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地質工程領域,尤其是一種基于泥水輔助分離的淤泥攪拌設備。
背景技術:
在提取淤泥作為固化土的工藝過程中,往往需要對于淤泥進行攪拌處理,一方面使得淤泥更為均勻,同時對其實現泥水的分離處理,以降低淤泥中的含水率。現有的攪拌設備進行泥水分離處理時其單純依靠淤泥攪拌過程中的離心效果得以實現,其在泥水分離的效率與精度上均不理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淤泥攪拌設備,其可在淤泥攪拌過程中通過對于淤泥的輔助泥水分離處理以顯著改善其分離效率與均度。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基于泥水輔助分離的淤泥攪拌設備,其包括有攪拌機體,攪拌機體內部設置有攪拌軸,其通過電機進行驅動,攪拌軸之上設置有攪拌葉片;所述攪拌軸之上設置有在水平方向上進行延伸的擠壓端板,所述攪拌機體的內壁之上設置有第一螺紋,擠壓端板的側端面之上設置有第二螺紋,第一螺紋與第二螺紋彼此嚙合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攪拌機體之中,攪拌機體的上端部與擠壓端板之間設置有輔助支撐裝置,其包括有設置于攪拌機體上端部之上的驅動氣缸,以及設置于驅動氣缸端部的支撐導輪,支撐導輪的下端部與擠壓端板的上端面相貼合;所述支撐導輪的軸線在擠壓端板的徑向上進行延伸。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通過驅動氣缸驅使支撐導輪對于擠壓端板進行豎直方向上的支撐處理,以使得擠壓端板對于淤泥進行擠壓過程中可其擠壓效果得以改善,并可確保擠壓端板保持良好的結構穩(wěn)定性;與此同時,支撐導輪的方向設置可確保其與擠壓端板之間保持滾動摩擦,以避免其相互間磨損過于嚴重。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擠壓端板之上設置有多個在其上端面與下端面之間延伸的第一分離管道,其內部均設置有濾網;所述攪拌機體的上端部設置有吸附管道,其與擠壓端板彼此相對,吸附管道連接至設置在攪拌機體外部的真空吸附泵之中。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通過第一分離管道的設置以使得淤泥上部受攪拌以及擠壓處理而分離出的水分可通過第一分離管道排出至擠壓端板上端,進而實現對于淤泥的泥水分離處理;與此同時,吸附管道的設置可通過真空吸附泵產生的吸附作用對于水分進行吸取,進而使其水分分離效果得以進一步的改善。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攪拌機體的外壁與內壁之間設置有多個第二分離管道,第二分離管道包括有延伸至攪拌機體底端部的入液端口,以及延伸至攪拌機體上端部的出液端口,第二分離管道的出液端口對應位置設置有微型泵。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通過第二分離管道的設置以使得淤泥底部的水分經由其排出至攪拌機體上端部,進而使其與第一分離管道配合,使得淤泥攪拌與擠壓過程中各個方位產生的水分均可得以迅速分離處理。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擠壓端板的上端面的高度經由其邊部朝向其軸線位置逐漸增加;所述擠壓端板的邊部設置有集液槽。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使得經由第一分離管道以及第二分離管道分離出的水分傳輸至擠壓端板上端面后,沿其傾斜角度運動至集料槽之中以便于收集處理。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于泥水輔助分離的淤泥攪拌設備,其可在對于淤泥進行攪拌以實現泥水分離過程中,通過攪拌軸之上的擠壓端板的設置以使其相對于攪拌進行中的淤泥進行擠壓處理;擠壓端板與攪拌軸之間采用滾珠絲桿的連接方式,其可在攪拌軸的旋轉過程中通過與攪拌機體間的螺紋設置以實現豎直運動,進而使得攪拌軸驅使攪拌葉片對于淤泥攪拌的同時即可驅動擠壓端板向下形成擠壓處理。上述基于泥水輔助分離的淤泥攪拌設備可通過對于淤泥的輔助擠壓處理以使得淤泥的泥水分離的效率以及均度得以顯著改善。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示意圖;
附圖標記列表:
1—攪拌機體、2—攪拌軸、3—電機、4—攪拌葉片、5—擠壓端板、6—第一螺紋、7—第二螺紋、8—驅動氣缸、9—支撐導輪、10—第一分離管道、11—吸附管道、12—真空吸附泵、13—第二分離管道、14—微型泵、15—集液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明本發(fā)明,應理解下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的一種基于泥水輔助分離的淤泥攪拌設備,其包括有攪拌機體1,攪拌機體1內部設置有攪拌軸2,其通過電機3進行驅動,攪拌軸2之上設置有攪拌葉片4;所述攪拌軸2之上設置有在水平方向上進行延伸的擠壓端板5,所述攪拌機體1的內壁之上設置有第一螺紋6,擠壓端板5的側端面之上設置有第二螺紋7,第一螺紋6與第二螺紋7彼此嚙合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攪拌機體1之中,攪拌機體1的上端部與擠壓端板之間設置有輔助支撐裝置,其包括有設置于攪拌機體1上端部之上的驅動氣缸8,以及設置于驅動氣缸8端部的支撐導輪9,支撐導輪9的下端部與擠壓端板5的上端面相貼合;所述支撐導輪9的軸線在擠壓端板5的徑向上進行延伸。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通過驅動氣缸驅使支撐導輪對于擠壓端板進行豎直方向上的支撐處理,以使得擠壓端板對于淤泥進行擠壓過程中可其擠壓效果得以改善,并可確保擠壓端板保持良好的結構穩(wěn)定性;與此同時,支撐導輪的方向設置可確保其與擠壓端板之間保持滾動摩擦,以避免其相互間磨損過于嚴重。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于泥水輔助分離的淤泥攪拌設備,其可在對于淤泥進行攪拌以實現泥水分離過程中,通過攪拌軸之上的擠壓端板的設置以使其相對于攪拌進行中的淤泥進行擠壓處理;擠壓端板與攪拌軸之間采用滾珠絲桿的連接方式,其可在攪拌軸的旋轉過程中通過與攪拌機體間的螺紋設置以實現豎直運動,進而使得攪拌軸驅使攪拌葉片對于淤泥攪拌的同時即可驅動擠壓端板向下形成擠壓處理。上述基于泥水輔助分離的淤泥攪拌設備可通過對于淤泥的輔助擠壓處理以使得淤泥的泥水分離的效率以及均度得以顯著改善。
實施例2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擠壓端板5之上設置有多個在其上端面與下端面之間延伸的第一分離管道10,其內部均設置有濾網;所述攪拌機體1的上端部設置有吸附管道11,其與擠壓端板5彼此相對,吸附管道11連接至設置在攪拌機體1外部的真空吸附泵12之中。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通過第一分離管道的設置以使得淤泥上部受攪拌以及擠壓處理而分離出的水分可通過第一分離管道排出至擠壓端板上端,進而實現對于淤泥的泥水分離處理;與此同時,吸附管道的設置可通過真空吸附泵產生的吸附作用對于水分進行吸取,進而使其水分分離效果得以進一步的改善。
本實施例其余特征與優(yōu)點均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3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攪拌機體1的外壁與內壁之間設置有多個第二分離管道13,第二分離管道13包括有延伸至攪拌機體底端部的入液端口1301,以及延伸至攪拌機體1上端部的出液端口1302,第二分離管道13的出液端口1302對應位置設置有微型泵14。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通過第二分離管道的設置以使得淤泥底部的水分經由其排出至攪拌機體上端部,進而使其與第一分離管道配合,使得淤泥攪拌與擠壓過程中各個方位產生的水分均可得以迅速分離處理。
本實施例其余特征與優(yōu)點均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4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擠壓端板5的上端面的高度經由其邊部朝向其軸線位置逐漸增加;所述擠壓端板5的邊部設置有集液槽15。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使得經由第一分離管道以及第二分離管道分離出的水分傳輸至擠壓端板上端面后,沿其傾斜角度運動至集料槽之中以便于收集處理。
本實施例其余特征與優(yōu)點均與實施例3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