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太陽能熱水器配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太陽能熱水器換熱水箱用排氣閥。
背景技術:
排氣閥主要應用于獨立采暖系統(tǒng)、集中供熱系統(tǒng)、中央空調等管道排氣。由于管道內流通的導熱介質、如液體的導熱油中通常會溶解入一定的空氣,而且空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因此,在導熱介質循環(huán)的過程中氣體就會從導熱介質中分離出來形成氣泡,所以需要對其進行排除。然而現(xiàn)有的排氣閥只考慮排氣,未考慮導熱介質的揮發(fā)損失,由于導熱介質溫度較高,極易以氣態(tài)的形式雖氣泡一同排出,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且如果因為導熱介質缺失導致設備干燒,還容易導致設備故障,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平板太陽能一體機熱水器的集熱器采用導熱油受熱,加熱完成的導熱油在水箱中換熱,完成對冷水的加熱,該平板太陽能一體機熱水器的導熱介質循環(huán)排氣過程即面臨導熱介質流失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xiàn)有的排氣閥無法解決導熱介質流失的問題,研制一種太陽能熱水器換熱水箱用排氣閥,該排氣閥既能順利的將空氣排出,又能減少導熱介質的揮發(fā),有效節(jié)約了導熱介質資源,減少了工作人員補充導熱介質的負擔,減輕了設備干燒問題,提高了設備壽命。
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太陽能熱水器換熱水箱用排氣閥,包括安裝座、導流套、冷卻帽,安裝座包括外套管、內套管,外套管的底面與內套管的底面連接并密封,內套管內腔貫通,內套管的內腔設置有內螺紋,換熱水箱的排氣口設置有對應的外螺紋,外套管的上端開口處設置一凸臺;導流套包括內套、連接套,內套為底面開口的瓶蓋形,內套位于外套管與內套管之間,連接套設置在內套的頂部,連接套包括豎直套、錐形套,錐形套設置在豎直套的上端并與豎直套的上端面連接,錐形套的頂端開口小于底端開口,豎直套的外徑與凸臺的內徑對應,內套與連接套通過肋桿連接,內套與連接套之間不封閉,連接套的外側還設置有連接圈,連接圈與連接套外側面之間不封閉;冷卻帽設置在導流套頂部,冷卻帽為底面開口的空心錐形,冷卻帽內設置有分流圈,冷卻帽的底部與連接圈配合。排氣閥按照使用狀態(tài)放置,零件高度位置下方定義為零件下端或底端或底部,零件高度位置上方定義為零件上端或頂端或頂部。
作為優(yōu)化,所述內套與外套管、內套管之間設置有導熱介質。
作為優(yōu)化,所述內套管橫截面的外圈為正六邊形。
作為優(yōu)化,所述分流圈的內徑小于錐形套上端開口的內徑。
作為優(yōu)化,所述連接套的豎直套與凸臺過盈配合。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既能順利的將空氣排出,又能減少導熱介質的揮發(fā),有效節(jié)約了導熱介質資源,減少了工作人員補充導熱介質的負擔,減輕了設備干燒問題,提高了設備壽命。混雜了氣態(tài)導熱介質的氣體從換熱水箱的排氣口經內套管內腔進入排氣閥,并沿Z形路線a經導流套進入冷卻帽的分流圈內,在冷卻帽中冷卻后空氣沿路徑b流至大氣中,冷卻形成的液體導熱介質則沿路徑c流至安裝座中。
2.通過在內套與外套管、內套管之間設置導熱介質,實現(xiàn)液封,能夠保持排氣閥不排氣時的密封,排氣時氣壓將導流套、冷卻帽頂起進入排氣路線a。
3.通過將內套管橫截面的外圈設置為正六邊形,方便了排氣閥的安裝。
4.通過設置分流圈的內徑小于錐形套上端開口的內徑,使得冷卻形成的液體導熱介質能夠全部沿路徑c流至安裝座中,由于連接套的上端為錐形,混雜了氣態(tài)導熱介質的氣體能夠在慣性作用下進入冷卻帽的分流圈內。
5.通過設置連接套的豎直套與凸臺過盈配合,能夠避免氣體泄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的正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的仰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4為圖1沿A-A方向的剖視圖。
圖5為圖1沿A-A方向剖視后的內部結構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爆炸后的正視圖。
圖7為圖6沿D-D方向的剖視圖。
圖8為圖6沿D-D方向剖視后的內部結構圖。
圖9為導流套的總體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來詳細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
圖1至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特別是如圖4、圖8所示,一種太陽能熱水器換熱水箱用排氣閥,包括安裝座1、導流套2、冷卻帽3,安裝座1包括外套管101、內套管102,外套管101的底面與內套管102的底面連接并密封,內套管102內腔貫通,內套管102的內腔設置有內螺紋,換熱水箱的排氣口設置有對應的外螺紋,外套管101的上端開口處設置一凸臺103;導流套2包括內套201、連接套202,內套201為底面開口的瓶蓋形,內套201位于外套管101與內套管102之間,連接套202設置在內套201的頂部,連接套202包括豎直套、錐形套,錐形套設置在豎直套的上端并與豎直套的上端面連接,錐形套的頂端開口小于底端開口,豎直套的外徑與凸臺103的內徑對應,內套201與連接套202通過肋桿203連接,內套201與連接套202之間不封閉,連接套202的外側還設置有連接圈204,連接圈204與連接套202外側面之間不封閉;冷卻帽3設置在導流套2頂部,冷卻帽3為底面開口的空心錐形,冷卻帽3內設置有分流圈301,冷卻帽3的底部與連接圈204配合。排氣閥按照使用狀態(tài)放置,零件高度位置下方定義為零件下端或底端或底部,零件高度位置上方定義為零件上端或頂端或頂部?;祀s了氣態(tài)導熱介質的氣體從換熱水箱的排氣口經內套管102內腔進入排氣閥,并沿Z形路線a經導流套2進入冷卻帽3的分流圈301內,在冷卻帽3中冷卻后空氣沿路徑b流至大氣中,冷卻形成的液體導熱介質則沿路徑c流至安裝座1中。
所述內套201與外套管101、內套管102之間設置有導熱介質。通過在內套201與外套管101、內套管102之間設置導熱介質,實現(xiàn)液封,能夠保持排氣閥不排氣時的密封,排氣時氣壓將導流套2、冷卻帽3頂起進入排氣路線a。
如圖8所示,所述內套管102橫截面的外圈為正六邊形。通過將內套管102橫截面的外圈設置為正六邊形,方便了排氣閥的安裝。
如圖4所示,所述分流圈301的內徑小于錐形套上端開口的內徑。通過設置分流圈301的內徑小于錐形套上端開口的內徑,使得冷卻形成的液體導熱介質能夠全部沿路徑c流至安裝座1中,由于連接套202的上端為錐形,混雜了氣態(tài)導熱介質的氣體能夠在慣性作用下進入冷卻帽3的分流圈301內。所述連接套202的豎直套與凸臺103過盈配合。通過設置連接套202的豎直套與凸臺103過盈配合,能夠避免氣體泄漏。
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