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能量傳導一體化制冷制熱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進步,人們對生活環(huán)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現(xiàn)有建筑工藝和傳統(tǒng)做法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環(huán)境要求,人們對自己所居住和工作的建筑不僅僅是遮風擋雨,而是要在美觀節(jié)能的前提下使自己居住和工作的環(huán)境更佳舒適,恒溫恒濕的室內環(huán)境才能讓人們感到舒適,因此,技術人員研發(fā)出了很多室內加熱制冷設施和設備,但是,現(xiàn)有的設施和設備普遍存在使用壽命短、維護費用高、安裝投入成本大、受環(huán)境影響因素大,這些缺點和問題,成為技術員急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量傳導一體化制冷制熱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直接將換熱用的毛細管布設在建筑結構中,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使室內溫度的變化更加均勻,提高人體的舒適感,并且在布設毛細管時還布設了風管,增加了與室內空氣的換熱效率。
具體技術方案為:
一體化結構層制冷制熱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包括:位于室外的能量機,所述能量機上冷媒介質的進口端和出口端分別通過管路分配器與若干毛細管連接,形成換熱介質的流動回路;所述建筑結構從內到外依次包括:基層、保溫層、節(jié)能層、所述功能層和裝飾層,所述功能層中鋪設所述毛細管和風管,所述風管與室內空氣連接,所述風管上安裝有風機,功能層的其余空間由蓄能材料填充。
進一步,所述功能層中設置有金屬網,所述毛細管和所述風管固定在所述金屬網上。
進一步,所述能量機為空氣源換熱設備、二氧化碳空調換熱設備、水體換熱設備或地熱換熱設備;所述保溫層為擠塑板、苯板、巖棉板、聚氨酯板或發(fā)泡水泥;所述節(jié)能層為反射紙、反射膜或鋁箔。
進一步,所述毛細管為金屬管、塑料管或者塑包金屬管,毛細管的內徑為1~2.5mm、壁厚為4~6mm;所述蓄能材料為水泥砂漿、混凝土、膠泥和石墨的混合物。
進一步,所述節(jié)能層與所述功能層之間設置有輔助加熱層,所述輔助加熱層為鋪設在節(jié)能層上的電熱膜、發(fā)熱電纜或者發(fā)熱板;所述功能層與所述裝飾層之間設置有與室內空氣連通的循環(huán)空腔;所述基層與所述保溫層之間設置有防潮層。
進一步,在所述功能層的外側設置有冷凝水的導流槽。
進一步,所述系統(tǒng)中連接有智能控制設備,所述智能控制設備上設置有與互聯(lián)網連接的通信器件。
進一步,所述冷媒介質為CO2。
進一步,與所述能量機連接有能夠獨立控制的室內機,利用所述室內機與室內空氣能量互換。
進一步,所述建筑結構為房屋的墻壁、地面和/或天花板。
本發(fā)明將與室內空氣換熱的毛細管布設在建筑物的建筑結構中,利用建筑結構層對室內空間進行換熱,加大了換熱面積,使室內溫度變化更加均勻,提高能效比;基層為建筑的混凝土基礎;保溫層具有一定的保溫隔熱效果,減少室內室外的能量通過建筑墻體互換;節(jié)能層將功能層釋放的能量向室內反射;功能層用于將毛細管中的能量傳導至室內,使室內維持在適合人體的溫度和濕度;風管用來加速室內空氣的流動,使功能層與室內空氣的換熱效率得以提高;金屬網在用于固定毛細管和風管的同時,毛細管中的能量借助金屬網傳導直接與風管中的供氣進行換熱,無需通過蓄能材料的間接傳導,便于能量的擴散;輔助加熱層能夠使室內迅速升溫;循環(huán)空腔增加了室內空氣與功能層的接觸,提高了換熱效率;裝飾層來美化建筑結構的表面;裝飾層來美化建筑結構的表面;在對室內降空氣除濕的過程中,冷凝水匯聚到導流槽并排出;能量機冷量及熱量來源于室外的空氣、水源、太陽能或地熱能等潔凈的環(huán)保能源;智能控制設備對整個系統(tǒng)進行統(tǒng)一的控制,用戶可以在智能控制設備上進行設置,可以通過通信終端遠程對智能控制設備進行設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體化結構層制冷制熱系統(tǒng)的示意圖;
圖2為毛細管和風管的鋪設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建筑結構的示意圖;
其中,1室外機、11壓縮機、12四通電磁閥、13換熱器、14風扇、15節(jié)流件、2建筑結構、21基層、22保溫層、23節(jié)能層、24輔助加熱層、25功能層、26循環(huán)空腔、27裝飾層、3毛細管、31管路分配器、4儲能材料、5金屬網、6導流槽、7室內機、8智能網關,9風機、91風管、92風管分配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利用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更全面的說明。本發(fā)明可以體現(xiàn)為多種不同形式,并不應理解為局限于這里敘述的示例性實施例。
為了易于說明,在這里可以使用諸如“上”、“下”、“左”、“右”等空間相對術語,用于說明圖中示出的一個元件或特征相對于另一個元件或特征的關系。應該理解的是,除了圖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間術語意在于包括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圖中的裝置被倒置,被敘述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將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術語“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兩者。裝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轉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這里所用的空間相對說明可相應地解釋。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的本發(fā)明一體化結構層制冷制熱系統(tǒng)包括:室外機1,室外機1利用了空調制冷和制熱的原理,其中,室外機1部分包括:壓縮機11、四通電磁閥12、換熱器13、風扇14和截流件15,冷媒介質優(yōu)選為CO2,在換熱介質的進口端和出口端分別連接有管路分配器31,管路分配器31的一端為單個接口,另一端為多個接口,管路分配器31的多接口端連接若干個毛細管3,形成換熱介質的流動回路,毛細管3可以是金屬管、塑料管或者塑包金屬管,毛細管3的內徑為1~2.5mm、壁厚為4~6mm。利用四通電磁閥12切換制冷和制熱的功能轉換。室外機1部分還可以是利用空氣中熱量進行換熱的空氣源換熱設備、利用水源中熱量進行換熱的水體換熱設備或利用地熱換熱設備。
還可以,配備一臺與室外機1連接的室內機7,室內機7與毛細管3并聯(lián)連接室外機1,可以獨立對室內機7進行控制,便于室內溫度的迅速調節(jié)。
毛細管3預埋在建筑結構2中,具體來說,可以將毛細管3預埋在墻體、地面或者天花板中,預埋毛細管3時的建筑結構2從內到外依次包括:基層21、保溫層22、節(jié)能層23、功能層25和裝飾層27,其中,基層21為建筑結構2中固有的基礎,如混凝土結構等,保溫層22鋪設在基層21上面,具體為擠塑板、苯板、巖棉板、聚氨酯板或發(fā)泡水泥,具有一定的保溫隔熱效果,減少室內室外的能量通過建筑墻體互換,提高能量的使用率;節(jié)能層23鋪設在保溫層22上面,具體為反射紙、反射膜或鋁箔,節(jié)能層23將功能層25釋放的能量向室內反射;功能層25中鋪設有金屬網5,如鐵絲網,毛細管3和風管91綁縛在金屬網5上,風管91的出風口和進風口均與室內空氣連接,風管91上安裝由加速空氣流動的風機9,風機9的出風端通過風管分配器92與若干個風管91連接,功能層25的其余空間由蓄能材料4填充,蓄能材料4為水泥砂漿、混凝土、膠泥和石墨的混合物。金屬網5在用于固定毛細管3和風管91的同時,毛細管3中的能量借助金屬網5傳導直接與風管91中的空氣能量互換,也便于毛細管3中的能量在蓄熱材料4中的擴散,功能層25的外側設置有導流槽6,導流槽6為金屬材質,在降溫除濕過程中,室內空氣中的水份在功能層25、裝飾層27表面冷凝后匯入導流槽25中并隨之排出;在蓄能材料4的外側鋪設有用來美化建筑結構表面的裝飾層26。
還可以,當在地面或墻體上鋪設毛細管3時,可以在基層21和保溫層22之間增鋪防水層。
還可以,在節(jié)能層23與功能層25之間設置有輔助加熱層24,輔助加熱層24為鋪設在節(jié)能層23上的電熱膜、發(fā)熱電纜或者發(fā)熱板,輔助加熱層24能夠使室內迅速升溫。
還可以,在功能層25與裝飾層27之間設置有循環(huán)空腔26,增加功能層25與室內空氣的接觸,提高換熱效率。
還可以,在一體化結構層制冷制熱系統(tǒng)中接入智能控制設備,便于對用戶系統(tǒng)參數(shù)的設定,如與系統(tǒng)的室外機1和室內機7部分連接一個智能網關8,用戶可以通過手機軟件遠程對系統(tǒng)進行設定。
上述示例只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除此之外,還有多種不同的實施方式,而這些實施方式都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領悟本發(fā)明思想后能夠想到的,故,在此不再一一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