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家電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冰箱的風量調節(jié)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冰箱泛指單門、雙門雙溫、三門三溫、柜式多門等電冰箱,一般具有獨立的冷凍室和冷藏室的外門,以便根據不同的儲藏溫度而分開儲存。這種冷藏冷凍箱的制冷原理分為直冷式和風冷式。直冷式的制冷系統常用電磁閥控制制冷劑的流向,分別向各冷藏(凍)室的蒸發(fā)器供給致冷劑,使各空間冷卻到所需溫度。風冷式的冷藏冷凍需要設置相應的風道為各個空間送風。
一般的兩門及以上門冰箱都包含至少一個冷凍室和若干冷藏室,對于一些有不同需求的用戶來講,冰箱間室可以實現冷凍功能,軟冷凍功能,冷藏功能的自由切換,現有控制方案一般使用了多個風機來實現風量分配,成本很高,或者冰箱冷凍風道風量的控制均為通過電動風門控制,需要配合使用主控板、感溫器等零件,通過程序控制電動風門的開合角度,整體結構復雜,價格昂貴,維修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冰箱的風量調節(jié)裝置,該風量調節(jié)裝置成本較低且能夠使冰箱實現多間室功能自由切換。
為實現上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冰箱的風量調節(jié)裝置,所述冰箱包括:箱體,所述箱體限定有第一間室和第二間室,第一間室和第二間室后部設置有連通第一間室的第一進風腔以及連通第二間室的第二進風腔;壓縮機,設置于箱體的底部;蒸發(fā)器,設置在箱體的蒸發(fā)器腔內,所述蒸發(fā)器能夠給所述第一間室和第二間室提供冷量;所述風量調節(jié)裝置設置于所述第一間室和第二間室的后部,所述風量調節(jié)裝置包括風機以及設置于第一進風腔和第二進風腔之間的擋板,所述風機能夠將自蒸發(fā)器的冷風引入所述第一進風腔和第二進風腔,所述擋板能夠在多個位置之間運動以調節(jié)進入所述第一進風腔和第二進風腔的風量;所述冰箱還包括連接所述壓縮機和所述風量調節(jié)裝置的控制器;所述風量調節(jié)裝置還包括分別連接在擋板前后兩側的操作鈕和電位器,所述操作鈕設置在所述第一間室和第二間室中的一個內部,所述電位器與所述控制器連接,所述操作鈕可操作的帶動所述擋板運動,所述電位器將與擋板位置對應的電信號傳遞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風機的轉速或者控制壓縮機的啟動和關閉。
作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操作鈕構造為旋鈕,所述旋鈕帶動所述擋板在多個位置之間旋轉。
作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間室構造為冷藏室,所述第二間室構造為冷凍室,所述風量調節(jié)裝置設置在所述冷凍室后部。
作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箱體還包括設置在冷凍室后部的前蓋板以及與前蓋板連接的后蓋板,所述第一進風腔和第二進風腔設置在所述前蓋板和后蓋板之間。
作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電位器安裝在所述后蓋板上。
作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操作鈕能夠帶動所述擋板在至少三個位置之間運動以使得所述冰箱能夠在至少三個模式之間轉換,在第一位置,所述冷藏室的進風量大致等于冷凍室的進風量,所述冰箱運行在常規(guī)模式;在第二位置,所述冷藏室的進風量小于冷凍室的進風量,所述冰箱運行在快速制冷模式;在第三位置,所述冷藏室的進風量大于冷凍室的進風量,所述冰箱運行在冷凍轉冷藏模式。
作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在所述快速制冷模式,所述控制器控制風機的轉速相對于常規(guī)模式增加10%,在冷凍轉冷藏模式所述控制器控制風機的轉速相對于常規(guī)模式減小10%。
作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風量調節(jié)裝置還包括穿過所述前蓋板和后蓋板的柱狀主體,所述擋板固定在所述柱狀主體上,所述操作鈕和電位器分別連接于柱狀主體的兩端。
作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前蓋板的前部設置冷凍室的后板,所述前蓋板與冷凍室的后板之間設置有與所述冷凍室連通的冷凍風道。
作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前蓋板和冷凍室的后板之間設置泡沫保溫層,所述冷凍風道位于所述前蓋板與所述泡沫保溫層之間。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fā)明冰箱通過機械旋鈕、擋片、電位器一體式結構,實現冰箱多間室功能自由切換,滿足用戶對間室不同功能的需求,滿足用戶冰箱最大儲存需求。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冰箱的風道組件的立體圖,圖中示出了風道組件的前面;
圖2是圖1中風道組件的立體圖,圖中示出了風道組件的后面;
圖3是圖2中風道組件的主視圖;
圖4是圖3中沿A-A線的剖視圖;
圖5是圖4中沿B-B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發(fā)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
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冰箱包括箱體,箱體限定出兩個制冷間室,分別是冷藏室和冷凍室,一般情況下,冷藏室和冷凍室自上而下設置。當然,也可以是自上而下設置的三個制冷間室或者其他構造形式。本實施例中,冷藏室和冷凍室自上而下排列的方向定義為冰箱的高度方向,用戶開啟冰箱面對冰箱門和背對冰箱門的方向定義為冰箱的前后方向,垂直于高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定義為冰箱的寬度方向。
冰箱還具有壓縮機和蒸發(fā)器,壓縮機設置在箱體的底部,蒸發(fā)器設置在箱體冷凍室上部的蒸發(fā)器腔內,用于給冷凍室和冷藏室提供冷量。蒸發(fā)器的下部設置化霜器,壓縮機設置在冰箱底部的后側。蒸發(fā)器可以是已知的任何一種蒸發(fā)器,例如翅片蒸發(fā)器、絲管蒸發(fā)器、吹脹式蒸發(fā)器和板管蒸發(fā)器中的一種。本實施方式中,冰箱通過壓縮機、冷凝器(圖未示)和蒸發(fā)器構成壓縮制冷循環(huán)系統。
參考圖1到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冰箱還包括設置在冷藏室和冷凍室后部的風道組件100,風道組件100包括設置在冷凍室后部的后板20以及連接在后板上的前蓋板40和后蓋板50,前蓋板40和后蓋板50之間形成有容納風機的風機容納腔51,風機的出風口處形成有與冷藏室連通的第一進風腔41和與冷凍室連通的第二進風腔42,即冷藏進風腔和冷凍進風腔。在前蓋板40和冷凍室的后板20之間設置有冷凍風道22,冷凍室的后板20上還設置有風口21,前蓋板40上設有與冷凍風道22連通的冷凍風道進風口43,進入第二進風腔42的冷風可通過冷凍風道進風口43進入冷凍風道22,再通過風口21進入冷凍室內。在前蓋板40和冷凍室的后板20之間還可以設置保溫層30,以降低冷量損失,提升保溫效果,保溫層優(yōu)選為泡沫保溫層。后蓋板50和保溫層30之間設置有冷藏進風道52,進入第一進風腔41的冷風可通過冷藏進風道52進入冷藏室內。
風道組件100包括風量調節(jié)裝置,風量調節(jié)裝置包括風機(圖未示)以及設置于風機一側的擋板64,風機能夠將自蒸發(fā)器的冷風引入第一進風腔41和第二進風腔42。擋板64位于第一進風腔41和第二進風腔42之間,擋板64能夠在多個位置之間運動以調節(jié)進入第一進風腔41和第二進風腔42的風量,從而能夠控制進入冷藏室和冷凍室的風量。
具體的,擋板64的前后兩側分別連接操作鈕61和電位器63,操作鈕61設置在冷凍室內部,電位器63設置在后蓋板50上,操作鈕61能夠帶動擋板64旋轉,擋板64旋轉使電位器63能夠輸出與擋板64位置對應的信號給冰箱的控制器,冰箱的控制器控制風機的轉速或者控制壓縮機的啟動和關閉。風量調節(jié)裝置還包括穿過前蓋板40和后蓋板50的柱狀主體62,擋板64固定在柱狀主體62上,操作鈕61和電位器63分別連接于柱狀主體62的兩端。
優(yōu)選的,操作鈕61構造為旋鈕,旋鈕帶動擋板64在多個位置之間旋轉,在冷凍室的后板20上可以印上檔位刻度的絲印,或者標注檔位名稱,或者在旋鈕上印上數字,這些絲印可以讓用戶了解到調節(jié)的檔位。
實現冰箱多間室功能自由切換,可以通過調節(jié)擋板64的位置控制冷藏室和冷凍室的進風量,利用電位器63的電阻可以從小到大無級調節(jié)的特點,旋鈕帶動擋板不同的檔位可以輸出不同的信號給控制器, 控制器得知此刻用戶設定的檔位位置,從而根據設定的控制規(guī)則控制控制風機的轉速或者控制壓縮機的啟動和關閉,從而使冰箱的功能達到用戶要求。
具體的,如設定擋板64具有a、b、c、d、e、f六個位置,與這六個位置匹配的壓縮機開關機點及風機轉速設定分別為A、B、C、D、E、F,當用戶選擇擋板處于a位置的檔位,控制器會根據a位置對應的擋板64的角度分析對應的開關機點,確認是否需要開機,如果不需要,則進行關機,如果需要,則匹配關機點及風機轉速設定A,即根據A程序控制壓縮機的開停和風機的轉速,滿足A程序中關機點的要求再進行關機。
以旋鈕帶動擋板在三個位置之間運動為例,在第一位置,冷藏室的進風量大致等于冷凍室的進風量,冷藏室的進風量與冷凍室的進風量的比例在1:1左右,可以設定為常規(guī)模式;在第二位置,冷藏室的進風量小于冷凍室的進風量,冷藏室的進風量與冷凍室的進風量的比例在2:8到4:6之間,可以設定為快速制冷模式;在第三位置,冷藏室的進風量大于冷凍室的進風量,冷藏室的進風量與冷凍室的進風量的比例在6:4到8:2之間,可以設定為冷凍轉冷藏模式。相應的,可以在快速制冷模式時增大風機的轉速,如將風機的轉速相對于常規(guī)模式增加10%左右,在冷凍轉冷藏模式時減小風機的轉速,如將風機的轉速相對于常規(guī)模式減小10%左右。
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發(fā)明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