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固體電蓄熱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固體電蓄熱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固體電蓄熱設備大都采用底部回風、底部換熱或底部回風、上部換熱的形式,其結構較復雜,使用效果不夠理想。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固體電蓄熱設備,其具有保溫效果好、結構簡單、放熱效率高的特點。
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固體電蓄熱設備,包括蓄熱體、風機、換熱器和帶有電源引入端殼體,在殼體內(nèi)壁上還設置有殼體保溫層,蓄熱體內(nèi)各蓄熱磚層之間形成蓄熱體通風道,其技術要點是,在蓄熱體外側還設置有蓄熱體保溫層;位于第一風機與換熱器之間的殼體保溫層內(nèi)壁與蓄熱體保溫層頂端之間連接有第一擋火保溫板,第一擋火保溫板與殼體保溫層、蓄熱體保溫層之間形成第一回風道,第一回風道與回風室、蓄熱體內(nèi)各通風道及換熱器入口連通;位于第二風機與換熱器之間的殼體保溫層內(nèi)壁與蓄熱體保溫層之間連接有第二擋火保溫板,第二擋火保溫板與蓄熱體保溫層、殼體保溫層之間形成第二回風道,第二回風道也與回風室、蓄熱體內(nèi)各通風道及換熱器入口連通;
所述的蓄熱體由蓄熱磚構成,蓄熱磚的頂部設置有縱向通風孔,蓄熱磚的底部設置有橫向波形孔;蓄熱磚彼此連接形成蓄熱磚層,位于相鄰的蓄熱磚層之間的縱向通風孔彼此連通形成縱向通風道,位于相鄰的蓄熱層之間的波形孔彼此連通形成渦流通風道,且縱向通風道與渦流通風道連通。
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一風機、第二風機、換熱器設置在殼體的同一側,第一風機、第二風機對稱的設置在換熱器的兩端,第一風機、第二風機固定在殼體上。
上述技術方案中,換熱器進風口端和出風口端均設置有保溫層。
上述技術方案中,高溫風在第一風機和第二風機的吸力下進入換熱器換熱降為低溫風,低溫風再經(jīng)第一風機和第二風機進入第一回風道和第二回風道,隨后經(jīng)回風室和蓄熱體通風道加熱升為高溫風,此過程不斷循環(huán),實現(xiàn)對換熱器內(nèi)部水進行加熱。
上述技術方案中,在每個蓄熱磚的頂部均設置有兩個縱向通風孔,電加熱件安裝在縱向通風孔內(nèi),且兩個電加熱件串聯(lián)連接。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該固體電蓄熱設備,在第一回風道與回風室、蓄熱體內(nèi)各通風道及換熱器入口連通,第二擋火保溫板與蓄熱體保溫層、殼體保溫層之間形成第二回風道,該固體電蓄熱設備通過兩側循環(huán)風道,使其循環(huán)風從兩側風機出來后分別從兩側進入蓄熱體,其結構簡單,節(jié)省保溫材料,效率高等,可作為固體電蓄熱設備用的新型風循環(huán)系統(tǒng)得以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固體電蓄熱設備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蓄熱磚結構示意圖;
圖3為發(fā)明實施例中蓄熱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中蓄熱體的剖視圖,其中(a)圖2中b-b向剖視圖;(b)為圖2中a向剖視圖;
圖中序號說明如下:1蓄熱體、2蓄熱體通風道、3蓄熱體保溫層、4回風道、5殼體保溫層、6風機出風口、7風機、8風機進風口、9換熱器出水管、10換熱器出風端、11換熱器、12換熱器進風端、13換熱器回水管、14風機進風口、15風機、16風機出風口、17回風道、18殼體、19擋火保溫板、20回風室、21電源引入端、22擋火保溫板、23保溫層、24縱向通風孔、25橫向波形孔、26蓄熱磚層、27縱向通風道、28渦流通風道。
具體實施方式
使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1~圖4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1:
本實施例中采用的固體電蓄熱設備,包括蓄熱體1、風機7、風機15、換熱器11和帶有電源引入端21的殼體18,其中的電源引入端21可以用來連接加熱元件。在殼體18內(nèi)壁上還設置有殼體保溫層5,在蓄熱體1外側也設置有蓄熱體保溫層3,本實施例中的蓄熱體保溫層3采用擋火保溫板,蓄熱體1內(nèi)各蓄熱磚層之間具有蓄熱體通風道2,蓄熱體保溫層3與殼體保溫層5之間形成回風道。
位于風機7與換熱器11之間的殼體保溫層5內(nèi)壁與蓄熱體保溫層3頂端之間連接有擋火保溫板19,擋火保溫板19與殼體保溫層5、蓄熱體保溫層3之間形成回風道4,回風道4與回風室20、蓄熱體1內(nèi)各通風道及換熱器進風端12連通;位于風機15與換熱器11之間的殼體保溫層5內(nèi)壁與蓄熱體保溫層3之間連接有擋火保溫板22,擋火保溫板22與蓄熱體保溫層3、殼體保溫層5之間形成回風道17,回風道17也與回風室20、蓄熱體1內(nèi)各通風道及換熱器進風端12連通。高溫熱風經(jīng)過換熱器11換熱后經(jīng)換熱器出風端10排出,在風機7吸力下低溫熱風通過風機進風口8進入風機7,通過風機進風口14進入風機15,在通過風機出風口6進入回風道4,通過風機出風口16進入回風道17。
風機7、風機15、換熱器11設置在殼體18的同一側,風機7、風機15對稱的設置在換熱器11的兩端,風機7、風機15固定在殼體18上。換熱器11四周均設置有保溫層23,換熱器出水管9、換熱器回水管13穿過保溫層23與外界連接。
本實施例中采用的固體電蓄熱設備,具體的工作原理如下:
高溫風在風機7和風機15的吸力下進入換熱器11對換熱器11內(nèi)的水進行加熱,高溫風經(jīng)換熱后降為低溫風,低溫風再進入風機7和風機15,低溫風分別經(jīng)回風道4、回風道17進入回風室20和蓄熱體通風道2,經(jīng)蓄熱體通風道2再度加熱為高溫風,對換熱器11內(nèi)部水進行加熱,并將加熱后的水沿換熱器出水管9排出,此過程不斷循環(huán),對換熱器11內(nèi)部水進行加熱。
本實施例采用的蓄熱磚結構如圖2~4所示,蓄熱磚的頂部設置有縱向通風孔24,蓄熱磚的底部設置有橫向波形孔25;蓄熱磚彼此連接形成蓄熱磚層26,多個蓄熱磚層形成蓄熱體如圖3所示。位于相鄰的蓄熱磚層之間的縱向通風孔24彼此連通形成縱向通風道27,位于相鄰的蓄熱層26之間的波形孔彼此連通形成渦流通風道28,且縱向通風道1與渦流通風道28連通,如圖4(a)和圖4(b)所示。當縱向通風孔24通風時,與縱向通風孔24連通的橫向波形孔會使氣流產(chǎn)生渦流,進而實現(xiàn)氣流的攪動讓吸熱和放熱更均勻、更充分,達到提高吸熱和放熱的效率的目的。
在每個蓄熱磚的頂部均設置有雙半圓連直長孔作為縱向通風孔24,電加熱件分別安裝在雙半圓連直長孔內(nèi),且兩個電加熱件串聯(lián)連接。
每個蓄熱磚的下面設置有橫向波形三連直孔,用于使通過縱向通風孔24進入橫向波形孔25內(nèi)的氣流產(chǎn)生渦流。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nèi),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