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接水盤及空調器。
背景技術:
空調器內一般都設置有接水盤,接水盤一般采用鈑金件,受鈑金成形工藝的限制,通常的處理方法是先拉深成形接水盤主接水面,然后在接水盤兩側側壁上對應折彎的位置開缺口,折彎后再將缺口焊合,形成“L”形。
現(xiàn)有技術中,這種成形方式接水盤,需要將鈑金件割裂然后再焊合,然而一方面在焊合處可能存在細小的氣孔;另一方面,焊接一段時間后,焊縫由于應力釋放或腐蝕而產生細小孔洞,上述兩方面均可能造成接水盤漏水。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種接水盤,旨在降低接水盤漏水的風險。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接水盤為一鈑金件,該接水盤包括:盤底,所述盤底包括呈夾角設置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以及,圍壁,沿所述盤底的周緣延伸,所述圍壁包括分布在所述第一底板的第一圍壁、分設在第二底板上的第二圍壁,以及連接所述第一圍壁和第二圍壁的連接段,所述連接段在所述圍壁的周向上呈彎曲設置,所述第一圍壁、第二圍壁及所述連接段一體設置。
優(yōu)選的,所述連接段呈向外彎曲設置。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底板與所述第二底板之間的夾角在80°至100°之間。
優(yōu)選的,所述連接段與所述第一圍壁的連接處與所述第一底板的夾角在40°至50°之間,或/及所述連接段與所述第二圍壁的連接處與所述第二底板的夾角在40°至50°之間。
優(yōu)選的,所述連接段與所述第一圍壁和/或第二圍壁相貼合。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圍壁上具有第一出水口,所述連接段的遠離所述底盤的一端相對于所述第一底板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出水口的高度。
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圍壁上具有第二出水口,所述連接段的遠離所述底盤的一端相對于所述第二底板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出水口的高度。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圍壁與所述第二圍壁還通過加強連接件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空調器,該空調器包括接水盤,所述接水盤為一鈑金件,包括:盤底,所述盤底包括呈夾角設置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以及,圍壁,沿所述盤底的周緣延伸,所述圍壁包括分布在所述第一底板的第一圍壁和分設在第二底板上的第二圍壁,且所述第一圍壁和第二圍壁之間設有呈折彎狀的連接段,所述第一圍壁、第二圍壁及所述連接段一體設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通過將第一圍壁與第二圍壁之間采用皺褶的方式形成一連接段,從而不會破第一圍壁與第二圍壁的物理連續(xù)性,取消傳統(tǒng)的焊接工序,從而避免了因焊縫給接水盤帶來漏水的風險。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示出的結構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接水盤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接水盤處于另一安裝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接水盤的第一圍壁、第二圍壁及連接段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其中,連接段呈三角狀設置;
圖4為圖1中接水盤的第一圍壁、第二圍壁及連接段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其中,連接段呈錐狀設置。
附圖標號說明:
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xiàn)、功能特點及優(yōu)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則該方向性指示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tài)(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tài)發(fā)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
另外,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則該“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另外,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xiàn)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xiàn)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接水盤及安裝有該接水盤的空調器。
參照圖1和圖2,安裝于空調器內的接水盤10一般需要同時適應安裝于臥式空調器和立式空調器,接水盤10一般都具有主盤和側盤,側盤直立于主盤。如果接水盤10安裝于臥式空調器,那么由主盤接收冷凝水,如果接水盤10安裝于立式空調器,那么由側盤接收冷凝水。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如圖1和圖3所示,接水盤10為一鈑金件,包括:盤底11,所述盤底11包括呈夾角設置的第一底板111和第二底板112;以及,圍壁,沿所述盤底11的周緣延伸,所述圍壁包括分布在所述第一底板111的第一圍壁113、分設在第二底板112上的第二圍壁114,以及連接所述第一圍壁113和第二圍壁114的連接段115,所述連接段115在所述圍壁的周向上呈彎曲設置,所述第一圍壁113、第二圍壁114及所述連接段115一體設置。
具體的,第一底板111與第二底板112是大致呈“L”型的。連接段115用于將第一圍壁113和第二圍壁114連接,從而防止第一圍壁113和第二圍壁114的連接處漏水。
在此,連接段115與第一圍壁113及第二圍壁114是一體成型的,也就是在成型前,連接段115、第一圍壁113和第二圍壁114三者是一個平直板材,該平直板材彎折后,彎折處受到擠壓力而向外皺褶,從而形成所述連接段115。如此,第一圍壁113與第二圍壁114之間不會因焊接而產生氣孔,接水盤10中的冷凝水也不會從連接處滲出。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通過將第一圍壁113與第二圍壁114之間采用折彎的方式形成一連接段115,從而不會破壞第一圍壁113與第二圍壁114的物理連續(xù)性,取消傳統(tǒng)的焊接工序,從而避免了因焊縫給接水盤10帶來漏水的風險。
上述實施例中,連接段115可以向內彎曲,也可以向外彎曲。鑒于連接段115向內彎曲不便于操作成型,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段115呈向外彎曲設置。
參照1至圖3,當將該接水盤10安裝于臥式空調器時,第一底板111作為接水面;當將接水盤10安裝于立式空調器時,第二底板112作為接水面。而接水盤10在立式空調器中的安裝位置相對于臥式空調器中的安裝位置旋轉了90°,所以,為了保持接水盤10在安裝時,不會造成任何一個接水盤10發(fā)生傾斜而引起冷凝水溢流的事故,所述第一底板111與所述第二底板112之間的夾角大致呈90°設置,在本實施例中,該夾角在80°至100°之間。
參照1和圖4,第一圍壁113和第二圍壁114在皺褶時,必然會在第一圍壁113上形成一交界線,也會在第二圍壁114上形成一交界線。在此,交界線是自第一圍壁113與第一底板111的連接處朝向背離第一底板111的方向傾斜延伸的,因此,該交界線與第一底板111存在夾角α,該夾角α如果過小,那么可能會導致連接段115的皺褶夾縫口1150位置偏低,接水盤10中的冷凝水可能從該皺褶夾縫口1150溢流而出。如果該夾角α過大,那么必然會導致另一交界線與第二底板112之間的夾角β變小(α+β=90°),也就會導致皺褶夾縫口1150相對于第二底板112的高度偏低,也可能引起冷凝水從連接段115的背離底盤11的一端1150溢流而出。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段115與所述第一圍壁113的交界線與所述第一底板111的夾角在40°至50°之間,所述連接段115與所述第二圍壁114的連接處與所述第二底板112的夾角在40°至50°之間。
參照圖3和圖4,連接段115的形狀可以有多種,例如呈錐狀、貼附于第一圍壁113和第二圍壁114的三角狀、自第一圍壁113和第二圍壁114所在平面延伸而出的板狀。在本實施例中,為了增加接水盤10的強度,所述連接段115呈三角狀設置而貼附于所述第一圍壁113或/及第二圍壁114。在此,第一圍壁113與第二圍壁114需要克服連接段115較大的形變力才能分開,接水盤10的強度大大加強。
參照圖3,接水盤10中的水是需要及時排出的,通常是在接水盤10的第一圍壁113上設置第一出水口1110,然后通過排水管連接該出水口,接水盤10中的積水到一定高度后可以通過排水管及時排出。在此,為了避免接水盤10中的積水從連接段115溢出,所述連接段115的遠離所述底盤11的一端1150相對于所述第一底板11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出水口1110的高度。同樣,所述第二圍壁114上具有第二出水口1120,所述連接段115的遠離所述底盤11的一端1150相對于所述第二底板11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出水口1120的高度。如此,無論該接水盤10安裝在臥式空調器還是立式空調器,接水盤10中的冷凝水都難以從連接段115的遠離所述底盤11的一端1150溢流而出。
考慮到連接段115對第一圍壁113和第二圍壁114的連接強度較弱,因為如果第一圍壁113和第二圍壁114受到的拉扯力度較大,或者接水盤10使用的時間較久,第一底板111和第二底板112相對位置關系可能會發(fā)生變化。在一實施例中,為了進一步加強第一底板111和第二底板112之間連接關系,所述第一圍壁113與所述第二圍壁114還通過加強連接件固定連接。在此,該固定加強連接件可以是鉚接件,也可以是分設于第一圍壁113和第二圍壁114的扣鉤和扣槽。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在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構思下,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