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一種換熱器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9908412閱讀:592來源:國知局
      一種換熱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換熱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應用于化工、能源、動力、軍事、電子等領域中換熱用微通道換熱器,尤其適用于流體混合反應換熱。
      【背景技術】
      [0002]在化工領域,兩種液體物質混合,有時會反應生成大量的反應熱。若這些反應熱不能及時散出,就會改變上述兩種液體物質混合的溫度環(huán)境,進而影響反應速率及反應過程。研究表明,反應過程中溫度的控制對反應過程、產物、速率等存在很大影響。
      [0003]中國專利文獻CN105107443A公開了一種高效混合換熱微通道反應器,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分散混合構件01,和若干個設置于所述分散混合構件01后端的反應液流道模片02和換熱介質流道模片03,所述反應液流道模片02和換熱介質流道模片03交替設置;所述分散混合構件01設置有使兩種或兩種以上反應液分散流入并混合形成混合反應液的分散混合通道04,所述反應液流道模片02設置有反應液流道021和換熱介質通孔022,所述換熱介質流道模片03設置有反應液導通孔031、換熱介質流道032和與換熱介質流道032導通的流入孔033、流出孔034;相鄰的兩個反應液流道模片02的反應液流道021為串聯結構,兩種或兩種以上反應液從分散混合構件OI的前端分散流入,在分散混合通道04內分散混合,從分散混合構件01的后端流出,進入反應液流道模片02的反應液流道021中;相鄰的兩個換熱介質流道模片03的換熱介質流道032為并聯結構,流入孔033和與流入孔033相通的換熱介質通孔022形成流入通道,流出孔034和與流出孔034相通的換熱介質通孔022形成流出通道,換熱介質從流入通道流入,從流入孔033分別進入各自的換熱介質流道模片03的換熱介質流道032,經各自的流出孔034進入流出通道匯聚流出。
      [0004]上述專利文獻中的技術方案,雖然能夠實現不同反應液的混合,并能夠將混合產生的反應熱散發(fā)出去,然而仍至少存有以下技術缺陷:I)反應液混合效率低;反應液流道模片02內部雖然設置有多條反應液流道021,然而這些反應液流道021之間除首尾位置外互不連通,由于無法保證流入到每一條反應液流道021內部的多種反應液之間的比例與形成最終混合液所需的比例一致,因而即便是流入到一條反應液流道021內部的多種反應液能夠充分混合,這些反應液從反應液流道021流出后還要與從其他反應液流道021流出的混合液再次混合,如此重復多次,才能最終得到混合均勻的混合液;另外,雖然反應液流道021是彎曲設置的,然而這種彎曲設置并不會給流經其的液體帶來更多擾流,因而這種彎曲設置對于加快反應液的混合效率效果并不理想;2)上述專利文獻中的反應器,反應液僅與反應液流道021的兩個側壁以及上下壁接觸,換熱面積小,進而導致傳熱系數低,散熱效果差。

      【發(fā)明內容】

      [0005]因此,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混合換熱微通道反應器的反應液混合效率低、且換熱效果差的技術缺陷,從而提供一種反應液混合效率高、且換熱效果好的換熱器。
      [0006]為此,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換熱器,包括:
      [0007]待換熱單元,至少為一個,包括相對設置以形成流通空間的第一換熱面和第二換熱面,所述流通空間包括輸入區(qū),輸出區(qū)以及連接所述輸入區(qū)和所述輸出區(qū)的通道區(qū);
      [0008]所述輸入區(qū)適于同時接納至少一種流體;
      [0009]所述輸出區(qū)適于與外接裝置連通;
      [0010]所述通道區(qū)用于為進入到所述輸入區(qū)的流體提供流入到所述輸出區(qū)的通道;在形成所述通道區(qū)的所述第一換熱面上設有若干互不連通、且開口朝向所述第二換熱面的第一容液空間,在形成所述通道區(qū)的所述第二換熱面上設有若干互不連通、且開口朝向所述第一換熱面的第二容液空間;一個所述第一容液空間的開口與至少兩個所述第二容液空間的部分開口相對,一個所述第二容液空間的開口與至少兩個所述第一容液空間的部分開口相對;
      [0011]進入到所述輸入區(qū)的流體只能以先進入一個所述第一容液空間,然后從與該所述第一容液空間的開口相對的一個所述第二容液空間的部分開口位置、流經該所述第一容液空間的側壁頂面,再進入該所述第二容液空間的形式逐漸流到所述輸出區(qū);
      [0012]換熱單元,至少為一個,與所述待換熱單元貼合設置,用于與所述待換熱單元進行換熱。
      [0013]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一容液空間和/或第二容液空間的橫截面形狀為三角形,多邊形或圓形。
      [0014]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一容液空間和所述第二容液空間的側壁上設有支撐部,設置在所述第一容液空間側壁上的支撐部與設置在所述第二容液空間側壁上的支撐部正對連接。
      [0015]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支撐部與所述第一容液空間側壁的頂面平齊,或凸出一定高度;和/或,所述支撐部與所述第二容液空間側壁的頂面平齊,或凸出一定高度。
      [0016]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支撐部為圓柱形。
      [0017]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一容液空間和/或所述第二容液空間的橫截面形狀為正多邊形,所述支撐部在所述第一容液空間和/或所述第二容液空間側壁上均勻布置。
      [0018]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一容液空間和/或第二容液空間為正六邊形;所述支撐部均勻布置在所述正六邊形的三個角頂點位置。
      [0019]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一容液空間和/或第二容液空間側壁的厚度bl大于0_且小于3mm,高度大于Omm且小于1.5mm,所述第一容液空間和/或第二容液空間的兩個平行內壁之間的距離b2大于Omm且小于20mm。
      [0020]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待換熱單元包括:
      [0021]第一換熱面;
      [0022]第一網格結構,固定在所述第一換熱面上,由若干個陣列排布的第一網格組成,一個所述第一網格與所述第一換熱面一起形成所述第一容液空間;
      [0023]第二換熱面;
      [0024]第二網格結構,固定在所述第二換熱面上,由若干個陣列排布的第二網格組成,一個所述第二網格與所述第二換熱面一起形成所述第二容液空間。
      [0025]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在靠近所述輸入區(qū)和/或輸出區(qū)的所述第一網格結構和/或所述第二網格結構外壁上,還均勻設有若干導流筋,用于向所述通道區(qū)或所述輸出區(qū)均勻分配流體。
      [0026]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在所述導流筋的末端還設有圓柱形結構。
      [0027]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待換熱單元與所述換熱單元間隔層疊設置;
      [0028]不同層的所述待換熱單元之間并聯設置,和/或,不同層的所述換熱單元之間并聯設置。
      [0029]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換熱單元具有換熱液輸入區(qū),換熱液輸出區(qū)以及連接所述換熱液輸入區(qū)和所述換熱液輸出區(qū)的換熱液流道;
      [0030]所述換熱單元上設有分別與所述輸入區(qū)、所述輸出區(qū)連通,卻不與所述換熱液流道連通的第一過孔、第二過孔,不同層的所述待換熱單元通過所述第一過孔和所述第二過孔并聯設置;
      [0031]和/或,所述待換熱單元上設有分別與所述換熱液輸入區(qū)、所述換熱液輸出區(qū)連通,卻不與所述通道區(qū)連通的第三過孔、第四過孔,不同層的所述換熱單元通過所述第三過孔和所述第四過孔并聯設置。
      [0032]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在相鄰的所述待換熱單元和所述換熱單元之間還設有間隔板,所述間隔板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過孔相對并連通的第一穿孔,與所述第二過孔相對并連通的第二穿孔,與所述第三過孔相對并連通的第三穿孔,以及與所述第四過孔相對并連通的第四穿孔。
      [0033]本發(fā)明提供的換熱器,具有以下優(yōu)點:
      [0034]1.本發(fā)明的換熱器,待換熱單元包括相對設置以形成流通空間的第一換熱面和第二換熱面,且流通空間包括輸入區(qū)、
      當前第1頁1 2 3 4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