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一種換熱器結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442516閱讀:418來源:國知局
      一種換熱器結構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換熱器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換熱器結構。



      背景技術:

      在散熱器與中冷器的布置方式中有串聯(lián)式和并列式兩種。串聯(lián)式布置時,中冷器在前,水散熱器在后,如圖1所示,冷測空氣先經過中冷風管3再經過散熱水管2,為減少通風損失,散熱器和中冷器的芯體正面尺寸盡可能一樣;串聯(lián)布置,安裝方便,計算簡單,但經過中冷器的冷測空氣吸收了中冷器散發(fā)的熱量,溫度上升,增加了散熱器的熱負荷,因此在設計時不得不加大散熱器的正面面積和散熱面積,同時也加大了中冷器的正面面積,并導致中冷器散熱性能過剩。當渦輪增壓壓力較高、熱側溫度也較高時,經過中冷器的冷測空氣吸收了過多的熱量,溫度大幅度上升,冷測空氣溫度甚至超過了散熱器的進水溫度,起了相反的作用。

      并聯(lián)式布置時,散熱器、中冷器分置左右,冷測空氣同時經過散熱器和中冷器,進氣溫度相同,降低了散熱器的熱負荷,散熱器可設計的略小一些。由于散熱器和中冷器兩種熱交換器的風阻曲線不同,為同時滿足兩者的散熱需求,在限定的正面尺寸條件下恰當地分配兩者的正面面積,并做風量平衡但由于被冷卻流體介質屬性和溫度不同,仍然會造成通過中冷器的冷卻風溫升小,能量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提高換熱器的換熱效率。

      (二)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換熱器結構,包括換熱器殼體,所述換熱器殼體內設有水散熱器和中冷器,所述水散熱器包括多根散熱水管,所述中冷器包括多根中冷風管,所述換熱器殼體設有進風側和出風側,所述散熱水管包括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以及連接所述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的第一彎管,所述第一彎管圍繞所述中冷風管設置,以將所述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分設于所述中冷風管的兩側,且所述第二水管位于所述進風側,所述第一水管位于所述出風側,工作時,所述第二水管的溫度低于第一水管的溫度;

      或,所述中冷風管包括第一風管和第二風管,以及連接所述第一風管和第二風管的第二彎管,所述第二彎管圍繞所述散熱水管設置,以將所述第一風管和第二風管分設于所述散熱水管的兩側,且所述第二風管位于所述進風側,所述第一風管位于所述出風側,工作時,所述第二風管的溫度低于第一風管的溫度。

      其中,所述第一水管設有進水口,所述第二水管設有出水口,所述中冷風管設有進風口和出風口,所述進風口與所述出水口位于同一側,所述出風口與所述進水口位于同一側;或,所述第一風管設有進風口,所述第二風管設有出風口,所述散熱水管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進風口與所述出水口位于同一側,所述出風口與所述進水口位于同一側。

      其中,所述散熱水管與所述中冷風管串聯(lián)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彎管垂直于所述中冷風管設置,或所述第二彎管垂直于所述散熱水管設置。

      其中,所述換熱器殼體的進風側設有散熱風扇。

      其中,所述第一彎管或第二彎管呈U型。

      (三)有益效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換熱器結構,包括水散熱器和中冷器,通過將散熱水管分設于中冷風管的兩側,或將中冷風管分設于散熱水管的兩側,使得冷卻風先經過散熱水管的低溫管段和中冷風管的低溫管段,然后對應地經過中冷風管的高溫管段和散熱水管的高溫管段,以充分利用兩種換熱器的溫度梯度,充分進行熱交換,提高了換熱效率,且減小了所需的冷側空氣需求量,與常規(guī)布置相比,節(jié)約了布置空間,降低了產品重量,同樣散熱量條件下體積和重量均有所減小。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換熱器結構的內部原理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一種換熱器結構的內部原理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一種換熱器結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一種換熱器結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換熱器殼體;2:散熱水管;21:第一水管;22:第二水管;23:第一彎管;3:中冷風管;4:進水口;5:出水口;6:進風口;7:出風口;8: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例用于說明本發(fā)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此外,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多根”、“多組”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首先需要介紹的是:水散熱器是一種表面式換熱器,通過外循環(huán)的低溫冷空氣帶走內循環(huán)高溫水的熱量;中冷器是一種表面式換熱器,通過外循環(huán)的冷卻空氣帶走內循環(huán)高溫空氣的熱量。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換熱器結構,如圖2-4所示,其包括換熱器殼體1,所述換熱器殼體1內設有水散熱器和中冷器,所述水散熱器包括多根散熱水管2,所述中冷器包括多根中冷風管3,所述換熱器殼體1設有相對的進風側和出風側,所述散熱水管2包括第一水管21和第二水管22,以及連接所述第一水管21和第二水管22的第一彎管23,所述第一彎管23圍繞所述中冷風管3設置,以將所述第一水管21和第二水管22分設于所述中冷風管3的兩側,且所述第二水管22位于所述進風側,所述第一水管21位于所述出風側,工作時,所述第二水管22的溫度低于第一水管21的溫度,所述中冷風管3與所述第一水管21同側的管段溫度低于所述中冷風管3與所述第二水管22同側的管段;從而使得散熱水管2的低溫管段靠近進風側,中冷風管3的高溫管段靠近出風側,冷側空氣經過散熱水管2的低溫管段后吸收熱量,溫度有所上升,但與中冷風管3的高溫管段仍有溫度差,仍可高效進行熱交換;圖2中箭頭所指方向為進水、出水以及進風和出風方向。

      或,所述中冷風管3包括第一風管和第二風管,以及連接所述第一風管和第二風管的第二彎管,所述第二彎管圍繞所述散熱水管2設置,以將所述第一風管和第二風管分設于所述散熱水管2的兩側,且所述第二風管位于所述進風側,所述第一風管位于所述出風側,工作時,所述第二風管的溫度低于第一風管的溫度,所述散熱水管2與所述第一風管同側的管段溫度低于所述散熱水管2與所述第二風管同側的管段,從而使得中冷風管3的低溫管段靠近進風側,散熱水管2的高溫管段靠近出風側,冷側空氣經過中冷風管3的低溫管段后吸收熱量,溫度有所上升,但與散熱水管2的高溫管段仍有溫度差,仍可高效進行熱交換。從而充分利用了兩種換熱器的溫度梯度,減小了所需的冷卻空氣需求量,增加了發(fā)動機有效功率輸出;與常規(guī)布置相比,節(jié)約了布置空間,降低了產品重量,同樣散熱量條件下體積和重量均有所減小。

      具體地,所述第一水管21設有進水口4,所述第二水管22設有出水口5,冷卻水從第一水管21進入,從第二水管22流出,從而可見,第二水管22的管溫要低于第一水管21的管溫,所述中冷風管3設有進風口6和出風口7,冷卻風從中冷風管3的進風口6進入,從中冷風管3的出風口7流出,可見,中冷風管3設有進風口6的管段溫度要高于中冷風管3設有出風口7的管段;所述進風口6與所述出水口5位于同一側,所述出風口7與所述進水口4位于同一側;或,所述第一風管設有進風口6,所述第二風管設有出風口7,所述散熱水管2設有進水口4和出水口5,所述進風口6與所述出水口5位于同一側,所述出風口7與所述進水口4位于同一側。以使得中冷風管3的兩側管段和散熱水管2的兩側管段能夠產生溫度差,充分進行熱交換。

      由圖4可見,還設有水管8,其用于連接前后水箱,用于水循環(huán)。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所述散熱水管2與所述中冷風管3串聯(lián)連接。

      具體地,為了結構優(yōu)化設置,所述第一彎管23垂直于所述中冷風管3設置,或所述第二彎管垂直于所述散熱水管2設置。

      其中,所述換熱器殼體1的進風側設有散熱風扇,用于從進風側吹入冷卻風,并從出風側排出。

      具體地,所述第一彎管23或第二彎管可以呈U型,以使得第一水管21和第二水管22相對于中冷風管3呈一前一后布置,或第一風管和第二風管相對于散熱水管2呈一前一后布置。

      由以上實施例可以看出,本發(fā)明充分利用了兩種換熱器的溫度梯度,充分進行熱交換,提高了換熱效率,能夠適應惡劣工況環(huán)境的應用。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