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固氣分離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是一種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火力發(fā)電廠電除塵正壓氣力輸送系統(tǒng),終端倉排氣處理設備普遍應用布袋除塵器,其工作機理是:含塵氣流中的顆粒物,在隨正壓氣流漂浮過程中,被除塵布袋阻隔吸附在布袋濾面,氣體則通過布袋排入大氣,因布袋濾面顆粒物的累積,會使布袋透氣性變差降低除塵效率,通過脈沖氣流反吹掃,使吸附在布袋濾面上的粉塵顆粒脫落,除塵效率得以恢復,如此反復進行固氣分離,實現(xiàn)了含塵氣體除塵凈化排放?,F(xiàn)有技術的布袋除塵器原理結構(附圖6),是將布袋筒體組合固定在格板上安置一箱體內,使箱體內部空間分隔成為布袋濾面?zhèn)群筒即趥龋即趥扰c大氣連通作為箱體出氣口,濾面?zhèn)扰c含塵氣體接觸為箱體含塵氣入口,反吹壓縮空氣由電磁閥引入布袋口。布袋除塵器一般安裝在粉倉頂部(以火力發(fā)電廠電除塵設備系統(tǒng)為例),入口和粉倉倉室連通,出口和大氣相通,反吹氣源引用壓縮空氣,由控制器驅動電磁閥將壓縮空氣引入布袋腔內,依次順序控制完成每個布袋脈沖反吹掃,使布袋濾面上的粉塵顆粒剝離后再返回粉倉。
布袋除塵器優(yōu)點結構簡單出力大,除塵效率高,因此,廣泛應用于火力發(fā)電廠電除塵氣力輸送末端倉除塵排氣。
實際應用發(fā)現(xiàn),布袋除塵器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
1.由布袋除塵器工作原理可知,隨著含塵氣體被不斷除塵處理,布袋表面吸附顆粒物逐漸增多,通氣能力逐步變差,若不能及時有效地清除,除塵效率會降低;
2.布袋除塵器正常工作需要壓縮空氣反吹布袋,若長時間得不到反吹氣流,不但除塵效率降低逐漸失去除塵作用,嚴重時倉內壓力升高造成爆倉事故,存在安全隱患;
3.若反吹氣流不是脈沖氣流,而是長時間吹掃,高壓氣流很快將除塵布袋吹破,含塵氣體直接排入大氣污染環(huán)境;
4.布袋除塵器正常工作需要壓縮空氣吹掃,能源消耗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沒有保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包括:靜子殼體、轉子格柵、收塵箱,所述靜子殼體與轉子格柵配合成套,形成旋轉門工作原理結構,完成含塵氣體除塵工作過程。
為使上述技術方案更加詳盡和具體,本發(fā)明還提供以下更進一步的優(yōu)選技術方案,以獲得滿意的實用效果:
以上所述技術方案,所述靜子殼體與轉子格柵組成除塵器部分置于收塵箱之上,所述的靜子殼體包括設置其上的含塵氣體入口、凈化氣出口和卸料口,三者呈倒三角形分布,其中,卸料口設置在正下方;所述的轉子格柵呈鼠籠狀平衡結構,包括轉軸、格柵支架、濾板、振打悠錘,所述的轉子格柵通過轉軸安裝在靜子殼體內,將靜子殼體內部物理空間分成三個工作區(qū)域,即:除塵區(qū)、排放區(qū)、卸料區(qū),其分別對應所述靜子殼體含塵氣體入口、凈化氣體出口和出塵口,利用轉子格柵徑向水平力失衡,驅使轉子格柵在靜子殼體內進行圓周運動,同時完成含塵氣流除塵、凈化氣體排放和粉塵顆粒收集。
本發(fā)明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工作過程如下:
含塵氣流由靜子殼體設有的含塵氣體入口進入除塵區(qū),初始階段,含塵氣流分兩路進入轉子格柵過濾,一路經上部格柵濾面過濾,另一路經下部格柵濾面過濾,大顆粒粉塵碰到上部格柵濾面后,因重力作用下落至下部格柵濾面沉積,小顆粒粉塵則被吸附在濾面,并逐步形成顆粒集團堵塞濾面,隨顆粒集團增大,重力作用使其剝離上部濾面墜落到下部濾面,上部濾面透氣恢復繼續(xù)進行除塵排氣,如此反復進行;上部格柵濾面吸附粉塵不斷脫落到下部格柵濾面沉積,使得下部格柵濾面提前上部濾面失去過濾除塵功能,轉為儲存平臺,而上部格柵繼續(xù)保持過濾功能,當除塵區(qū)下部格柵儲存粉塵重量,達到轉子格柵徑向水平重力失衡,初始階段結束。第二階段,隨著除塵區(qū)下部格柵濾面粉塵增多,轉子格柵水平徑向力平衡打破,在轉軸上產生扭矩驅動轉子格柵旋轉,轉子格柵發(fā)生旋轉后,原除塵區(qū)移動至卸料區(qū)、原卸料區(qū)移動到排放區(qū)、原排放區(qū)移動到除塵區(qū),轉子格柵功能區(qū)域轉換完成卸料,和反吹卸料格柵濾面,除塵功能連續(xù)進行,直到卸料完成轉子格柵進入新的平衡穩(wěn)定狀態(tài),本輪工作過程結束進入下一輪,周而復始地自動完成氣固分離,實現(xiàn)含塵氣流除塵和凈化氣體排放。
下面結合附圖和應用實例詳細闡述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結構和工作情況:
所述的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如圖1所示,所述靜子殼體1設有含塵氣體入口11、凈化氣出口12、卸料口13,三者倒三角分布,其中,卸料口13設在正下方;所述的轉子格柵2呈鼠籠狀平衡結構體,包括轉軸21、格柵支架22、濾扳23,所述的轉子格柵2通過轉軸21安裝在靜子殼體1內,所述的靜子殼體1設有的含塵氣體入口11、凈化氣出口12、卸料口13分別應對所述的轉子格柵2除塵區(qū)、排放區(qū)和卸料區(qū),且隨著轉子格柵2轉動,三個功能區(qū)域動態(tài)變化依次輪換工作。
本發(fā)明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如圖2所示,所述靜子殼體1與轉子格柵2組成除塵器置于收塵箱3上方,所述收塵箱3設有排氣窗32、出料閥36,所述的排氣窗32設有濾網(wǎng),通過排氣窗32將收塵箱內氣體排除,保持收塵箱無壓力運行;通過出料閥將收塵箱內灰料排出綜合利用。
本發(fā)明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如圖5所示,優(yōu)選的,所述收塵箱3設有壓力傳感器31、控制器33、振打裝置34、料位計35、放料閥36,通過壓力傳感器檢測收塵箱壓力信號送入控制器33,控制器33判斷后輸出控制振打器工作,使排氣窗濾網(wǎng)保持清潔透氣;通過料位計35檢測收塵箱料位信號送入控制器33,控制放料閥36打開放料。
控制策略如圖7所示:當壓力傳感器31檢測到收塵箱內壓力高于設定值時,啟動振打裝置34運行,將排氣窗32濾網(wǎng)粉塵振落恢復透氣性,直到收沉箱內壓力低于設定值停止振打,收塵箱內壓力和大氣壓力保持平衡;當料位計36檢測到收塵箱灰位高于設定值時,打開放灰閥,低于設定值時關閉放灰閥。
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的,如圖5所示,所述料位計36選用流化灰料位探測儀(專利號:2012203583408),可滿足模擬量輸出和輔助流化作用,防止粉塵板結。
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的,如圖5所示,所述排氣窗32設有負壓風機38,為了進一步提高排放質量,所述排氣窗濾網(wǎng)32過濾細度大于轉子格柵濾板23過濾細度。
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的,如圖2和5所示,在所述靜子殼體1端蓋14與轉子格柵2轉軸21之間設有棘輪機構,棘輪與轉子格柵2同軸固定,棘爪固定在靜子殼體1端蓋14上,鎖定轉子格柵2為單向圓周運動。
本發(fā)明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如圖3所示,所述的轉子格柵2包括轉軸21、濾板支架22、濾板23,所述濾扳支架22設有濾扳安裝導軌221,與所述濾板23設有的卡肩2311應對。
優(yōu)選的,轉子格柵2設有振打悠錘,在轉子格柵2轉動過程中自重力悠蕩,自動振打清理濾板23濾面。
本發(fā)明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如圖4所示,所述的濾板23包括框架231、濾布232、密封軟膠板233,所述的框架231用來固定濾布232和密封膠板233 。
本發(fā)明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的優(yōu)點是,利用本裝置固有的物理屬性完成功能設計,實現(xiàn)含塵氣體固氣分離,與現(xiàn)有技術的布袋除塵器相比,節(jié)省壓縮空氣能源,和避免爆倉事故風險,使用安全可靠,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提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工作原理示意圖;
圖2.為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基本結構示意圖;
圖3.為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轉子格柵軸向結構示意圖;
圖4.為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濾板結構示意圖;
圖5.為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優(yōu)化結構示意圖;
圖6.為布袋除塵器結構原理示意圖;
圖7.為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應用控制策略。
圖1-5中:11、含塵氣流入口;12、凈化氣體出口;13、卸料口;14、端蓋;15、棘輪機構;16、手柄;21、轉軸;22、濾板支架;221、導軌;23、濾板;231、框架;2311、卡肩;232、濾布;233、密封膠板;24、悠錘;31、壓力傳感器;32、排氣窗;33、控制器;34、振打裝置;35、料位計;36、放灰閥;37、安裝地腳;38、負壓風機。
圖6中:1、布袋除塵器箱體;11、含塵氣流入口;12、含塵氣體出口;13、隔板;2、布袋;3、氣源管道;31、電磁閥。
具體實施
本發(fā)明一種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如圖2或圖5所示,所述的靜子殼體1為筒狀結構體,與所述的鼠籠式轉子格柵2配套組合置于收塵箱3之上,即構成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整體,若工程設計選用(如,作為火力發(fā)電廠電除塵正壓氣力輸灰系統(tǒng)末端倉排氣處理設備,可代替現(xiàn)有技術的布袋除塵器)只需將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地腳37固定,然后,將終端粉倉排氣用管道引入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含塵氣流入口11,放灰閥36出口管引入終端粉倉,即可完成設備使用安裝;調整棘輪機構15彈簧拉力即可調整轉子格柵旋轉阻力扭矩,從而控制轉子格柵2旋轉時啟動扭矩。
本發(fā)明一種旋轉格柵自動除塵裝置,如圖3、4所示,所述的轉子格柵2濾板支架22和濾板23,通過支架導軌221和濾板卡肩2311配合應對,可以順利的進行濾板23在轉子格柵2濾板支架22上安裝或拆卸,只需將靜子殼1體端蓋14拆下一端,即可進行整個轉子格柵2或濾板23檢修更換,檢修工藝簡單便捷。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原理結構以及使用進行了示例性描述,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受限于上述方式,只要采用本發(fā)明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落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