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土壤污染處理裝置,具體是一種行走式土壤污染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由于人口急劇增長,工業(yè)迅猛發(fā)展,固體廢物不斷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傾倒,有害廢水不斷向土壤中滲透,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及飄塵也不斷隨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導致了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兩大類。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堿、重金屬,鹽類、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3,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當土壤中含有害物質過多,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就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fā)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通過“土壤→植物→人體”,或通過“土壤→水→人體”間接被人體吸收,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
現(xiàn)有裝置中,都是將被污染的土壤收集后集中置入處理裝置,這樣需要耗費大量生產力進行土壤收集過程,工作效率較低;現(xiàn)有裝置需要將土壤進行處理后取出,再次填入土壤進行處理,這樣停頓的進行加工處理效率較低,處理成本較高,不利于大量土壤進行污染處理。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行走式土壤污染處理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行走式土壤污染處理裝置,包括攪拌桶、儲液罐和行走輪,所述攪拌桶上端連接設置有攪拌電機,所述攪拌電機輸出端位于所述攪拌桶內連接設置有主動攪拌軸,所述主動攪拌軸外圍位于所述攪拌桶內上部焊接設置有主動齒輪,所述主動攪拌軸兩側位于所述攪拌桶內對稱設置有從動攪拌軸,所述從動攪拌軸外圍位于所述主動齒輪兩側對稱設置有從動齒輪,所述主動攪拌軸和所述從動攪拌軸外圍下部均交錯焊接設置有攪拌葉片,所述攪拌桶左側下部連接設置有進料斗,所述攪拌桶右側下部連接設置有出料斗,所述攪拌桶外圍中部焊接設置有支撐梁,所述支撐梁上端位于所述攪拌桶左側焊接設置有儲液罐,所述儲液罐上端左側連接設置有進液管,所述儲液罐上端右側固定設置有出液泵,所述出液泵輸出端連接設置有取液管,所述出液泵右端連接設置有注液管,所述注液管下端連接設置有噴淋管,所述支撐梁前后兩側位于所述儲液罐左側對稱焊接設置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梁上方位于兩側所述支撐板之間設置有行走馬達,兩側所述支撐板之間位于所述支撐梁下方連接設置有轉軸,所述轉軸外圍位于所述支撐板之間焊接設置有行走輪,所述行走輪外圈焊接設置有破碎輪齒,所述攪拌桶下端連接設置有滾輪。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從動攪拌軸兩端分別和所述攪拌桶上端和所述攪拌桶下端活動連接,所述從動攪拌軸能夠在所述攪拌桶內轉動。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從動齒輪和所述主動齒輪的輪齒相契合。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進料斗左端向下傾斜,所述出料斗右端向下傾斜,所述進料斗左端、所述行走輪和所述滾輪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出料斗右端比所述進料斗左端略高。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取液管左端貫穿所述儲液罐上端向所述儲液罐底部延伸。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注液管貫穿所述攪拌桶上端沿所述攪拌桶左壁向下延伸至所述從動齒輪下方。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噴淋管為環(huán)繞所述攪拌桶內壁并焊接固定的環(huán)形管,所述噴淋管下端均連接有向所述攪拌桶中心傾斜的噴頭。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行走馬達輸出端貫穿所述支撐板向前方設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轉軸和所述行走馬達之間通過傳動皮帶向連接傳動。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破碎輪齒為楔形薄鋼片。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時啟動行走馬達通過皮帶傳動帶動轉軸及行走輪轉動,破碎輪齒在行走輪帶動下不斷扎入土壤并向后掀起,這樣的設置便于收集土壤進行污染治理;裝置在行走輪帶動下前進的過程中,掀起的土壤被支撐梁鏟起進入攪拌桶內,啟動攪拌電機帶動主動攪拌軸和主動齒輪轉動,主動齒輪通過從動齒輪帶動兩側的從動攪拌軸轉動,這樣主動攪拌軸和從動攪拌軸下部的攪拌葉片相對轉動粉碎,這樣粉碎攪拌土壤更利于處理污染的藥液對土壤作用,能夠獲得更好的處理效果;此時啟動出液泵將藥液從儲液罐中抽出通過注液管進入噴淋管進而噴出到土壤中,在攪拌作用下逐漸和土壤混合,這樣的設置能夠更方便更快捷,避免傳統(tǒng)的土壤收集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對治理成本的浪費;在土壤不斷進入的過程中,土壤從出料斗排出,這樣自動進出土壤,并在攪拌桶中進行污染處理,效率更高。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行走式土壤污染處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種行走式土壤污染處理裝置中攪拌葉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攪拌桶,2-攪拌電機,3-主動攪拌軸,4-主動齒輪,5-從動攪拌軸,6-從動齒輪,7-攪拌葉片,8-進料斗,9-出料斗,10-支撐梁,11-儲液罐,12-進液管,13-出液泵,14-取液管,15-注液管,16-噴淋管,17-支撐板,18-行走馬達,19-轉軸,20-行走輪,21-破碎輪齒,22-滾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行走式土壤污染處理裝置,包括攪拌桶1、儲液罐11和行走輪20,所述攪拌桶1上端連接設置有攪拌電機2,所述攪拌電機2外殼固定在所述攪拌桶1上端,所述攪拌電機2輸出端位于所述攪拌桶1內連接設置有主動攪拌軸3,所述主動攪拌軸3外圍位于所述攪拌桶1內上部焊接設置有主動齒輪4,所述主動攪拌軸3兩側位于所述攪拌桶1內對稱設置有從動攪拌軸5,所述從動攪拌軸5兩端分別和所述攪拌桶1上端和所述攪拌桶1下端活動連接,所述從動攪拌軸5能夠在所述攪拌桶1內轉動,所述從動攪拌軸5外圍位于所述主動齒輪4兩側對稱設置有從動齒輪6,所述從動齒輪6和所述主動齒輪4的輪齒相契合,所述主動齒輪4轉動能夠帶動兩側的所述從動齒輪6轉動,從而使所述從動攪拌軸5隨所述主動攪拌軸3的轉動同步反向轉動,所述主動攪拌軸3和所述從動攪拌軸5外圍下部均交錯焊接設置有攪拌葉片7,所述主動攪拌軸3下部的所述攪拌葉片7和所述從動攪拌軸5下側的所述攪拌葉片7在反向交錯轉動過程中能夠將土壤切割粉碎,所述攪拌桶1左側下部連接設置有進料斗8,所述進料斗8左端向下傾斜,所述攪拌桶1右側下部連接設置有出料斗9,所述出料斗9右端向下傾斜,土壤通過所述進料斗8進入所述攪拌桶1內并通過所述出料斗9排出,所述攪拌桶1外圍中部焊接設置有支撐梁10,所述支撐梁10上端位于所述攪拌桶1左側焊接設置有儲液罐11,所述儲液罐11上端左側連接設置有進液管12,所述儲液罐11上端右側固定設置有出液泵13,所述出液泵13輸出端連接設置有取液管14,所述取液管14左端貫穿所述儲液罐11上端向所述儲液罐11底部延伸,所述出液泵13右端連接設置有注液管15,所述注液管15貫穿所述攪拌桶1上端沿所述攪拌桶1左壁向下延伸至所述從動齒輪6下方,所述出液泵13將所述儲液罐11內的土壤處理藥液抽出后通過所述注液管15注入所述攪拌桶1內,所述注液管15下端連接設置有噴淋管16,所述噴淋管16為環(huán)繞所述攪拌桶1內壁并焊接固定的環(huán)形管,所述噴淋管16下端均連接有向所述攪拌桶1中心傾斜的噴頭,所述注液管15中藥液通過所述噴淋管16噴出落到被污染的土壤上,在攪拌過程中和土壤充分接觸并起到消除有害物的作用,所述支撐梁10前后兩側位于所述儲液罐11左側對稱焊接設置有支撐板17,所述支撐梁10上方位于兩側所述支撐板17之間設置有行走馬達18,所述行走馬達18輸出端貫穿所述支撐板17向前方設置,兩側所述支撐板17之間位于所述支撐梁10下方連接設置有轉軸19,所述轉軸19和所述支撐板17活動連接,所述轉軸19能夠在所述支撐板17之間轉動,所述轉軸19和所述行走馬達18之間通過傳動皮帶向連接傳動,所述行走馬達18啟動后帶動所述轉軸19轉動,所述轉軸19外圍位于所述支撐板17之間焊接設置有行走輪20,所述轉軸19轉動帶動所述行走輪20轉動,所述行走輪20外圈焊接設置有破碎輪齒21,所述破碎輪齒21為楔形薄鋼片,所述破碎輪齒21在所述行走輪20帶動下不斷扎入土壤并將土壤翻起,便于所述進料斗8將物料鏟入所述攪拌桶1內,所述攪拌桶1下端連接設置有滾輪22,所述進料斗8左端、所述行走輪20和所述滾輪22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出料斗9右端比所述進料斗8左端略高。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時啟動行走馬達18通過皮帶傳動帶動轉軸19及行走輪20轉動,破碎輪齒21在行走輪20帶動下不斷扎入土壤并向后掀起,這樣的設置便于收集土壤進行污染治理;裝置在行走輪20帶動下前進的過程中,掀起的土壤被支撐梁10鏟起進入攪拌桶1內,啟動攪拌電機2帶動主動攪拌軸3和主動齒輪4轉動,主動齒輪4通過從動齒輪6帶動兩側的從動攪拌軸5轉動,這樣主動攪拌軸3和從動攪拌軸5下部的攪拌葉片7相對轉動粉碎,這樣粉碎攪拌土壤更利于處理污染的藥液對土壤作用,能夠獲得更好的處理效果;此時啟動出液泵13將藥液從儲液罐11中抽出通過注液管15進入噴淋管16進而噴出到土壤中,在攪拌作用下逐漸和土壤混合,這樣的設置能夠更方便更快捷,避免傳統(tǒng)的土壤收集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對治理成本的浪費;在土壤不斷進入的過程中,土壤從出料斗9排出,這樣自動進出土壤,并在攪拌桶1中進行污染處理,效率更高。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jié),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