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較大的熱管及其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是與熱管有關,特別是指一種一端較大的熱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的熱管,乃是在銅管中設置一層毛細組織并注入作動液,藉由作動液的汽相及液相間的轉換以及毛細組織的毛細現(xiàn)象來快速導引液體的效果,形成極為快速的熱循環(huán)系統(tǒng),可使得整個熱管很快的形成溫度均勻的狀態(tài),因而又稱為均溫管。
[0003]熱管目前所知,大多是單純的管體架構,一般常見于個人計算機的CPU(中央處理單元)或繪圖芯片上的散熱模塊,而藉由熱管用來把芯片的熱能導引到散熱模塊上。
[0004]傳統(tǒng)的熱管在某些場合,例如空間受到限制時,需要以其一端來與熱源接觸來達到導熱散熱的功能,這樣的使用方式,會因為熱源與熱管接觸面積小而使得熱通量很小,導熱或散熱的效果即較差。中國專利第CN 203443442 U號專利案,即揭露了此種熱管。然而,傳統(tǒng)熱管均僅為單純的管體構造而已,并沒有在一端結合其他結構來增加與熱源的接觸面積,進而達到較佳的導熱及散熱效果者。
【發(fā)明內容】
[0005]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一端較大的熱管,其一端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且身部與傳統(tǒng)熱管相似,較現(xiàn)有熱管而言在一端具有更大的接觸面積而可達到更佳的導熱或散熱效果。
[0006]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端較大的熱管,包含有:
[0007]—下蓋;一上蓋,結合于該下蓋,而于內部形成一腔室,該上蓋具有一結合孔;一管體,內壁具有一管內毛細組織層,該管體的一端穿入該結合孔而與該上蓋結合,另一端為封閉;一主毛細結構,具有一底座毛細組織以及一交接毛細組織,該交接毛細組織與該底座毛細組織一起燒結成形且具有預定長度,該底座毛細組織位于該腔室內,該交接毛細組織伸入該管體的局部,且交接或接觸于該管體內的管內毛細組織層,該底座毛細組織具有由周面向內延伸的數(shù)個第一通道,該交接毛細組織具有貫穿其自身的一第二通道,該數(shù)個第一通道與該第二通道交會于該底座毛細組織內且在空間上相連通,并且該管體內部的空間在空間上與該第二通道相連通;以及一作動液,填入該管體內。
[0008]藉此,本發(fā)明一端較大的熱管,其一端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且身部與傳統(tǒng)熱管相似,較現(xiàn)有的熱管而言在一端具有更大的接觸面積而可達到更佳的導熱或散熱效果。
[0009]本發(fā)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制造前述一端較大的熱管的制造方法,其可制造出一端較大的熱管,其一端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且身部與傳統(tǒng)熱管相似,較現(xiàn)有熱管而言在一端具有更大的接觸面積可達到更佳的導熱或散熱效果。
[0010]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制造前述一端較大的熱管的制造方法,包含有下列步驟:備置步驟:備置一下蓋、一上蓋、一金屬粉末、一管體以及一治具,其中,該上蓋用以與該下蓋結合,在結合后即于內部形成一腔室;該上蓋具有一結合孔;該治具具有一容置槽,且具有數(shù)個側芯棒及一軸芯棒穿插于該治具而伸入該容置槽;該管體內壁具有一管內毛細組織層;金屬粉末置入治具步驟:將該金屬粉末置入該治具的容置槽,受該容置槽的形狀塑形而形成一底座部以及由該底座部的一面向外延伸預定長度的一凸伸部;此外,該數(shù)個側芯棒沿該底座部周面穿入該底座部,且有該軸芯棒沿該凸伸部的軸向穿過,該數(shù)個側芯棒及該軸芯棒會合于該底座部內的預定位置;燒結步驟:對該金屬粉末連同該治具及該數(shù)個側芯棒及該軸芯棒一起燒結,燒結后的該金屬粉末即形成一主毛細結構,該主毛細結構即對應該底座部形成一底座毛細組織,以及對應該凸伸部形成一交接毛細組織;移除治具步驟:將該數(shù)個側芯棒、該軸芯棒及該治具移除而留下該主毛細結構,并且于該底座毛細組織抽出該數(shù)個側芯棒的位置形成多個第一通道,以及于該交接毛細組織抽出該軸芯棒的位置形成一第二通道,該數(shù)個第一通道與該第二通道在空間上相連通;組合步驟:將該主毛細結構、該上蓋、該下蓋及該管體組合,組合后,該上蓋即已蓋合于該下蓋,且該管體的一端亦已穿入該結合孔而與該上蓋結合,并且該管體內部的空間在空間上與該第二通道相連通;此外,該主毛細結構的底座毛細組織位于該腔室內,該主毛細結構的交接毛細組織穿過該結合孔而伸入該管體的局部,且交接或接觸于該管體內的管內毛細組織層;焊接步驟:將該上蓋與該下蓋之間的縫隙,以及該管體與該上蓋之間的縫隙填入焊料后焊接密封;注入作動液步驟:對該管體內注入作動液;抽真空步驟:對該管體進行除氣抽真空動作;以及封口步驟:封閉該管體的末端。
[0011]藉由上述步驟,可制造出一端較大的熱管,其一端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且身部與傳統(tǒng)熱管相似,較現(xiàn)有的熱管而言在一端具有更大的接觸面積而可達到更佳的導熱或散熱效果。
[0012]此外,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還再提供另外一種制造前述一端較大的熱管的制造方法,包含有下列步驟:備置步驟:備置一下蓋、一上蓋、一金屬粉末、一管體以及一治具,其中,該上蓋用以與該下蓋結合,在結合后即于內部形成一腔室;該上蓋具有一結合孔;該治具具有一容置槽,且具有數(shù)個側芯棒以及一軸芯棒穿插于該治具而伸入該容置槽;該管體內壁具有一管內毛細組織層;金屬粉末置入治具步驟:將該金屬粉末置入該治具的容置槽,受該容置槽的形狀塑形而形成一底座部;此外,該數(shù)個側芯棒沿該底座部周面穿入該底座部,且該軸芯棒沿垂直該數(shù)個側芯棒的方向穿入該底座部,該數(shù)個側芯棒及該軸芯棒會合于該底座部內的預定位置,此外,該治具或該軸芯棒具有一環(huán)緣插入至該底座部一預定深度;燒結步驟:對該金屬粉末連同該治具及該數(shù)個側芯棒及該軸芯棒一起燒結,燒結后的該金屬粉末即形成一主毛細結構,該主毛細結構即對應該底座部形成一底座毛細組織,該底座毛細組織對應于該環(huán)緣插入的位置形成一環(huán)槽,且該環(huán)槽所圍合的毛細組織即定義為一交接毛細組織;移除治具步驟:將該數(shù)個側芯棒、該軸芯棒及該治具移除而留下該主毛細結構,并且于該底座毛細組織抽出該數(shù)個側芯棒的位置形成多個第一通道,以及于該交接毛細組織抽出該軸芯棒的位置形成一第二通道,該數(shù)個第一通道與該第二通道在空間上相連通;組合步驟:將該主毛細結構、該上蓋、該下蓋及該管體組合,組合后,該上蓋即已蓋合于該下蓋,且該管體的一端亦已穿入該結合孔而與該上蓋結合,并且該管體插入該底座毛細組織的環(huán)槽,該交接毛細組織在此組合狀態(tài)下伸入該管體而交接或接觸于該管內毛細組織層,該管體內部的空間在空間上與該第二通道相連通;此外,該主毛細結構的底座毛細組織位于該腔室內;焊接步驟:將該上蓋與該下蓋之間的縫隙,以及該管體與該上蓋之間的縫隙填入焊料后焊接密封;注入作動液步驟:對該管體內注入作動液;抽真空步驟:對該管體進行除氣抽真空動作;以及封口步驟:封閉該管體的末端。
[0013]藉由上述步驟,同樣可制造出一端較大的熱管,其一端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且身部與傳統(tǒng)熱管相似,較現(xiàn)有的熱管而言在一端具有更大的接觸面積而可達到更佳的導熱或散熱效果。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正視圖。
[0015]圖2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0016]圖3是沿圖1中3-3剖線的剖視圖。
[0017]圖4沿圖3的局部放大圖。
[0018]圖5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部分元件剖視圖,顯示主毛細結構切開的狀態(tài)。
[0019]圖6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操作狀態(tài)示意圖。
[0020]圖7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
[0021]圖8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
[0022]圖9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流程圖。
[0023]圖10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動作示意圖。
[0024]圖11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部分元件組合圖,顯示主毛細結構燒結于下蓋的狀
ο
[0025]圖12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另一動作示意圖。
[0026]圖13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
[0027]圖14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顯示組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