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半固態(tài)鑄造輔助設備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坩堝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一般情況下,制備半固態(tài)漿料是在一種專用坩堝中完成的。漿料的專用坩堝需要嚴格控制其初始溫度及散熱速率,以保證坩堝內的漿料由液態(tài)溫度區(qū)間降溫至半固態(tài)溫度區(qū)間的冷卻速率及時間。因此,每次半固態(tài)漿料制備完成后,需及時對專用坩堝進行更冷卻及清理。由于專用坩堝的溫度需要由500℃冷卻至室溫,因此靠坩堝的自然冷卻無法滿足正常使用的需求,需要借助冷卻設備對坩堝及時進行冷卻。
現有的坩堝冷卻設備只能通過人工來感受專用坩堝的冷卻程度,不僅費時費力,還容易產生安全問題。此外,現有的冷卻設備雖然設有多個專用坩堝放置位,但只能用于一批專用坩堝同時冷卻同時取出,并不能滿足實際生產需求,冷卻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旨在提出一種半固態(tài)制漿用坩堝的自動冷卻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專用坩堝冷卻效率低,不能滿足日常生產需求的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半固態(tài)制漿用坩堝的自動冷卻裝置,包括集廢箱,其為上端開口的箱體結構,集廢箱的上方通過豎直設置的若干支柱固定有頂板,頂板的下端安裝有工業(yè)風扇;若干升降油缸,其通過支架固定于集廢箱上端中部,且升降油缸圍繞工業(yè)風扇的軸線均勻分布,每個升降油缸活塞桿的端部固接有一個坩堝架;支架與集廢箱內側壁之間設有收集口;坩堝架,其上設有放置槽,坩堝架內部設有圍繞放置槽內側壁的槽水路,槽水路分別與進水管和出水管連接;坩堝架通過升降油缸沿豎直方向往復運動,坩堝架上安裝有溫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通過控制器與升降油缸電連接。
進一步,所述坩堝架包括放置盤,所述放置槽位于放置盤的上端且貫穿放置盤,放置盤的下端與所述升降油缸活塞桿的端部固接;每個放置槽的正下方設有一個托盤,托盤通過連接柱與放置盤的底端固接。
進一步,所述托盤上端的中部設有貫穿托盤的通風孔。
進一步,所述溫度傳感器固接于所述托盤的上端。
進一步,相鄰兩個所述支柱之間設有擋渣板,擋渣板的下端低于所述放置盤升起的最高高度,且高于放置盤下降的最低高度。
進一步,每個所述放置盤的上端分別連接有進水彎頭和出水彎頭,且兩者分別與所述槽水路的兩端連通;所述進水管與進水彎頭連接,所述出水管與出水彎頭連接。
進一步,所述連接柱內設有與連接柱同軸線的下水路,下水路與所述槽水路連通。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fā)明所述的半固態(tài)制漿用坩堝的自動冷卻裝置具有以下優(yōu)勢:
本發(fā)明所述的半固態(tài)制漿用坩堝的自動冷卻裝置,結構簡單,使用維護方便。通過溫度傳感器對升降油缸進行控制,使得坩堝架能夠自動升降,方便操作者對專用坩堝冷卻程度的控制。每個坩堝架單獨控制,避免了各工位之間相互影響,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放置盤內的槽水路和連接柱內的下水路,實現了風冷水冷相結合的雙重冷卻結構,且冷卻液不會與專用坩堝接觸,避免了冷卻時專用坩堝上沾有水分。
附圖說明
構成本發(fā)明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半固態(tài)制漿用坩堝的自動冷卻裝置主視向局部剖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半固態(tài)制漿用坩堝的自動冷卻裝置的坩堝架的俯視向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工業(yè)風扇;2-頂板;3-支柱;31-擋渣板;4-升降油缸;5-集廢箱;51-支架;52-收集口;6-托盤;61-通風孔;62-溫度傳感器;7-連接柱;71-下水路;8-放置盤;81-放置槽;82-槽水路;83-出水彎頭;84-進水彎頭;9-進水管;10-出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通過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
如圖1-2,本發(fā)明提出半固態(tài)制漿用坩堝的自動冷卻裝置,包括集廢箱5,其為上端開口的箱體結構,集廢箱5的上方通過豎直設置的若干支柱3固定有頂板2,頂板2的下端安裝有工業(yè)風扇1;若干升降油缸4,其通過支架51固定于集廢箱上端中部,且升降油缸4圍繞工業(yè)風扇1的軸線均勻分布,每個升降油缸4活塞桿的端部固接有一個坩堝架;支架51與集廢箱5內側壁之間設有收集口52;坩堝架,其上設有放置槽81,坩堝架內部設有圍繞放置槽81內側壁的槽水路82,槽水路82分別與進水管9和出水管10連接;坩堝架通過升降油缸4沿豎直方向往復運動,坩堝架上安裝有溫度傳感器62,溫度傳感器62通過控制器與升降油缸4電連接。
上述坩堝架包括放置盤8,上述放置槽81位于放置盤8的上端且貫穿放置盤8,放置盤8的下端與上述升降油缸4活塞桿的端部固接;每個放置槽81的正下方設有一個托盤6,托盤6通過連接柱7與放置盤8的底端固接。
上述托盤6上端的中部設有貫穿托盤6的通風孔61。通風孔61有利于對專用坩堝的底部進行風冷。
上述溫度傳感器62固接于上述托盤6的上端。由于專用坩堝與托盤6接觸的部分距離工業(yè)風扇1最遠,其冷卻速度也最慢,所以當該部分的溫度達到冷卻要求時,專用坩堝的其他部分也均能達到要求。
相鄰兩個上述支柱3之間設有擋渣板31,擋渣板31的下端低于上述放置盤8升起的最高高度,且高于放置盤8下降的最低高度。擋渣板31可在放置盤8升起后,對風冷過程中從專用坩堝內的吹出的殘渣進行阻擋,以便于使殘渣進入到集廢箱5內部。當放置盤8降下后,操作者又可從擋渣板31的下方將冷卻好的專用坩堝取出。
每個上述放置盤8的上端分別連接有進水彎頭84和出水彎頭83,且兩者分別與上述槽水路82的兩端連通;上述進水管9與進水彎頭84連接,上述出水管10與出水彎頭83連接。
上述連接柱7內設有與連接柱7同軸線的下水路71,下水路71與上述槽水路82連通。下水路71能夠使得連接柱7吸收專用坩堝側壁的熱量。
使用時,將高溫的專用坩堝置于放置槽81內,其底部依靠托盤6進行支撐。溫度傳感器62通過控制器驅動升降油缸4將坩堝架升起,工業(yè)風扇1啟動,對專用坩堝進行風冷。同時,冷卻液通過進水管9進入到放置盤8內的槽水路82和連接柱7內的下水路71,對放置槽81內的專用坩堝進行冷卻。之后,冷卻液通過出水管10排出。
在冷卻過程中,從專用坩堝內吹出的廢渣在擋渣板31的作用下,通過收集口52進入到集廢箱5內部。
當有專用坩堝冷卻完成后,將溫度傳感器62通過控制器驅動升降油缸4將坩堝架降下,操作者將冷卻的專用坩堝從放置槽81內取出即可。
本發(fā)明的每個坩堝架為一個工位,每個工位都可以通過安裝在托盤6上的溫度傳感器62單獨控制其升降。避免了傳統(tǒng)冷卻裝置只能對一批專用坩堝同時冷卻同時取出的缺點,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發(fā)明上述的半固態(tài)制漿用坩堝的自動冷卻裝置,結構簡單,使用維護方便。通過溫度傳感器62對升降油缸4進行控制,使得坩堝架能夠自動升降,方便操作者對專用坩堝冷卻程度的控制。每個坩堝架單獨控制,避免了各工位之間相互影響,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放置盤8內的槽水路82和連接柱7內的下水路71,實現了風冷水冷相結合的雙重冷卻結構,且冷卻液不會與專用坩堝接觸,避免了冷卻時專用坩堝上沾有水分。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