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空氣調節(jié),具體涉及一種換氣裝置及其空調器。
背景技術:
1、空調器是能夠為室內制冷/制熱的設備,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戶所追求的空調器功能不單單制冷、制熱可以滿足,很大一部分用戶群體對室內的空氣質量要求逐漸提高,因此帶有提高空氣質量功能的新風空調出現(xiàn)。
2、目前市場上出現(xiàn)的大多數(shù)新風空調都只配置有新風功能(即將室外空氣引入室內),少數(shù)新風空調則同時配置新風功能、排風功能(即將室內空氣排出到室外)和內循環(huán)(循環(huán)過濾室內空氣),但是其新風功能、排風功能及內循環(huán)功能多是彼此獨立的控制運轉,并且一般基于用戶的客觀需求或者空調內置程序選擇其中一種功能單獨運轉,以優(yōu)先運行一種換氣模式,也即其各種換氣功能存在不同的優(yōu)先級,部分產品中基于對室內排風的熱回收目的,存在新風功能與排風功能同時進行的模式,但是針對室內環(huán)境內空氣質量過差的情況,僅依靠引入新風與排出污風,室內空氣質量的提升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因此,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換氣裝置及其空調器,能夠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換氣裝置中的新風功能、排風功能以及內循環(huán)功能不能同時運行,導致室內空氣質量的提升效率較低的技術問題。
2、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換氣裝置,包括風道組件及出風組件,所述風道組件內具有相互獨立的第一風腔、第二風腔及第三風腔,所述出風組件包括送風組件及排風組件,其中,所述送風組件內設有送風風機、過濾件且所述送風組件具有第一進風口及送風口,所述排風組件內設有排風風機且所述排風組件具有第二進風口及排風口,所述第一風腔上具有與室外環(huán)境可控連通的新風入口、與室內環(huán)境可控連通的內循環(huán)風入口以及所述第一進風口連通的第一風道口,所述第二風腔具有與所述室內環(huán)境可控連通的排風入口以及與所述第二進風口連通的第二風道口,所述第三風腔具有與所述室外環(huán)境可控連通的排風出口以及與所述排風口連通的第三風道口,所述風道組件具有所述新風入口、內循環(huán)風入口、排風入口及排風出口同時被打開的第一狀態(tài)。
3、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風道組件還具有所述新風入口、內循環(huán)風入口、排風入口及排風出口同時被關閉的第二狀態(tài),所述風道組件能夠被控制在所述第一狀態(tài)與所述第二狀態(tài)之間切換。
4、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風道組件包括風道圓筒體、與所述風道圓筒體套接配合的風門圓筒體以及風道電機,所述風門圓筒體上形成有貫通其筒體內外且間隔設置的多個通孔,所述風道電機能夠驅動所述風門圓筒體圍繞所述風道圓筒體旋轉以改變各所述通孔與所述新風入口、內循環(huán)風入口、排風入口及排風出口的相對位置,從而實現(xiàn)所述風道組件在所述第一狀態(tài)與所述第二狀態(tài)之間的切換。
5、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風道圓筒體包括開口筒體以及蓋設于所述開口筒體的開口上的蓋體,所述第一風道口、第二風道口及第三風道口皆形成于所述蓋體上,且所述開口筒體與所述蓋體之間形成的中空空間內設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將所述中空空間分隔為所述第一風腔、第二風腔及第三風腔。
6、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開口筒體的側立壁內形成有環(huán)槽,所述環(huán)槽自所述開口筒體的筒底端面朝向所述開口一側延伸,所述風門圓筒體的側立壁插裝于所述環(huán)槽內。
7、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開口筒體的筒底端面上形成有朝向所述開口筒體的開口一側凹進的凹腔,所述風道電機容置組裝于所述凹腔內。
8、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風道電機的輸出轉軸的自由端與所述風道圓筒體的筒底的幾何中心固定連接。
9、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風道組件還具有所述新風入口及內循環(huán)風入口被同時關閉、排風入口及排風出口被同時打開的第三狀態(tài);或者,所述新風入口及內循環(huán)風入口被同時打開、排風入口及排風出口被同時關閉的第四狀態(tài);或者,所述新風入口被打開,所述內循環(huán)風入口、排風入口及排風出口被同時關閉的第五狀態(tài);或者,所述新風入口被關閉,所述內循環(huán)風入口、排風入口及排風出口被同時打開的第六狀態(tài);或者,所述內循環(huán)風入口被打開,所述新風入口、排風入口及排風出口被同時關閉的第七狀態(tài);或者,所述內循環(huán)風入口被關閉,所述新風入口、排風入口及排風出口被同時打開的第八狀態(tài)。
1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新風入口、內循環(huán)風入口及排風出口皆形成于所述開口筒體的側立壁上,所述排風入口形成于所述開口筒體的筒底壁上;所述通孔共設置有十個,分別為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第四孔、第五孔、第六孔、第七孔、第八孔、第九孔、第十孔,其中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第四孔、第五孔、第六孔沿第一旋向依次間隔形成于所述風門圓筒體的側立壁上,所述第七孔、第八孔、第九孔、第十孔沿所述第一旋向依次間隔形成于所述風門圓筒體的筒底壁上,且當所述風道組件處于所述第一狀態(tài)時,所述第一孔與所述新風入口對應連通,所述第二孔與所述排風出口對應連通,所述第六孔與所述內循環(huán)風入口對應連通,所述第七孔與所述排風入口對應連通,且當所述風門圓筒體被驅動沿所述第一旋向旋轉預設角度時,使所述風道組件處于所述第二狀態(tài)。
11、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以所述風道組件處于所述第二狀態(tài)時為初始狀態(tài),當所述風門圓筒體被驅動沿第二旋向旋轉時,所述風道組件依次被切換為第一狀態(tài)、第三狀態(tài)、第四狀態(tài)、第五狀態(tài)、第六狀態(tài)、第七狀態(tài)及第八狀態(tài),所述第二旋向與所述第一旋向相反。
12、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第四孔、第五孔、第六孔各自的圓心皆處于與所述風門圓筒體的中心軸線同軸的第一圓上,所述第七孔、第八孔、第九孔、第十孔各自的圓心皆處于與所述風門圓筒體的中心軸線同軸的第二圓上,所述第六孔的圓心在所述風門圓筒體的筒底壁上的投影與所述第十孔的圓心處于所述風門圓筒體的筒底壁的同一半徑上,沿所述第一旋向且以所述風門圓筒體的筒底壁的圓心為頂角,所述第七孔的圓心與第八孔的圓心之間形成的圓心角為60°,所述第八孔的圓心與所述第九孔的圓心之間形成的圓心角為180°,所述第九孔的圓心與所述第十孔的圓心之間形成的圓心角為30°,所述第一孔的圓心在所述風門圓筒體的筒底壁上的投影與所述第二孔的圓心在所述風門圓筒體的筒底壁上的投影之間形成的圓心角為60°,所述第二孔的圓心在所述風門圓筒體的筒底壁上的投影與所述第三孔的圓心在所述風門圓筒體的筒底壁上的投影之間形成的圓心角為60°,所述第三孔的圓心在所述風門圓筒體的筒底壁上的投影與所述第四孔的圓心在所述風門圓筒體的筒底壁上的投影之間形成的圓心角為30°,所述第四孔的圓心在所述風門圓筒體的筒底壁上的投影與所述第五孔的圓心在所述風門圓筒體的筒底壁上的投影之間形成的圓心角為90°,所述第五孔的圓心在所述風門圓筒體的筒底壁上的投影與所述第六孔的圓心在所述風門圓筒體的筒底壁上的投影之間形成的圓心角為60°。
13、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空調器,包括上述的換氣裝置。
14、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換氣裝置及其空調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風道組件處于第一狀態(tài)時,新風入口與內循環(huán)風入口分別引入的室外新風與內循化氣流進入第一風腔并依次經(jīng)由第一風道口進入送風組件內并經(jīng)由過濾件過濾后送風至室內空間,與此同時,室內空間中的氣流同步進入第二風腔并在排風組件的作用下依次經(jīng)由第二風道口、排風組件、第三風道口、第三風腔、排風出口排出至室外環(huán)境,從而實現(xiàn)了本發(fā)明的換風部件的新風功能、內循環(huán)功能以及排風功能三者的同時運行,能夠更加高效地對室內環(huán)境的空氣實現(xiàn)凈化,更加高效地提升室內空氣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