
其中,所述彈頂座上設有定位銷孔,所述復位針位于所述彈頂座內對應所述定位銷孔的部位設有與所述定位銷孔平滑銜接的定位銷槽,所述定位銷同時插入在所述定位銷孔和所述定位銷槽內。
其中,所述產品型腔包括向遠離所述后模仁方向延伸的延伸腔,所述彈頂柱的側部形成所述延伸腔的一側腔壁。
其中,所述延伸腔為環(huán)形結構,所述彈頂柱位于所述延伸腔的環(huán)內側。
其中,所述彈性件為壓簧。
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發(fā)明注塑模具包括前模和后模,前模與后模之間設有產品型腔,前模上安裝有彈頂機構,彈頂機構包括端面與前模共同構成產品型腔腔壁的彈頂柱,彈頂柱遠離產品型腔的端部固定有彈頂座,彈頂座上固定有與后模形成靠破面的復位針,彈頂座遠離產品型腔的一側安裝有彈性件。在進行注塑開模時,前模不動,后模向遠離前模的方向運動,彈頂柱在彈性件的作用下一起隨后模運動,從而能夠將產品與前模分離,防止產品黏前模;在取出產品,后模與前模合模時,復位針與后模形成靠破面,從而壓縮彈性件將彈頂座復位,進而將彈頂柱復位,使得彈頂柱與后模之間形成產品型腔,再進行下一產品的生產。由上述工作原理可知,本發(fā)明注塑模具在不更改產品結構的前提下,有效的解決了不設有孔、洞等結構的產品黏前模的技術問題,避免了產品的變形和拉傷,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同時產品不會粘在前模上,也提高了注塑模具的穩(wěn)定性,提高了產品的產量。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注塑模具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注塑產品易粘前模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注塑模具有效的解決了產品粘前模的不良,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注塑產品與模仁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注塑模具的模仁與彈頂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注塑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的a部放大圖;
圖中:10、前模,12、前模仁,20、后模,22、后模仁,30、彈頂機構,32、彈頂座,34、彈頂柱,36、復位針,38、彈性件,39、定位銷,40、產品型腔,42、延伸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
本說明書中涉及到的方位均為附圖所示的示意方位,僅代表相對的位置關系,不代表絕對的位置關系。
如圖1和圖3共同所示,一種注塑模具,包括前模10和后模20,前模10與后模20之間設有與待生產注塑產品的形狀和尺寸一致的產品型腔40,前模10內安裝有彈頂機構30。本實施方式優(yōu)選,前模10上設有前模仁12,后模20上設有后模仁22,產品型腔40設置在前模仁12與后模仁22之間。
如圖2和圖4共同所示,彈頂機構30包括彈頂柱34,彈頂柱34的端面與前模10共同構成產品型腔40位于前模10側的腔壁,本實施方式中彈頂柱34伸入到前模仁12內并與前模仁12共同構成產品型腔40的腔壁。彈頂柱34遠離產品型腔40的端部固定連接有彈頂座32,本實施方式中彈頂座32位于前模仁12與前模10之間,當前模10與后模20合模時,彈頂座32與前模仁12之間留有運動空間,當后模20與前模10分模時,彈頂座32帶動彈頂柱34隨后模20向后模20的方向運動。彈頂座32上固定有復位針36,復位針36的延伸方向與彈頂柱34的延伸方向一致,復位針36設置在未設有產品型腔40的位置,復位針36的端面與后模20形成靠破面,即在前模10與后模20合模后,復位針36的端面與后模20相接觸。本實施方式中復位針36也伸入到前模仁12內并與后模仁22之間形成靠破面。彈頂座32遠離產品型腔40的一側與前模10之間安裝有彈性件38,彈性件38的伸縮方向與后模20的運動方向一致,在后模20與前模10分模時,由彈性件38推動彈頂座32帶動彈頂柱34向后模20的方向運動,從而將產品頂離前模仁12,防止產品黏前模仁12。
如圖3和圖4共同所示,本實施方式優(yōu)選彈頂柱34固定在彈頂座32的中心部位。進一步的優(yōu)選復位針36設有兩根,兩根復位針36相對于彈頂座32的中心對稱設置在彈頂座32的兩端部,即兩復位針36對稱的設置在彈頂柱34的兩側。更進一步的優(yōu)選彈性件38也設有兩個,兩彈性件38也相對于彈頂座32的中心對稱設置,兩彈性件38分別位于兩復位針36與彈頂柱34之間的位置。兩復位針36及兩彈性件38的設置能夠保證彈頂柱34運動的平穩(wěn)性,防止彈頂柱34出現(xiàn)偏斜的不良,能夠進一步的提高產品的質量。
如圖2和圖4共同所示,復位針36與彈頂座32相固定的一端插入到彈頂座32內,復位針36通過與其相垂直的定位銷39固定在彈頂座32上。本實施方式優(yōu)選彈頂座32上設有定位銷孔,復位針36位于彈頂座32內且對應定位銷孔的部位設有定位銷槽,定位銷槽與定位銷孔平滑銜接,與定位銷孔共同形成共定位銷39插入且與定位銷39相適配的銷孔,定位銷39插入在銷孔內,即定位銷39同時插入在定位銷孔和定位銷槽內,從而將復位針36固定在彈頂座32上。
如圖4所示,本實施方式優(yōu)選彈性件38為壓簧。彈性件38為壓簧是本實施方式的優(yōu)選方案,因壓簧穩(wěn)定性好,使用壽命長,且價格低廉,在實際應用中彈性件38還可以選用橡膠或熱塑性彈性體等,本實施方式在此不做限制。
如圖1、圖2和圖4共同所示,本發(fā)明注塑模具尤其適用于生產產品上不設有孔或洞等結構的注塑產品。如圖1所示,產品型腔40包括向遠離后模仁22的方向延伸的延伸腔42,彈頂柱34的側部形成延伸腔42的一側腔壁。本實施方式中延伸腔42為環(huán)形結構,彈頂柱34位于延伸腔42的環(huán)內側,形成延伸腔42的環(huán)內側腔壁。在注塑完成開模時,產品應貼合在后模仁22上隨后模20的運動脫離前模仁12,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位于延伸腔42內的產品部位極易黏在前模仁12上,從而導致產品被拉變形或損傷,本發(fā)明注塑模具在開模時彈頂柱34會將位于延伸腔42內的產品頂離前模仁12,有效的避免了產品黏在前模仁12上的不良,同時本發(fā)明通過復位針36與后模仁22形成靠破面,從而即便彈頂柱34與后模仁22之間不存在靠破面,也能夠保證在再次合模時彈頂柱34能夠自動復位,從而有效的解決了不設有孔或洞等結構的產品黏前模仁的不良,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本實施方式僅是以圖1所示的產品型腔結構為例來形象的簡述本發(fā)明的發(fā)明構思,實際應用中本發(fā)明注塑模具的產品型腔結構并不限于圖示的結構,產品型腔的結構是與產品結構相適配的,因此并不是本發(fā)明的發(fā)明要點,本發(fā)明注塑模具可注塑任何一種不設有孔或洞結構的產品。
本發(fā)明不局限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fā),不經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所做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