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換熱設備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換熱器以及換熱設備。
背景技術:
空調和冰箱均屬于換熱設備的范疇,無論是空調還是冰箱內都設置有換熱器。以空調為例,目前多數(shù)空調的換熱器為普通的翅片式換熱器,換熱器中的換熱管都是平行排布的,通過在換熱管的兩端焊接彎頭實現(xiàn)換熱管之間的相互連通。
一般情況下,一個換熱器內的換熱管組成多個并列的換熱通路,任意一個換熱通路均是由多個平行的換熱管通過焊接在端部的彎頭連接形成的,為了向各個換熱通路內分液,入口管通常還分支出多個支管,每個支管與其對應的換熱通道連通。
由于需要焊接多個彎頭,并且在入口管路處也有多個支管與其對應的換熱通道連通,因此目前的換熱器不僅形式較為復雜,不容易進行安裝布置,而且焊接位置較多也導致?lián)Q熱器非常容易泄漏。
因此,如何能夠有效減少換熱器的焊接點,以降低換熱器出現(xiàn)泄漏的風險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種換熱器,以便能夠減少目前換熱器內的焊點數(shù)量,從而降低換熱器出現(xiàn)泄漏的風險。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上述換熱器的換熱設備。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換熱器,包括換熱管,所述換熱管至少形成一個一端與換熱器進口管連通,另一端與換熱器出口管連通的換熱通路,并且任意一個所述換熱通路均由一根完整的換熱管彎折盤設形成。
優(yōu)選的,所述換熱管形成兩個并聯(lián)的所述換熱通路。
優(yōu)選的,任意一個所述換熱通路均包括至少一個換熱層,且任意一個所述換熱層內的換熱管包括多個平行設置的直管段以及連接相鄰兩個所述直管段的彎管段。
優(yōu)選的,任意一個所述換熱通路均包括多個所述換熱層,且相鄰兩個所述換熱層相互平行。
優(yōu)選的,兩個所述換熱通路的所述直管段相互垂直設置,且任一個所述換熱通路相鄰兩個所述換熱層之間交叉設置有另外一個所述換熱通路的一個所述換熱層。
優(yōu)選的,所述換熱器進口管上設置有分別與構成兩個所述換熱通路的兩根所述換熱管配合的出口,且兩根所述換熱管的入口端均直接與所述出口相連;所述換熱器出口管上設置有分別與兩根所述換熱管配合的入口,且兩根所述換熱管的出口端直接與所述入口相連。
優(yōu)選的,兩根所述換熱管與所述換熱器進口管以及所述換熱器出口管均焊接相連。
優(yōu)選的,還包括覆蓋在所述換熱管外側的換熱翅片。
本發(fā)明中所公開的換熱設備,包括換熱器,并且所述換熱器為上述任意一項所公開的換熱器。
優(yōu)選的,所述換熱設備為空調或冰箱。
由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發(fā)明所公開的換熱器中,換熱管至少形成一個兩端分別與換熱器出口管和換熱器進口管連通的換熱通路,并且任意一個換熱通路均是由一根完整的換熱管彎折盤設形成。
可見,本發(fā)明中所公開的換熱器中,任意一個換熱通路均是由一根完整的換熱管彎折盤設形成的,摒棄了傳統(tǒng)的直管加彎頭焊接的形式,由于形成整個換熱通路的換熱管為一體式換熱管,無需進行任何的焊接,這就極大的減少了整個換熱器中焊點的數(shù)量,從而有效降低了換熱器出現(xiàn)泄漏的風險,大大提高了換熱器工作的可靠性。
本發(fā)明中所公開的換熱設備由于采用了上述換熱器,因而該換熱設備也兼具上述換熱器相應的技術優(yōu)點,本文中對此不再進行贅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所公開的換熱器的主視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示意圖;
圖3為圖1的右視示意圖;
圖4為圖1中換熱器內部換熱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的俯視示意圖;
圖6為圖5的右視示意圖。
其中,1為換熱器進口管,2為換熱器出口管,3為換熱翅片,4為換熱管,41為彎管段,42為直管段,43為換熱層。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的核心之一是提供一種換熱器,以便能夠減少目前換熱器內的焊點數(shù)量,從而降低換熱器出現(xiàn)泄漏的風險。
本發(fā)明的另一核心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上述換熱器的換熱設備。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本發(fā)明中所公開的換熱器,包括換熱管4,當然,為了保證換熱效果,通常換熱管4的外部還覆蓋有換熱翅片3,以便盡可能增大換熱器的換熱面積,換熱管4至少形成一個換熱通路,每一個換熱通路均是一端與換熱器進口管1連通,另一端與換熱器出口管2連通,并且每一個換熱通路均由一根完整的換熱管4彎折盤設形成。
如圖1至圖6中所示,圖中的箭頭代表換熱介質的流向,換熱介質由換熱器進口管1進入換熱器,在換熱管4內完成換熱后由換熱器出口管2流出換熱器。
由于上述實施例中所公開的換熱器中,任意一個換熱通路均是由一根完整的換熱管4彎折盤設形成的,摒棄了傳統(tǒng)的直管加彎頭焊接的形式,形成整個換熱通路的換熱管4為一體式換熱管,無需進行任何的焊接,這就極大的減少了整個換熱器中焊點的數(shù)量,從而有效降低了換熱器出現(xiàn)泄漏的風險,大大提高了換熱器工作的可靠性。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在一個換熱器中,由換熱管4形成的換熱通路可以為一個或者更多個,若換熱通路包括多個時換熱功率就可以更大,當然,若增加換熱通路的換熱管4長度也同樣可以達到增加換熱功率的目的。
本實施例中所公開的換熱器,換熱管4具體形成兩個并聯(lián)的換熱通路,如圖4至圖6中所示,并且這兩個換熱通路中的任一個換熱通路均包括至少一個換熱層43,圖5和圖6中可以看出,每個換熱通路中包括三個換熱層43,任意一個換熱層43內的換熱管4都包括多個平行設置的直管段42以及連接相鄰兩個直管段42的彎管段41。
每一個換熱通路中包括多個換熱層43可以有效提高換熱效率,更進一步的,如圖4至圖6中所示,兩個換熱通路中的直管段42相互垂直設置,并且任意一個換熱通路相鄰兩個換熱層43之間交叉設置有另外一個換熱器的一個換熱層43,也就是說,兩個換熱通路不僅每層的直管段42相互垂直,而且每個換熱層43還相互交叉設置,這可以使得進入兩個換熱通路中的換熱介質充分換熱,從而進一步提高整個換熱器的換熱性能。
請參考圖4,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所公開的換熱器進口管1上設置有分別與構成兩個換熱器通路的兩根換熱管4配合的出口,該出口供換熱介質流出換熱器進口管1,兩根換熱管4的入口端均直接與換熱器進口管1上所設置的出口相連,換熱器出口管2上設置有分別與兩根換熱管4配合的入口,該入口供換熱介質流入換熱器出口管2,兩根換熱管4的出口端直接與換熱器出口管2上所設置的入口相連。
由圖4中可以明顯看出,換熱器進口管1和換熱器出口管2均沒有設置支管,而是直接與換熱管4相連,這就有效簡化了換熱器進口位置和出口位置的連接結構,提高了換熱器安裝和布置的靈活性,當安裝在設備上時,設備布局更加緊湊美觀,而且該種布置形式還有效保證了進入各個換熱通路內的換熱介質的均勻。
需要進行說明的是,換熱管4與換熱器進口管1以及換熱器出口管2的連接方式并不局限于一種,只要保證密封連接即可,例如螺紋連接、過盈配合或者焊接均可。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還公開了一種換熱設備,該換熱設備包括但不限于空調、冰箱等具有換熱器的設備,并且該換熱設備所采用的換熱器為上述任意一實施例中所公開的換熱器。
由于采用了上述實施例中所公開的換熱器,因此該換熱設備應當兼具上述換熱器相應的技術優(yōu)點,本申請文件中對此不再進行贅述。
以上對本發(fā)明中的換熱器以及換熱設備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fā)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